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和平教會 牧函] 在團契中契合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 下午4:41

在團契中契合

今天是成人團契主日,成契在教會已超過三十年,成契原是由一群喜愛唱歌的弟兄姐妹組成,其初衷仍是透過彼此喜歡歌唱而彼此學習、勉勵、幫助、關懷、一起敬拜、事奉,成契是一個大家庭也是教會的肢體。
成契的弟兄姐妹曾一起走過年輕的歲月,壯年時期時常利用假期攜家帶眷,南征北討、同甘共苦,分享每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他們彼此間的關係,真的就像一家人。如今,有人已先行,蒙上帝恩召,多數契友也步入人生的歲暮。然,在成契裡所建立的情誼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耐人尋味的是,究竟是什麼因素,牽引著大家想要來到這個大家庭呢?而且,不管誰離家多遠、多久!只要一回到台灣、台北,必定會回到這個家,看看有如家人的弟兄姐妹。
也有人笑稱:成契是個玩樂的團契。然,我認為除了玩樂、吃飽穿暖之外,它也是一個能讓契友的心靈遮風避雨、得安穩的團契。我想這其中是因團契有著每個人所需要的基本精神元素──愛人與被愛,以致契友間能有密切的契合關係。在這個團契裡,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契友彼此扶持的關係,那種緊密關係,真的就像一家人,一邊鬥嘴、一邊又可隨時擁抱彼此,當然,你也可以看到他們一起喜悅服侍的默契。
這樣的契合讓我想起盧雲的書「愛中契合」中所提到的,「我們生命中最痛苦、最困難的問題,也時常與一些基本元素有關。沒有愛,我們便無法生存了,故此、愛與被愛也經常是我們一生的關注,」(p.137)因此在團契中,甚至在教會裡,當我們看到有些弟兄姐妹的生命出現狀況、問題時,我們是否願去付出愛?反之當我們自己的生命出現裂痕時,我們是否也願被愛?包括讓上帝的愛包圍我們。
盧雲說:愛與被愛是我們一生的關注,我想「愛」本身即是我們信仰的基石,因我們的生命原是接受基督的愛(被愛的元素)而得看重生(得著新生命)。因此愛既然已成為我們一生的關注,換句話說:人生命的存在價值,端看是否能在愛與被愛中成長,當我們環觀今世最被推崇愛的代表人物:德雷莎修女的生命、我們看見她對需要者付出愛(人的基本元素──愛人),但我們也看見她不斷的需要接受上主的愛(人的另一基本元素──被愛)。
因此我深信、愛、是我們一生的關注。然,我們也需釐清自己的狀況,認識自己真實的需要,在需要被愛的時候,讓團契中這些處於愛人角色的兄姐即可成為你的遮風避雨之處。反之,若我們是處於可以去愛的階段時,我們也隨時準備擁抱那些需要的兄姐。
若你正在尋找愛與被愛,在此要懇切地邀請你來參加團契或小組,讓我們一起學習基督徒一生的關注:愛人與被愛,並讓我們一起學習在團契中密契、在愛中契合。

--
由 Blogger 於 8/31/2013 04:4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中寮清水福音隊出隊後感想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 下午2:23

中寮清水福音隊出隊後感想

        去年在同工的介紹下,與金華國中的張鎮遠老師認識,他是一位非常另類的基督徒老師,雖然基督徒老師很多。但是,很少人像他這樣,完全是以在校園分享生命為己任。在阿遠老師的同工下,我開始接觸在金華國中服務社的服侍。
        參與在學校社團的服侍,最大的優點是,一方面有飛颺同工專業的協助,參與的同工壓力不會太大,不會因為自己的經驗不夠就沒有辦法參與。另外一方面,帶社團,只要有三、四位大學青年找出時間一起來經營挑選過的學生,就不會在人力上捉襟見肘。這比起以經營以課室為主的生命教育,所需使用的大量人力,相對下來重擔就少了許多。
        當初與阿遠老師接觸時,我的內心就有個深深的感動,上帝讓我看見這個事工,可以幫助我們接觸更多的國中生,並且是真的有機會讓他們可以進入教會團契、認識信仰。所以,我開始每個禮拜五的中午進入金華國中,參與在服務社團。第一學期,由於出隊的時間與教會的行事曆衝突,加上大學生的選課都已經安排好,多數人禮拜五中午是有課的。所以一開始,就僅僅是由我與師母一起參加。到了第二個學期,我就向大學生分享,是否能在選課時,把禮拜五中午的時間空下來,一起來參與金華國中的服務社。於是就找到了曾以寧、何主恩、楊予謙等幾位青年,一起參與在這個服侍,或許一開始,大家並沒有覺得這個服務社真的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但是真正開始出服務隊的時候,就看到這個服務社團所擁有的可能性了。

        在這次的服務隊,我有一個最基本的期待,就是希望教會的青年能夠看到這個事工的重要性,把這個事工納入未來青契、少契的重點事工。事實上,整個服務隊在出隊的過程中,一開始並不是那麼順利,由於名額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帶更多的少契、青契同工參加。但是,我看到了這些參加的大學生們,很認真地與金華國中學生建立關係,教導他們如何去服侍國小學生,並且讓國中生有機會去承擔自己的角色與責任。當然我也看到這些國中生,有些自信滿滿,有些缺乏自信,當他們表現好的時候,會興奮不已,表現差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太大意了。這些感受,對這群國中生來說,是很美好的經驗,同時,教會的青少年在金華國中的學生當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當所有的輔導同工去開會的時候,教會的國高中生,就成為與學員分享信仰、教會生活的重要角色。他們的言行、態度,都再再地影響著每一個國中生。特別是在最後的一個晚上,我看到,金華國中的學生在寢室裡大家不睡覺,不是玩手機,而是圍著少契的徐常達弟兄,熱切地詢問他有關信仰、教會生活的問題,那一幕讓我深深感動。
        我想這個服侍有一個很重要的策略,透過經營學校社團,與國中生建立彼此認識的關係。再透過短期營會高強度的相處,來接觸建立更深入的關係。在這次的出隊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表達想要更認識這個信仰,這是教會少契的機會,所以,我們希望明年有30位少契、青契的同工一起參與這個營隊(福音隊),當少契與青契的弟兄姐妹一起與這群國中生建立關係後,我想邀請他們來加入教會、參與團契的機會就會大上許多。盼望我們能夠為金華國中服務社禱告,求神使用這樣的一個社團,來帶領更多的人認識祂。

--
由 Blogger 於 8/24/2013 02:23: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回家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 晚上7:05

回家! (Coming Home)

聖誕節是基督教一個歡欣快樂的節慶。我們很高興慶祝主耶穌為我們誕生到世上,他道成肉身 (Incarnation),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也充滿了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 主耶穌為了拯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與審判,他願意離開天上的家,以及天家的一切榮耀 (約17:5),願意虛己 (kenosis),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腓2:7),住在我們的中間,把這地上當作他的家。他甚至為我們捨命,犧牲生命被懸掛在十字架 (腓2:8)。他在離開世界以前,對他的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 (約14:1-3)。主耶穌有一天要帶領我們,回到天父的家裡去。
最近幾年,感謝關顧委員會的牧長同工們,每年為我們規劃主辦一個很溫馨的聖誕晚會。和平教會這個屬靈大家庭裡面的兄弟姐妹、幼兒長輩,大家歡聚一堂,同慶聖誕。我們也會邀請親朋好友與鄰舍一起來歡慶聖誕節。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教會的青年黃應宇兄與繆昀兄有感動,願意負責規劃與推動今年的聖誕節慶祝晚會。他們盼望能夠用 "回家" 作為晚會的主題,更盼望我們全體教會兄姐都能夠積極參與投入這個事工。
我們教會今年並沒有計劃舉辦佈道會,但是有兩次邀請福音朋友前來接觸福音的機會。第一次是由北二區主辦的福音餐會,於8/10(六) 晚上五點半在市議會金禧餐廳舉行,邀請到大安教會福音隊以及基督徒藝人葉歡姐妹來唱詩歌與作見證。主題是生命的盼望。和平教會的兄姐與所邀請的福音朋友,共計一百人參加這次的福音餐會。葉歡姐妹與大家分享她信主之後,如何與她的父親建立更親密的父女關係,讓我們聽了都感到非常感動與得到激勵。第二次是我們教會自己主辦的聖誕晚會,目前正在召募兄姐,參與詩班、樂團、與代禱勇士,同時也請兄姐填寫您想要邀請的福音朋友姓名與代禱事項。到目前為止,辦公室總共收到六位兄姐填寫邀請福音朋友的代禱事項,有九位兄姐填寫參與詩班、樂團與代禱勇士。我誠懇的邀請大家,儘早確認您想要邀請來參加今年聖誕晚會的福音朋友,並將他們的姓名填入代禱單當中,讓我們一起為他們主前代求。另外,也要邀請有音樂恩賜的兄姐能夠儘早報名,參與今年聖誕晚會的服侍。
感謝主的恩典,從2009年7月5日我們第一次到華神舉行主日禮拜開始,一直到2012年12月23日我們遷回新堂舉行聖誕聯合禮拜,這當中有三年半的時間我們好像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得蒙上帝施恩保守與供應,並且帶領我們平安的回到新堂的家中。
主耶穌說,有一個牧羊人有一百隻羊,走迷了一隻羊,他就把這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出去尋找那迷失的一隻羊,一直到找著了,就把那隻迷失的羊扛在肩上,帶回家裡。這是我們的主對於每一個迷失的羊的愛心 (路15:4-5)。主耶穌又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 (約10:16)。但願我們都能夠體會主耶穌的心腸,用信心迫切為福音朋友禱告,用愛心邀請他們前來參加今年的聖誕晚會,但願我們的福音朋友會在晚會中受到聖靈的感動,而願意回到上帝愛的家。

--
由 Blogger 於 8/17/2013 07:05: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外展分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 上午10:31

上帝呼召你去的地方,
就是你最深喜樂和世界最深需要相遇的地方。
∼∼布赫那

接續上月牧函—摘要「夢想論壇」大家的分享:說明:6/30主日下午一場由外展同工發起的午後夢想論壇,有三十多位兄姐和同工一起參與,分享回到新堂後的看見、一起腦力激盪思考「我們可以做什麼」、大家相互回應彼此的洞見與提議…,有具體可行的策略建議、有議題性的拋出、有需要繼續再思與觀察的、也有分享過往的見證…。席間外展同工做了逐字稿紀錄,期待成為日後具提可行的行動/活動基石。上月已經摘要part1,這次接續part 2。
關於「回家」的主題:回家從認同做起,認同從認識開始。回過頭來說,若我們推動更多彼此相愛的活動,使我們有能量,由內而外地影響社區。譬如,當我們都認識我們的教會時,所有人都能做教會導覽。在金瓜石教會進行了一個事工,就是讓教會成為一個導覽的地方,讓來的金瓜石遊玩的人主動發問,藉此傳福音。我們教會所在的青田社區,「青田」的資源就是一個文化,有許多人想要來參觀,因此,導覽,愛我們的家,可以成為傳福音的起點。我們製作了初版的「紀錄片」,可以繼續剪接不同版本的紀錄片,提供導覽的素材、成為分享福音的媒介。知道社區的需求,才是首要之務。明白社區成員組成,才能繼續發展社區事工。教會內外部都有需求,這與基督徒的生命息息相關。當執行外展活動時,是一種如水的流動,是給予的滿足感。可以與鄰長、里長建立關係,以更了解這個社區,也可以製作問卷來瞭解之。在去年的宣道會的工作坊中,知道有教會/機構在做多元學院,因此,我們可以連結外部資源。例如,成主課程以10周為單位,也可以做短期的。資訊的傳遞方式已經改變,可以思考如何運用。
關於「牆」教會有五個委員會和委員會的同工們,分別負責教會不同的事工。教會有不同的團契和契友,分別在不同時間、不同的族群彼此分享與團契。教會有三場禮拜和會友,分別在三段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習慣性與需要來敬拜與事奉。大家「在一起」跨部門、聯合團契或禮拜,來同工和共同負責某一個活動與事工的可能性?感謝大家參與,這是很大的支持與鼓勵,看見一群可以作夢的夥伴,感謝上帝。我們感受到上帝在我們當中運行,做一些事情。上帝不是要成就一個人而已,而是這個群體。「成為萬民的祝福」是我們教會的異象。在本次論壇之後要挑戰我們的,是在「宣道年會之後」,要如何成為接下來一整年可行且具體的幫助?這是我們的期待。從現在開始,我們蒐集的這些資訊與意見,是我們籌備宣道年會很重要的資訊。期待有牆的教堂,成為一個無牆的教會,讓人喜歡來的地方。能如同同工靈修會所看的一部影片「幸福的麵包」,是一個讓人心靈有困難時、關係有緊張時、家庭有問題時,一個讓人嚮往想去的地方,在那裡有一個可能休息、修復、重新得力的地方。
誰來做?在「pay it forward」讓愛傳出去影片中,一個片段裡,一個學生以「一人影響三人」的計畫,慢慢來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做什麼?上帝呼召你去的地方,就是你最深喜樂和世界最深需要相遇的地方。(布赫那)
南丁格爾說:「病床是這世界最接近死亡幽谷的地方,在這裡遠離世界一切的庸擾與吵雜,疲憊的生命歇下他的雙翼,靜享穀中幽泉的安息,沒有掙扎,沒有懼怕,未來不是一座難以征服的高山,只有平靜的走下去。陪一個病人走過這一段路,我有一種深刻的喜悅。」


--
由 Blogger 於 8/06/2013 10:31:00 上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褥子團契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5:07

我們很多人都有社群網站的帳號,有人使用FB,有人上微博、有人愛好Twitter。社群網站聯絡了許多沒有見面者的感情,讓身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都可以有機會透過社群網站得以交換生活訊息,了解現況。
在新約的時代,沒有社群網站,但是我們在聖經中,卻有看到彼此真實互動的社群。初代教會裡所記載:信的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2-47)這是耶路撒冷的教會,他們是一個很大且彼此互動的社群,除了耶路撒冷教會外,聖經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社群團體,就是癱子和他的四個朋友。(可二1-12)
這個癱子,在當時失去了健康,也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他沒有辦法為自己賺錢,甚至沒有辦法照顧自己。在他看起來似乎失去一切的時候,他還有一項最寶貴的事物沒有失去,他的四個朋友。這四個人顯然與他有深厚的關係,關注他的需要,願意花代價採取行動,甚至願意為他克服各樣的困難。若非是出於與這個癱子有深厚的關係,大概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與別人建立社群關係,我們也都有自己的社群關係。你的社群關係是那一種呢?有沒人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願意像癱子的四個朋友一樣,他們肯花時間、付代價為你克服困難?若是有這樣的社群關係,我想,那是一件非常美的事。
基督宗教與其他台灣的諸宗教除了在教義上有所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那就是基督宗教看重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一般的台灣宗教,大家一起到廟裡,大家各拜各的,我不用和你認識,也不用與別人建立深刻的關係,一樣是可以好好敬拜自己的神明,也可以做一個充份的好信徒。但是在基督宗教裡就不是這樣,一個基督徒來到教會,我們不會期待他只是來參加禮拜,我們會期待他與別人能夠建立關係,與弟兄姐妹能夠相互認識。不論是參加團契、小組或是詩班,我們總是會期待信徒在主日的禮拜之外,他能夠擁有一個自己可以歸屬的團體。這樣,我們才會感覺他們在信仰上是處在一個完整、豐富的感覺中。
我們都需要社群,不單單是年輕人,也包括長輩與每一個人。在教會,我們不該是孤單的存在,我們都需要有個可以成為支持、幫助的團體。如同聖經中那個癱子一樣,雖然,他在困難之中,雖然,他的挑戰很大;看起來似乎快要絕望、沒有機會了。但是,因著他在一個關心他的社群中,這些人沒有放棄他,他些人支持、幫助他。讓癱子有機會可以與耶穌相遇。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有自己的信仰支持團體嗎?我們希望你是很享受在這樣的一個團體中,如果你已經有了,請珍惜並且好好的委身投入在其中。若你沒有適合的信仰支持團體,我們真的很期待,你能夠加入。若你想要找到適合的信仰團體卻沒有機會,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也請你不用客氣,直接聯絡教會各個團契的會長、輔導、或是曾牧師、何牧師。表達你們的需要,我們會儘快為你們安排適合的團契、小組,以利你在信仰裡找到可以相互扶持、幫助的人。

--
由 Blogger 於 7/27/2013 05:07: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全新開始的青田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 下午3:57

今年的暑假是和平教會五年來第一次舉辦青田品格歡樂營。對於我們的同工而言,這幾乎是一種全新的開始,過往的營會傳承,比較屬於「傳說」而沒有實際的經驗,大部分的同工,都是第一次參與在這樣的營會中。這讓我想到聖經中的一段記載,是有關於重建聖殿的,這段經文寫著「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著讚美耶和華。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以斯拉三10-13)
當聖殿重建在立聖殿根基的時候,曾經見過舊聖殿的人,年紀已經都很大了,這些人在兒童、少年時期曾經見過舊的聖殿。但是如今,他們已經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輩了,舊殿只存留在他們的記憶之中。這些被擄歸回的人,我想他們應該常常在上帝的面前禱告吧!他們禱告的,是願上帝的榮耀再次地降臨祂的殿,他們能夠再次看到上帝的殿,成為祂子民獻祭、敬拜、禱告的殿。這些長輩,內心有一個期望,就是他們能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這個禱告實踐。如同西面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路二25)這樣,他們心中的期望就可以被滿足了。
所以,當他們看到聖殿的根基被立定的時候,內心湧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他們讚美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然後,大聲呼喊,這呼喊聲音代表,以色列人對過去處境的一種情感流露,也是對上帝信實的回應。特別是那些長輩們,親眼再看見這殿的根基,呼喊已經不足以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動了,於是他們「便大聲哭號」。我們傳統認為,哭是小孩的專利,不哭是比較能控制情感的。甚至一個長輩見識過了這個世上的滄桑變化,他們的內心比較心如止水,不太容易再起大波瀾了。但是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他們「便大聲哭號」。想像一下那個畫面,一群倚著枴仗,需要別人攙扶、髮蒼視茫的長者,喜極而泣,大聲哭號、老淚縱橫的畫面,我覺得那是令人非常動容的。
上帝沒有忘記以色列人,上帝沒有離棄他們,雖然經過那麼多的苦難,那麼嚴厲的管教。但是,上帝沒有離開,祂仍然帶領祂的子民回到耶路撒冷,讓祂的百姓得以來敬拜祂。透過聖經的記載,我們可以感受到當年以色列百姓在重建聖殿時的那種心情。
我想,許多的兄姐在回到和平教會第一次禮拜時,也會有這種感受,終於回到新堂禮拜了,內心實在是感動不已。同樣的,我們的教會不單是硬體的完成是足以感動人心的。我想,我們的事工,我們對福音的熱情,更是重要的。這個暑假,我們要恢復青田品格歡樂營,讓一群小孩子來到我們的新會堂,當看到近百名的兒童在我們當中,你是否也會很感動呢?我相信是的。所以,我們邀請您,替青田營禱告,求神的靈臨到這群孩童的身上,讓我們的同工所預備的課程能夠進入他們的心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耶穌基督。讓這個營會能夠使孩子們,一生的生命得著改變。
請一起為青田營禱告。



--
由 Blogger 於 6/22/2013 03:56: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夢想行動家

從前山中村落有一對兄弟,從小就夢想成為國家士兵,為此他們殷勤地練習射箭。果然射箭的技術愈來愈好,打獵時不僅可以一箭射中奔跑的山豬,就算是穿梭茂密樹林間的飛鼠也沒問題。因為射得準,他們能力遠近馳名,傳遍了附近的村莊。有一天,國王聽見這對兄弟的厲害,便寫信邀請他們兩位到皇城做為弓箭部隊的教練。這真是太好了,原本他們就夢想著能成為國家的軍兵,現在國王竟然親自邀請,而且還是軍隊的射箭教練。兩兄弟開心地回家準備行李,只見哥哥把隨身的衣物帶著,身上塞了幾天的乾糧和行路的旅費,背著自己常用的弓和箭袋就準備出發。
「哥,你難道就這樣去皇宮見國王嗎?」弟弟抬起頭問。
「是啊!」哥哥回答。
「可是你不覺得我們應該把最好的獻給國王嗎?我們還有幾天的時間,我想要把我射箭的準度再提升一些,那會更好。」弟弟認真的說。
「你說的也沒有錯啦!」哥哥想了一下,「但是我認為應該儘快到達才是最好的,應該不需要再花太多時間準備。」
「那如果國王失望了怎麼辦?」
「你怎麼知道國王會失望?」
「我不知道,所以我才要再鍛鍊些準度呀!這可是我們從小以來的夢想耶,失敗了怎麼辦!」
「我反而覺得不早點行動,對你我都不利。」
兩兄弟說了半天,意見不合,就決定分開行動,哥哥先走,幾個禮拜後弟弟接著出發。兩個人最後都到了國王那裡。
這個小故事提到兩個不同意見的兄弟,他們對於夢想的實現有不同的反應。哥哥是隨行隨學的即時實踐者,弟弟則是要萬事俱全的充分預備者。這個故事並沒有提到結局如何,因為有可能哥哥是對的,也有機會弟弟才是正確。有的人會批評哥哥太隨便,沒有周詳的計劃,沒有花工夫預備自己,實在太莽撞;有的人會論斷弟弟太完美主義,過份的小心,沒有足夠的信心。這兩種情況實在是我們服侍的實情,因為我們要不就是期待快快達到目標,要不就是花上許多工夫籌算和計劃目標達到的可能性。其實我認為這兩種情況應該要有適當的平衡,因為聖經同時告訴我們:要向著標竿直跑(腓3:14),同時要先坐下計算花費(路14:28)。
然而我覺得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要有一個夢想,一個清楚從神而來的夢想;換句話說,不論任何事工,都應該要有清楚的異象使命。像這故事中的兩兄弟,他們能殷勤地練箭是因為有夢想,他們能受到注意是因為夢想,他們能要求自己即時實踐或是充分預備,也是因為有夢想。保羅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因著有著清楚的異象和使命,保羅一生盡心竭力向外邦人傳講福音,遇見了任何環境的困難,猶太人的逼迫,教會弟兄姊妹的誤解,他都一心喜樂服侍。因他有著從神而來的夢想與異象。若我們的侍奉,都有這樣清楚的異象,我相信,不論是行政的事工,是團契的牧養,或是兒童的教育,都會帶出大大不同的火熱和動力。
我從神那裡領受的夢想是什麼呢?得著台灣,叫他們都作主門徒,歸於神。(太28:19,啟5:9)為著這樣的夢想和異象,神帶領我走拓植教會的路。拓植教會並不是容易的事,從許多前輩的口中聽到各種艱難,我也自知缺少經驗和人脈,各方面我承認是不足夠的。但是,和其他教會的事工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在夢想和異象中成就的服侍;既是上帝賜的異象,我就為主來夢想,勇敢和努力前進。我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算預備好了,可以十拿九穩地拓植教會,如果到那個時候恐怕太晚;但是我也不覺得要亳無預備就隨便開始,輕言放棄裝備的機會。不管如何,我知道這異象是神的心意,必能在神的帶領中一步步完成那美麗的夢想。
你領受的異象是什麼呢?在你服侍的崗位上你是夢想行動家嗎?



--
由 Blogger 於 6/29/2013 03:55: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夢想行動家

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問你自己,有什麼事會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就去做吧。因為這世界需要的,就是充滿活力的人。(神學家瑟曼)
上週主日下午在教會有一場由外展同工發起的午後夢想論壇,有三十多位同工與兄姐一起參與,分享所看見的需要、一起腦力激盪可以如何做、相互回應彼此的洞見與提議…,有具體可行的策略建議、有議題性的拋出、有需要繼續再思與觀察的、也有分享過往的見證…。席間外展同工做了逐字稿紀錄,作為日後我們可以慢慢實踐的可能和繼續討論與試試看的基石。茲將這些紀錄摘分次與大家分享:
外展同工引言:
為什麼會有夢想論壇?
首先呢,這論壇的開始是因為外展同工在為宣道年會的準備。去年宣道年會的講員與我們分享「看見需要」所以開始事工,但是若累了,就沒有力氣去做事工。會累可能是因為我們失去異象與方向,因此試想何不從頭來過,思考我們的需要,以及異象。希望宣道年會成為各個事工、肢體的幫助而非負擔。
    談需要
每個人看見的需要都不一樣,期待有這樣的時間,從我們的角度、群體、眼光來看教會的需要,如此來腦力激盪,但講出需要並非讓別人去做而已,而是大家一起來想想如何團隊事奉與同工。
前兩週同工靈修會看了一部電影「幸福的麵包」,馬尼咖啡屋的氛圍讓人覺得有安全感,因而帶來關係的療癒。關懷的行動更甚於言語的計畫。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看,期待我們教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氛圍。看見需求,談談可以做什麼,來取代「這沒有做,那沒有做」的負面氛圍,這是我們的期待。
大家談摘要:
1.今年聖誕節的主題為回家,何不宣道年會也以此為主題。
2.回家─營造教會成為「家」
-期待和平營造有家的感覺。
-「靈修會」:同工會累,需要靈修會,其實平信徒也需要,讓大家都有這樣一個信仰靈性的造就與激勵,使會友們能得牧養、培靈,安靜的心和靈。
-除了感動以外,教會應加強提供靈命的造就,感性上可以延續感動,理性上有真理的教導。讓初信者能深入地被造就。
-教會一樓空間使用:營造類似電影中麵包屋的氣氛,可藉由音樂、分享、食物等營造,期待硬體設備得改善。
-回家從認同做起,認同從認識開始。回過頭來說,若我們推動更多彼此相愛的活動,使我們有能量,由內而外地影響社區。譬如,推動讓所有人都能做教會導覽。金瓜石教會進行了一個事工,就是讓教會成為一個導覽的地方,讓來的人主動發問,藉此傳福音。青田的資源就是文化。像是教會做了很好的紀錄片,也有許多人想要來參觀,因此,導覽,愛我們的家,可以成為傳福音的起點。
3.長執同工可以看「幸福的麵包」分享與感動,我們信徒也希望可以有這樣的機會與時間一起看電影與分享。
4.大家在看影片時,有很多的感動,但事實上那個地方就是一個人想去的地方。我們是否也來營造那種「讓人很想要來」如同影片一般的地方(教會)。
5.瞭解青田社區的需要是很重要的,了解「我們的客群是什麼」,尋找符合這個社區特質的活動與接觸點。
6.建議宣道年會能夠結合新朋友歡迎會,邀請過去一年新朋友來參加,也訓練會友如何接待新朋友、後續接軌等活動。
7.如何讓鄰舍、路人願意走進教會?
-要先瞭解週間時段社區居民的動線,也許教會並不是他們會經過的路線。
-夏天天氣熱,教會因為開冷氣、大門都關上,門上只有寫「請拉此門」,如果門上寫「有冷氣可吹」,或許可以吸引人進來教會,如同巷口的國立編譯館和隔壁巷子的毛毛蟲基金會,有許多人在裡面吹冷氣、看書報。
8.在今天我看見一個教會從不同事工角度來整合的可能性,不再是各事工各自做,今天的論壇讓我看見:「整合與合作」是所期待的。有時會友不明白我們在做什麼,因此思考如何傳遞信息與透明化是很重要的課題。……………未完待續



--
由 Blogger 於 7/06/2013 03:53: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負傷的治療者

今年6月22日是今年教會長執、同工聯誼會的日子,此次以聯誼、交心、建立關係為主軸。因此,一開始先撥一部影片讓大家欣賞—幸福的麵包。這部影片是在描述一對青年夫婦從東京到北海道開了一間名叫「瑪尼」咖啡麵包店,片中配合北海道的四季陳述了四個故事,他們提供了一個「瑪尼」的空間,讓四個受傷的人來到「瑪尼」後得著療癒。故事雖然簡短,卻都叫人深感戚戚焉。
看完這部影片後,大家有些分享的時間,有位姐妹補充說明,在原著小說中女主角「理惠」,是在東京工作的上班族,她的內心是充滿憂愁和不快樂,甚至想要自殺,也就是說她的內心是負著傷來到「瑪尼」。
「幸福的麵包」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叫「濃情巧克力」。「濃情巧克力」這部電影的背景發生在法國的一個寧靜的小鎮上,女主角「薇安」帶著小女兒,披著一件大紅色的風衣,來到這個只有黑白穿著的小鎮,所以引起許多異樣的眼光。薇安從家族中遺傳製作巧克力的天賦,透過她細心觀察鎮上人們的內在心靈需要,適時的送給他們巧克力。她幫助阿嬤與孫子重溫親情、她勇敢的捍衛受暴婦女…等,故事到最後她喚醒這個只守著傳統,卻沒有自由的生命,甚至連她自己也解脫家族的遺傳神話,走向繽紛的世界。
這兩個雷同的故事,主角原本都有被某個因素牽絆著,心中都負著傷,然而當她們用心去陪伴每個受傷的心靈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
今天當我們看過「幸福的麵包」後,同工們也開始在思考:
如何讓和平教會的每位弟兄姐妹們有「幸福」感?
如何讓每位新朋友來到和平教會這個大家庭有「幸福」感?
我想,我們若能讓人們幸福,仍是承如盧雲所著「負傷的治療者」一書中所言:「祂藉著自己傷痕纍纍的身軀、帶來了健康、釋放和新生。故此,就像耶穌一樣,要宣示釋放的人(牧者),不單要護理自己和別人的傷口,還要讓他的傷口成為治療力量的主要源頭。
然而,我們的傷口是甚麼呢?不同的人已用很多不同方式述說過,諸如「疏離」、「分離」、「孤絕」和「寂寞」等字詞都是用以描述負傷狀況的。」(p86)其實我們深知,在我們的內心中多少有些不為人知的傷痕,然而我們若願藉著祂所帶來的新生,料理自己的傷口,也願同時準備治療他人的傷口。換句話說:我是負傷的人,也是治療的人。然不是說我們可以療癒他,仍是我們願意將負傷的人帶到祂的懷中,讓祂醫治且得釋放、得新生、得療癒。
因此「幸福」感,不外乎是當我們遇見神並被神療癒之後,也用心去看見每一個人內心的傷口,真誠的去關懷、陪伴,帶他們遇見神,讓神親自包裹他的傷口,使得著痊癒。
相信和平必成為「幸福」的大家庭。



--
由 Blogger 於 7/20/2013 03:5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以一不能蓋全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自從2月2日我正式向和平小會提出退休申請,2月22日牧師團隊也依照總會法規正式向小會提出離任申請之後,小會員就定時聚會分享討論,有關牧師團隊離任與接續的進程。大家的共識是在這過程中,培養會友與同工間的親密關係與向心力最重要。於是偉華長老開始著手邀請幾位同工一起討論思想,要如何才能達到這目標,經過次幾次討論之後,大家決定先採用電影欣賞與分享的方法,並且選擇播映一部日本電影 "幸福的麵包"。
6月22日五個委員會的牧長執與同工們相聚在新堂五樓禮拜堂,一起觀賞這部影片 ,接著大家分享心得,並分組討論,結束時大家共同領受聖餐並將自己內心的話寫在心型便利貼紙上面,再貼到前面十字架前的玻璃上面。然後,一起分享幸福麵包與南瓜湯之後再各自回家。這部影片強調幸福來自Companio,而Companio的意思就是有人陪伴與分享。
牧師團隊緊接著就討論,要如何才能夠在我們離開和平教會前這兩年的時間,讓和平教會的會友與同工,都能感受到有人陪伴與分享的幸福感。推動這樣的事工,原來是屬於關顧委員會的職責。四十歲以上的會友由何牧師帶領關顧委員會長執同工,一起推動探訪與腓立比小組的關顧事工。四十歲以下的會友則是由曾牧師帶領培育委員會長執同工推動社青、青契、少契、與兒主的關顧事工。何牧師這兩年來,一直面臨缺乏小組長的困境。因此,牧師團隊決定,由整個牧師團隊一起投入栽培更多腓立比小組長的巴拿巴小組事工。李牧師與何牧師推動成人的小組長培訓,我則和曾牧師一起推動青年兒童的小組長陪訓。
當我們想要推動巴拿巴小組事工時,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我們從那裡去邀請小組長來接受培訓呢?自從2005年我從美國返台牧養和平教會時,我就想要培訓長執們成為腓立比小組與比撒列小組的小組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長執們由於負責教會事工,實在沒有時間再作腓立比小組的陪伴與分享事工。另外,我們有機會前往新加坡三一基督心學習小組事工,以及參加來自韓國豐盛教會雙翼事工的培訓。我與李牧師及曾牧師就一起研發一套適合長老會使用的SELF小組事工。從2008年到2013年之間,我們從會友中邀請對小組事工有負擔的兄姐,前後推動了四個梯次的安得烈小組事工,除了帶領許多福音朋友信主受洗之外,這些接受過小組培訓的兄姐,許多位成為今天的長執、同工或帶領教會腓立比小組的小組長。過去這幾年,牧師團隊比較沒有時間同時推動腓立比小組以及巴拿巴小組的事工。
當我在思想如何能夠推動巴拿巴小組時,上帝讓我想起來,當我還在美國時,台福教會也面臨當教會人數多到一定程度時,都要面對會友彼此不認識,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困境。台福總會特別邀請美國福樂神學院教會增長教授麥金塔 (Gary McIntosh) 來作這方面的專題演講。他曾經對會友人數與教會增長的關係作了很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出版一本書,書名是 "以一不能蓋全" (One Size Doesn't Fit All)。他發現人數在兩百人以下的小教會,以及人數在四百人以上的大教會,還有人數介於兩百人到四百人之間的中型教會,三種教會的組織、決策、事工、牧者、問題、增長策略等,都不相同。我把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與和平教會現況比較一下,就發現和平教會目前是介於由中型教會要邁入大型教會的過渡時期,其中有一些議題是值得我們一起來深思與討論的。
教會替每位牧長執與幹事買了這本 "以一不能蓋全" 的書,請大家一起來研讀。同時,我們請五位牧師傳道們分頭訪問,目前在台灣人數已經超過千人以上的教會,瞭解他們教會的現況與困難。我們預定在8月3日舉行一場讀書討論分享會。祈求上帝帶領我們,能夠學習如何在教會人數增加更多時,讓每位和平會友都能感受到有人陪伴與分享的幸福。



--
由 Blogger 於 7/20/2013 03:5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有時 (There is a tim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 下午3:18

上週主日週報刊登出我們計劃於2015年7月31日從和平教會退休。仁全執事在第三堂主日崇拜中為此禱告而哽咽。我也突然感到一絲離愁籠罩在心頭。主日崇拜後有不少會友前來表示關心、致意與挽留。讓我們的內心感到非常溫暖與感恩。過去我與和平教會的互動也一幕一幕浮上眼前…
1968年我考上台大醫學院,蒙上帝帶領來到和平教會。我在和平受到商牧師的牧養與栽培,在青年團契得到很好的操練與成長。和平長執們把我當成自己家的孩子一樣疼愛與呵護。我在和平認識了信貞姐妹,並且有機會一起在青年團契學習配搭侍奉。1975年大學畢業後,我前往馬祖服兵役,兩年後回到和平教會,1977年在商牧師的祝福下與信貞結婚。婚後由於搬到廈門街居住,就轉往南門教會聚會與服侍。1981年我當完台大醫院精神科總住院醫師。上帝感動我們舉家南遷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服侍。我們距離和平教會也越來越遠了。我們在恆基侍奉時,和平成人團契曾經不遠千里,前來恆春探望我們,大家在主裡有很好的交誼。
1984年陽明醫學院韓偉院長過世, 1985年上帝感動在美國東安台福教會的蕭顯鐘醫師,願意返台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接替我在恆基的工作,我們得以回應上帝的呼召,接受路加傳道會的差派,放下恆基醫療傳道的侍奉,舉家遷往美國洛杉磯巴沙迪那 (Pasadena) 福樂神學院,進修宣道學碩士,同時在東安台福教會學習當社青團契輔導。兩年後,完成宣道學碩士學位,1987年舉家遷回台灣。我成為路加傳道會全職總幹事,在台灣全國各地的醫院,巡迴訪問推動醫療傳道事工。全家又回到和平教會聚會,孩子們在和平主日學得到很好的教導與學習。
1990年恆春基督教醫院楊家謀院長因為猛爆性肝炎而必須住院休養,我接受路加傳道會差派,舉家再度遷往恆基侍奉。1989年東安教會高集樂牧師轉任台福神學院副院長,東安教會開始力邀我回去牧會,加上我一直期盼有機會再進修有關神學與精神醫學的整合。於是,1991年我們全家再度遷往美國,我先在台福神學院進修道學碩士,同時在東安教會學習牧會。並且有機會前往唐崇懷博士帶領的國際神學院進修神學碩士。
1997年在內人信貞姐的鼓勵與全力支持下,我隻身遠飛芝加哥,追隨我所仰慕的宣道學教授保羅希伯特 (Paul Hiebert),在芝加哥三一國際大學進修文化間研究博士。同時,台福總會差派我將已經暫停三年的松柏教會,再重新開始,讓我有機會學習拓荒植堂的功課。2000年松柏教會與母會瑞柏教會決定要合一,成為芝加哥台福教會,上帝讓我學習到兩間不同教會合而為一的寶貴屬靈功課。在進修博士課程時,我得到和平教會一位前輩的全力支持與鼓勵。他在去世之前,留給我的一句話是,如果上帝開路,盼望你能夠回到台灣傳福音。
1999年十月商正宗牧師從和平教會退休,和平小會派代表與我接洽,盼望我可以回和平牧會。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一方面,能夠回到台灣傳福音,特別是回到我大學時期的母會和平教會牧會,是上帝所賞賜何等奇妙的恩典。另一方面,芝加哥台福教會剛剛成立,教會同工又遭遇到網路公司崩盤的經濟大衝擊,作為牧者的我實在無法一走了之。感謝主的恩典,董倫賢牧師願意從澳洲回來牧養和平教會一年,曾昭瑞傳道願意接續勉力牧養教會,和平教會就這樣等我到2005年一月,我們才回到和平教會,開始學習牧養侍奉。
在這一幕幕的往事中,我彷彿看到上帝的恩手,一路扶持帶領。讓我們從1968年大學時期在和平教會受造就與栽培,一直到2005年才又帶領我們回到和平教會學習牧養侍奉。我的一生都是在上帝的恩手中。傳道書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1)

--
由 Blogger 於 6/15/2013 03:18: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昔在、今在、永在的聖靈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 下午5:34

聖奧古斯丁在海邊散步,沉思天主三位一體的奧秘。看到一個小男孩在沙灘上挖了一個大坑,正用一個大貝殼把海水舀到這個沙坑裡。聖奧古斯丁好奇的問:「小朋友,你在做什麼?」小男孩回答:「我要把大海的水舀到這個大坑裡。」聖奧古斯丁聽了,頓時大悟。自言自語道:「原來我就如這小男孩,也想把無限的天主放到我有限的腦袋裡去。」
今天聖靈節降臨節後的第三主日,所謂聖靈降臨節,是在記念主升天後,第一個五旬節,也是猶太人慶祝莊稼初熟的節日。民數記二十八章26節「七七收穫節的第一天,以新收成的穀物作素祭獻給上主的時候,你們要聚集敬拜,不可做任何日常的工作。」因此,當時大家都聚集,因為五旬節到了。他們聚集在預備慶祝。
然而「五旬節那一天,信徒都聚集一個地方。忽然有聲音從天上下來,彷彿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充滿了他們坐著的整個屋子,他們又看見形狀像火燄的舌頭,散開,停落在每一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照著聖靈所賜的才能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使2:1-4)
有些基督徒誤認為聖靈降臨節,即是聖靈的生日,五旬節那天聖靈這位神降下才開始工作。我們若回到聖經來看,其實不然,當耶穌在世時,他被聖靈帶到曠野去受魔鬼試探。禁食四十晝夜後,耶穌餓了。那試探者上前對他:「既然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耶穌回答:「聖經說:『人的生存不僅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太四:1-4)
另馬太福音三:16-17也有記載,耶穌一受了洗,從水裡出來,天為他開了,他看見上帝的靈好像鴿子降下來。落在他身上,接著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他。」
還有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都有記載,有關聖靈的事。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聖靈是三一神,而不是聖靈降臨節後才有聖靈或聖靈才開始工作。
聖靈降臨不是聖靈的生日,不是那天開始才有聖靈,聖靈是三一上帝。然,三位一體又不是三位,那奧秘就如奧古斯丁所言。我們是無法將無限的上帝,放在我們有限的腦袋。
我們只能夠用信心,相信這位全能的三一真神,祂創造、祂救贖、祂同在。祂是至大無比的真神。

--
由 Blogger 於 6/08/2013 05:34: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我們還在改革中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 下午2:02

    和平教會在七星中會裡,算是一個頗受注意的教會,曾經有許多次與教會界裡的牧長同工談話,當他們聊到和平教會時,常常聽到別人對和平教會的形容是「程度很高」、「人才濟濟」、「素質很齊」、「進步很快」……等等之類的形容詞。姑且不論這是否真的是和平教會給外界的感覺或是這是其他牧長的恭維之語,基本上和平教會在其他牧長的眼中,大底上來說是正面、良好的評價,並且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客觀來說,和平教會並沒有特別去營造自己所散發出來的形象,而是自然而然,讓別人有這種觀點。可能是其他的人在遠處觀察和平教會,他們所產生出來的一種集體印象。身在和平教會的我們,自己看和平教會,不知道觀點是否會有所不同。我想,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長期在和平聚會,自然體會更深。同時,我們自然應該比外界的人更清楚、明白和平教會是一個怎樣的教會。不論別人怎麼好評我們,我們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因為我們相信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會認知到一件事,無論別人認為我們如何的理想,但是我們仍然有不完全的地方,從信仰的反省來說,我們是一間不完美的教會,仍然有更改進步的空間。
     這種感受,特別是搬回到新堂之後更可以感覺到。或許是許多兄姐對於新堂有很高的期待,也盼望經由硬體更新能夠讓和平教會帶給人氣象一新的感受。所以在這段期間,有不少兄姐對於和平教會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些建議也幫助了和平教會能夠因應會友對和平教會的期待。但是,有時候,可能有些立意良善的建議,並沒有辦法馬上實現,也需要兄姐耐心等候,但我們仍然努力在改進中。
      記得我在年輕時,我對自己的母會有不少理想的期待,也常常因為教會的政策而覺得挫折。後來去讀神學院,有機會去到各教會觀摩、學習,同時也聽到教界的牧長前輩分享。更深地感受到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優點特色,但往往也都有一些包袱、缺點。
     在神學院時,聽到老師稱我們長老教會是「改革宗」的教會,同時也是「改革中」的教會。意思是,我們是一間具有改革、進步、求新精神的教會,但是我們也承認自己是不完全、需要更新、變化的教會。我們絕不能自滿於現狀,而停滯不前,否則就失去了改革宗的精神,也不能成為改革中的教會。
      同樣的,如果我們說我們是「改革中」的教會,我們也等於是承認接納自己是不夠完全的教會,正是因為我們不完全,所以我們要改革,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教會現況的不完美。面對不完美,我們需要有一些的耐心、也需要更多的包容、給予多一點的時間與支持,好讓我們能夠朝著逐漸達到上帝所要呼召我們的目標前進。
       詩篇一三三這樣寫著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盼望和平教會也能給人如此和睦同居的感受,在這裡,我們一同來領受上帝的恩典、賜福,並且向我們的鄰舍、親友分享耶穌基督的愛,見證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使我們與他人可以共得這福音的好處。




--
由 Blogger 於 5/25/2013 01:43: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無牆事工(四)代禱守望

保羅曾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 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十二12) 關心和平出身的傳道人是我們教會的外展事工之一,也是我們教會長期以來所參與的宣道關懷與奉獻。每週四晚的禱告會,我們都為一位和平出身的傳道人或是宣道師代禱守望,也透過外展同工的聯絡與關心,瞭解他們的近況、詢問他們的代禱事項,使我們透過禱告參與在他們的宣道事工上! 陳文逸牧師是我們和平的老朋友,是「基督教鄉村福音佈道團」(簡稱鄉福)的總幹事。陳牧師是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人,因著上帝揀選的恩典,在年輕時透過姊姊介紹到台北和平長老教會青年團契聚會,在慕道及初信的階段,親身經歷聖靈改變生命的奇妙工作,一邊準備考試,也渴慕追求信仰。1985年考進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因著穩定的學生生活,加上住在教會的學生宿舍,有更多的時間參與教會的活動,為教會團契核心同工,籌備福音隊,投入成人主日學。這段大學的生活為信仰打下基礎,也漸漸蒙生全職事奉的心志。 1990年在台南加利利禱告山尋求前面事奉的道路,認識當時於鄉福東石工作區服事的梁紀貞傳道,進而交往。1991年結婚,並辭去工作,加入鄉福團隊,進到東石工作區服事。在全職事奉中,感到系統神學裝備的重要,一年半以後1992年再進到中華福音神學院接受道學碩士裝備。在神學院一方面努力讀書,另一方面思索鄉村 福音工作的方向,如何選修真正對鄉村有幫助的科目。1995年7月神學院畢業再次回到東石教會事奉,並於1998年起接任鄉福總幹事至今。 茲將他們寄來的代禱信分享如下,願我們多些瞭解與禱告: 鄉福代禱信 親愛的代禱同工:平安! 今年19個梯次暑假雙語營非常需要您的代禱! (1)5/25全體輔導訓練。求神幫助每位輔導謙卑儆醒,預備自己的身心靈在最佳狀態,生命沒有破口,不讓仇敵有可趁之機。心靈眼睛明亮,聚焦於神;有敏銳的聽力和智慧,分辨主的聲音和世界的聲音,並且只讓主的話存留。 (2)每位輔導以正面積極的心靈面對營會的服事,不消極逃避,宣告靠主喜樂,勝過自我情緒和感覺!竭力保守心靈,即使生活忙碌,靈裡仍然平靜安穩。 (3)為19位營長祝福禱告,他們承擔最重的責任。求神賜下領袖的恩膏,在服事中有百般的智慧,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4)為組長禱告。他們同時要面對營長與組員,需要極佳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耐心,求神挑旺恩賜,使眾人的配搭如同一人。 (5)為組員禱告。與營長、組長有美好的連結,以謙卑束腰,順服帶領,看別人比自己強,除去互相較勁、嫉妒的私心,彼此欣賞、成全。 (6)有10個梯次是由100多位個別報名的輔導組成,團隊從陌生到漸漸熟悉,需要很強的凝聚力及委身,願每位輔導對自己的職份有清楚認識,並願意謙卑順服整體的安排。有9個梯次是以教會或團契集體報名的方式組成,平時已建立相當的默契與共識,盼望不因熟悉而鬆散,服事品質不打折,求聖靈更新的作為臨到個人與團隊。 (7)為國外團隊禱告,求神紀念他們付代價參與事奉的心志,把所需要的體力和創意,超乎所求所想賜下。也為領隊禱告,常常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台灣梯隊有合一的配搭,彼次得益處與建造。 (8)為第一次舉辦的褒忠國中禱告,宣告神所開的門無人能關,福音種子要透過營會撒在好土裡,學校屬靈空氣要被翻轉!

--
由 Blogger 於 6/01/2013 02:00: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我們還在改革中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 下午1:43

    和平教會在七星中會裡,算是一個頗受注意的教會,曾經有許多次與教會界裡的牧長同工談話,當他們聊到和平教會時,常常聽到別人對和平教會的形容是「程度很高」、「人才濟濟」、「素質很齊」、「進步很快」……等等之類的形容詞。姑且不論這是否真的是和平教會給外界的感覺或是這是其他牧長的恭維之語,基本上和平教會在其他牧長的眼中,大底上來說是正面、良好的評價,並且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客觀來說,和平教會並沒有特別去營造自己所散發出來的形象,而是自然而然,讓別人有這種觀點。可能是其他的人在遠處觀察和平教會,他們所產生出來的一種集體印象。身在和平教會的我們,自己看和平教會,不知道觀點是否會有所不同。我想,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長期在和平聚會,自然體會更深。同時,我們自然應該比外界的人更清楚、明白和平教會是一個怎樣的教會。不論別人怎麼好評我們,我們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因為我們相信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會認知到一件事,無論別人認為我們如何的理想,但是我們仍然有不完全的地方,從信仰的反省來說,我們是一間不完美的教會,仍然有更改進步的空間。
     這種感受,特別是搬回到新堂之後更可以感覺到。或許是許多兄姐對於新堂有很高的期待,也盼望經由硬體更新能夠讓和平教會帶給人氣象一新的感受。所以在這段期間,有不少兄姐對於和平教會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些建議也幫助了和平教會能夠因應會友對和平教會的期待。但是,有時候,可能有些立意良善的建議,並沒有辦法馬上實現,也需要兄姐耐心等候,但我們仍然努力在改進中。
      記得我在年輕時,我對自己的母會有不少理想的期待,也常常因為教會的政策而覺得挫折。後來去讀神學院,有機會去到各教會觀摩、學習,同時也聽到教界的牧長前輩分享。更深地感受到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優點特色,但往往也都有一些包袱、缺點。
     在神學院時,聽到老師稱我們長老教會是「改革宗」的教會,同時也是「改革中」的教會。意思是,我們是一間具有改革、進步、求新精神的教會,但是我們也承認自己是不完全、需要更新、變化的教會。我們絕不能自滿於現狀,而停滯不前,否則就失去了改革宗的精神,也不能成為改革中的教會。
      同樣的,如果我們說我們是「改革中」的教會,我們也等於是承認接納自己是不夠完全的教會,正是因為我們不完全,所以我們要改革,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教會現況的不完美。面對不完美,我們需要有一些的耐心、也需要更多的包容、給予多一點的時間與支持,好讓我們能夠朝著逐漸達到上帝所要呼召我們的目標前進。
       詩篇一三三這樣寫著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盼望和平教會也能給人如此和睦同居的感受,在這裡,我們一同來領受上帝的恩典、賜福,並且向我們的鄰舍、親友分享耶穌基督的愛,見證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使我們與他人可以共得這福音的好處。




--
由 Blogger 於 5/25/2013 01:43: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奉獻袋改為奉獻箱 (Offering Bag to Box)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 下午5:31

2013年3月10日第710次���中,�����,�奉�袋改�奉�箱收取奉�。同�,由各委��推派代表,成立工作小�,��研�由奉�袋改�奉�箱之配套措施��程,提下次����告���。
奉�箱配套小�由我��召集,��委����光�老、崇拜委���佳吟�事,培育委���瑞��老、外展委���信裕�老、��委����然�事,以及崇拜委��江�盛�老���光�老等八位同工,���路�函多次往返��,�且在2013年4月21日由奉�箱配套小��崇拜委���行�席��,����之後,�於和平教�要�奉�袋改�奉�箱,提出下列��建�,�於2013年5月19日第711次���中,提出�����。
一、�友的宣�
1.牧者在�台�道、��牧函教��友有�奉�的意�、信心的功�、�福音�象等。
2.�����回答�友有�奉�箱的提�,以及鼓��友月定奉����奉�。
3.合��所��海��明奉�箱�置相���,�鼓��友月定奉����奉�。
4.由招待同工�助�忙回答�友有�奉�箱相���。
二、奉�箱�置
1.目前市面上有投入型保�箱可以考���使用。
2.先在一�靠近乙梯入口��固定式奉�箱。
3.�情�需要考�在三��拜堂�口�移�式奉�箱,主日�拜��置,�拜後移走。
4.��若有需要再增�其他奉�箱。
三、��同工SOP
1.奉�箱�有�����把�匙,由�位同工分�保管,同�使用才�箱。
2.���同工����定���移走移�式奉�箱的��作�流程。
3.���同工����定��奉�箱收取奉�之��作�流程。
四、�施�程��
1.所有配套措施都完成之後,由������始�施日期。
2.�了��友熟悉�接受奉�箱奉�,考�有一段��奉�袋�奉�箱同��行。
五、其他配套措施
1.奉�箱附近��足��名奉��袋、�局���、�行�摺存款�供�友自由取用。
2.考���奉�心得徵文活�。
��的奉�有����的什一 (申14:22-23, 28-29) ���甘心的奉� (利7:12, 16)。新�主耶�以寡��上��小� (路21:1-4) �鼓�我����位寡�全然的奉�,使徒保��是更�一步勉�我�,要"�身��上,�作活祭,是��的,是神所喜�的;你�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然的。不要效法��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化,叫你�察�何�神的善良、�全、可喜�的旨意。(�12:1-2) 奉��物�的付出��成�生活的�度。盼望在和平教��奉�袋改�奉�箱的�程中,我�有��再一次�深思有�奉�的意�。
如果大家�於奉�袋改�奉�箱的配套措施有任何��或建�,�迎大家把您的��或建�寄给美月主任。�美月主任收集整理之後,��奉�箱配套小�,好�一步研究���。��大家。

--
由 Blogger 於 5/18/2013 05:31:00 下午 ��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耶穌升天節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3:00

今天是復活節第七主日—耶穌升天節。
聖經使徒行傳記載,耶穌被接升天。
「……..在升天以前,他藉著聖靈的力量給自己所選召的使徒許多指示。 受害後四十天當中,他曾經向他們顯現許多次,用不同的方法證明自己是活著的;他讓他們看見自己,又向他們講論上帝國的事。 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照我對你們說過的,要等候我父親的應許。 約翰用水施洗,你們卻要在幾天後受聖靈的洗禮。」 使徒們跟耶穌聚集的時候,問耶穌:「主啊,你是不是要在這時候恢復以色列國的主權?」耶穌對他們說:「那時間和日期是我父親憑著自己的權柄定下的,不是你們應該知道的。 可是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 說完了這話,耶穌在他們的注視中被接升天;有一朵雲彩把他們的視線遮住了。 他離去的時候,他們正定睛望著天空。忽然,有兩個穿著白衣的人站在他們旁邊, 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使徒行傳一:2b~11)
在這節慶中,我們可透過經文來思想幾件事:
一、定睛望著天空
門徒親眼看見,且注視著祂被接升天,那一定是從未有過的震驚,以致於他們看傻眼了,似乎是處在停格的狀況,因為經文告訴我們,門徒們定睛望著天空。「望著天空」停格多久,經文沒說。但是經文繼續告訴我們,忽然,有聲音叫醒他們 :「加利利人哪,為什麼站著望天空呢?」--於是他們才似乎醒過來,離開橄欖山。試想:多少時候,我們也如門徒一樣,竟站在原地望著天空,而忘記主復活後,曾說過的話。會有聖靈充滿我們,我們要從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主耶穌雖已升天,但並不表示祂離開世上後,就不再管我們了,不再與我們有關係了。而是誠如祂自己曾應許:「我要天天跟你們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祂雖升天,但已差派聖靈來住在我們每一個相信祂的人心裡,因祂是「以馬內利」的上帝。
二、今天聖靈是否喚醒了站著望天的你
你是否展開「為我作見證」的使命?
你是否想起,你曾蒙召的恩典?
你是否看見,鄰舍的需要?
你是否聽見,需要者的聲音?
抑或你還在望著天,看祂怎樣升天,等著祂怎樣回來呢?
三、回想主曾說過的話
回想主對你生命的呼召,你是否已行在呼召的路上,主耶穌對每個人的呼召都不相同,而正因著我們的不同,可以進到不同的人群、文化、地域中,讓不同的人們,皆可以聽到福音。
或主曾邀請你為祂作什樣的見證,而你又以什樣的行為來回應呢?人們曾因看見你的好行為,而願意相信耶穌基督嗎?
耶穌說: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試問你是否還站著望天?
願我們都願意「到」--以你的行動,「作」配得的呼召。

--
由 Blogger 於 5/11/2013 03:00: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分享無牆事工(三)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 下午2:50

保羅曾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
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十二12)

        關心和平出身的傳道人是我們教會的外展事工之一,也是我們教會長期以來所參與的宣道關懷與奉獻。每週四晚的禱告會,我們都為一位和平出身的傳道人或是宣道師代禱守望,也透過外展同工的聯絡與關心,瞭解他們的近況、詢問他們的代禱事項,使我們透過禱告參與在他們的宣道事工上!
        謝怡雯傳道是三年前曾經在我們教會實習的神學生,也成為我們宣道關懷的對象,當時透過謝傳道在大學時期社工的學經歷背景,幫助我們做了一些青田社區的查訪與瞭解,期待可以多些認識社區以利將來規劃社區福音事工。
        今她畢業之後與夫婿賴毅穗傳道領受宣道的呼召,年初時受台灣神學院與精兵協會差派至緬甸侍奉,並八個月大的幼子與母親也一同前往,可說是「至於我和我的家必定侍奉耶和華」的全家宣道委身。三月初賴傳道曾經在我們教會分享當地的宣道情況,那地的環境相當於四、五十年前的台灣,沒有柏油路的塵埃飛揚體驗耶穌風塵僕僕的腳蹤,傳統緊密的部落文化性衝擊著基督信仰,卻也是上帝呼召他們在那地耕耘所在。願我們一起舉起禱告的手為他們代求守望,並讓我們的視野出走到那需要福音的地方!
        茲將他們寄來的代禱信分享如下,願我們多些瞭解與禱告:
緬宣代禱信
各位關心緬宣的弟兄姊妹們,平安:
        新年快樂(緬甸潑水節新年),希望大家一切安好。這一陣子村子異常的悶熱,焚風一陣陣吹來,讓人無處可躲。在雨季來臨前,恐怕還得面對這種氣候約三週甚至一個月,請大家為我們的適應禱告外,也盼望雨季快些來臨,好讓我們氣候和缺水現況得以改善。
事工進度與代禱:
1.緬語學習:目前由教會執事的媳婦擔任緬語老師,每週一∼四恢復一小時半的學習。
2.當地中小學校授課
本學期我任教中二班比較喜樂,中三班一部分學生太皮,影響班上學習情況日益嚴重,請大家代禱,我也會想辦法解決。內人任教小一、四年級的情況仍未見好轉,她常感到灰心,請大家為她禱告。(內人補充:尤其是星期五清晨六點到九點,兩堂一乙班、一堂四乙班。若你們清醒著,請為我守望禱告,我常常思索如何用愛心與公平教導,很需要課室管理的智慧,我也已將此狀況分享給學校的教務主任,他們也有同樣的問題,但因為目前課室與老師都不夠,所以每一班的人數都維持在五、六十位一班)。
3.電子圖書館:假期後,第三梯次將於5 月開始培訓。
4.教會服事
從月初至今,信徒掃墓、追思、大壽與感恩禮拜不斷,本週更是天天都有。這裡的習慣是在信徒墳地和家中禮拜後,接著吃飯。加上等待的時間,一天常常花掉六小時以上。最令人害怕的是家家戶戶都要求賴特與我母親出席,看著他們一老一小陪我們在烈日下趕場(機車四貼),有點心疼。
5.家庭狀況
(1)身心方面:賴特長牙了(哈買兩齒),所以可能連帶著三不五時的拉肚子,但一切都好,而且也能慢慢走了。他現在隨著曝光次數增加,教會信徒、學校老師和店鋪老闆娘都相當疼愛他。這要歸功於我母親常常抱著他出去串門子、逛街,就連路人也忍不住駐足圍觀(沒看過這麼白的小孩)。
(2)我和內人最近有點恢復戀愛時期的狀態:「大聲溝通」的次數增加不少,有些是小孩的教養,有些是事工上的意見不同。不過,前幾天有好轉一些。
(3)特殊代禱:感謝主,電話可以接通與撥出了。我的傳道師工作報告完成了,希望送件審閱與中會資格講道的安排順利。
請繼續為我們全家禱告,服事需要上帝的智慧與力量,身心靈健壯。
以馬內利   宣教士夫婦2013/04/22 21:30


--
由 Blogger 於 5/04/2013 02:50: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主日學與我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4:49

        由於我是高一時才開始接觸教會,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沒有上過兒童主日學的課程,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兒童主日學的課程。勉強來說,與兒主最早的關係,是來自於由於當時教會的會友住的蠻散開的,兒童主日學上課的時間,又比主日禮拜還要來得早。所以一般的爸媽都無法那麼早將小孩送到教會來上主日學,於是每個禮拜天早上八點,教會都會派出兩台娃娃車,分成四個車次出去各地,接送要上主日學的小朋友。但是司機沒有辦法下車去接小朋友,需要有個隨車的青年去接小朋友。所以,身為一個高中生,我能做的就是每個禮拜天早上,八點多的時候到教會,與司機阿伯一起到各個會友住的地方去接小朋友。當然了,常常會遇到很多小朋友在禮拜天早上睡得很晚,起不來,所以,到他們家門口去,常常白跑一趟。那時,我是教會主日學娃娃車的隨車「小弟」,也算是我最早開始參與在兒童主日學的服侍。說真的,每個禮拜天那麼早起床到教會,真的蠻辛苦的,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基隆的雨天又溼又冷,七點多就要起床趕到教會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真正開始在兒主裡面服侍,是大學期間的夏季學校(類似我們的青田營)。因為平常的主日學老師,並沒有放暑假,所以教會裡的夏季學校其實是很缺老師的。每年舉辦夏季學校時,都需要請教會的青年來大力幫忙。所以,夏季學校也是我對兒童事工的「實習」。我印象很深,我第一次帶班主講的信息是以斯帖,那個時候,每個小朋友都爭大眼睛很仔細聽著以斯帖怎樣得著王后的位份,又如何幫助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計謀,使整個民族得以保全,小朋友專注的神情,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
        後來,我才慢慢地有機會參與在教會每個禮拜天早上的主日學教學,那個時候的主日學的學生其實是很容易黏著老師的,我也覺得自己一下子就得到學生的信任,與他們建立很好的關係。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有沒有覺得很累,或是很辛苦,我如今完全沒有印象了。所留下來的記憶,就是學生與我很親密的互動,我與學生之間有美好的關係。算一算,當初那些小朋友,如今也個個都大學畢業,進入社會了,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可以是別的小朋友的主日學老師了。我當年的主日學學生,現在還會常常在FB上面留言,給我加油打氣。不是要感慨時間過得飛快,而是覺得,其實就是付出一些時間,陪著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與他們建立關係。但是,那種關係,就變成忘年之交。這或許是上帝給我在世上就得到的回饋吧!
想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的主日學也一直需要老師,需要有人來陪伴他們成長。我必須承認教主日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付要付出時間、耐心、也要付上一些代價。但是,這樣的服侍卻是有意義的事。當我們真實地去關心他們、與他們建立關係,很自然的,看見他們對我們的回應。雖然不是物質上的,但是卻有一種心靈的喜悅。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如果你也有負擔與感動,盼望你可以將這樣的感動放在禱告中,求神幫助你,能夠將時間分別出來,委身在這群孩子的身上。當我們看見他們在信仰中的成長與改變,會發現當初的許多付出、辛苦都是值得的。

--
由 Blogger 於 4/27/2013 04:4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母親的眼淚 (Mother’s Tears)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 下午2:47

      母親節又快要到了,這是一個提醒我們向母親表達感恩的日子。最近我唸到一篇有關母愛的英文文章,我有很深的感觸,嘗試將這篇文章稍作修改之後翻譯成中文,在此與大家分享。
有一個小男孩問他的母親:「你為什麼哭呢?」
母親告訴他:「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小男孩說:「這個我不懂。」
母親將他抱起來,說:「你永遠不會瞭解的。」
後來這小男孩問他的父親:「為什麼媽媽會無緣無故就哭呢?」
父親回答說: 「所有女人都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這個小男還長大了,還是搞不懂為何女人會哭泣。
最後他打電話給上帝。當上帝接聽電話時,他問道: 「上帝,為何女人那麼容易哭泣呢?」
上帝說: 「當我在創造女人時,我把她創造的非常特別。
我把她的肩膀做的非常強壯,可以承擔全世界的重擔,又很柔軟可以給人安慰。
我給她內在的力量,可以忍受生產的痛苦,以及來自孩子們多次拒絕的傷害。
我給她堅韌,當大家都放棄時她還是能夠鍥而不捨,甚至在自己生病或疲憊不堪時還能夠照顧全家而不會抱怨。
我給她靈敏的心,不管在任何處境之下,還能愛她的子女,甚至當子女傷害她很深時還是愛他們。
最後,我給她眼淚。在必要時,她隨時可以流下她的眼淚。」
上帝說: 「我的孩子,女人的美麗不在於她所穿的衣裳,或是她的迷人身材,或是她的滿頭秀髮。女人的美麗是在她的眼睛。眼睛是靈魂之窗,讓我們看到她內心深處的愛心。」
       聖經中有很多流淚的母親,當夏娃知道該隱殺死亞伯,被耶和華驅逐到伊甸園東時,相信夏娃為亞伯與該隱流了很多眼淚。當亞伯拉罕被撒拉逼迫,將夏甲與以實瑪利趕出帳篷,在別是巴曠野迷路,夏甲眼見兒子以實瑪利快要渴死時,忍不住放聲大哭。以利加拿的妻子哈拿因為婚後長年無子,被妾毗尼拿譏笑,到示羅耶和華約櫃面前痛哭祈求,甚至引起祭司以利的誤會。當耶穌降生在伯利恆時,希律王為了要勦滅耶穌,下令將伯利恆附近鄉村,所有兩歲以下的嬰兒全部殺死,很多母親因此痛哭。當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他的母親馬利亞站在十字架下面,親眼看見自己所寶貝的兒子,在痛苦與羞辱中,逐漸死亡,她的心如同被利刃所刺透,低聲飲泣。
       讓我們感謝上帝,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一位深愛我們,也常為我們流眼淚的母親。讓我們學習能夠更體諒我們的母親,尊重他們,關照他們,常常為他們禱告,求上帝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

--
由 Blogger 於 4/20/2013 02:47: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