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014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和平教會 牧函] 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東西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 下午2:41

「托爾斯泰」五十幾歲時,發表(我的懺悔)一書之後,生活態度開始有了巨大的改變。他停止一向酷愛的狩獵活動,不再抽煙、喝酒、吃肉、改吃蔬菜,也完全斷絕與,貴族階層,上流社會的交際。後來還從事農夫工作,他的晚年可以說,是呈現出一個典型的理想人生 。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探討一個問題:「人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究竟是些什麼?」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  
    他聰明又用功,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進入法院以後,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邊的人,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但是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東西和與他有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不同。就像他的一生,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因為,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整個一生,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因為兩人相愛,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非常體面。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其實,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情況下的一貫作風 。
      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看透一切,人生卻不能重新開始.
    當他看透了這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空洞的、不值得的。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一種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但是,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
    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所謂「贏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正是伊凡•伊列區的寫照。但是,它卻也正是整個社會盲目地在追求的人生目標。親愛的兄姐,那你呢? (參閱網路文章編寫)



--
由 Blogger 於 2/22/2014 02:4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南港科技園區的開拓事工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 晚上10:08

自今年十一月份開始,南港科技園區開拓工作總算實際開跑了!雖然在教會裡我們常常會講開拓事工,可是真正開始的臨場感實在是完全不一樣。感謝神,開拓事工一路至今充滿神的奇妙恩典與帶領!過去我們想要開拓而不知道地區時,神開啟我們的目光著眼在南港科技園區;當我們還在思考場地需求的時候,上帝預備慷慨的南港教會暫時借我們小組聚會場地;當我們還在想要如何與軟體園區的人接觸時,神把過去認識的同事、學生和各方的資訊帶進來,因此我們開始有機會進到園區內的公司團契。這些都是神的工作,因為上帝是主動宣道的神。

目前在我們的開拓事工主要有以下幾個項目:


1.開墾禱告會及代禱事工


開拓教會是宣教策略的重要一環,需用屬靈的視野看待開拓的服侍。並不是只要資金到位、地點確立、按表操課等這些事務性層面完備就可以完成開拓新教會。許多教會雖然該有的都有,但開拓之後教會若不是難以成長,就是依然靈性脆弱,最重要的問題可能就在於缺少與神同行的禱告。每週日在和平教會6F05的開墾禱告會很重視神的同在與同行,不過參加的人多在個位數內。鼓勵弟兄姊妹時間、體力許可,至少要參加一次。如果真的有非常大的困難,亦可固定接收代禱信為開拓禱告。


2.園丁小組

將來南港科技園區要開拓教會,期待是以小組做為教會組織的核心,然後再以現有的小組再倍增、複製新的小組。過去許多開拓教會的牧者都認為,第一個建立的小組所擁有的DNA,就會是將來教會的DNA。因此園丁小組擔負著DNA主幹的責任,盼望為將來新生的嫩枝預備最強健的體質。園丁小組的凝聚期是11-12月,明年1-5月則進入栽培期,期待上帝帶領我們能在6月以後開始外展期。

3.北四區教會連結與同工

南港科技園區屬於七星中會北四區,因此與北四區眾教會的連結是重要且必要的。開拓事工不僅是北四區與和平教會共同認可與合作,同時北四區亦成為開拓的重要支持。例如,目前園丁小組暫時的聚會場地是由南港教會提供,進一步與在地的人、資源接觸,也是由北四區教會幫忙。又將來新教會亦將屬於北四區的教會成員,因此多多與神國度裡的眾教會連結,必能成為彼此的祝福。

4.連結公司機關福音夥伴

正當我們還不知如何進入公司或辦公室團契時,上帝把過去我的同事、學生及各樣的訊息帶進來,非常有趣地就開始有連結的機會。這樣的聯繫很重要,因為園區是進出受管制的地方,一般員工大多是上下班,除了中午吃飯的時間,能接觸的機會非常少。辦公室團契與開拓事工可以成為好的配搭:教會能成為團契的支持,團契能成為福音的管道。因此這是我們在開拓事工當中重要的一環。

如果說上帝是主動且持續宣教的上帝,如果說開拓是神自己宣教的實踐事工。那麼在開拓上我們該做什麼呢?我們要做的就只有「跟隨祂的腳步,並與祂同工」。讓我們單單以禱告和順服,與神同行。開拓事工你參與了嗎?是否有感動在你心裡呢?願神指引你的腳步。


--
由 Blogger 於 12/29/2013 10:06: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我在東石天氣晴

我在東石,現在是下午六點,課輔班才剛結束,天色也漸漸昏黃。我走在東石鄉的產業道路上,傍晚的氣溫不若中午般炙熱,但也不容小覷。好在晚風吹來抵消了大部分的熱,也順勢把汗水吹乾。空氣中總是充斥著海邊的魚臭鹹腥,沿著馬路兩旁堆積著一堆又一堆丟棄的蚵殼。正當我思忖著到底多少的廢棄蚵殼才能幫忙養活一家人,同時要剖多少蚵才能掙得幾個錢時,課輔學生們放學回家的嬉鬧聲喚起我的注意。在東石的一天又過去了。

我在東石,來到鄉福的東石基督教會不過兩個禮拜,喚起許多過去我在鄉村的經驗。東石算是個漁村,在教會裡的弟兄姊妹對於剖蚵大多不陌生,他們每一天大多需要花許多時間在養家活口的工作上,雖然開車不到二十分鐘可以到另一個熱鬧的朴子市,但是他們就住在這裡,東石是他們有情感的家。我想起過去我在農村鄉下長大的經驗,其實我一點也不羨慕都市,就算都市有著所謂的先進、方便、資源充足,但是我的家在鄉下,那裡是我長大且有感情的地方。我知道為了生活,許多的情感都必須暫時隱藏,好讓一切可以過的更平順一點。於是鄉下常常留下小孩和老人,年輕人都在外打拚去了。有人說鄉下的福音不好傳,這是實話。東石這個地方對於台北市而言,大多的建物都是破破舊舊的,最大的反差是三百多年的先天宮,因著擴建,它現在是這裡看起來最大最新的建築。鄉下圍繞在傳統信仰的氛圍,信耶穌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事,就算親戚家人都接納並尊重他的信仰轉變,鄰居也會以嘲諷的口氣指指點點。

我在東石,想著南港科技園區的教會開拓。這兩個完全不同型態的生活圈到底有什麼不同?對鄉下有感情的我又為什麼要在都市開拓教會?是因為都市傳福音比較容易、快速,所以我如此回應上帝呢?是因為我有某種自我的野心走上這個方向呢?還是因為我正在逃避鄉下傳福音的困難?好幾個根本的問題纏繞心頭,揮之不去。應該是上帝給我一個好好省察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吧,我想。

我在東石,上帝似乎給我一些些亮光。上帝好像對我說,「我呼召你,並不是因著你的喜好或擅長恩賜,因為凡跟從我的,就當捨棄自己的愛好,背起自己害怕、逃避、羞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他又好像對我說,「你看見東石廟宇香火鼎盛,追求著傳統信仰與偶像顯靈而不認識我。你是否看見南港也將因著都市的發展,追求著消費、繁華、頂尖技術和知識學問,而無視我?」然後,他再光照我,「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你就跟從我吧。」我好像有點明白。不過,看著現實環境而順服上帝並不容易。如果可以的話,主啊!請您陪著我走。喔不,請您幫助我跟著您走。

我在東石,這裡的人很單純,也很簡單,能依靠的也不多;在台北,我們依靠方便,依靠經驗,依靠專家。上帝啊!請您成為我們的依靠,不論在鄉村,或是在都市,都需要您。
我在東石,內心晴。

--
由 Blogger 於 10/02/2013 10:02: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夢想行動家

從前山中村落有一對兄弟,從小就夢想成為國家士兵,為此他們殷勤地練習射箭。果然射箭的技術愈來愈好,打獵時不僅可以一箭射中奔跑的山豬,就算是穿梭茂密樹林間的飛鼠也沒問題。因為射得準,他們能力遠近馳名,傳遍了附近的村莊。有一天,國王聽見這對兄弟的厲害,便寫信邀請他們兩位到皇城做為弓箭部隊的教練。這真是太好了,原本他們就夢想著能成為國家的軍兵,現在國王竟然親自邀請,而且還是軍隊的射箭教練。兩兄弟開心地回家準備行李,只見哥哥把隨身的衣物帶著,身上塞了幾天的乾糧和行路的旅費,背著自己常用的弓和箭袋就準備出發。
「哥,你難道就這樣去皇宮見國王嗎?」弟弟抬起頭問。
「是啊!」哥哥回答。
「可是你不覺得我們應該把最好的獻給國王嗎?我們還有幾天的時間,我想要把我射箭的準度再提升一些,那會更好。」弟弟認真的說。
「你說的也沒有錯啦!」哥哥想了一下,「但是我認為應該儘快到達才是最好的,應該不需要再花太多時間準備。」
「那如果國王失望了怎麼辦?」
「你怎麼知道國王會失望?」
「我不知道,所以我才要再鍛鍊些準度呀!這可是我們從小以來的夢想耶,失敗了怎麼辦!」
「我反而覺得不早點行動,對你我都不利。」
兩兄弟說了半天,意見不合,就決定分開行動,哥哥先走,幾個禮拜後弟弟接著出發。兩個人最後都到了國王那裡。
這個小故事提到兩個不同意見的兄弟,他們對於夢想的實現有不同的反應。哥哥是隨行隨學的即時實踐者,弟弟則是要萬事俱全的充分預備者。這個故事並沒有提到結局如何,因為有可能哥哥是對的,也有機會弟弟才是正確。有的人會批評哥哥太隨便,沒有周詳的計劃,沒有花工夫預備自己,實在太莽撞;有的人會論斷弟弟太完美主義,過份的小心,沒有足夠的信心。這兩種情況實在是我們服侍的實情,因為我們要不就是期待快快達到目標,要不就是花上許多工夫籌算和計劃目標達到的可能性。其實我認為這兩種情況應該要有適當的平衡,因為聖經同時告訴我們:要向著標竿直跑(腓3:14),同時要先坐下計算花費(路14:28)。
然而我覺得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要有一個夢想,一個清楚從神而來的夢想;換句話說,不論任何事工,都應該要有清楚的異象使命。像這故事中的兩兄弟,他們能殷勤地練箭是因為有夢想,他們能受到注意是因為夢想,他們能要求自己即時實踐或是充分預備,也是因為有夢想。保羅說:「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因著有著清楚的異象和使命,保羅一生盡心竭力向外邦人傳講福音,遇見了任何環境的困難,猶太人的逼迫,教會弟兄姊妹的誤解,他都一心喜樂服侍。因他有著從神而來的夢想與異象。若我們的侍奉,都有這樣清楚的異象,我相信,不論是行政的事工,是團契的牧養,或是兒童的教育,都會帶出大大不同的火熱和動力。
我從神那裡領受的夢想是什麼呢?得著台灣,叫他們都作主門徒,歸於神。(太28:19,啟5:9)為著這樣的夢想和異象,神帶領我走拓植教會的路。拓植教會並不是容易的事,從許多前輩的口中聽到各種艱難,我也自知缺少經驗和人脈,各方面我承認是不足夠的。但是,和其他教會的事工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在夢想和異象中成就的服侍;既是上帝賜的異象,我就為主來夢想,勇敢和努力前進。我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算預備好了,可以十拿九穩地拓植教會,如果到那個時候恐怕太晚;但是我也不覺得要亳無預備就隨便開始,輕言放棄裝備的機會。不管如何,我知道這異象是神的心意,必能在神的帶領中一步步完成那美麗的夢想。
你領受的異象是什麼呢?在你服侍的崗位上你是夢想行動家嗎?

--
由 Blogger 於 6/29/2013 10:0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擁有復活生命

家在花蓮鄉村的我們從小就要和父母親一起種田,由於小時家裡並不富有,田地也不算大,大部分經濟農作都是自己人工種植。我還記得有一次父親會去農會買入一批已防蟲害的玉米粒,一家大小每人提起一桶玉米,穿上長袖、長褲和長統膠鞋,在已經犁好的田裡,一行一行地種玉米。大概是考量成本的關係,我們種玉米並不像電視影片一把向外撒開,而是在固定的距離放下兩、三粒玉米後,然後用腳輕輕撥土把種子蓋住。這種種植法很費工,但至少可以清楚估量購買種子的數量,又可以防止斑鳩和野雞啄食。這樣,種植之後大約兩個禮拜就會看到整遍玉米田冒出綠色的嫩芽;生機勃勃的田園總是會讓人有樸實的喜樂。
耶穌是一位能善用生活語言的拉比,他以在地農民熟悉的農務經驗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耶穌面臨苦難的前一刻,他講了一個簡短的比喻,不久後他如同比喻所說的,走上各各他,並且死在十字架上。然後耶穌不是死了,而是像麥種或玉米粒一樣死在地裡,卻在地裡重新活過來,並且欣欣向榮。感謝上帝,耶穌復活了!
耶穌的復活可以給我們個人小小的省思。一般基督徒會說,耶穌的復活是見證祂戰勝死亡,同時也帶給我們復活的盼望。的確,復活在基督裡是很美麗、真實的應許。不過,除了戰勝死亡和復活盼望,復活的耶穌有沒有因著他的死,而活在我們身上呢?所種的若是麥子,照理來說,應該長出麥子,所種的若是玉米,就應會長出玉米,那麼,耶穌生命的種子在我們身上種下,我們的身上是不是擁有像耶穌的復活生命呢?
除了個人省思,教會群體對耶穌復活的生命亦應該有所省思。當耶穌受害死在十字架上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上帝國的事。」(徒1:3)接著,在耶穌升天之前,向眾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耶穌復活不僅是對個人有意義,同時也宣告凡跟隨他的人應有呼召與使命,因為「你(天父)怎樣差我(耶穌)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門徒)到世上。」(約17:18)換句話說,耶穌期待基督徒不是僅自己得到十字架和空墳墓的愛就好,還希望基督徒能夠像他一樣,走入世界並落在土裡面,埋入,發芽,然後再長出許多子粒。教會其實就好像一株玉米,在上帝愛的當中漸漸成長,經過日曬和雨水,以及農夫辛勤的除草和施肥,最後厚實茁壯,長出一根根的玉米穗。這株玉米經過上帝的恩澤和農人的努力,若是將玉米穗上的飽滿的玉米粒收起來,放在倉庫裡不去使用,最後一只有腐爛和生蟲一途。但是若將這子粒好好地種在某個空地上,就有機會再長出許多相同茁壯的玉米。和平教會是一間擁有復活生命的教會嗎?
和平教會的拓植事工給了一個實踐復活生命的機會,因為我們教會不僅是領受恩典而豐富強壯,同時希望可以成為落入土裡,發芽生長,再結出子粒的復活生命的教會。今年三月三日小會通過南港地區的拓植提案,目前正和七星中會及北四區積極交換意見中。南港區過去一直是台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然而現在正急速發展,可以預期將來人口的增長必然帶來大量的福音需求。在慶祝耶穌復活的今天,在思想復活對我們個人意義和教會意義的時候,我們的弟兄姊妹當中是否有願意和拓植團隊一起試試看,學習像耶穌受天父差遣,以實際行動落在南港的土裡,埋入深處,然後經歷上帝讓生命發芽生長的奇妙?

--
由 Blogger 於 3/30/2013 09:5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舊約五祭與新約活祭

舊約利未記所記載對耶和華上帝的獻祭(Offerings)有非常多種,其中被視為最主要的共有五種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和贖愆祭。

燔祭(Burnt Offering)是一種全然奉獻的火祭,代表專一仰望上帝,委身於上帝的意義。素祭(Grain Offering)是禮物的意思,代表回應上帝所賜的恩典,透過奉獻討上帝的喜悅。平安祭(Peace Offering)獻上的祭物,內臟和脂肪要歸給上帝,胸和右腿歸祭司,其餘的部分要和獻祭的人一起分享,平安祭所代表的感恩、甘心樂意、還願的喜樂,不只是到上帝面前,還要與他人分享。贖罪祭(Sin Offering)是人干犯上帝時應當要獻的祭,祭司獻的時候是為祭司自己和全會眾贖罪,然而按不同的人獻不同的祭物。這裡所贖的罪是因無知和誤犯而有罪,而不是故意犯的罪。贖愆祭(Trespass Offering)是贖罪祭的一種,主要是關於賠償和破壞社會的行為,若是得罪了上帝、人、良心和禮儀,應該獻贖愆祭,並加上規定的賠償。 

這五種獻祭所要的最終目的是要與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有罪或不潔的人不能親近神,而必須藉由獻祭而回復聖潔的生命。舊約的祭對新約的基督徒形式上不再適用,但是意義內涵卻可以透過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獻祭來延續。耶穌基督對所為的相信祂的人而言有雙重的身份,一方面祂做為永遠的祭司長久為我們祈求,另一方面祂自己又是祭物,僅一次獻上自己的身體就成了永遠有效的贖罪祭。因著耶穌是祭司和祭物,我們不再需要像舊約獻祭,只要在耶穌基督裡面,我們就能回復與上帝原有的美好關係。對基督徒而言,我們不再需要獻祭回復關係,那麼,有什麼是我們可以獻上的呢?

保羅勸基督徒要獻上身體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舊約的祭(除了素祭)都是死祭,必須有祭物的死亡,才能蒙上帝的悅納。然而新約因為耶穌的代贖,我們不需要再用死亡獻祭,反倒要以活著的自己獻祭;過去將死的祭物獻給上帝,現在要將活的自己獻給上帝。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活著獻給神會是討上帝喜悅的呢?這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必須要思想的問題。

宣道歷史一直以來都有無數的宣教師前仆後繼把自己活活的獻給上帝,他們認為最好的活祭就是用一生來宣揚主的真道,因此他們飄洋過海到一個還沒有聽見福音又需要福音的地方,投注所有的心力將福音介紹給當地的人。像這樣的宣教師在北台灣有馬偕,中台灣有蘭大衛、梅監務,南台灣有馬雅各,他們都是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的實際例子。對我們和平教會而言,我們應該要如何獻上活祭討神喜悅呢?現在有個獻上活祭的機會!因為不久的將來和平教會即將要去都市邊緣地區拓植新教會,那地方將會需要有人關心,需要有人傳福音,需要有人願意委身。這個人會是你嗎?

願主幫助我們,不論在哪裡或用什麼方式,我們可以成為一個願意獻上活祭的基督徒。


--
由 Blogger 於 1/26/2013 09:54: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道成肉身與拓殖教會

道成肉身是上帝宣道的具體化。上帝藉由道成肉身實踐宣道,祂並不以強權的力量脅迫人,而是自願委身在人類的住處,進行救贖的計劃,完成上帝的宣道。就如保羅所說的:「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主耶穌基督為了上帝的宣道,謙卑自我,甚至受辱而死,最終得以完成他的宣道使命。雖然初代教會常做為我們在宣道上的範例,然而耶穌的職份,以及他所展現的日常生活才是宣道典範的主要來源。如果我們不是以耶穌的日常生活和言行舉止為準則,很容易變成只是想辦法讓教會壯大的「教會中心的宣道」,而不是基督國度降臨的「國度中心的宣道」。

耶穌道成肉身的宣道充滿各種不同的、多樣性的、充滿創造力的行動,面對罪人、跟隨者、好事者、官員、社會邊緣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稅吏、外邦人,每一個祂都有不同的宣道方式。面對不同的事件,祂也採取不同的行動;有時候等候,有時候暗地裡進行,有時候說很多話,有時候一句話也不說。道成肉身在這個世界,面對各式各樣的處境,充滿了各樣的彈性,而不是制式的模式。對於拓植教會而言,這是十足的典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以某個固定的模式實行拓植的工作,而應採取彈性和可變性。

教會若是受呼召參與上帝的宣道,道成肉身就表示教會要走到人群當中,如同耶穌他因肉身而有實際的限制:他是男性,是希伯來人,說當地話,他必須活在他所生活的處境。教會不能夠成天待在自己的地方,採用僅僅自己了解的屬靈語言,舉辦自己喜愛的活動,教會既被呼召來宣道,就要與上帝所預備的處境互動。換句話說,拓植教會先有謙卑的心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人群、習慣等等,試著看見他者,減少原先故有的成見和語言。就如同耶穌進入希伯來的文化,以希伯來的生活方式認同人群,拓植必須先有進入當地生活圈的預備。

道成肉身有時候面對一種試探,就是在過分地進入人群後而失去「道」的本質,這種情況到達極端,會成為僅僅社區服務而沒有福音。宣教學學者,博許(Boach)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他說關於關心處境的問題,「福音才是評定的標準。」耶穌道成肉身在世上的日子,並不因著進入這個世界與其他人互動而失去真理之光;因為祂自己就是真理,是不能妥協的。即便對於犯姦淫的婦人,他付出關懷與赦免,但是仍然要求婦人要活在真理裡頭;耶穌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b)。這是教會在實踐道成肉身充滿張力的地方,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6),但又同時是「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8)。這種活在世界又不屬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唯有在道成肉身裡可以找到答案。

拓植教會要道成肉身在這個世界,就應該要參與並生活在人群中,並且服事他們,建立祂的教會,見證屬於上帝國的人如何活出真理。拓植教會不能夠以自身的主觀意識宣道,要放下自己,要有彈性。面對各種不同的人,各樣的事件,都需要在真理當中,以創意的各種方法來服事其他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小心陷入模式、策略、技巧等僵化的公式當中,否則拓植教會不能夠融入社區,無法與當地的人互動。拓植教會要學像耶穌一樣,耶穌說話,將福音宣揚出來,拓植宣道就要去宣揚而不是靜默;耶穌參與在人群生活,拓植的宣道就應該和當地的人一同生活,吃他們所吃,用他們所用,住他們所住,用行動實踐。進入社區,融入社區,但是又屬於上帝而不屬於社區。這就是道成肉身與拓植教會的關係。


--
由 Blogger 於 2/18/2014 09:52: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李俊佑傳道牧函:拓殖教會的新約聖經基礎

聖經是所有價值、判斷、憑靠、行動的源頭。聖經不是替我們背書的工具,我們乃是藉由聖經所揭示的真理,做出合乎時代處境的作為。因此,所謂的開拓教會本來就是聖經所敘述的命令,並不是一個新時代所產生的新詞彙,也不是一種現代的新觀念;它是自耶穌復活後就留下對世界應當採行的措施。所以,在討論關於開拓教會──不論是差遣和培訓開拓者,或是研究開拓的組織、策略、方法,或使用現代市場調查工具或心理學指標──這些行動都不能離開聖經的根本。企圖從新約當中尋找關於開拓教會的討論,主要有三個部分:

一、  大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這句話指出宣教的行動是「去」。開拓教會正是「去」的實踐。大使命中,有三個重要任務是:(1)使萬民作門徒,(2)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3)教導遵守耶穌的吩咐。初代教會藉著拓植新的群體來實現「作門徒」、「施洗」、和「教導」這三項任務,而整個過程就是順服在大使命之下。加爾文說:「無論在哪裡,我們若發現上帝的道,被人純正宣講,聽到,而且聖禮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無疑問,那裡就有了上帝的教會。」大使命提到的作門徒、施洗(施行聖禮)、教導(宣講聖道)正是一間教會應有的本質。因此,在萬民中建立教會,造就門徒,正是開拓教會所做的工作。

二、  普世教會參與宣教

普世的宣教觀,可從彼得前書二章9節看到「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教會受揀選,並在特別的身份當中宣揚上帝。聖經使用普世性的宣告,表達教會是因基督耶穌的寶血所贖的。原本無份於救恩之約的人,因著耶穌加入普世教會而得到指望:「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1b-13)。開拓教會之所以能成為普世教會參與的宣教行動,是因為原在外面不屬於上帝國度的人,可以藉由基督十字架,與聖徒兩下合而為一,成為上帝家裡的人。范榮真(Charles Van Engen)說的好:「因為(普世)教會是萬民的,它就要永不停歇地召喚、邀請、吸引所有的人進來。」




三、  初代教會的榜樣

使徒行傳所載的初代教會,是開拓植堂最重要的範本。觀察使徒行傳的每一次拓植,都是從禱告開始,接著,聖靈感動和差派。使徒領受了命令,在教會弟兄姊妹的祝福中,以團隊的方式,去從來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的外邦人中宣揚福音。他們所到的地方都是商業、政治、交通、軍事的重要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先找到有獨一神信仰背景的希臘化猶太人,然後向他們傳講耶穌。有了幾個人信主之後,栽培、訓練並堅固他們的信仰,同時繼續在該地傳福音,直到聖靈帶領他們去下一個地方。到了新的地方,使徒還會再找機會回去過去所建立的教會,或是透過信件,勸勉、安慰和鼓勵他們。初代教會的拓植樣式(Pattern)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然而學者提醒,必須要留意現代文化與地區處境已經與早期教會不完全相同。我們要注意分辨:什麼是不改變的原則?什麼是可變通的策略?這樣才對現代處境的拓植教會有正面的果效。

開拓教會的新約聖經基礎,在和平教會裡面我覺得我們可以學習三件事情:

一、拓植教會應從禱告開始。初代教會起初並沒有強烈的拓植想法,直到在禱告中領受了聖靈的能力和帶領。禱告是能讓我們明白上帝的心意,幫助我們謙卑和順服。因為拓植教會不是仰仗自我的才華勢力,而是依靠上帝的靈才能成事。

二、上帝賜我們大方向後,我們需要學習使徒們有智慧地策略展開拓植和福音工作就如保羅的拓植團隊,知道哪裡重要具有關鍵性,不論難易皆勇敢的去;到了當地,先從最有可能成為同工的人開始,接著才繼續逐步地擴大。我們應該要有策略、有智慧的計劃拓植,思考這一次的拓植對和平教會的意義是什麼?對整體上帝國的意義是什麼?拓植教會不應過度理想化,而要腳踏實地的逐步邁前。

三、栽培和訓練跟隨主的門徒,更勝過有一棟教會建築物。過去拓植教會常採用「硬體植堂」,購買房舍,支付傳教師謝禮,直到成為獨立堂會為止。這種觀念應該要被打破,因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教導的拓植教會是建立一群作主門徒的信仰群體,而不是所謂的「獨立堂會」;建造門徒才是拓植教會的核心,而非表面的教會經濟自立。

至於什麼是關乎核心的建造門徒(或是門徒訓練),以後會再多作介紹。願上帝幫助我們一起學習成長,更認識祂對地上教會的心意,並透過拓植教會參與在上帝國的宣教當中


--
由 Blogger 於 9/29/2013 09:44: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開拓專欄

[和平教會 牧函] 光與暗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 下午2:43

上帝命令:「要有光。」光就出現。(創1:3)
他命黑暗,就有黑暗;(詩105:28a)
聖經告訴我們光與暗都是上主所創造,且由他掌管,並存在於宇宙中。例如:上主帶以色列民出埃及時,上主就展現對光、暗的主權,讓光、暗同時分列兩邊,「當時埃及營和以色列營中間有雲柱,一邊黑暗,一邊發光。終夜兩下不得相近。」(出14:20)另,詩人也如此對上主說:「我可以要求黑暗遮蔽我,或要求周圍的亮光變成黑暗;但對你來說,黑暗不算黑暗,黑夜跟白晝一樣光亮。黑暗和光明都是一樣。」(詩139:11.12)從此,我們知道,對上主而言,黑暗不會使他看不到真實。在上主眼中,光、暗都是一樣的清楚真實。
然,在光與暗之間,上帝稱「光」是好的(創1:4)而且「光」也是上帝的象徵。保羅說:「上帝是可受頌讚、獨一無二的全能者,萬王的王,萬主的主。惟有他是不朽不滅的。他住在人所不能靠近的光�;沒有人見過他,也沒有人能看見他。」(提前6:15.16)先知以賽亞在預告未來的君王時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賽9:2)直到當「光」降生時,他也自我形容說:「我是世界的光。」(約8:12)
那暗呢?聖經中如此記載:當上主要懲誡人們時,就會用黑暗來形容,例如:上主透過耶利米先知警告以色列民:「上主說:先知和祭司都不敬虔;我看見他們在聖殿�做壞事。他們走的路又滑又暗;我要使他們絆跌滑倒。他們受懲罰的時候到了;我要降災難在他們身上。我一上主這樣宣佈了。」(耶3:11.12)另,詩人也稱:「愚昧人在黑暗中行。」(傳2:14)
因此在主耶穌向人們說:「我是世界的光」之後,亦隨即邀請人們要跟隨他,才能得著生命的光,也才不會走在黑暗中。(參約8:12)
如今,耶穌已向世人發出邀請:跟隨他,因他不希望我們像愚昧的人走在黑暗中,甚至被上主懲罰,他多麼盼望我們跟從他,讓光帶領我們,使我們能得著生命的光與祝福,然而你信這話嗎?
你若信,你想過要如何跟隨嗎?承如上週牧函提到猶太人在過年的最後一天必須點上蠟燭,以表示在未來的一年願意順服上帝之光的帶領。
然,順服!何謂順服呢?
基督已作榜樣。論到基督的順服:「他原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先知撒母耳也告訴我們「順從比祭物更好;聽命勝過獻上最好的羊。(撒上15:22)今天我們已不用獻祭,乃是靠主耶穌的恩典,因此我們的生命需要真光的引導,也需要順服聖靈的帶領,相信上主喜悅我們順服他,勝過憑己意服事。猶如使徒行傳記載的故事:腓利和衣索匹亞的太監。腓利即是順服聖靈的帶領,完成了一件超乎人所求所想的施洗旅途。(參徒8:26-40)
這也就是使徒彼得當時向初代的基督徒勉勵所說的:「你們是蒙揀選的種族,是王家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上帝選召你們離開黑暗,進入他輝煌的光明,來宣揚他奇妙的作為。」(彼前2:9)
因此,每位「光」的跟隨者,除了不讓自己的生命處在黑暗裡之外,還有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去宣揚「光」奇妙的作為,直到地極。




--
由 Blogger 於 2/08/2014 02:43: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