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經歷有限中的無限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 下午6:39

寫作於2007.02.25
作者:李晶晶牧師

曾有一位基督徒如此說:「我相信,沒有一件事,是我加上我的神一起所不能夠面對的!」我+我的神,即是有限的個人與資源+無限的上帝=無限的可能

當門徒把五餅二魚拿給耶穌,這是份量很少的食物,但經過耶穌的手,很少的東西就變成許多,馬太14:20說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還剩12個籃子的零碎,耶穌用那最少的資源,創造成就了最大的神蹟。有時我們看自己的才能不多、聰明不夠、時間也很少、信心不足,能給耶穌的東西很少,但是,主耶穌鼓勵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將自己放在耶穌的手中,他就會藉著我們,產生無限的力量。在人看為不可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因祂是使少變多的上帝。

在「密室」一書中,描寫一個發生在荷蘭的真實故事。二次大戰荷蘭淪陷,當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時,一名荷蘭婦女彭柯麗(作者)因不認同納粹的殘暴行為,暗暗地在自家古宅中,巧妙地闢出一間密室,以收容飽受迫害的猶太人,協助許多猶太人躲避德國人的追殺,再設法將他們分送到較安全的地帶。他們的好心,卻為自己和一家帶來悲慘的結局,除了作者本人外,年老的父親和姊姊都死在慘無人道的德國集中營內。當她被送到死亡集中營時,她和姊姊關在一個僅可容納400人空間卻關了1400人的集中營,每天只有一片黑麵包、一碗湯,在她的身上帶了一罐小瓶的綜合維他命液,每天她和姊姊就滴一小滴在黑麵包上來補充營養…,但當她發現周圍許多婦女也同樣需要時,她就開始也將維他命液滴在她們的黑麵包上,需要的人愈來愈多,那小小一瓶根本就不夠,在人看來是不可能供應給這麼多人,但她總是說「耶穌喜悅他與人分享」,因著愛的分享、對神的信靠,每次只要一有需要,科麗就能倒出來,她也看不出來到底剩多少,但是不管她分享多少出去、不管她倒幾次,每一次那個小小的瓶子就會流出寶貴的維他命液滴。這是一個真實的神蹟,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在耶穌基督裡經歷能「給」多少。是否願意將你那少少、有限的時間、金錢、體力、才能、信心,拿出來分享與參與,讓上帝工作在其上,約6:6「他(耶穌)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一起在基督裡經歷有限中的無限可能。

伊瑪奇蕾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 下午6:38

寫作於2007/02/1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劫後餘生錄》(Left to tell) 是我在淚水與讚嘆中一口氣把它唸完的。於1994年4月6日到7月中旬約百日期間在盧安達 (Rwanda) 發生由胡圖族(Hutu) 的激進民兵對圖西族 (Tutsis) 殘殺約百萬人的滅族大屠殺慘案。伊瑪奇蕾‧伊莉芭吉札(Immaculée Ilibagiza)當時是一位二十二歲的電機工程系大學生,在這慘絕人寰的大災難中她的父母與兄弟以及許多親友都被暴民殘殺。她也因為是圖西人而被鎖定為追殺的對象。

《劫後餘生錄》是伊瑪奇蕾將自己在該慘案中的苦難遭遇以及心靈轉化的過程娓娓道來。大屠殺開始時她的父親勸她投奔一位浮圖族的基督教穆林齊牧師(Murinzi),接受他的藏匿與保護。穆林齊牧師冒著生命的危險收容了六位圖西族婦女,把她們藏在家裡一間隱密的小浴廁中。伊瑪奇蕾與她們擠在這個動彈不得又黑暗的小浴廁中常常要遭受暴民的反覆搜察追殺的恐懼與害怕。後來穆林齊牧師又收容了另外兩位圖西族婦女,空間也變為更加擁擠。伊瑪奇蕾在這樣的死蔭幽谷陰影中渡過了恐怖的九十一天,她的天主教信仰帶給她無比的安慰與盼望。她養成了長時間以默禱與上帝親近的習慣以及積極正面的思想。上帝感動她勇敢的請求穆林齊牧師把他的衣櫃移來遮住該小浴廁的門,如此這幾位可憐的圖西族女孩才逃過一次又一次的殘酷追殺。聖靈也感動她請求穆林齊牧師借給她英文聖經與書籍字典,讓她在那三個月當中自修英文,如此在被救出之後讓她可以找到聯合國服務機構中的一個工作。

當伊瑪奇蕾發現她的父母與兄弟都被她所認識且熟悉的浮圖族鄰居所凌辱並且殘殺時,她幾乎完全崩潰,內心被一股強烈的仇恨與報復的衝動所煎熬。當穆林齊牧師決定要求她的弟弟維雅納(Vianney)必須離開他家另外自覓生路,使得維雅納終難逃離被暴民槍殺的噩運,她對穆林齊牧師可以說是愛恨交加。上帝用幾個神奇的夢境來撫慰她的哀傷與絕望,上帝也用主耶穌十字架上那赦免敵人的大愛來轉化她的心靈。她在冥想中似乎聽見上帝親自對她說: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殺人者與被殺者都是上帝所疼愛的孩子。經過內心長久的掙扎,她終於戰勝心中仇恨報復惡靈的影響,能夠當面向那位殘殺她的父母兄弟並且一直要追殺她的費利先 (Felicien) 說出“我原諒你”這句感人肺腑的話。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前,替那些將他釘上十架並且在十架下面嘲諷他的敵人向上帝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教會歷史上首位殉道者司提反在被暴民用石頭打死前,也為那些用石頭要將他打死的暴民禱告,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 今天我們在《劫後餘生錄》這本書的作者伊瑪奇蕾的身上也再一次看到這種饒恕敵人所發出來那永恆愛的光芒。

撒瑪利亞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 下午6:23

寫作於2007/02/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撒瑪利亞 (Samaria) 是一個地理名詞,是位於地中海與約旦河中間之巴勒斯坦 (Palestine) 地區的中間地段,北接加利利,南鄰猶太地。撒瑪利亞的意義可能來自其字根 Shamar,意思是 “展望”,另外一個意思則是來自聖經列王記上16章24節:暗利用二他連得銀子向撒瑪 (Shemer) 買了撒瑪利亞山,在山上造城,就按著山的原主撒瑪的名,給所造的城起名叫撒瑪利亞。

大衛王約於主前1030年建立統一的以色列聯合王國 (United Monarchy),這個聯合王國於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去世後就分裂成為北國以色列王國以及南國猶太王國。根據聖經的記載,這個分裂是由於所羅門王年老時隨著他的許多嬪妃去敬拜事奉諸多神明,並沒有照他的父親大衛王的榜樣專一事奉耶和華,因此招惹耶和華的憤怒 (王上11:1-13)。耶和華差派先知示羅人亞希雅在耶路撒冷城外將他的一件新外衣撕成十二片,請耶羅波安拿走十片,意思是上帝在所羅門去世之後會將聯合王國撕裂成為兩個王國,北國以色列由十個支派組成,將歸耶羅波安統治;南國猶太則剩下猶太與便雅憫兩個支派,繼續由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統治。

耶羅波安為了鞏固他的國權,在伯特利與但設立金牛犢祭壇,與南國的耶路撒冷聖殿分庭抗禮,但也因此帶領北國人民進入偶像崇拜的大罪。北國以色列的政治中心原來設立於示劍 (Shechem) (王上12:25),後來移京到得撒 (Tirza) (王上14:17; 15:21, 33),到暗利當王時才從撒瑪手中購買撒瑪利亞山,建設成為京城。南國與北國於分裂之後六十年間常常有戰爭,一直到猶太王約沙法 (Jehoshaphat) 與以色列王亞哈 (Ahab) 結為親家 (王下8:18) 兩國關係才逐漸修好。

北國以色列於主前721年為亞述所滅亡,南國猶太也在主前583年為巴比倫所滅亡。亞述國王在滅亡北國以色列之後,採取很嚴厲的種族遷徙政策,將北國以色列人大多數遷移到亞述帝國各處,同時將其他附庸國的人民遷到撒瑪利亞地區居住,因此撒瑪利亞人乃是北國以色列人被留下來的少數與被遷移進入撒瑪利亞的各個不同民族通婚的後代。他們的血統與宗教信仰都產生混合的情況。

主前537年波斯王古列下詔准許猶太人歸回猶太地,因此在設巴薩 (Sheshbazzar) (拉1:8)、所羅巴伯 (Zerubbabel) (拉2:2)、以斯拉、尼希米等人的帶領下,一群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回,並且重建耶路撒冷城牆。這個時候猶太人很明顯的拒絕承認撒瑪利亞人也是以色列人的後裔 (尼2:20)。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間的種族、政治、文化與宗教的隔閡也就雪上加霜,每況愈下。撒瑪利亞人的宗教信仰是極端保守的,他們只相信從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摩西五經,拒絕承認接受其他的先知書或智慧書。他們也堅持基利心山才是敬拜耶和華的聖山 (參閱申11:29; 27:12) 並且在那裡建造聖殿,該聖殿於主前128年為猶太馬卡比王朝的希爾卡奴所摧毀 (John Hyrcanus of Maccabeean Dynasty)。

我們在瞭解撒瑪利亞與猶太人間彼此交惡的歷史背景之後來看約翰福音第四章所記載耶穌帶學生經過撒瑪利亞敘加城外在雅各井旁與那位婚姻生活遭遇極端不幸的撒瑪利亞婦女的一段分享福音的對話,就會更深一層的領會主耶穌那出於愛心所造成的 “必須” 經過撒瑪利亞,我們也可以從主耶穌與那位撒瑪利亞婦女間的對話與互動看到主耶穌是如何的跨越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歷史所留下來的隔閡與鴻溝,而能夠把上帝的愛分享給那位不幸的婦女,並且更進一步的透過這位婦女生命的轉變與見證,而將上帝的愛帶給更多的撒瑪利亞人。這個故事能夠讓我們學習如何進行跨文化宣教的事工,特別是如何去拆下歷史傷痕所築起那族群間隔閡的高牆。

相信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 下午6:13

寫作於2007/02/0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相信 (faith) 可以區分為信服 (belief) 以及信靠 (trust),前者是對於某命題或信念 (proposition or concept) 的知識認同,例如:相信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是正確的;後者則是認為某個主體或位格 (subject or persona) 是可交託的,例如:新娘在婚禮中相信新郎對她所許下婚約的誓言。前者所信服的對象可能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 (right or wrong);後者所信靠的對象可能是坦誠的或是詐欺的 (authentic or fraudulent)。

從基督教信仰來看,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時,有可能是我同意並信服有關上帝存在或本性的教條或命題 (doctrine or proposition),也有可能是我願意將自己的一生交託並信靠 (entrust and depend) 這位上帝的帶領。帶給我們生命的轉變以及救贖的恩典的是在生活當中經歷交託信靠上帝的互動過程。猶太哲學家馬汀布伯 (Martin Buber) 說“一個人可以信服上帝存在卻生活在上帝的背後,真正信靠上帝的人是生活在上帝的面前 (One can believe that God is and live in his back; he who trusts him lives in his face)。”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教導我們“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 到神面前要討神喜悅的人不只是要有信服上帝存在的信念,也須要願意進入那與上帝間尋求與賞賜互動的信靠關係中。雅各書更提醒我們,只有前者的信服是不夠的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 (雅2:19) 我們對上帝的相信,希望能夠超越教條命題的信服,而能夠進入生活經歷的信靠互動,並且結出愛人如己的人際關係互動果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除了信靠上帝以外,還要學習與我們周圍的人建立彼此信靠的互動關係。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靠關係是比我們信靠上帝還要複雜。因為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是信實可靠的。保羅在提摩太後書告訴我們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提後2:13) 但是我們大家都是自私自利的罪人,而且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17:9)。毫無保留與選擇的去信靠別人常常會導致被欺騙與出賣的悲慘下場,這種 “凡人相信” 並不是愛的表現,而是愚蠢與童騃 (gullibility and naïve)。“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2:23-25) 詩篇118篇8-9節建議我們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It is better to trust in the LORD than to put confidence in man. It is better to trust in the LORD than to put confidence in princes.) 另一方面來說,有些人因為曾經歷被所信靠的人出賣的慘痛而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杯弓蛇影心理,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信靠的被害妄想rsecutory paranoia)。這種人的生活會變得非常艱辛難行、舉步維艱,尤其在目前高度互相依賴的社會中幾乎是活不下去。他也無法與人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或是享受溫馨的友誼以及愛情的甜蜜。他的人格也無法有任何新的成長與學習。他把自己關閉在自己的妄想與恐懼所建築起來的監牢裡面讓生命逐漸凋萎。主耶穌在面對十架苦刑時也需要請三位他最信靠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陪他到克西馬尼園去禱告。 “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 (可14:33-34) 因此,在對人的信靠方面,我們必須學習在愚蠢與妄想的兩極端中間,尋找一些值得信靠 (trustworthy) 的對象,與他們建立互相信靠的關係。當這種彼此信靠的關係由於一方一時的失誤而發生傷害時,我們也要謹慎選擇如何處理這種因信靠而帶來的傷害。立刻一刀兩斷或是懷怨報復並不一定都是最佳的處理方式。當你盼望靠著神的恩典來修復關係的裂痕時,包容、寬恕與凡事相信可能是上帝所賜下醫治這種傷害的良方。

聖經中有關相信的經文:

路1:45 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為主對她所說的話都要應驗。」

路 8:13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
路 24:11 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約 11:15 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裏去吧。」

徒 8:37 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 

徒 15:7 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 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徒 17:12 所以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臘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 

徒 18:8 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

羅1:16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 3:22 就是 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羅 4:21且滿心相信 神所應許的必能做成。 

羅10:10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 

林前3:5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 

林前13: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林前15:2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提前2:7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

來 4:3 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那安息,正如 神所說:「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

爆料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 下午6:10

寫作於2007/01/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爆料是台灣這幾年來方興未艾的社會現象。爆料與揭弊並不完全相同。揭弊者在西方被稱為whistleblower (鳴笛者),這個名詞源自十九世紀英國警官於巡邏時如果發現有不法之事正在進行就會立刻鳴笛以喚起執法人員與一般民眾的警覺與注意。鳴笛者通常是一個公司或機構的現任或前任雇員或成員。他們將職務上所獲知該公司或機構中所發生的犯法或危害公眾安全的情節告知相關人員或大眾媒體。體制內鳴笛者 (internal whistleblower) 是向同一公司或機構的上級主管或監察單位檢舉,體制外鳴笛者則會向律師、司法單位、監督機構、或大眾媒體檢舉。鳴笛者往往會遭遇該相關公司或機構的迫害。傑弗瑞 (Jeffrey Wigand) 就是美國舉發大煙草公司刻意隱瞞煙草有上癮與致癌危險而成為舉世聞名的鳴笛者。鳴笛者有時為了避免因為揭弊而遭遇迫害,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而只將相關資訊透漏給媒體公諸大眾,他就被稱為深喉嚨 (deep throat)。深喉嚨這個名詞最初是被用來隱藏那位於1972年提供給美國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 兩位記者武德瓦與伯恩斯坦 (Bob Woodward and Carl Bernstein) 秘密資訊讓他們在報紙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揭發尼克森總統政府涉及非法監聽在野黨開會的水門案件 (Watergate Scandal) 的真實身份所使用的假名。一直到2005年5月31日菲爾特先生 (William Mark Felt) 才向浮華雜誌 (Vanity Fair) 透露他自己的真實身份。

最近在台灣興起的爆料文化往往是政黨之間為了奪取政權而互相利用媒體平台控訴對方貪腐的現象。爆料文化的背後可能存在一般民眾對於社會知名公眾人物私生活真相好奇的偷窺心理以及普羅大眾對於執政掌權者可能會被權利腐化而政府組織卻缺乏有效監督並維護公義的架構的懷疑心態。 前者造成狗仔文化 (paparazzi culture),常會干擾侵犯個人隱私,甚至可能與1997年英國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 (Diana and Dodi) 巴黎車禍死亡的悲劇有關後者形成媒體審判 (media judge),常會導致族群意識對立,甚至可能惡化淪入社會動亂與失序 (social chaos)。爆料與揭弊之差異在於揭弊者通常是一個公司或機構的現任或前任職員或成員,因此對於揭弊事項的內容是從內行專業的角度提出批判檢討,精確度較高;爆料者卻是一個政治人物或媒體名嘴,因此對於爆料事項的內容是從外行耳聞的角度提出猜測質疑,誤傳性偏高。揭弊者常要擔心受到被揭弊公司或機構的逼迫或報復而掩姓埋名;爆料者常會自詡為社會公義鬥士而成為媒體追逐對象而成為輿論爭議人士。揭弊案常是針對公司或機構對社會大眾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事件;爆料案卻常是針對某特定政治人物或社會知名人士的人身攻擊。

主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當有人得罪他們的時候,首先要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私下場合與對方就此事件進行溝通懇談以促進彼此對此事件看法的互相瞭解並希望能取得共識以解決此爭議。如果當事者雙方無法就此爭議事件取得共識,則可能須要邀請一位雙方都能夠尊重的中介者 (mediator) 來加入進行協調,希望經由此公正第三者的介入能夠幫助雙方減少誤會與歧見,並且能夠尋出一個雙方雖不完全滿意卻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中介者也無法幫助雙方解決此爭議,則可能要訴諸較為公開的爭議處置機構來作妥善的處理。這就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提到愛是凡事包容的精神,也就是避免將對方的錯誤向不相關的第三者或大眾曝光而造成不必要且過度的傷害。從這個精神來看,揭弊者如果可能應該盡量先從體制內鳴笛,其次才向司法機構撿舉,向媒體揭露應該保留為最後的不得已的手段。爆料者如果沒有先私下與對方溝通或是向司法機構撿舉而直接向媒體爆料,就是沒有愛心的表現。如果爆料內容的消息來源完全沒有經過詳細的求證或是根本是誇張或抹黑對方,則更是不足取的行為。

杜松與聖經中的植物 -- 曾昭瑞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 下午6:09

寫作於2007.01.21
作者:曾昭瑞牧師

杜松(heath)這是泛指杜鵑花科歐石楠屬(Erica sp.)的矮小灌木,不過學者認為聖經中的杜松可能是輪生歐石楠(Erica verticillata),因這一種杜松在敘利亞和黎巴嫩都可以找到。杜松的葉小型,狹窄而硬,樹枝上長滿軟刺,在春天開一簇簇的小花,它通常在空曠而貧瘠的土地中生長(耶十七:6;48:6)杜松這個字,在詩篇102篇17節中,也當作「窮人」解釋。

由於杜松是矮小的灌木,所以它的根比較不發達而長得比較淺,所以在沙漠地區,當旱季來臨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成群的杜松枯死,在熱風底下,被吹來吹去。

聖經當中用來形容無用的植物有許多種,除了我們在這段經文當中所看到的杜松以外,比較常看到的還有糠粃(詩一4)、麥稭(約十三25)、荊棘(可四7)、蒺藜(彌四7)等,這些植物在聖經中常表示是無用或是不重要的。但是聖經對植物的看法除了本身是不是重要的以外,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來看植物是不重要的,也就是看這個植物(樹)所結的果子。在果子的部分又可分成兩類的角度來看,一個是所結出什麼樣的果子,以及能不能結果子。

耶穌曾說:(太7:16-18)「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在這裡耶穌強調用所結出來的果子,來判斷一個植物是不是有價值的。用以來比喻一個人他的所言所行是不是能夠產生真正的果效。

另外一方面,聖經也提到耶穌和門徒的對話中(路13:6-9)曾經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他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一個不能結果子的植物,是沒有價值的,用來比喻信徒的生命如果不能活出真正有益他人或榮耀神的生命,那這個不過是如同白佔土地一般,是沒有用處的。這樣的人其結果就是被神所砍伐。

從聖經的這些植物來看,人們不能自仗自己是貴重的植物(如無花果、葡萄樹)就自己自高自傲,重要的是能不能結出果子,而且是結出好果子,因為若是「無用的」其下場就是被砍掉、剪去。

真理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 下午6:07

寫作於2007/01/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的在追求對真理的探索與瞭解。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Plato and Aristotle) 在形上學 (Metaphysics) 一書中就提出他們對真理的看法。他們主張人類語言命題 (proposition) 的真理性是源自於該命題與其所描述對象之事實狀況 (fact) 是否具有對應關係 (correspondence)。這個理論被稱為真理對應論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 “雪是白色” 這句命題是真理,因為我們在現實世界所觀察到的雪的確是白色的。對應理論建立在三個前設 (presupposition) 的信念:其一為宇宙乃一真正存在的實存,此乃實體論 (realism) 之本體論 (ontology),其二為人類對該外在實存實體具有真確觀察的能力,此乃經驗論 (empiricism) 之知識論 (epistemology),其三為人類能夠找到語言符號 (linguistic symbol) 去與所觀察的現象產生單一且精確的對應關係。後來的學者對這三個前設都有提出各種不同的質疑與挑戰。

另外一派學者則強調某命題與其他所有相關真確命題之間必須存有邏輯上的一致性 (coherence),該命題才具備有真理性。這個理論被稱為真理一致論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如果人會死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孔子是人也是一個正確的命題,那麼經由邏輯推理的演繹過程,我們便可以得到孔子一定會死的命題的絕對真確性。一致論之前設為邏輯的一致性 (logical coherence),這些學者確信邏輯推理的普世有效性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logical deduction)。邏輯的一致性有三個最基本的定理 (theorem):其一為中性排除律 (Law of excluded middle), 每一個命題,必然是正確或是錯誤,而不可能有中性的狀況存在。其二為不可自我矛頓律 (Law of non-contradiction),每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具有正確性與錯誤性併存的情況。其三為真偽的普世律 (Law of universalism),每個命題的真確性或錯誤性不應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而改變。

還有一派的學者強調命題的實用性,凡是有用的命題就是正確的命題。這個理論被成為真理實用論 (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舉例來說:毛澤東主張,白貓、黑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這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實用主義者 (utilitarianism) 的真理觀。但是由於相同的命題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實用價值,就像一句諺語所說的:某人的美食是他人的毒藥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實用論的真理觀比較缺乏普世性。

以上三種理論都是在討論命題性真理 (propositional truth)。但是在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真理,是個人性真理 (personal truth),或是關係性真理 (relational truth)。這也是主耶穌基督所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約14:6) 中的真理。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世上,充充滿滿的有真理,有恩典 (約1:14)。在主耶穌的真理與恩典的挑戰與鼓勵中,我們可以逐漸的從自我的偽裝與欺瞞中被釋放出來,照我本相坦然無懼的走到救主的施恩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主耶穌還會差遣真理的聖靈 (約14:17) 來住在我們的心裡,祂要引導我們進入明白一切的真理 (約16:13),這真理也會叫我們過分別為聖的生活 (約17:17)。各位兄姊,讓我們共同攜手來到主耶穌的面前,向祂坦誠謙卑的承認我們的錯誤與不足,並且讓我們用信心與感恩的心來領受聖靈的帶領,享受聖靈的釋放與自由。

公義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 下午6:01

寫作於2007/01/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人類社會當中人與人的互動若發生了不該有的傷害時,會設立一個 “報應性公義” (retributive justice) 機制來處理這種情況。報應性公義的主要精神是處罰的程度應該與傷害的程度成正比。責任論 (deontologist) 學者強調報應性公義的主要功能乃是回溯性處理既往傷害並恢復公平狀態。功利論 (utilitarian) 學者強調報應性公義的主要功能乃是前瞻性預防將來傷害並促進公平狀態。責任論強調種瓜得瓜的因果報應、功利論則強調殺雞儆猴的嚇阻效益。

報應性公義最早出現於米索波大米 (Mesopotamia) 古巴比倫帝國的漢摩拉比法典 (Codex Hammurabi),其主要精神表達於聖經舊約摩西五經中的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利24:20)。傷人者必須接受受害者傷害程度相同的傷害,這樣的法律被稱為 “報應性法律” ( lex talionis:the law of retaliation)。這條法律對傷人者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是要求傷人者為其傷害負起相當的刑責,其二是保護傷人者免受過度的報復傷害。

所有的人類社會為了要維持公義與和平,都會設立刑罰體系 (punitive system) (包括審判與執行) 來維持 “報應性公義”。此體系的主要精神為程序 (process) 與公平 (fairness)。程序幫助我們發現事實的真相,公平幫助我們恢復社會的秩序。報應性公義所追求的乃是公平原則。

反對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的報應性公義的法律學者主張 “兩惡無法成一善” ( 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因此處罰的方法逐漸的改為對傷人者的驅逐出境 (exile) 或牢籠監禁 (incarceration),再加上對受害者的實質賠償 (substantial compensation)。無能力實質賠償者則加重其監禁期限。

另外有法律學者主張應該推動 “復和性公義” (restorative justice) 來取代殘酷無效的 “報應性公義”。復和性公義的重點不在於傷人者必須接受的刑罰,而是強調如何降低受害者的傷害與痛苦、如何恢復傷人者與受害者的關係。因此,“復和性公義”會設立仲裁體系 (mediation system) (包括中保與協商) 來促進溝通並形成共識。此體系的主要精神是復原 (restoration) 與復和 (reconciliation)。復原幫助受害者盡可能恢復受害前的身心狀態,復和幫助傷人者與受害者之間恢復傷害發生前的和平關係 (peaceful relationship)。 “復和性公義” 是近年來推動全世界國際間和平共存共榮的主要力量。
主耶穌基督有關公義的教導更進一步主張 “挽回性公義” (transformative justice),除了報應性公義以及復和性公義以外,我們也要考慮如何挽回並轉化傷人者,使他的生命整個被扭轉過來,從傷人者的角色轉化為助人者的角色。馬太福音五章38-44節主耶穌教導我們說: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那些釘他上十字架要置祂於死地的人向上帝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保羅也勸告我們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 這就是挽回性公義的榜樣與教導。

我們須要公義的司法體系來維持報應性公義,我們須要慈悲體恤與協談溝通來推動復和性公義,我們更須要主耶穌十字架那犧牲救贖的愛來領受並分享挽回性公義。

恢復信仰的想像力 -- 莊信德 傳道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 下午6:00

寫作於2006.12.31
作者:莊信德 傳道

在哥倫布尚未發現新大陸之前,或許馬可波羅是西方世界唯一的東方想像。然而,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勝利一如戰前預期地來臨,東方終于在船堅炮利下,褪下西方想像的最後一片面紗。至此,現代世界觀徹底地取代了宗教世界觀對未知的想像發言權。因爲,一切空間與權力的未知,都在此達致決定性的消弭。果真如此,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宣稱:世界已經及齢(成熟)!便不是一種宗教的囈語,而是真真實實地道出人類世界喊得震天嘎響的自決意識!

回到我們熟悉的信仰語境,再一次陳述的話,我想問的是:還記得距離你上一次天真地分享大衛與歌利亞故事,至今隔了多久的時間?說實在的,你真地相信這個故事嗎?信仰在一個明晰確定的世界之中,還能擁有多少的戯份?當然,我們是不會讓祂下臺一鞠躬的,畢竟在時間領域中尚未發生的事物,我們儘管多少有把握,卻尚未全然掌握,在以這個以防萬一的安全評估中,我們還是需要祂的。果真如此,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上帝」,與保羅所提及雅典人在亞略巴古的「未識之神」間,是否有著本質的差異?抑或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宗教世界中,歌詞與旋律脫節的變調性常態?

那天,當大衛屈身在山谷溪澗撿取石頭之際,身患歌利亞症候群的上帝選民們,是否仍然對卸下掃羅戰甲的天真男孩,感到嘆息與焦慮?抑或者是在不忍猝睹的同時深陷無法自拔的選民自卑感之中?

* ** *** *** ***

啥,「選民自卑感」?不會吧?真的不會嗎?

嗯………那天他不穿戰甲似乎可惜了一點,不過歌利亞真的很強大不是嗎?而且那天他用了那麼多尖酸刻薄的言
語褻瀆我們,我們也是有礙于選民身份,不方便問候他的家人………

喏,絆手絆腳的,難道不是一種選民自卑感?

*** *** *** ***

試問那天戰場上的精神意向由誰決定?究竟哪個對象決定「真實」?我們在大衛的身上究竟看到到什麼?我們可以向大衛學習什麼?大衛單純的身影,奔跑的足跡,向我們述説了一個怎樣的真理?

如果,歌利亞真的倒下了,我們心中那攔阻想像的巨靈何以依然矗立?

忙裡偷閒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 下午5:58

寫作於2006/12/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科技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方面,科技帶給我們豐盛的饗宴,但是在我們的靈性生活方面,科技卻是帶給我們貧瘠的荒涼。

科技所帶來的改變之一就是速度的加快,機器讓我們生產的速度加快,交通工具讓我們行動的速度加快,網路讓我們溝通的速度加快,速食讓我們用餐的速度加快。我們整個生活步調在不知不覺之中彷彿被放入離心機,從靜止開始慢慢加速,然後是越轉越快,快到我們暈頭轉向,卻是欲罷不能。我們彷彿騎上一匹科技的快馬,從慢步開始,我們驅馬前奔,然後這匹科技快馬就越跑越快,甚至飛奔起來,我們卻找不到方法讓它放慢腳步。

上帝創造這個宇宙的時候,就設下有白天有晚上的節奏,人類的生理時鐘也是有清醒有安眠的循環。人類發明了電燈,延長了白天工作的時間,相對的也就縮短了晚上安眠的時間。我們的身體開始承受不了這種睡眠剝奪帶來的傷害而功能下降,甚至不支病倒。

當我們生活的步調是急速奔騰時,時間變成稀有的資源,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放慢腳步,去欣賞上帝所創造的一草一木;我們沒有時間可以全神貫注,去聆聽我們四周親人的心聲傾訴;我們沒有時間可以完全靜止,來與創造並救贖我們的主相處片時。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在我們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當中,要如何才能夠忙裡偷閒讓我們的靈命生活可以得到滋潤與成長?

一、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有限: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3) 我們並不是那麼重要,這個世界沒有我們還是會運轉如常。因此,我們是可以給自己一段靈命所需要的空檔。 

二、對上帝的恩典保持開放:保羅三次求主挪走他身上的刺,主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我們常常更喜歡使用自己的才幹去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不願意放心依靠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可能是透過周遭的人的幫忙來彰顯。我們要學習願意放下身段,接受別人好意的幫忙,才能忙裡偷閒。 

三、每天有安靜默想的操練:我們必須學會每天讓自己的大腦空閒下來一段時間,靜默 (meditation) 的操練讓我們的心靈可以得到所急需的休息,聆聽一段輕柔的音樂、閱讀幾行靈修的經文、向上帝傾吐我們內心深處的憂傷與嘆息、在安靜中聆聽上帝向我們心靈深處所發出無聲的安慰與鼓勵。(the voice of silence)

愛恨交加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2月17日 星期日 | 下午5:52

寫作於2006/12/1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愛是很奇妙的正面感情,恨則是和愛相反的負面感情。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渴望與他更常親近、與他坦誠分享我們內心深處的思想與感情,我們欣賞、讚美、保護、照顧他,我們也期待他會更快樂、強壯、成熟。當我們恨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討厭見到他的面,我們不想和他交談,我們鄙視、批判他,我們甚至會在內心咒詛他,或在言語與行為上讓他受苦。這樣兩種似乎完全對立的關係與感情應該是不共戴天,誓不兩立的。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說:狗會愛其同類,咬其敵人,人卻不然,人類無法擁有單純的愛,人類常常是愛恨交加。歐浮比 (Mark Overby) 說:愛就像一朵美麗的野玫瑰,不惜以令人流血的刺來自我防衛。我們常常對於我們所深愛的人懷有很深的恨意。精神分析學將這種愛恨交加的心理現象稱作“矛盾感情”(ambivalence)。

從發展心理學來看,剛出生的幼兒心目中的世界是愛恨兩分明的對立情況(either/or)。當嬰兒的生存基本需求被滿足時他就經驗到愛,當嬰兒的生存基本需求被忽略或拖延被滿足時他就體會到恨。佛洛伊德認為人類一出生就擁有這兩方面的本能。他稱愛的本能為利必多(libido),表現與所愛對象的渴望親近、溫暖與柔情。他稱恨的本能為殺那多(thanatos),表現在與所恨對象的敵意、攻擊與自衛。當幼兒開始學習站立走路時,他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就陷入這種愛恨交加的矛盾感情。這位每天養育照顧他的母親也是最常約束他行動自由的人 (出於保護他免於受傷害的善意動機)。三歲到五歲間的幼兒開始對異性的雙親產生孺慕之情,同時對於同性的雙親則產生愛恨交加的複雜感情 (奧底帕斯情結Oedipus-Complex)。青春期的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因為歸屬與獨立(belongin-and-independence)之爭扎也會再度產生很嚴重的愛恨交加的矛盾感情。

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對於怨恨這個負面感情逐漸產生害怕與排斥,因此,我們漸漸的把這個負面的感情潛抑進入潛意識,我們無法承認我們對於我們所深愛的對象同時也會存有怨恨之負面感情,尤其是父母對於子女的負面感情,更是成為一般社會中的禁忌話題(taboo)。當我們與所摯愛的情人終於成為眷屬之後,在我們的婚姻關係中也一樣會由於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有意或無意的冷落、溝通與親暱的阻隔而產生負面感情。

當我們願意公開承認並接納在我們愛的互動關係與正面感情的同時,我們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恨的負面感情陰影,我們便更能夠正視這個負面感情並且給予適當的表達與處置。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有關愛的真諦的詩篇中說到愛是不懷怨。主耶穌也告訴我們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主耶穌並且勸告我們要愛我們的敵人,為那逼迫我們的禱告。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更有詳細的教導我們要如何去愛那些傷害我們的敵人。保羅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9-21)

親愛的兄姊,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坦然承認埋藏在我們心底的深處那些對我們所深愛的人也懷有的怨恨與敵意,同時讓我們禱告祈求我們的上帝賜下聖靈將那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犧牲的主耶穌基督那種饒恕的愛充滿在我們的心裡,來化解那些怨恨。

生命活水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2月10日 星期日 | 下午5:50

寫作於2006/12/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啟示錄所描述的新天新地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 生命水。“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1-2) “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7)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從上帝施恩寶座下的泉源所流出來的生命水匯集成為生命河,兩旁有生命樹。在那裡我們會得到生命的供應與醫治,我們將不再乾渴、不再流淚,不再死亡。

在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當中,到目前為止人類只在太陽系中這個藍色的小行星—地球上面找到生命。我們也發現讓這個小行星會呈現那美麗神秘的藍色以及多采多姿的生命的也就是一個特別的元素 — 水 (H2O)。覆蓋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水面讓地球成為藍色的行星,在生物體內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讓生命得以保持與繁衍。

在地球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團快速往外擴張的灰塵與熱氣,彼此擠壓之下慢慢冷卻凝結成為星球,奇妙的是這個星球的質量所產生的地心引力剛好足夠吸住夠厚的大氣層,大氣層中的水氣與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effect) 保持地球表面的恆溫狀態,使得地球的水能夠呈現固態、液態、氣態三態並存的平衡,這是地球要形成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除了地球質量的大小以外,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重要,地球只要比目前的位智稍微貼近或遠離太陽,三態並存的水就會立刻被破壞,生命也就完全消失無蹤。

水在生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水是普世性溶劑(universal-solvent),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養分與氧氣都是溶在水中運送到每個細胞。水也是新陳代謝作用(metabolism)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合成作用 (anabolism)時,水分被釋出才形成生命組成所須要的較大分子(像澱粉、脂肪、蛋白質等),在分解作用 (catabolism) 時,水分被加入來形成產生能量所須要的較小分子(像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水分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與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光合作用的細胞用太陽的能量將水分子分解成為氫與氧,氫與二氧化碳結合形成葡萄糖而將太陽能量貯存其中,並且將氧氣釋放入大氣層。生命的細胞在細胞呼吸作用(cellular-respiration) 時用氧氣來分解葡萄糖,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且產生二氧化碳與水分。水分的酸鹼值(acid-base-neutrality)是維持在中性的7(Ph=7.0),並且在環境帶入大量的酸性或鹼性物質時,水分可以很快的分解成為 H+與OH-來平衡其酸鹼值回到接近中性,這種緩衝作用(buffer-mechanism)讓細胞中許多新陳代謝作用所須要的酵素(enzymes)可以正常的運轉。

死寂不動的水很快就會溶解周遭的物質 (由其是二氧化碳) 而變質,因此水須要在三態之間互變與流轉才能保持其清新與乾淨,也才能維持生命的持續與旺盛。因此地球上的水必須在洋海、雲層、雨雪、泉源、溪流之間不停的蒸發、凝聚、下流而形成生態中的水循環(water-cycle)。

主耶穌在猶太人住棚節的最後一天在聖殿中站起來,向會眾大聲發出邀請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7:37-39) 讓我們大家都到主耶穌面前去領受這生命活水的恩典。

敬愛的和平教會眾兄姐平安!-- 賴俊明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 下午5:49

寫作於2006.12.03
作者:賴俊明 牧師

敬愛的和平教會眾兄姐平安!

 首先感謝各位,在過去四年對聖經事工的奉獻(2005年74,950元,2004年66,240元,2003年65,800元,2002年9,000元)使本會因得到你們的支持奉獻,在翻譯原住民各族群語言聖經、台語和客語聖經上得以順利進行並出版。在此謹代表聖經公會敬致十二萬分謝忱。

 聖經公會在台成立已正好五十年(1956開始),主要職責在從事聖經的翻譯、出版、推廣和研究工作。

 中國時報曾報導:聖經公會是只賣一本書,但卻是賣全世界最暢銷書的機構。

我們2005年的全球報告是:
銷售:三億八仟玖佰萬册聖經
全球已譯成:2,403種語言聖經(台灣有10種)
中文聖經銷售約48萬本(新舊約)
台灣銷售:約10萬本

 聖經公會除出版聖經之外,也從事
1、 自2001年開始發起全球華人神學家、牧長、學者、教授編寫製作第一本「中文和合本研讀本」聖經,預定2009年完成初稿。
2、 現正為全球華人教會、威克里夫翻譯員、華人聖經學者、神學院教授編寫「中文聖經翻譯手册」。
3、 翻譯:現代台語聖經(新約2007年將出版)
現代客語新舊約聖經(預定2009年出版)
原住民語言聖經(太魯閣語、阿美語、達悟語、排灣語、布農語、魯凱語、泰雅爾語、鄒語)
這些譯本每年約需500萬元之經費。

我們誠懇的呼籲全國信徒為台灣聖經公會的各類聖經事工來代禱、奉獻。
謝謝您們的支持與奉獻
微僕 賴俊明 敬上
台灣聖經公會總幹事
2006.12.3

為愛顛狂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 下午5:48

寫作於2006.11.26
作者:李晶晶牧師

許多年前一部影片「上帝也瘋狂」(The God must be Crazed),影片中的主角非洲土人歷蘇,他天真無邪、活潑逗趣的思考方式與舉動帶給當年許多人一段歡樂的回憶。

影片中敘述一架銀色大鳥(小客機)從天飛過,駕駛將一罐喝完的可口可樂玻璃瓶從飛機丟出,正好落在歷蘇的部落,土人們從未看過這種東西,沒有人知道這個怪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大家研究了半天起了爭執,一氣之下隨手將它一拋,卻剛好砸破了一個人的頭。於是大家一致覺得這是個對全村不祥之物,一定是上帝丟下來的。

於是,歷蘇決定要走到世界的盡頭,把這個玻璃瓶還給上帝。在經歷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原始與文明的對抗之旅後,歷蘇終於來到了一個他自認為是世界盡頭的峭壁,他奮力將玻璃瓶丟回給上帝,並且心滿意足快樂的回家。

一個不知名的外來物介入原始部落的生活與土人歷蘇的生命中,帶來了衝擊與改變,也豐富了歷蘇的生命,使他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經歷。是的!上帝也瘋狂!God must be crazed! 兩千年前,祂從天也投擲了一個震撼力—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帶來了衝擊直到如今,改變了歷世歷代許許多多人的生命與生活,祂瘋狂地愛罪人到一個地步,用祂的愛子做替贖……

有一首詩歌「為了愛」

(1) 為了愛,祂來到世界上,離開尊貴天,變成人樣。
為了愛,猶太為故鄉,漁夫是朋友,父親是木匠
為了愛,耶穌來到這地方,給我新生命,自由和理想。
為了愛,祂被釘十字架,祂的愛,使我心有盼望。

(2) 為了愛,祂住在我心裡,你若相信祂,祂也看見你。
為了愛,擔當我的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跟隨。
為了愛,耶穌向我走過來,生命的花蕊,朵朵為祂開。
為了愛,祂永遠在徘徊,祂的愛,人永遠不明白。

這瘋狂的愛的行動由上帝先發動「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

這份愛,光照保羅的生命使他成為外邦的宣教士,福音得以擴展至歐亞地區。

這份愛,介入奧古斯丁糜爛的生活,使他成為最有力的護教者、見證上帝的大能。

這份愛,除去馬丁路德對罪的重擔,堅守因信稱義勇敢抗辯,推動改革運動。

這份愛,激勵馬偕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忍受潑糞生命威脅,宣揚福音建立教會。

這份愛,呼召每一個獻身者,讓這愛繼續在人心間啟動流竄奔騰著,在每一角落。

聖誕節將至,這份愛的禮物早已為你預備,你收到了沒有?你的回應是什麼?身邊誰需要這份愛的禮物?他們聽到了嗎?看見了嗎?讓神的愛激勵我們的心,愛神愛人,熱切地去分享與邀約,勇敢地活出這份愛的生命與影響力。

愛與憤怒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 下午5:47

寫作於2006/11/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憤怒的關係是相當複雜與互動的 (complex and interactive)。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有關愛的詩篇中提到“愛是不輕易發怒”(中文和合本)。我們查考聖經希臘文版本與其他古代譯本就會發現在希臘文版本的聖經中所用的是 ( ou paroxunetai),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愛就不被激怒”。“輕易”這個詞是在1611年英文欽定譯本 (King James Version) 中首度出現 (Love is not easily provoked),可以說是英文欽定本的翻譯者所加上的。重新翻譯近代英文欽定本 (New King James Version) 的聖經學者已經從善如流,把這個多加進去的詞刪除,又恢復遵照希臘原文的英譯 Love is not provoked. 相對來看,中文和合本譯本有受到英文欽定譯本的影響而譯為 “愛是不輕易發怒”。現代中文修定譯本仍然沿用和合本的譯法,只把發怒改為動怒,但是輕易一詞仍被保留。

我們的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有關愛與憤怒關係的另外一個事實:我們最常發怒的場合往往是在相愛的親暱關係之中。因為在愛的親暱關係中,我們對所愛的對象會有所期待,當對方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時,我們便會產生失望,甚至因而發怒。在愛的親暱互動中,我們也比較容易在無意中發生磨擦或碰撞的意外,如果我們誤以為對方是故意找碴來惹我麻煩,我們也會怒目而視、惡言相向而起爭端。在愛的親暱接觸中,我們會暫時卸下保護自我的防衛外殼,與所愛的對象分享自己內心最深處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感受與思想,如此將自己的軟弱赤裸呈現在對方的眼前,這種罩門 (vulnerability) 在兩人間因為其他事故起衝突時,也很容易被對方拿來對付自己。在愛的親暱生活中,由於同處一個屋簷下,同睡一張臥床上,三餐也常同鍋同桌,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與價值優序的出入都可能造成生活細節上的磨擦與爭執。這四種原因使得最親近的人往往卻變成最可怕的敵人。耶穌也說過“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10:36)

過去傳統的階級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對於在愛的親暱關係中產生憤怒情況時有兩種標準的處理方法。居上位的男性丈夫或父親可以很理所當然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發洩出來 (vent out),處下風的女性妻子或小孩則只能忍氣吞聲的將自己的不滿與怒氣硬吞下去 (hold in)。任意發洩怒氣的過程往往對彼此愛的親暱關係帶來二度的傷害,忍氣吞聲的無奈常常在彼此愛的親暱關係築起隔斷的圍牆。

今天已經是走到平等式婚姻與家庭關係時代 (contemporary horizontal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如果我們還是採取過去的發洩法 (vent out) 或硬吞法 (hold in),對於我們的婚姻與家庭關係會產生很嚴重的傷害,離婚率與離家率也不斷升高。就身體健康而言,有人在發洩暴怒時腦血管破裂或心臟病發作而一命嗚呼哀哉,有人因長期忍氣吞聲而氣壞身體產生醫藥難治的長期心身症而終生受苦無窮。我們應當尋找更好的彼此溝通與傾聽來減少彼此誤會所產生的憤怒,我們也要學習更寬廣的互相討論與妥協來處理彼此差異所帶來的緊張,我們還要培養更柔和的接納與寬恕來修復彼此憤怒所帶來的傷害。

主耶穌邀請我們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讓我們多多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與謙卑以減少婚姻與家庭中的憤怒與傷害。

愛與自我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1月12日 星期日 | 下午5:46

寫作於2006/11/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愛與自我的關係相當複雜。如果只唸到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記載保羅有關愛之真諦的教導: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我們對愛會有一種嚴苛的標準:真愛必須完全無我。

“不求自己的益處”的希臘原文為ou-zhtei-ta-eauthv,直譯為中文則是“不追求自我”。和合本加上“益處”,似乎是想要將其含意表達得更清楚,但是可能反而限制縮小了原文可能包含的範圍。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直接譯為“愛不自私”,可能會比和合本更接近原文含意。

如果我們將追求自我解釋為自私(Selfish),那麼不追求自我就是不自私,傳統上把不自私解釋成為無私(Selfless)。愛與自我的關係就這樣被自私與無私分割成二元對立的狀況(dualistic-dichotomy)我們只能在自私與無私的兩極端中間作抉擇。

近年來在有關上癮家庭的諮商輔導(counseling-for-addiction-family)中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上癮者自私的上癮行為(selfish addiction)常會帶來愛他的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可惜的是家人無私的幫助(selfless-help)不但沒有幫助上癮者戒癮,反而促成上癮者陷入更深的自私上癮行為 (selfish addiction)。如此的家庭互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vicious-cycle),讓整個家庭被這樣的漩渦捲入一個彷彿無底洞的深淵中而同歸於盡。這個家庭互動漩渦被稱為“共賴現象”(codependency)。自私上癮者依賴無私幫助者的幫助而得以繼續其自私上癮行為,無私幫助者則依賴自私上癮者的依賴來滿足其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the-need-to-be-needed)。要打斷這個惡性循環則必須在自私(selfish)與無私(selfless)的兩極端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那就是自愛(self-love)。一個自愛的人既不會陷入只顧自己的自私極端,也不會陷入不顧自己的無私極端。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耶穌回答法利賽人有關最大誡命問題的答案: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在這個答案之中耶穌主張最大的誡命應該包含兩大愛心,也就是盡心愛神與愛人如己。其中第二個愛人如己的愛心其實也隱含了愛自己這個所謂第三個愛心。有的神學家主張愛自己是人類的天生本性,因此耶穌並不須要教導我們如何去愛自己,只是接受這個既有事實,並且用這個對自己的愛心來作為愛鄰舍的標準與目標。但是有的神學家則進一步認為,耶穌也教導我們要學習如何真正的愛自己。不管是那一種解釋,聖經並不譴責愛自己。

如果愛是將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奉獻或是分享給對方的行動,那麼愛的前提是一個健全且豐盛的自己,否則一個不健全或貧瘠的自己成為一個自身難保的過江泥菩薩,又如何能夠有力量去愛鄰舍呢?又一個連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好好愛自己的人,又如何知道如何去愛鄰舍呢?所以就從愛的能力與方法來看,我們也須要先學習如何好好愛自己。

腓立比書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由此可見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5b所說的不求自己的益處並不是要我們完全忽略自己或是禁止我們愛自己,而是要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自私自利,也要照顧別人的事。也就是從照顧自己的小我之愛開始,逐漸擴大到也會照顧鄰舍的大我之愛。

重新看重鄉村福音事工 -- 陳文逸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 下午5:47

寫作於2006.11.05
作者:陳文逸牧師

台灣在1960年,有基督徒22萬人。基督徒佔當時人口的2.5%〔杳時傑教授,<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54年推動倍加運動,盼望在來台宣教百週年時,信徒人數及教會都能倍加,那是一個達到目標的成功運動,照常理推算當時基督徒比例應多於2.5%。

史文森牧師在探討80年代台灣教會增長與信徒流失的書──[補網]中提到:〔80年代中期台灣教會,基督徒人數約為50萬,佔總人口2.5~3%〕。

許多資料顯示,40年前就2.5~3%,現在還是一樣,這個數字經常刺痛許多人。

問題在那裡?問題有很多,不過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忽略了鄉鎮的福音工作,過去三~四十年整個產業結構從農業社會轉成工商社會。鄉村產業凋零,靠著傳統的農業,栽培子女教育,存錢買土地的時代,已經遠遠的消逝。許多鄉鎮的居民,為了生活、子女教育,紛紛搬遷到都市,鄉村實在失血過多。鄉的衰微造就了耀眼的大都會,基層教會的凋零,成就了都市中產教會的興盛。鄉村的失血,卻成了都市教會成長的養料。

福音到台灣已經140年了,基督徒的比例還是2.5~3%。如果我們再繼續忽略鄉村的福音工作,可以斷言台灣的復興之路將遙遙無期。福音工作的展望在那裡?路又在那裡呢?

過去許多基督徒搬到都市,在都市重新尋找合適的教會,恢復火熱的信仰,參與教會的建造。在大環境的變遷中,沒有失去祭壇的生活,實在很完美,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不過,整體而言,基督徒還是順著社會的大潮流前進,為了孩子教育,為了更好的生活。鄉村教會的需要,好像抵不過環境的變遷。

當我們因探討台灣基督徒沒有什麼增長的原由,知道需要對鄉鎮基層的福音事工再宣教的同時,有沒有可能這個時代的基督徒,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宣教的負擔,像鮭魚逆流返鄉?

的確,幫助鄉村教會的方式有很多種,奉獻金錢,獻上策略,每個星期派幾個人輪流去參與禮拜……等。這些都很重要,也很需要,但是金錢會用完;社會一直在變,策略也隨時要調整;短期主日參與的人會一批換過一批。鄉村教會建立最根本的需要還是長期人力的投入,而只有基督徒重拾宣教的負擔與屬靈的能力,才能抵擋大環境的潮流,再一次為福音移民到鄉村,用信心看見遠遠的異象。不是說到鄉下就比較屬靈,其實鄉村生活步調較慢,要混日子也很容易。只是,一個有負擔、成熟的基督徒家庭,堅持下去,會讓一間將要死去的教會再活過來。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的子粒。

盼望在下一個台灣宣教的豐收的年代中,有更多的人為了福音的緣故,帶著行囊,把牛羊趕到鄉下.然後我們就可以用信心眺望,曠野將變為肥田,肥田要看如樹林(以賽亞32:15)。

但以理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 下午4:42

寫作於2006/10/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但以理書是舊約聖經中爭議性比較高的一卷。猶太教的希伯來文聖經 (Hebrew Bible)將但以理書編入智慧文學 (Ketuvim);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聖經 (Septuagint)與基督教聖經則將但以理書編入先知文學 (Nebiim),列於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三大先知之後,成為第四位大先知。主耶穌基督也公開認定但以理是一位先知 (太24:15)。猶太教與更正教把最後兩段蘇珊娜與長老們 (Susanna and the elders) 以及貝爾與龍 (Bel and the Dragon) 視為次經(apocrypha)而未列入正典,天主教與東正教則將這兩段納入正典之中。

但以理書主要以兩種語言所寫成。第一章與第八到十二章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第二章到第七章是用亞蘭文所寫成。除了上述兩種主要語言之外,但以理書還借用了三個與樂器有關的希臘文以及十九個與政府官職有關的波斯文。這些少許的外來語讓一些聖經考古學者主張但以理書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主前二世紀左右。傳統教會的主張是認為但以理書是在主前六世紀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時期的政治領袖但以理所著作的歷史記錄以及有關世界末世的預言。 

但以理書中有關歷史性的爭議有下列三點: 

(1)瑪代王大利烏 (Darius of Mede) (但11:1) 的確實身份:除了但以理書以外的歷史作品都沒有記載一位消滅巴比倫帝國的瑪代王大利烏。歷史上的大利烏王一世是較後期的波斯王。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曾經有三種說法被推出。 

a.消滅巴比倫帝國的是波斯王古列 (Cyrus the Great),但是他有瑪代人的血統,因此波斯王古列也就是瑪代人的國王大利烏。有些聖經學者以此來解釋但6:28。  

b.帶領軍隊攻下巴比倫城的將軍名叫古巴錄 (Gubaru),波斯王古列就把巴比倫地區犒賞給他並且冊封他成為瑪代王大利烏。(但5:31) 

c.在波斯王古列崛起前的最後一位瑪代王名叫阿斯蒂遮斯(Astyages),他是正牌的瑪代王。 

(2)伯沙撒王 (Belshazzar) (但5:1) 的確實身份:但以理書描述伯沙撒王為巴比倫帝國末代皇帝,而且其父親為尼布甲尼撒 (但5:2, 11,13, 18)。但是Berossus與Ptolemy的歷史書記錄巴比倫帝國的末代皇帝的名字是叫做拿伯尼督 (Nabodidus)。但是後來考古學的出土物證明伯沙撒是拿伯尼督的長子,在拿伯尼督率軍外征時將王權交給伯沙撒暫時管理全國。

(3)尼布甲尼撒王攻取耶路撒冷城的確實年代:但以理書開宗明義就主張尼布甲尼撒王是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攻破耶路撒冷城,並且將聖殿的聖器皿以及猶大貴冑都擄往巴比倫 (但1:1)。但是根據王下24章與代下36章的記載,耶京被毀貴冑被擄的事件應該是發生於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十二年 (597BC),兩者前後相差九年之久。保守學者為了解決這九年的落差,主張在605BC卡克米施 (Batttle of Carchemish) 戰役之後耶路撒冷城就曾經被巴比倫軍隊攻破一次。

以上有關考古與歷史的討論希望能夠幫助我們在研究但以理書時獲得一些相關的資料。

鹵莽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 下午5:40

寫作於2006/10/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討論愛的真諦時把鹵莽放在傲慢的後面,這正是“傲慢無禮”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一個人對自己擁有的優點自視過高而無視於自己的缺點時,他對於別人的態度就會產生傲慢的表現。這種對別人傲慢的態度在實際人際互動中就會產生鹵莽的動作。在新譯本中文聖經就把a)sxhmonew:aschemoneo 這個希臘文翻譯為“失禮”。

禮貌是在人類社會中使人際互動關係成為平滑順暢的潤滑油。這也是傳統華人文化與儒家所最強調與重視的。儒教又被稱為禮教,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中華文化中的禮最起初是由先祖的原始宗教的對天地、鬼神、祖先的祭祀而開始的。“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將禮的含意擴大到宗法喪服、天子諸侯等政治社會制度上面。(殷周制度考)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地位衰落,讓孔子發出“禮壞樂崩”的感嘆,而開始了恢復禮樂制度的努力。孔子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禮與仁的關係而確立了禮之倫理精神與內涵。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倫語 八佾) 對父母的孝,不應該只在於死後的祭典排場或是生前的生活贍養,而是在與父母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恭敬態度。孟子則更把禮的精神進一步擴大解釋為恭敬與辭讓的態度。(孟子離婁上)

使徒保羅認為在愛的關係中不會有粗鹵莽撞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經驗中我們卻常常反其道而行。我們對待陌生人比較溫文有禮,對待自己所疼愛與疼愛自己的至親卻常常會有粗鹵莽撞的表現。這常常是由於一些不很正確的信念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對較熟悉的人慢慢會失去應有的尊重而在態度上變得隨便。英文說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所謂的近廟欺神).主耶穌在拿撒勒就無法像其他城鎮一樣得到尊敬與愛戴。拿但業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 耶穌的鄉親對他的評語是:這不是那木匠嗎? 引起耶穌感嘆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3-4)

我們對於別人對我們的服事與幫助會立刻表現感恩之心,但是同樣的服事與幫助如果是由我們的親人來做,並且經年累月的做,我們會漸漸的失去感恩的心,而變得習慣成自然,視若無睹。英文稱這種態度作 take it for granted (當作理所當然)。

我們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會注重自己的打扮穿著要整齊清潔才有禮貌。在至親相處的家中我們就比較可以放輕鬆,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輕鬆逐漸變為邋遢隨便。

我們在外面如果不小心碰了別人一下,會立刻低聲向對方道歉,相同的情況發生在家裡的話,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是高聲指責對方走路不長眼睛而引起一番爭執與不愉快。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鹵莽小節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去改善或處理,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我們與至親那愛的關係,甚至會惡化到彼此惡言相向或拳打腳踢的家庭暴力事件。但願我們會接受保羅的勸告,在我們與至親間的愛的關係互動中,特別注意到避免粗鹵莽撞所引起的不愉快。更能夠積極培養彼此尊重、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恭敬推讓的態度。

張狂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0月15日 星期日 | 下午5:39

寫作於2006/10/1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討論愛的真諦時,把誇口與張狂擺在一起。兩者都是在自己的實質 (reality) 與認知(cognition) 之間產生落差。誇口是讓別人對自己的認知比自己的實質為好,張狂則是讓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比自己的實質為好。誇口如果是欺人,張狂則是自欺了。誇口的動機有可能是出於愛的追求而在所愛對象面前擺出比自己實質更佳的表像,以引起對方對自己產生興趣。但是這種由於假像所產生的吸引力最終會被對方發覺實質的真像而遭受現實嚴厲的考驗。奠基於誇口假像的愛如果沒有逐漸被坦誠所取代,常常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所以保羅會說愛是不誇口。真正且常久的愛是無法建立在誇口假像的根基上的。

跟誇口相比,張狂則是等而下之。誇口的人是企圖在所愛對象的心中營造一個更美好的假像,但是至少本人對自己的真像尚且保有自知之明。張狂的人則由於誇口的假像裝久了之後,甚至連自己也相信那個誇口的假像而認為那個就是自己的實質。這個可以說是由欺人開始,久而久之,甚至連自己也騙過了而真的相信自己所裝出來的假像就是自己真正擁有的實質。因此,張狂的人會由愛人的良性互動關係逐漸轉為自戀 (narcissism) 的自我迷戀,愛的關係也完全被張狂所摧毀了。

張狂的人確信自己的優秀,接著會產生無法承認自己的缺點或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指正,因此他會有自我認知上面的盲點,也無法經由別人的建設性批評中發現自己的缺點而設法改進。甚至會將別人對自己善意的規勸扭曲成為惡意的攻訐,因此很容易與好意的對方發生衝突或爭執。

張狂的人對自己的見解充滿信心,特別是熱心的基督徒很容易把自己對聖經的解讀視為唯一正確的解讀,甚至視為如同上帝所啟示的聖經一樣的絕對真理。他會把跟自己的解讀不完全一樣的觀點都打成錯誤的邪說異端。如果他掌有權力,則會發生類似異端裁判所的歷史悲劇。

張狂的人會對自己的性別、種族、或社經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而對於與自己不同的性別、種族、或社經地位的族群產生鄙視或歧視(discrimination),嚴重者甚至不把對方當成與自己同樣擁有上帝形像的人類而給予應有的尊重。性別歧視、種族歧視、與社會歧視一直是人類歷史中造成各種逼迫與殘害的原因。希特勒殘殺六百萬猶太人的主要動機就是要保持他所堅信的所謂亞力安族的優秀遺傳 (Aryan Supremacy)。

新約聖經中提到張狂 (fusio/w:phusioo)有七處,而其中有六處出自歌林多前書,可見歌林多教會特別有這方面的問題。當上帝賜給我們教會有更多恩賜時,我們要很小心,避免陷入歌林多教會的張狂。使徒保羅向歌林多教會所發出的問題: “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 也是我們要好好面對的問題。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