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意義--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 晚上7:37

寫作於2007.07.29
作者:李晶晶牧師


本主日是本會訂定「婦女團契紀念主日」,三堂禮拜從司會、司獻、獻詩以及招待同工,皆由婦女團契的姐妹們事奉之,這實在有其深切的意義,突破傳統對於教會中婦女參與事奉的角色—常被定位在「家政事工」(備餐、插花……),鼓勵婦女積極參與多元事奉,從廚房走入會堂、走進主日學教室、走向各項事工的參與服事,學習分享女性的信仰經驗與想法、參與研擬與領導。在我們的教會實是提供婦女多元事奉的機會,從插花、餐點、詩班的參與、主日學的教學、招待事工、電話義工、長執會事奉,至現在嘗試小組聚會,擔任小組長、帶領破冰、敬拜、信息討論分享……從一個配搭事奉、忙碌穿梭的參與角色,學習成為一個發聲分享的領導者,看見許多的恩賜的展現與上帝對婦女的呼召,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1995年長老教會也在第42屆通常年會中,通過設立「婦女事工紀念主日」,訂定每年三月第一主日為其紀念日。以下摘要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林霓玲牧師「總會設立婦女事工紀念日的意義」一文,認識我們的教會婦女事工與期許。

「婦女主日」為什麼設在三月?首先因為三月對教會內或社會上的婦女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月份。三月第一個週五是「世界公禱日」,每個中區會的婦女事工部大都會舉行大型的祈禱禮拜,與全世界的婦女同心祈禱,每年關懷一個國家,並為一個宣教團體奉獻。 1995年姊妹們也特意選擇提議,設立這樣的日子(三月第一主日)為「婦女事工紀念主日」。

  另外,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的婦女在尋求人權、安全和尊嚴的歷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早在一百多年前,1857年3月 8日,有數百名來自美國各地的女性勞工聚集在紐約,藉著罷工、遊行來抗爭,要求改善女性勞工「低薪資,長工時,及不人道工作環境的處境」。53年後,1910年8月,首屆的「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婦運領袖決定,為了紀念在紐約舉行的的罷工遊行,設立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開始國際婦女團體互相聲援的先聲。之後,聯合國在1975年「國際婦女十年」的肇始, 開始在3月8日慶祝「國際婦女節」,並在兩年後,即1977 年 12月的年會中,正式通過議案,要求每一個會員國選擇一天設立為「國際婦女節」,來促進婦女的人權和國際間的和平。

此一主日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由婦女為主體(如講道、司會、招待、司獻、獻詩等皆由婦女擔任)所設計的主日,喚起教會和婦女一起來聽見「女聲」,突破「女性很少站講台,或擔任公眾領導者角色」的情況或想法,藉此開拓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多元角色,鼓勵婦女積極參與服事,貢獻女性的信仰經驗,智慧和力量。我們相信,當一向在教會中沈默的婦女開始學習為主發出她們的聲音,分享她們所領受的恩典和呼召時,不僅能使自己的恩賜和潛能得到發揮,還能激勵那些被「卑微」和「不能」所綑綁,無法站出來服事的兄姐,並且豐富教會的信仰生活經驗。

在多數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女性還是比男性不容易取得發言空間,或被鼓勵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所以自然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學習空間,才能適切地將自己所領受的信仰體驗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深切期待藉著「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推行,能夠激勵中教會的姊妹,積極地發揮恩賜,參與教會各項服事,並且貢獻婦女觀點與經驗,來豐富信仰的內涵;同時,也期待教會能夠深自反省根植於我們意識中的性別歧視,和社會中普遍壓抑女性的現象,致力於消弭一切性別不公義的現象,真正成為弱勢婦女的解放與盼望!

燈台Menorah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 晚上7:35

寫作於2007/07/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燈台的希伯來文是hrwnm (Menorah)。在英文聖經譯本中欽定本 (KJV) 為candlestick,而修訂本 (RSV) 則譯為lampstand。根據出埃及記27章20節這個燈台的燈是用搗成的清橄欖油作為燃料點亮的,而且當時可能也還沒有發明製造蠟燭的技術,因此,lampstand應該是較為貼切的英譯。在新版的欽定本 (NKJV) 已經改為lampstand,可謂是從善如流了。和合本與現代中文本都是譯為燈台,是很好的翻譯。

會幕的器皿當中,只有燈台是完全使用一整塊純金所打造完成的。燈台也成為以色列國的官方正式象徵圖像 (emblem)。當以色列建國時,英國政府就贈送一個巨大的銅製燈台安置於耶路撒冷城以色列國立法院 (Knesset) 的庭院中。

耶和華呼召摩西上西奈山四十晝夜,親自指示摩西要如何小心製造會幕的各個細節 (出25:40),其中就包括這個金燈台。在以色列的歷史當中,這個金燈台隨著以色列國的災難也歷盡滄桑。第一支金燈台是由摩西吩咐比撒列 (Bezalel) 親手打造的 (出36:1-2),它的下落和整個會幕一樣無法考據與追蹤。第二批金燈台則是約1000BC所羅門王時的一位巧匠互蘭 (王上7:13-14, 49) 在建造聖殿時所製造的,而且一口氣就製造了十座金燈台。這十座金燈台豎立在內殿中照亮整個內殿有四百多年之久,在586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滅亡南國猶大時把這些金燈台跟聖殿中所有的器皿都擄去放在巴比倫他自己神明的廟裡 (代下36:7)。538BC波斯王古列 (Cyrus) 攻滅巴比倫,下令准許猶太人返鄉重建耶路撒冷城以及聖殿,並且歸還尼布甲尼撒王所擄去聖殿中所有的器皿,當然包括那十座金燈台在內 (拉6:3-5)。

186BC敘利亞的西流夕王朝 (Seleucid Dynasty) 安提阿古四世 (Antiochus IV) 強力推行希臘化。167BC他率軍攻入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將之褻瀆。他在聖殿裡安放宙斯 (Zeus) 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並在宙斯壇上獻豬給宙斯,他甚至將豬血帶入至聖所。

這些倒行逆施引起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 (Modi'in) 小城中一位老祭司馬他提亞 (Mattathias) 發起「馬加比革命」(Maccabean revolt)。 165BC 老祭司的兒子猶大馬加比 (Judah Maccabee) 收復耶路撒冷,在基斯流月 (Kislev) 25日進入被沾污的聖殿,清除所有異教物品,聖殿終於再被潔淨。 他們也找到了一座金燈台。

當他們準備把修茸、潔淨了的聖殿奉獻給神時,卻發現殿中只剩下一瓶純淨的聖橄欖油可用來燃點金燈台。那瓶聖油只足夠燃點一天,但祭司需要八天才可作出更多聖橄欖油。結果,那一瓶聖橄欖油竟奇蹟地燃燒了八天,使聖殿大放光明! 從此猶太人為了記念神的拯救與奇妙的作為,每年基斯流月25日開始,一連八天,大事慶祝,並且舉行獻殿禮。這節日被稱為漢努迦節 (Hanukkah),意即眾光節,也稱為修殿節。修殿節的燈台有九枝,正中的那一枝通常比較高些,是用來點燃其他八枝的。那八枝是記念節期的八天,在節慶期間,每晚會點燃一枝。

根據猶太歷史學者約瑟夫 (Flavius Josephus) 的記載,這座第二聖殿中的金燈台於70AD羅馬帝國提多將軍 (Titus) 彌平猶太人叛亂時又攻破耶路撒冷城,火燒聖殿,並將聖殿中所有器皿,包括金燈台都擄到羅馬的平安廟 (Temple of Peace) 裡面。羅馬城至今尚存的古蹟提多拱門 (Titus Arch) 上面的浮雕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金燈台被猶太俘虜抬在肩上參加提多將軍凱旋遊行的樣子。455AD范達族 (Vandals) 將金燈台由羅馬擄去迦太基 (Carthage),533AD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貝利撒流將軍 (Belisarius) 把金燈台擄到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此後金燈台就下落不明,直到今日。

祭壇(Altar)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 晚上7:33

寫作於2007/07/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祭壇(Altar)是全世界許多文化與宗教都有的舉行獻祭或聖禮的場所。猶太教、基督教、神道教(Shintoism)、印度教、佛教、道教以及許多上古的宗教都有祭壇的聖所。

祭壇的希伯來文是xbzm(mizbeach),它的字根是xbz(zabach),意思是宰殺 (slaughter)。作為犧牲(sacrifice) 的動物被牽到這個宰殺之地 (賽53:7),被獻祭者宰殺流血捨命以為獻祭者贖罪(atonement)。被獻在祭壇上的除了被宰殺的動物做為犧牲以外,還有獻上穀物作為素祭(利2:1),獻上酒作為奠祭(民15:10),獻上香作為馨香之祭。舊約聖經有記載的第一個築祭壇獻祭給耶和華的是挪亞。最早期的祭壇可能只是一堆較高的土堆(出20:24)。在米索波大米亞(mesopotamia) 地區還留有用泥磚所堆成土壇的遺跡。後來可能因為土壇經過風吹雨淋,很容易就被風化或被雨水沖刷而崩塌,就改為採用較能經得起風吹雨打的石頭來築石壇(出20:25)。在巴勒斯坦地區還有留下一些石壇的遺跡。石壇或是採用整塊的大磐石作為石壇(士6:19-24; 13:19-23)。也有採用沒有經過鐵器鑿過的石頭所堆砌而成的石壇(出20:25; 王上18:30-39)。為了要跟迦南人的石壇有所區別,以色列人的石壇是不可以有臺階(出20:24-26) 而是採用斜坡好讓祭司可以就近來處理焚燒祭牲的事宜。在別是巴(Beersheba) 出土屬於大衛王朝時代有一個巨大的石壇,還有四個角(出27:2)。

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耶和華召喚摩西登上西奈山頂四十晝夜,詳細交待摩西有關如何建造會幕的細節(出24:18-31:18)。耶和華吩附摩西在會幕中要製造兩個祭壇,一個是用金包裹的金香壇(golden-incense-altar),放置於會幕內最西邊就在遮蔽至聖所的帳幕前方,另外一個是用銅包裹的燔祭壇(bronze-altar-of-burnt-offering),放置於會幕外院子裡面最東邊靠近入口之處。

每天清晨與傍晚祭司都要在銅祭壇上面各獻上一隻一歲的羊羔作為燔祭,還要加上細麵伊法十分之一與搗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調和作成的素祭,以及酒一欣四分之一作為奠祭,作為獻給耶和華馨香的火祭 (出29:40-42)。耶和華就會在會幕與以色列人親近對話。銅祭壇上面有三堆木柴所燒的火,其中最大的一堆就是用來焚燒燔祭的火,第二堆是讓祭司從其中取炭火,拿到會幕的聖所當中去點燃金香壇中的香(利16:12-13)。第三堆是永遠持續燃燒不可停止的火(利12:5)。除此每天兩次的燔祭以外,還有安息日(民28:10)、每月初一(民28:11)、每年一月逾越節一連七日(民28:16-23)、每年莊稼初熟節(民28:26-27)、每年七月初一吹角節(民29:1-2) 也都要獻上各種燔祭。以上的燔祭是祭司照節期為整體以色列民所獻上的燔祭。根據利未記第一章的記載,個人若要來到會幕敬拜耶和華也需要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獻上公牛或山羊或綿羊或斑鳩或雛鴿作為燔祭 。

根據希伯來書的作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為我們預備作為燔祭的羔羊,祂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捨命,讓我們罪得赦免。因此我們今日憑信心來依靠主耶穌的寶血,得以與神和好,並且能夠與神親近。不必要再每天獻上燔祭才能進入會幕親近神。主耶穌同時也邀請我們為了祂的緣故,將自己也完全奉獻與上帝,過捨己背十架跟隨主的生活,成為讓神悅納的活祭 (羅12:1)。

神聖相會 (Numinous)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 晚上7:30

寫作於2007/06/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澳洲神學家哈伯 (Norman Habel) 認為人類的宗教經驗可以分為媒介經驗 (mediated experience) 與直接經驗 (immediate experience) 兩種。前者的宗教經驗是透過某種媒介才能得到,例如:特別的場所、儀式、或人物等。後者的宗教經驗則是直接的經驗,可以再分為下列幾種: 

1. 靈魂出竅 (Ecstasy):靈魂脫離軀殼而與靈界直接接觸的經驗,乩童常會有靈魂出竅的經驗。使徒保羅似乎也曾經有過此類經驗 (林後12:2)。

2. 神靈附身 (Possession):感覺有被神靈影響或掌控自己身體的經驗。先知以西結是這種經驗最頻繁的先知 (結1:3)。

3. 神秘合一 (Mysticism):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之間沒有阻隔與距離,完全融合成為一體。有人認為主耶穌為門徒禱文中就提到這樣一個與神完全合一的經驗 (約17:21-23)。

4. 神聖相會 (Numinous):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相會時所經驗到的神秘震撼與希奇。摩西在曠野那焚而不燬的荊棘旁有這種經歷 (出3:1-12)。

神聖相會 (Numinous) 的觀念是由德國神學家歐圖 (Rudolf Otto, 1869-1937) 所提出。歐圖認為人類的宗教可以有三方面的表現:

a. 理性解釋 (Ratio Aeterna)

b. 倫理辨明 (Ethical) c. 神聖相會(Numinous) 這三方面的表現當中,神聖相會是宗教經驗中最獨特 (unique)、非理性 (nonrational)、非知覺 (nonsensory) 而且無法將其簡化 (reduced) 或描述 (described) 的經驗。這是人類與自己“絕對他者”(Wholly Other)的存在相會時所有的經歷。

歐圖嘗試去描述這個無法描述的宗教經驗。他用一個拉丁片語來表達。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我們如果將此拉丁片語直接譯成英文,可以譯為 trembling and fascinating mystery. 中文或可以譯為 “戰兢又吸引的神秘”。當人類與神聖相會時,會產生三種反應。

1.神秘反應 (mysterium):神聖是一個 “絕對他者” 的存在,人類無法對其分析、瞭解、描述、或掌控。只能目瞪口呆、啞口無言。(提前6:16)

2.戰兢反應 (tremendum):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渺小、不配、恐懼、戰兢。只能敬畏自卑、俯伏下拜。(創18:27)

3.吸引反應 (fascinans):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被吸引、渴望、依靠、親近。盼望得到恩典、憐憫幫助。(來4:16)

在我們一生的信仰旅程當中,是否有過像雅各在伯特利的天梯經驗,像摩西在曠野的焚棘經驗、以賽亞在聖殿的四活物經驗,或是保羅在大馬色的大光經驗?我們對上帝偉大而奇妙的創造是否曾有神秘反應?我們對上帝的公義審判是否曾有戰兢反應?我們對上帝的救贖恩典是否曾有吸引反應?求神讓我們每一位都能夠有與神相會的神聖相會經驗。

關於奉獻的----「納、獻、捐」 -- 曾昭瑞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 晚上7:29

寫作於2007.06.17
作者:曾昭瑞牧師

曾經有一個人問一個問題,「我已經在外面的機構奉獻超過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二的金錢,我還要不要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或者是我可不可以把十分之一的奉獻捐給其他的基督教機構?」

對許多弟兄姊妹來說,奉獻常常是我們在信仰裡要面對,考量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看聖經中關於「金錢的奉獻」有那幾種。

一、聖經中金錢的奉獻,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十一奉獻」

有些人將十分之一的奉獻當成是上限,每個月奉獻只要擠到了十分之一就夠了。其實十分之一不是上限,而是下限。聖經說:這是「當納的」(瑪3:10)。「當納的」表明人在這件事是沒有選擇的,這是一定要的。若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就是在奪取上帝的東西(瑪3:8)。想看看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在上帝的眼中,不是沒有奉獻,而是搶奪上帝的東西。因為該給的沒有給,所以被認為是搶奪。如同「納稅」一樣,「納」是本分,是義務,而且是不可少的。

二、「獻」是在「納」之外給「神」的

「納」是本分。在本分之外,人若有感動,願意甘心樂意額外地「獻上」的就是「獻」。也就是說,信徒在應納十分之一以外,特別奉獻為建堂、宣教、感恩、事工等類的奉獻,都是「獻」,這樣的奉獻聖經一再地強調乃是要出於人的甘心樂意,是沒有勉強的(出25:2)。

三、在「納」與「獻」之外,還有一種奉獻,叫做「捐」

「捐」是本分之外湊款項幫助「人」的,是盡了本分以外的奉獻,因為給的對象是「人」所以與「獻」不同,例如為了風災、水災、地震的捐款,要幫助不足者有困難者的需要。「捐」也是要出於甘心,聖經上說:「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捐雖然對象是給人,不是給上帝,但是對人所做的,其實是為上帝作的,因為經上說「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當我們清楚了聖經對「奉獻」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如何奉獻,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地管理我們的金錢,並且,在奉獻的時候,知道該怎樣規畫。或許就不會出現「乾坤大挪移」,把「當納的」作為其他事工奉獻使用,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學習在金錢上依靠上帝,做回應上帝的信心操練。

宗教人類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 晚上7:28

寫作於2007/06/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人類學家一直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是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種類動物有所區別與不同的到底是什麼?從基因組成看來,我們跟最接近我們的猩猩在基因組成上面有98.4% 完全相同。(我們與酵母菌的基因組成也有百分之五十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在基因組成上面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太大。

在猩猩與人類之間還存在有直立類人猿(Homo-erectus),這是在印尼爪哇以及北京周口店被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已經絕種的類人猿,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使用兩隻後肢穩定站立,使他們能夠自由使用所空出來的兩隻前肢來運用工具改造環境。

現代人類(modern-human)在學名上被稱為智慧人類(Homo-sapiens),他跟直立類人猿或是猩猩之間最大的不同是有一個高度發展的大腦,尤其是額葉部份的發展,使得現代人類成為具有理性質疑、自我分析的能力。這個能力配合直立類人猿已經達成的運用工具的前肢使人類也成為工作人類(Homo-faber)(這是由Hannah-Arendt與Max-Frisch提出的理論)。人類由此而發展出高度的科技文明而對大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代人類與其他靈長目(primates)一樣,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人類的喉嚨以及臉部的解剖結構以及理性思考的大腦配合之下,讓人類可以發展出一套很複雜的語言溝通體系來彼此分享,並且建立互相合作或競爭的關係,而成為社會人類(Homo-socialis)。人類對於旋律、影像、顏色的想像與創意以及彼此間快樂的互動使人類也成為遊戲人類(Homo-ludens)(由荷蘭歷史學家Johan-Huizinga 所提出的理論),由此發展出人類在文學、藝術、音樂、遊樂上的許多成就。

現代人類另外有一項特徵,就是會思考並尋求生存的終極關懷問題:我從那裡來?我往何處去?生命有何終極目標與意義?這是人類具有一個價值體系(value-system) 所表達出來的現象。這種現象使人類也成為宗教人類(Homo-religiosus),這是芝加哥大學宗教歷史學教授伊利亞德(Mircea-Eliade,-1907-1986) 所提出的理論。人類對於自己有限的存在一直存有想要突破的意念,對於所有存在之外可能尚有完全他者存在 (The Wholly Other) (這是Rudolf Otto的理論) 也保持高度的興趣與專注,這是極為複雜的既恐懼戰兢又興奮期待的感覺(mysterium- tremendum-et-fascinans)。所以人類會不斷去尋求一個對象來滿足這個需求。

傳道書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人類心中被神所放置的永生則成為人一生的追尋。聖奧古斯汀說:我們的心靈將永遠不得安息,除非安息在祢懷裡。但願我們每一位和平的兄姊都能夠在每次的敬拜中經歷到與上帝親自相會的喜樂,也在上帝的靈裡享受那來自天上的安息。

認識上帝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 晚上7:25

寫作於2007/06/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基督在大祭司的禱告詞中一開始就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由於上帝是個靈 (約4:24),且住在人所不能近的光中,是人所不能看見的 (提前6:16),所以要認識這位獨一的真神天父上帝的唯一管道,就是認識由聖父所差遣而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1:18)。

知道關於某人的資訊 (know about someone) 與認識某人 (know someone)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前者只是蒐集到與某人相關的許多資料,對於該某人本身並不一定有任何的接觸,後者則是必須與某人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互相建立信任與坦誠的互動之後才能逐漸進入彼此的認識。我認為耶穌在此禱文中所謂的認識應是指後者的認識。

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在跟耶穌生活了三年多的時間之後,對於耶穌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很膚淺的狀況。約翰福音十四章記載,當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他告訴門徒他將離開他們去為他們預備地方,多馬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宇宙空間的地方,因此他要主耶穌告訴他們那個地方與前往該地方的道路。主耶穌只好告訴他們,主耶穌是我們要前往天父那裡去的唯一道路。因為到天父那裡去並不是到宇宙外太空的某個場所去與上帝相會,而是我們的心靈經由與主耶穌基督的認識而認識上帝並與上帝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到此腓力也顯出他對主耶穌基督認識的膚淺,他請主耶穌將上帝顯明給他們看,他就知足了。主耶穌因此很傷心的向腓力說,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要認識上帝的唯一管道,主耶穌已經與門徒們相處那麼久,腓力對主耶穌的認識程度還是那麼的膚淺。另外一位學生猶大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主耶穌基督只向門徒們顯現,不向世人們顯現。主耶穌的答案告訴我們,這種位格與位格之間的顯現與認識是必須經過彼此坦誠相愛的互動才能夠逐漸加深進展的。

如果那些有福氣能夠與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一起生活三年多的門徒們對主耶穌基督的認識都那麼膚淺,那我們這些距離主復活升天這麼久遠的信徒們又當如何才能認識主耶穌基督呢?天父為了要幫助我們能夠更認識主耶穌基督,在主耶穌離開這世界以後,當五旬節時特別差遣聖靈降臨,住在我們心裡,常與我們同在,並且要幫助我們進入主耶穌所教導的一切真理裡面。

讓我們大家學習對內駐的聖靈敞開我們的心扉,聆聽聖靈在我們內心深處發出那微小的聲音,並且用心去注意聖靈在我們心靈所發出的小小感動,讓我們用討神喜悅的態度去遵行那些聖靈所發出的聲音與所帶來的感動。如此,我們一定能夠越來越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更認識我們的天父上帝。

相會神學 (Encounter Theology)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 晚上7:22

寫作於2007/05/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猶太裔哲學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於1923年出版的 Ich-Du。在書中他主張人類與周遭的存在之間可以有兩種互動關係,第一種關係稱為Ich-Du (英譯為 I-Thou,我與你),這是人類與周遭存在彼此真實坦誠的對話式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另外一種關係稱為Ich-Es (英譯為 I-It,我與它),這是人類將周遭存在概念化與客體化 (conceptual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之後所產生的獨白式經驗 (monological experience)。

現代實證主義 (modern empiricism) 所強調的就是經由我們感官經驗與理性把周遭的存在經過蒐集資訊、分析歸類、假設推理的過程以獲取量化的客觀知識,並且加以利用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在這種 I-It模式的互動中我們是經驗瞭解對方的主體 (Subject),對方則是可以被我們瞭解、預測、掌控並利用的客體 (Object),主體與客體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是客觀的觀察者(objective observer),不受被觀察對象的影響。這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讓我們可以生存在這世界上。當我們只用 I-It的模式與周遭存在互動時,我們的自我也不知不覺的被這種互動模式所影響而被客體化了。我們會感覺到生活完全沒有意義(meaninglessness),這就是現代人存在的苦悶 (existential angst)。

我們與周遭存在之間還可能有另外一種I-Thou的互動模式。在這種互動模式中,我們並不是只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將對方的部份作客觀的觀察與分析,而是將我們的全人積極的投入 (wholistic active engagement),與對方的整體進行對話式的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這種相會將對參與相會的雙方產生轉化性的影響 (transformation)。當一位藝術家全神投入創造一個藝術品的剎那間,藝術品被藝術家創造而產生,藝術家也被該藝術品所影響。在人類的所有的I-Thou互動模式當中,最容易讓我們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所有人類在世界上所能體會的I-Thou互動常常是很短暫的,因為我們很快的就會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去經驗與分析這個難得的I-Thou相會關係 (encounter relation),而將之轉成另一次的I-It經驗了。

我們人類對於I-Thou相會關係的渴望以及在現存世界間所能體會那稍縱即逝的短暫I-Thou相會關係,將人類指向另一個永恆的I-Thou相會關係的盼望與期待。馬丁布伯認為這個永恆I-Thou相會關係就是我們與上帝之間才能夠產生的。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人類的感官與理性,所以對人類而言上帝是一位永遠的Thou (The eternal Thou),我們沒有能力用我們的感官或理性去把上帝轉化成為It。上帝渴望並願意與人類產生I-Thou相會關係。只要我們願意將全部的自己預備好並且敞開自己,就可以等待上帝降臨來和我們的全人產生I-Thou的相會關係。這個I-Thou的相會關係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來加以描述的,但是I-Thou的相會關係對我們所產生的轉化影響 (transformation) 卻是很明顯而易見的,我們將對周遭的存在更用I-Thou相會的模式去互動。

主耶穌告訴我們說: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可12:30-31) 主耶穌也勉勵他的門徒: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願我們都學習用主的愛來彼此相愛。

玉山神學院 -- 邱淑嬪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 晚上7:18

寫作於2007.05.20
作者:邱淑嬪牧師

玉山神學院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因應原住民教會與社會之需要而設立的神學院,以培育具有學術與品德之教會傳道人,以及具有不同專業訓練的基督徒,在原住民教會與社會中服事上帝;並以致力於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研究,從事實況神學的建構與實踐,以求上帝國福音落實於原住民族社會為宗旨。

為因應台灣社會的急速變遷與原住民社會的快速轉型,原住民的神學教育自然也不能自我設限。玉山神學院自1946年設立以來所經歷的變遷,也可以說就是台灣教會神學教育的更迭歷史。歷任董事會和院長也都清楚,玉山神學院若不能不斷轉型,就無法勝任帶領原住民族教會和社會的使命。從校名的更換、校地的遷移、校舍的更新、師資的提昇到學制的改變,玉神的轉變在在記錄了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也反映著眾教會的支持。

玉山神學院每一次的轉型,其實是為了持續實踐學校創設的宗旨,以福音為根基培育具有學術與品德的傳道人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教會與社會中服事上帝。而,無疑的,在各個階段的轉型過程,眾教會和主內兄姊們的關心、代禱與奉獻,是支持我們不斷向前的重要動力。我們深深感激。

今年玉神董事會為因應學生人數增加,師生禮拜和學生上課教室嚴重不足的窘境,通過了包括禮拜堂、原住民神
學與文化圖書館、行政辦公室、研究推廣中心等空間之綜合大樓的建築計畫案。學校盼望在兩年內完成工程預算約7,000萬元的「玉山神學院綜合大樓」。另外,董事會亦通過成立「立案協商小組」,以推動學校的立案申請。這又是一個新的轉型,我們期盼眾教會繼續成為我們轉型的力量。

在玉神過去每次的轉型,上帝和眾教會都是我們力量的來源。我們不時地經驗著上帝的恩典、教會和愛主兄姊的支持。我們除了感激,還是感激。目前,我們期盼眾教會能為玉神的經常費,特別為玉神這次的轉型,綜合大樓的建築、立案申請以及各項事工,代禱與奉獻。

我們深信上帝是最偉大的神學教育者,也是我們在缺乏中隨時的幫助者。然而,上帝也藉由眾教會的主內兄弟姐妹的支持,落實原住民神學教育的可能性。你們的支持就是玉神每一次轉型時的力源。願上帝紀念眾兄姊的愛心與奉獻。

建立與拆毀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 晚上7:17

寫作於2007/05/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箴言十四章一節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由此可見在婦人的手中,同時握有建立與拆毀的兩股對立的力量。造成一個婦人是建立或是拆毀自己的家庭的差異在於該婦人是屬於智慧或是愚妄的婦人。 

提到智慧,我們便想起在創世記第三章所記載,第一位受造的婦人夏娃所想要追求的就是智慧。夏娃在經不起撒旦的誘惑之後,禁不住對那棵上帝曾經嚴厲警告亞當絕對不可以吃的那棵樹上所結的果子多瞧幾眼。不看還好,越看越覺得被吸引,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 (創3:6) 從夏娃的角度來看,那棵樹上的果子既好吃、又好看,而且還討人喜愛,又能讓人有智慧,於是她就顧不得上帝的禁令而忍不住摘下來就吃了。不只如此,夏娃還是蠻有分享的愛,就把這個果子也分享給她的丈夫亞當,而亞當也毫不遲疑的一口吞了下去。結果帶來的並不是建立家室的智慧,而是拆毀家室的惡果。根據猶太人的傳說,在犯罪之前,亞當與夏娃滿有上帝榮耀的形像,因此他們全身都籠罩在上帝的榮光之中,非常美麗好看。但是在吃了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以後,上帝的榮耀就離開了他們的身體,因此他們發現失去上帝榮耀赤身露體的羞恥而設法摘取樹葉來企圖遮羞。當天起涼風的時候,耶和華到園中行走,要與亞當夏娃聊天話家常。知道自己已經犯錯的亞當與夏娃不只不敢到上帝面前認錯,還自作聰明的躲到樹叢中,企圖逃避耶和華的眼目。當耶和華要他們勇敢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時,亞當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想要狡辯卸責給夏娃,夏娃也依法泡製,企圖卸責給蛇。但是這些自作聰明的手段並無法遮蔽上帝的鑑察。不只如此,本來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最親蜜兩人一體的關係也從此被扭曲成為轄制與戀慕的權力惡鬥。家庭幸福的根基完全的被破壞了。

箴言一章七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夏娃與亞當因為沒有敬畏耶和華,因此他們雖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只是獲得一些自以為智慧的自作聰明。箴言三章7節勸告我們: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我們要得到真正的智慧,除了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以外,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可以心存驕傲,因為 “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箴11:2) 也不可以藐視鄰舍, “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 (箴11:12) 要有謙卑受教的態度,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箴12:15)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提到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要智慧,可是保羅卻是傳釘十架的耶穌,在猶太人是絆腳石,在希利尼人看是愚拙的。(林前1:22-23) 但是這是上帝的智慧。上帝在十字架所彰顯出來的智慧是用犧牲赦免的愛來拯救挽回自私自利自以為聰明的罪人。但願我們都願意謙卑的到基督的十架面前來領受上帝救贖恩典的智慧,並且求上帝幫助我們,也會效法基督十架上面那犧牲赦免的愛來建造我們的家庭。讓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充滿耶穌基督的愛,也都被耶穌基督的愛所建造。

棄絕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 晚上7:16

寫作於2007/05/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章27節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這句短短的經文成為神學家兩極化解讀的對象。

“棄絕”這個詞的希臘文是 a)do/kimov (adokimos),是do/kimov (dokimos) 的反義詞。 do/kimov (dokimos) 的原意是古代金屬硬幣通過專家檢定為合格的真幣,是可以被接受的、可以被使用在市面流通的。相反的,a)do/kimov (adokimos) 就是古代金屬硬幣沒有通過專家檢定為合格的真幣,因此這個硬幣是被拒絕的、不可以被使用在市面流通的。使徒保羅在此採用這個希臘文來描述他對自己的一種擔心,他害怕在自己把福音傳給別人之後,卻在上帝的檢驗上面被判定為不可接受的,沒有用的。神學家兩極化解讀的爭議焦點在於這個被上帝判定為不可接受以及沒有用的是有關保羅本身在永恆中的救恩,或是保羅服事在永恆中的獎賞。

強調這個棄絕是指保羅失去永恆中救恩 (Salvation) 的神學家主張,這句經文中被棄絕的是保羅的“自己”,而不是保羅的“事工”, 他們也引用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3章5節對哥林多教會兄姊所講到的: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 若是沒有信心將主耶穌基督接納在自己的心裡的人,就是被上帝所棄絕的人,也就是喪失永恆救恩的人。

強調這個棄絕是指保羅失去永恆中獎賞 (Reward) 的神學家則要我們注意看這句經文的前後文,在整段經文中保羅所討論的是他作為被上帝所差派使徒所從事的傳福音事工以及這些傳福音事工所帶來的獎賞與冠冕(Reword and Crown),並沒有提到保羅的信心與救恩。因此,保羅在這裡所擔心會被棄絕的並不是自己在永恆中的救恩,而是自己在今生從上帝所領受的使徒職份以及事工所為他帶來在永恆中的獎賞與冠冕。他們也會引用保羅在林前3章10-15節的討論: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楷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這段經文就很明顯的說明保羅將救恩與獎賞清楚分開處理的態度。各人的工程將來要接受火一樣的考驗,工程經不起考驗的人將受到虧損,但是自己卻要得救。因為救恩是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捨命所完成的救贖功勞,我們只能用完全的信靠與感恩來領受這個永恆的救恩。在我們用信心領受基督的救恩以後,上帝會呼召我們並且託付我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並且賞賜給我們聖靈以及各樣屬靈的恩賜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在所託付的使命上如果是盡心盡力去完成,上帝會為我們預備永恆的獎賞與冠冕。

因此在主耶穌基督再臨時將會有兩個審判的寶座被設立,一個是審判萬民的白色大寶座 (啟20:11-15),名字沒有被記在生命冊上的人將接受神公義的審判,因為用信心接受耶穌基督救恩而名字被記在生命冊上的人將接受永恆的救恩。這些接受永恆救恩的基督徒將會到基督的審判台前 (林後5:9-10) 按照自己今生中對於傳福音使命是否忠心完成接受基督的檢驗與審判。通過檢驗的將接受永恆的獎賞與冠冕。但願我們大家不只可以得到因信心而領受的永恆救恩,我們也都能夠獲得因為忠心而領受的永恆獎賞與冠冕。

福音伙伴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 晚上7:13

寫作於2007/04/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章23節這樣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比較接近新國際版的英文翻譯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 I do all thi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that I may share in its blessings.” 我個人覺得這句經文的英文翻譯版本當中,新美語標準版(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NAS) 的翻譯最貼近希臘文聖經的原文。 “ I do all thing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so that I may become a fellow partaker of it.” 

我們將這兩個英文翻譯版本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其間的差異在於對此句經文後半句的翻譯有所不同。後半句的希臘原文是 “ ina sugkoinwnov autou genwmai ”,我們若將其逐字翻譯成為英文,應該是 “ so that -- fellow partaker -- itself – I become” 由此可見NAS的翻譯是比較貼近希臘原文。如果容許我嘗試將此後半句再翻譯成中文如下:因此我可以成為福音的伙伴。

這後半句經文的鑰字是sugkoinwnov這是個複合的希臘字,是由su/n以及koinwno/v 兩個字所合成,前者是介系詞意思是 with,後者是名詞意思是 partner, associate, comrade, companion。 個人感覺“成為福音的伙伴”的含意比“同得福音的好處”更為寬廣。後者似乎只表達了傳福音的目的是與人分享福音所帶來的好處。傳福音似乎是傳福音者將福音的利益帶給了接受福音者的單向動作 (one directional action)。前者的含意除了包括後者的將福音的利益帶給接受福音者之外,還包括邀請接受福音者也加入這個“福音的伙伴團契”。因此,接受福音者在接受福音時,除了消極領受福音所帶來的恩典與利益以外,也同時積極回應福音所帶來的挑戰與代價。

“福音伙伴團契”是由一群用信心接受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犧牲所完成的救贖恩典的人所組成。他們因為主耶穌十字架上那犧牲之愛的激勵,從被動消極領受救贖恩典中被主的愛興起,用主的愛來學習彼此相愛,並且學習愛鄰舍如同自己,盼望經由愛的見證,能夠讓周遭的鄰舍也能夠被主的愛所吸引而願意相信並接受主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而加入這個“福音伙伴團契”。在這個福音伙伴團契中的成員彼此的關係是平等的,在基督裡大家都是同蒙恩典同被救贖的罪人,大家也都是一起學習用主的愛來彼此相愛並且愛鄰舍如同自己來為主作見證的傳福音伙伴。因此,傳福音的事工將不再是個人談道的一對一關係,而是由一小群福音伙伴一起來關心一位福音朋友的團隊服事關係,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不只如此,當上帝從這個“福音伙伴團契”當中呼召人成為專職宣道士時,整個“福音伙伴團契”的主內兄姊將成為這些專職宣道士背後禱告以及實際上全力支持的後盾,這時大家一起成為宣道工場上的同工。當周遭的政治社會環境對於耶穌基督的福音產生敵對的態度時,“福音伙伴團契” 的兄姊將會一起學習互相扶持來共同為福音的緣故,忍受逼迫與患難。將來主耶穌基督再臨時,“福音伙伴團契” 的兄姊將會一起與主同享那天上永遠的榮耀與喜樂。 

和平教會教牧團隊的牧師们,目前正一起在上帝面前用禱告與學習來尋求上帝在和平教會的心意,我們盼望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異象與策略,也祈求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許多的 “福音伙伴團契”。讓我們教會的每一位兄姊,也能夠像使徒保羅一樣的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好讓我們都能夠成為福音的伙伴。

主活著 (He Lives)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 晚上7:12

寫作於2007.04.22
作者:李晶晶 牧師

這是一首古老的聖詩「主活著」:

1. 我事奉一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
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
每日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

2. 在我所處環境中,主愛常在我旁;
願榮耀哈利路亞,但卻不會絕望;
我知救主引領我,衝破狂風怒潮,
不日我主必再來,大顯榮耀。

3. 歡樂歡樂!眾聖徒都當揚聲歌唱;
願榮耀哈利路亞,永歸基督君王;
祂是尋者的盼望,又是求者力量,
無一人像祂可愛,仁慈善良。

〈副歌〉主活!主活!救主今天活著!
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
主活!主活!賜人得救宏恩;
你問我怎知祂活著,因祂活在我心。

  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艾克理牧師(Alfred Henry Ackley,1887-1960),美國賓州人,出生於 1887年1月21日。自幼隨從父親學習音樂,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曾在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作曲;除了演奏鋼琴,也是享有盛名的大提琴家。他一面參與演奏,一面攻讀神學,於1914年受長老會按立為牧師,先後在賓州和加州長老會牧會。John Brown 大學為表揚其成就,贈予聖樂博士學位,他一生之中寫作過一千多首福音歌曲,最後於1960年安息。

艾克理牧師(A.H.Ackley)做這首詩的原因:是在1933年當他在主領連日佈道會後,一位年輕的猶太學生進前來問了一個具挑戰性的問題:「我為什麼要接受一個死去的猶太人?」,此時,立刻就有兩個字(He Lives)浮現在艾克理牧師心裏,他隨即對這青年說:「祂活著!我所相信的不是一個死去的猶太人,而是一位永遠活著的耶穌。他比以前更真實,在我和千千萬萬人的生活經歷中,我們有著數不盡的見證。」這青年又問到:「你怎麼知道他是活著呢?」,艾克理牧師懇切地讀著聖經中數段關於復活的信息為他作解釋,並勸勉他要接受這位復活的基督為生命的救主。

聚會結束後,「你怎麼知道他是活著?」這問題依然盤旋在艾克理牧師心裡,這次的個人談道讓艾克理牧師對「主活著」有一個全新而深刻的感受,隨著聖靈感動,在其心中湧出音符,他走到琴旁坐下,一面彈、一面唱,將那談道的內容與感動寫成了這首詩歌,《主活著》就如此產生了!艾克理牧師再沒有碰見過那位猶太青年,但他希望藉這首詩歌盡訴他心中的答案,也希望那猶太青年有機會能聽到這首歌。

在2002年,台灣出版了一張以「復活」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因祂活著』。在這張專輯中,福音流行歌曲創作人邰正宵將這首老詩歌《主活著》,編成新式鄉村搖滾風,在電視電台上多次被播放,也讓許多時下的年輕人朗朗上口吟唱這首古老優美的詩歌。

但是,這首詩歌也曾引起爭議,特別是副歌最後一句「你問我怎知主活著?因主活在我心」,其爭論點在於,當人問及基督徒:「你怎知主活著?」基督徒回答:「因耶穌活在我心。」這樣的答案似乎忽略了歷史性的耶穌復活,而只將「主活著」推到心靈的層面。福音派學者斯托得(John Stott)表示「肯定耶穌藉聖靈與我們同在,與肯定耶穌復活是兩回事…」。斯托得的警告或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主活著」是一個超自然的歷史事實,但同時也是人真實經歷中心靈的見證。有人說:「一首聖詩,不啻是結合靈性催化、正統神學教義的功能,加上唱者的虔誠讚美,透過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就使敬拜達到高潮。」因此,當我們以詩歌敬拜時,一面頌讚、一面思想、一面經驗這已經復活又住在我們心中的神,成為我們信仰的告白與靈性的需要。
在詩歌中說:「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每日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主活!主活!救主今天活著!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你所信仰與經驗到的上帝是這樣一位又真又活復活主嗎?

「杵臼社」 -- 黃予庭 神學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 晚上7:11

寫作於2007.04.15
作者:黃予庭神學生

親愛的弟兄姐妹平安: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再過一個半月,就結束在和平教會的實習。我想藉此與大家分享兩件事,其一分享實習心得,其二神學院的原住民團契「杵臼社」。

一、實習心得:

回顧剛來到和平教會時的心情,極害怕又緊張。害怕實習期間表現不夠好、害怕新環境無法適應、害怕安排的事工無法勝任、害怕自己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等,這樣緊張又害怕的心情一直持續到現在。就連自己已上完的歸納法查經及預備這一次的講道,我都是戰戰兢兢的去面對,害怕這麼重要的事奉,會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嚴重影響所擔負的事奉。在文化背景不同的環境之下,在加上和平教會是一個高知識化的團契,面對重要的事奉總會讓我感到害怕又膽怯,害怕所擺上的無法滿足你們的需要。在和平教會的服事,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或許跟我成長的環境有關,我長期在原住民的教會事奉,也習慣原住民教會的敬拜模式,更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與習性,原住民教會重量不重質,相對的牧長們也會依據他們的水平供給糧食。高級的糧食他們無法吸收,只有普通而無加料的糧食才會吸收。所以身為原住民的我,在面對高知識化的教會服事壓力極大。

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謝上帝,祂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在不同的族群當中學習,祂也讓我在和平教會收獲良多,我在這裡學到很多原住民教會所沒有的,例如:教牧團在事工上的協調、長執的擺上、教會事工的推展、各團契的運作、成人主日學的推動、行政事工的管理及財務的運作等等,看到教會軟體上的建構,讓我看見和平教會是一個蒙神祝福的教會。我何等有幸,能在這樣充滿知識、充滿宣教、充滿關懷、充滿福音的教會中實習。期待自己,將來回到原住民的教會能將在此所學習、所經歷、所看到的一切實際貢獻在教會事奉上。也期待弟兄姐妹繼續為予庭禱告,讓予庭在學校的學業能夠順利完成。

最後我要感謝教牧團這幾個月來,用心的讓我參與在個各事工上,幫助我透過參與、觀摩、操練培育予庭將來成為優良的傳道人,你們的用心、你們的付出讓予庭更加珍惜如何擺上最好的服事,你們是予庭未來牧會時的榜樣,謝謝你們用生命來影響我,讓我知道如何用謙卑的態度來事奉神。也謝謝長執們為予庭開啟這道門,讓我在此有機會學習和平教會的好。最後,謝謝各團契的接納,讓我在參與的當中能認識你們。願上帝豐厚的恩典充滿你們。

二、台神原住民團契「杵臼社」簡介:

原住民在台灣是一個少數民族,但上帝非常恩待我們,只要有原住民出現的地方,那個地方就充滿歡樂,這是上帝特別給我們的恩典。在神學院中,原住民深受老師及同學的喜愛,因為原住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族群,所以只要有歌唱、有舞蹈,原住民一定受邀演出,透過原住民的歌舞與熱情,帶給神學院帶來極大的歡樂,這似乎是上帝給原住民特別的使命。如果我們的歌舞與熱情,可以帶給人歡樂,那麼我們願意將上帝賦於我們的恩賜與使命,落實在信仰生活中,以實際行動來為主宣揚福音。為此,過去的原住民學長姐秉持著傳福音的心志,為了回應上帝的恩典,在台神成立原住民團契。最早這個團契命名為「山友社」,由一群原住民牧者及一些神學生所組成,常關心部落教會的發展及事工,也照顧前來接受裝備的神學生,之後改名為「杵臼社」。

「杵臼」是原住民飲食來源的重要工具,取「杵臼」之名是期待每一位契友皆能在未來的服事禾場上,盡力扮演一位傳揚、分享天國靈糧的牧者,餵飽部落族人的靈命。

「杵臼社」也在每年的暑假到各個族群的部落去佈道,所以我們成立暑期佈道團,為期十天。主要事工以詩歌見証及社區服務為服事目標。台灣近幾年來,社會開始著重社區服務及鄉土關懷,此時,杵臼社佈道團也響應原住民部落的需要,來調整部落關懷及事工服務的方針。

除此之外,佈道團也針對部落的長者做一些調查,透過對部落長輩們身心靈的調查,來協助關懷老人的服務。另外,佈道團還針對老人的部份作了居家老人照顧的事工,我們會前往行動不方面的老人家做清潔打掃的工作,使老人家能居住在乾淨的環境裡。

再來最重要的是針對原住民部落的現有問題,包括酗酒、家暴等來加以關懷。主要與當地教會牧長合作,前往有需要的家庭作關懷輔導的工作。並在教會團契中以戲劇來呈現酗酒、家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採用活潑方式的聚會來吸引年輕朋友對部落的問題產生覺醒。

二、佈道團的現況及部落的需要:

1.佈道團的現況:

佈道團的成立是因為看見部落弱小教會的需要,聽見他們如此迫切的呼聲,身為神學生的原住民,自然不能落於人後,但是在經費的有限下,我們憑著信心來信靠上帝。目前佈道團的需要在於器材的簡陋,常常因為服事的需要,團員們到處像學校單位或是校外人士借取音箱、布幕、電子琴、投影機等,又因為合作的教會在資源上有欠缺,使我們在進行佈道的事工上有需多的困難,但感謝神,在有限的設備中,神仍然保守我們,使佈道順利完成。

因為有限的資源,原住民同學除了面對學校繁重的課業,還需利用五、六月份期末的時間,必須為著佈道團的經費前往各教會進行募款。藉由這些募來的款項,來進行佈道所有事工。

2.原住民部落的需要:

長久以來,部落原住民教會常常會面對酗酒、家暴及失業的問題,又因土石流肆孽,造成環境生態嚴重受損與污染,相對的生活也深受影響,使得原住民部落常常面臨物質上的缺乏,部落教會當然也因為沒有豐厚的奉獻,以至教會也面臨物質上的肌荒。在此方面,教會則更需要外界的援助。部落無論在信仰或生態上面臨極大的衝擊,使得教會更需要花時間來仔細思量,上帝給我們台灣原住民的使命是什麼?而教會在原住民部落的使命又是什麼?期待「杵臼社」的同學共同努力來完成神所託負的使命。

在牧函中與大家分享「杵臼社」,主要因為予庭也是杵臼社的一份子,也是今年佈道團的同工,看見佈道團經費上的需要,想藉此與大家分享台神有怎麼一個團契,暑期期間帶著使命前往原住民部落佈道,同時也讓你們知道原住民的現況與需要,特別在今年的暑期,我們要前往南投縣一個馬烈霸的部落,那裡的教會非常需要被關懷,因此我們想藉助教會的力量來籌募所需經費,期盼主把這樣的感動與負擔放在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一起為神的國度努力。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 晚上7:10

寫作於2007/04/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有一天一位小姐在珠寶店挑選十字架的項鍊,在店主人給她看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十字架之後,她突然看到有耶穌像掛在上面的一個小十字架 (crucifix),她說:我很喜歡這個十字架,上面掛個小人像看起來好可愛喔!

對耶穌基督的門徒來說,十字架一點也不可愛,十字架是羅馬帝國用來嚇阻那些對羅馬帝國的統治與和平造成威脅的強盜或叛亂罪行所設計出來最羞辱最殘酷的死刑刑具。當一個罪犯被判釘十字架罪刑確定之後,他還要被迫自己扛著該十字架的橫桿遊街示眾,從最熱鬧的城市中心走到刑場,然後才被當眾釘上十字架。十字架被豎立起來以後,該罪犯就全身赤裸的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受到圍觀群眾的嘲諷與譏笑,受到飛鳥昆蟲的啄食與圍繞,然後在太陽的烤炙之下,逐漸虛脫,無力支撐自己的體重而窒息死亡。有些比較身強體壯的受刑犯可能在十字架上懸掛三、四天還在苟延殘喘,執刑兵便會拿棍子打斷他們的小腿,讓他們加速死亡。

當我們瞭解在耶穌的時代十字架的歷史背景之後,便比較能夠體會當耶穌挑戰門徒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9:23) 門徒所感受到那強烈的錯愕與恐懼。我們也較能明瞭為何在教會初期,十字架會成為傳福音的困擾。使徒保羅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林前1:22-23) 長久以來,有關基督耶穌受釘十字架的影像,除了Mel Gibson所導演的 “耶穌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Christ) 以外,大多數的圖畫與影片都將其淨化與美化,讓我們不再感受到那羞辱與痛苦的情境。加上近年來亨通福音 (Prosperity Gospel) 佈道家把福音表達成正面思維 (positive thinking) 的加強劑,十字架那令人害怕的黑暗面就逐漸的被現代人淡忘了。

羅馬帝國已經埋入歷史的灰燼,十字架的酷刑也成為歷史中黑暗的回憶。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來說,十字架的意義何在?我們如何才能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呢?有一位作者 C.M. Clowe寫過一本這方面的書 “基督徒經驗中的十字架” (The Cross in Christian Experience),對於人生當中所遭遇的苦難與挫折和十字架的關係有很好的闡釋。他認為人生當中我們會有三種苦難,第一種稱為重擔 (Burden),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痛苦與艱難,像是苦澀的青春期危機或是憂傷的更年期飲泣,我們的人格在經歷這些痛苦與艱難中逐漸成熟茁壯。第二種稱為荊棘 (Thorn),這是某些人在人生旅程中所遭遇的意外傷害與折磨,像是天災人禍、疾病殘障等等。前兩種苦難是我們無所選擇的發生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只能忍受或是勝過這些艱難。第三種是十字架 (Cross),這種苦難與前兩種苦難不相同的是它不是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無奈,而是當我們看到周遭的人們由於他們所遭遇的生命成長的重擔或是人生意外的荊棘而受苦難當時,我們出於基督愛的激勵而自願自發的前往分擔並減輕他們的苦難與艱難。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說過: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他是呼召他來經歷死亡。(When Jesus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and die.) 我們如果沒有願意捨己犧牲自我的精神,就不可能選擇去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以基督的愛去分擔別人的重擔與荊棘);我們如果沒有被基督的愛激勵去學習背負自己的十自架,就不可能跟從耶穌的榜樣與腳蹤。但願我們大家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能夠常常經歷主耶穌大愛的激勵,願意以自我犧牲的捨己精神,自願選擇去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以基督的愛去分擔別人的重擔與荊棘),而且在背負十字架的過程當中,還能夠學習跟隨主耶穌那柔和謙卑的榜樣。

天犬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 下午6:59

寫作於2007/04/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天犬(The-Hound-of Heaven) 是由英國詩人湯普生(Francis-Thompson, 1859-1907) 所著作的一首描述他個人生命經歷的長詩(biographical ode)。在這首長詩中湯普生描述他自己如何用各種方法來逃避上帝愛的追逐。他把上帝對世人的愛比喻為天上的獵犬,在嗅到他的味道以後,就一直尾隨在他後面,以不慌不亂、鎮定莊嚴的腳步緊緊跟隨,讓他聽到那腳步聲的答滴,以及句句愛的囈語。

湯普生努力的想要在人間尋找各種經歷與滿足,希望能夠藉此逃離那來自天上愛的追逐。他先逃進自我的內在心靈世界,在那裡有思想與感情、眼淚與歡欣、害怕與遠景。但是他無法逃離天犬那愛的追逐的腳步聲音。他轉向追求人間的熱戀,神愛之天犬仍緊追不倦。他奔向那浩瀚的天際,將自己埋入那宇宙的奧秘,但是卻無法從神愛天犬的追逐中成功的逃離。湯普生嘗試在小孩的天真中尋找人生的滿足,那純真的孩童卻突然消失;他轉向大自然的美麗尋覓心靈的安息,聆聽巨浪拍打海邊、眺望白雲飄於藍天、凝視清晨旭日的東昇、沉浸晚霞五彩的繽紛,晚霞之後的灰暗卻讓他黯然神傷,耳邊又響起那來自天上之愛的低聲呼喚以及天犬追逐腳步滴答作響。

湯普生嘗試用人世間各種方法來滿足自己對愛的追逐,最後終於發現這一切都只能給他帶來短暫的滿足。年青的一切努力與嘗試最終都歸於塵土,面對神愛天犬的追逐自己顯得完全赤裸與無助。到這時候湯普生才看清楚那絢麗的紫袍以及荊棘的冠冕,還有那那掛在十架上主耶穌那充滿慈愛的臉。那一直不放棄而尾隨追逐的天犬喘息聲彷彿海浪包圍在自己的身邊,慈祥的告訴我在這一生中所有的剝奪都是為了賞賜給我那最美麗永恆之愛的生命花朵。

這首182行長詩 “天犬”所使用的是比較古老的英文,因此對我們來說會有一點艱澀難懂。這首長詩也像自傳一樣描述了湯普生的一生遭遇與經歷。1859年湯普生出生於英國普萊斯頓(Preston),父母都是嚴謹的天主教徒,父親是醫生,1870年他被送到烏蕭神學院(Ushaw-Seminary)深造,盼望能成為神父。1877年神學院長以個性太懶散而將他辭退。父母將他送入醫學院,但是在六年的醫學院生涯中他只喜歡文學與詩詞,對於數理科學毫無興趣。他的母親在他十八歲時送他一本戴昆西(de-Quincey) 所著作吸食鴉片而獲得文學靈感的自白,引起他對鴉片的興趣,後來並逐漸染上鴉片毒癮。他在向父親承認吸食鴉片並且不想繼續念醫學而與父親大吵一架之後就離家出走,到倫敦去闖天下,夢想自己有一天會成回舉世聞名的詩人。鴉片毒癮讓他身體健康受損,無一技之長讓他工作不穩,在換了幾個收入微薄的工作,像是賣火柴、修皮鞋等之後,他淪落成為流浪倫敦街頭、三餐不繼、衣不蔽體的街友,身體也染上痼疾,使他更難脫離鴉片的短暫自我痲痺。在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刻,上帝讓一位也是流浪倫敦街頭的妓女向他伸出友誼的手,讓他有地方可以棲息、有食物可以充饑。後來在他的文學才華被一對天主教小報紙主編梅聶爾(Meynell)夫婦發掘並且接他到醫院與修道院接受戒斷治療與收容照顧時,這位妓女就此消失無蹤,湯普生將她視為自己的救主,也堅持拒絕將她的姓名公諸於世。

湯普生是在1887年2月間用一些皺折破爛的紙片將他所寫的一首詩詞 “馬利亞之受難” (The-Passion-of-Mary) 郵寄給梅聶爾先生。由於所用的紙過於破爛,梅先生將它閒置於桌上三個月,一直到有一天梅先生不經意的將這首詩詞抽出來唸,就被裡面的情境所震撼。但是湯普生只留一個郵局的地址,而郵局無法找到這位到處流浪的街友。最後梅先生決定先將他的詩詞發表於他所主編的報紙上面,希望作者能夠出面領取稿費。湯普生因此得以與梅先生見面。梅先生夫婦就安排讓他先到醫院接受鴉片戒斷治療,再送他到一間修道院去接受長期復原照顧。湯普生就是在這段期間完成這首膾炙人口且令人深受感動的自傳式長詩“天犬”(The-Hound-of-Heaven)。

堅忍之愛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 下午6:47

寫作於2007/03/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當教會在舉行婚禮時, “愛永不止息” 是一首很令人陶醉的詩歌,也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講題。但是當新郎與新娘沉浸在那粉紅色羅曼蒂克愛河裡面的時刻,這個短句所傳達給他們的,除了在他們目前的幸福歡樂中加上善意的祝福與虔誠的祈禱之外,應當還有激勵與挑戰,好讓新郎與新娘可以共同學習如何在往前充滿許多不確定與挫折失望的實際婚姻生活中兩個人能夠繼續保持今天在上帝與眾親友面前許下婚姻盟誓時所有的甜蜜愛情,使其歷久彌新,甚至在經歷各種打擊與創傷之後,還能屹立不搖。

愛永不止息的短句是來自哥林多前書13章8節。它的希臘原文piðptw/(pipto)可以傳達兩個相關而不完全相同的含意。第一個意思是表達其對時間的長久性 (permanence in time),[NRS]的英文聖經將其翻譯為Love never ends,中文聖經的翻譯 “愛永不止息” 也是表達此含意;第二個意思是表達其對打擊的堅忍性 (perseverance in adversity),[NKJ] [NIV] [NAS]的英文聖經則將其翻議為Love never fails,中文可以翻譯為 “愛永不失敗”。個人覺得在這兩個含意當中,前者所表達的似乎像是在許多童話愛情故事中的美滿結局“從此王子與公主就永遠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後者所表達的比較貼近我們每一對夫妻的實際經歷,也就是這樣的愛常常是須要在現實的嚴酷考驗之下,兩個人一起學習如何用汗水與眼淚來編織一個共同的未來。

在自由戀愛的社會當中,男女雙方開始時都是彼此被雙方的某些優質特性所吸引而相識、相知、相親、相惜,一直到相攜手踏上紅地毯的那一端,許下此生此世將要相顧相守的諾言。但是當美妙的婚禮結束時,我們常常會突然發現躺在我們身旁的人並不是我們心目中那位理想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杜克神學院教授史坦萊 (Stanley Hauerwas of Duke Divinity School) 甚至大膽的宣稱 “我們都是跟錯誤的對象結婚” (You always marry the wrong person.),或是在結婚後不久我們才發現另一位比我們配偶更理想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相見恨晚。幸福的婚姻並不是建立在兩個理想的人彼此相愛的根基上面,而是建立在互相用堅忍的愛去學習接納與欣賞有缺點的配偶並且互相鼓勵彼此幫助去克服自己的缺點,讓彼此都能夠更為成熟與理想的互動過程。

十九世紀丹麥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1847) 在他所著的一本書Works of Love中對愛有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其中有一章討論到 “愛永不止息” (Love abides)。齊克果嘗試用兩個圖像來表達這種堅忍的愛的意境。齊克果說,愛是一種結連,愛人者與被愛者一起被這個堅忍的愛結連起來,我們可以用 “愛人者—被愛者” 來表達他們中間愛的結連。可是在現實環境的打擊之下,被愛者或許無法再承受這個打擊而決定要離開這個愛的結連,這個時候愛人者對被愛者的愛如果是堅忍的愛,就會呈現 “愛人者— ” 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句子,齊克果認為這個不完整的句子並非無法修補殘片而是尚待完成的句子。讓這個不完整的句子保持尚待完成的可能性的正是那位不輕易放棄的愛人者所繼續伸出來那堅忍的愛。

齊克果所使用的另外一個圖像是一對跳探戈 (tango) 舞曲的夫妻,在跳舞的當中由於某些打擊或創傷讓其中一位共舞者無法再承受下去而離開,在這個時刻那位被遺留在舞台上的舞者如果繼續保持那兩人共舞探戈的姿勢,則觀眾會期待這是一個尚未結束的探戈舞曲,或者那位因故暫時離開舞台的舞者會返回而與仍然等待在舞台上的舞者共同跳完這個探戈舞曲。

堅忍之愛是一種對婚約盟誓堅持信守的信實之愛 (faithful love),也是對於有缺點的配偶繼續鼓勵支持的接納之愛 (accepting love),更是在對方已經決定放棄這段姻緣的危機中繼續保持盼望與期待的等待之愛 (waiting love)。但願我們每對夫妻都能學會這堅忍之愛的功課。

新約中的稅吏 -- 曾昭瑞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 下午6:46

寫作於2007.03.18
作者:曾昭瑞牧師

像羅馬這樣的一個大帝國,可以想像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支付其眾多的項目及維持帝國龐大的計畫。從公路、劇場、海地、軍隊全都需要錢。即使他們擁有許多廉價的奴隸勞工,但是養活他們仍然是沉重的經濟負擔。

為了讓像無底深坑的國庫花用能夠滿足,羅馬人採用了一套特許的稅收制度。這個制度到耶穌的那個時代已經運作了兩百多年了,其功能足以滿足帝國的要。不過,這個稅制對當時候老百姓就讓人覺得不太公平。因為壓制性的徵稅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何況是一個外來的統治者。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投訴稅項過高是有理由的,除了羅馬政府所定的稅額外,希律王還苛捐雜稅來支付他好大喜功,為求一己舒適的建築項目。聖殿也要求百姓繳稅來支持它的運作。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要負擔的稅項已是難以承擔,而當收稅變成是一個特許經營的制度後,重擔就更是一頭牛要扒好幾層皮。

稅收制度是這樣的,稅官可以從羅馬的戶籍監察員那裡買來一塊管轄地,這合約一簽就是數年。合約註明他每年得向政府上繳多少稅金,而這特許收稅人就藉超收稅款來賺錢。他要收多少稅銀全憑他的良心和辦法。他也可以把屬他的地方轉讓他人,讓這人代收稅銀。而結果是普通老百姓要繳的稅款就高得驚人。往往收稅的人都是無恥的貪得無厭,他們所收取的稅額往往超過應有的標準,他們也樂得接受賄賂,把富人的稅項減低,把該收的錢,轉嫁到窮人身上。正因為如此稅吏都被一般人所輕視,人民也很難接受本國人代替侵略者向他們徵稅,因為他們是為敵人在收稅。

這些稅吏被人視為罪大惡極,但是耶穌竟然與他們往來,這無疑來招致別人攻擊,被人懷疑和敵視。但是特別的是耶穌不但在這些稅吏當中工作,還主動去找他們。例如,馬太是個稅關的管理人,專門向公路上的人收稅。耶穌來找他,要他跟從他。(太九9)馬太把耶穌請到家裡大排筵席,還邀請了他的稅吏同事、朋友、官員參加。(太九10)。耶穌因為與這些人往來,曾受到各方強大的指責和非難。(路七34)

盼望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 下午6:40

寫作於2007/03/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盼望 (Hope) 給予人類生存意義與勇氣的力量,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極端苦難環境之下的人。德國神學家莫特曼 (Jurgen Moltmann) 小時候並沒有建立深入的基督教信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比利時向英軍投降而成為戰俘。在接下來三年的戰俘生涯中他親眼見到其他的德國戰俘由於喪失內心的盼望而逐漸失去活力,甚至失去生命。很幸運的他從一位美軍軍牧手中拿到一本新約全書與詩篇的聖經,在鐵絲網的戰俘集中營非常惡劣又無聊的環境中他開始閱讀聖經。他對於德國的一切理想完全幻滅,對於在戰爭中他之所以能夠逃過死亡但是卻要忍受集中營的苦難找不到意義。他從詩篇139篇讀到上帝不論在任何處境之下都與他同在並且扶持他引領他,這使他的心靈獲得安慰與盼望。後來他更從耶穌在十字架上向上帝所發出的痛苦禱告而體會到上帝是一位為人類受死、陪人類受苦的上帝。主耶穌基督是一位能夠體諒我們的痛苦與軟弱的救主,而不是穩坐高天之上的上帝,這個信念給予他內心很大的激勵與鼓舞。這個宗教體驗以及內心盼望的力量支持他平安渡過集中營的日子。

1948年他返回德國以後就改變興趣而專攻神學研究,他先接受巴特神學 (Karl Barth) 的薰陶,後來他對巴特神學專注於 “唯獨基督” (solus Christus) 而忽略教會在歷史、文化與社會的參與和對話逐漸感覺不滿而開始提出批判。他受到潘霍華 “獄中書簡”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的影響而主張教會應該關心並投入社會政治倫理議題。馬丁路德的神學讓他對因信稱義以及十架復活的神學有進一步的瞭解。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奧圖韋伯 (Otto Weber) 則幫助他建立了教會在將來臨上帝國普世使命上的末世觀 (the eschat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hurch’s universal mission toward the coming Kingdom of God)。

1964年他出版第一本神學著作 “盼望神學” (Theology of Hope)。他主張基督信仰的中心議題應該是由帶領以色列出埃及並且讓釘十架耶穌死裡復活的上帝所應許給與人類與世界將來性的盼望。末世論 (eschatology) 不只是在人類歷史結束之後才裂天而降的一個意外事件,末世論是從十架受死且復活升天的基督給予今日活在壓迫與苦難中人類另一條可能出路與前途的積極性盼望。這個新天新地的盼望會帶給人類努力改變並更新現存不公義世界的動機與動力。神學不應該只是對於人性本質與歷史進程給與另一種解讀,而更是應該按照上帝在聖經中應許的新天新地中所充滿的慈愛與公義來努力轉化並改造現今的世界。

盼望是對於將來有一個積極正面的期待。每個人對於將來的盼望可能有不同的依據。有些人把他們的盼望建立在自己努力的成就,有的把盼望建立在自己累積的財富上面,或是自己所栽培的子女前途、或是更民主公義的社會制度、或是更進步突破的科技發展。基督徒的盼望則是建立於上帝在聖經中的應許,藉由替我們在十架上受死且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而帶給我們在今生可以經由信靠基督而蒙赦罪救贖的恩典並且得與神和好,更在末世時基督的再臨將使全人類經歷死裡復活,且在新天新地中享受不再有壓迫、傷害、痛苦、悲哀並且永遠與神同在的無窮喜樂。有一些基督徒把這些盼望視為與現在歷史完全無關,是上帝在人類歷史結束之後裂天而降親自完成的意外事件。因此,這些基督徒只關心趁著主基督尚未再臨之前努力傳福音帶領更多人決志信主好在基督再臨時得以被提升天。莫特曼認為這樣完全與今日政治社會生活脫節無關的盼望並不是來自歷史主宰上帝的盼望,而是一種逃避主義自我麻醉的駝鳥心態 (self anesthetizing ostrich escapism)。來自歷史主宰上帝的盼望是幫助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的盼望,也是幫助我們認同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被壓迫的痛苦,也會努力去轉化社會成為更充滿上帝慈愛與公義的社會,好讓主禱文: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能夠早日落實的盼望。

「何謂信」 -- 商正宗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 下午6:39

寫作於2007.03.04
作者:商正宗牧師

近代著名的神學家Martin Buber,在他晚年的著作「信仰的二種型-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解釋之研究」(Two Types of faith-A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Judism and Christianity)中將信仰分為二種型。

第一型:是信靠的信仰,他稱它為Emunah型的信仰(希伯來語Emunah是「堅固」「誠實」之意)在以色列民信仰的初期可見到這古典的雛型。這是屬舊約聖經和猶太教的信仰。但他也稱這型的信仰是屬於耶穌的信仰。

第二型:是相信某件事實是真實的信仰,是稱為Pistis型的信仰(希臘語的Pistis是「信仰之意」),並在初期基督教的信仰中,可見到其雛型。第一型的信仰是我所信的對象與我全存在持有密切的關係的狀態。
第二型的信仰是承認我信為真實的,以我的全存在來接受之意。
故在第一型的信仰是以實存的關係為第一意義;而第二型的信仰是接受已成為事實的為第一意義。(如:信仰告白-我信上帝…..我信基督….。)

基督信仰是包含這兩種型的信仰。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