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什一與奉獻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 下午4:24

寫作於2006/03/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對什一與奉獻之間的關係常常模糊混淆。有些人認為什一就是奉獻的一種,是舊約時代的奉獻,也有人甘脆就把什一與奉獻放在一起,稱之為什一奉獻。但是我們如果詳細查考舊約,就會發現什一與奉獻雖然都是對上帝的供物,但是兩者間也有些差異。什一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從所有農牧收成中之首先十分之一分別為聖,歸於耶和華,主要目的是要維持以色列人宗教信仰活動所須要的慶典崇拜開銷、聖所專職人員生活支持、以及社區弱勢族群幫補等等的需要。奉獻則包括除了上述這些項目之外的其他所有個人自願的獻祭,如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還願祭、甘心祭等等(申12:6)。什一是按照收成的十分之一(固定比例)獻上以分擔會幕或聖殿正常運作所需的經費。奉獻則是隨自己感動與意願來決定是否要獻上以及所獻上之數額。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對什一提到兩次,兩次都是針對當代法利賽人將什一扭曲成為避重就輕的藉口或是成為自命清高輕視他人的驕傲。使徒保羅則完全沒有提到什一這件事。有些人主張既然主耶穌批判什一的扭曲,保羅的完全不提什一,這表示什一是舊約時代的律法規定,我們已經在新約時代的恩典時期,我們不需要再有什一了,只要有隨自己意願與感動所獻上的奉獻就可以。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保羅在歌林多後書的教導,認為舊約的固定比例的什一分擔已經改為按照收入高低的層次的比例分擔(Graduated-Proportio-Tithe)。這就很像現代許多國家的課徵所得稅稅率是依照收入所得高低來訂定稅率百分比,所得越高的部份課徵較高的稅率。在舊約以色列人農牧時代,貧富差距不大,以固定比例的十分之一來分擔還可以達到均平的效果。到了新約羅馬帝國時期,貧富落差懸殊,則是以收入高低的層次比例來分擔比較能達到均平的效果。(參閱林後8:12)。

在我們目前的情況,除了地方教會以外,上帝也興起了許多宣揚福音的宣教機構(mission-organization) 以及關懷弱勢的福利機構(welfare-organization),這些機構也都需要基督徒的關心與經濟上的支持。為了維持地方教會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教堂建築物的購置與維修、全職同工的生活支持、崇拜慶典的開銷費用、教育訓練的教材採購、貧病急難的關顧幫補等等,也需要全體教會會友按照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比例分擔。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按照個人的感動與能力來盡力奉獻支持那些宣揚福音的宣教機構以及關懷弱勢的福利機構等等。

但願上帝賞賜給我們每位兄姊有健康的身心、安定的社會、教育與訓練、幸福的家庭、就職的機會、以及夠用的恩典,好讓我們可以在供應自己以及家庭的生活需要之外,還可以按照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經濟能力來分擔教會正常運作所需的經費,並且能依感動與意願來支持宣教或福利的機構。

奧秘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3月5日 星期日 | 下午3:55

寫作於2006/03/0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對奧秘(Mystery)而言,我們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一方面經由理性、科學、與科技我們一直努力要揭開宇宙奧秘的面紗;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沒有奧秘的世界過於平淡無聊,我們渴望經由媒體、幻想、宗教經驗去享受奧秘的神奇(Fascination-of-the-Mystique)。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奧秘的上帝,“是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前6:16)因此,若不是上帝樂意向人類彰顯祂自己,則人類永遠無法認識祂。上帝使用祂的作為 (Work) 來向人類自我啟示,這包括祂所創造的宇宙萬物 (羅1:20)以及對宇宙萬物會觀察思想的人心(羅1:19)。上帝也用祂的話語(Word)經由先知們來向祂的選民啟示祂的心意(來1:1)。到了日子滿足的時刻,上帝更差遣祂的獨生愛子降世為人、住在我們中間、凡事認同我們、傳揚神國福音、服侍軟弱貧病、留下愛的榜樣、並為我們的罪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死後三天復活、給我們帶來復活的盼望。使徒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上帝的這些啟示,卻不是人類的複雜理性所能瞭解的,而是必須用單純的信心才能領受的。(參閱路10:21)

這些我們用單純信心所領受從上帝經由耶穌基督所彰顯的自我啟示,對人類的理性而言,卻一直保持著其奧秘性。我們對這些奧秘越多的認識,我們越發感受到其奧秘性的深邃,也越發感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我們對上帝的奧秘是無法用我們的理性來加以完全的解釋,我們只能以讚嘆的態度對上帝作虔誠的敬拜(Wonder-&-Worship)。

當我們用單純的信心來領受上帝所啟示的奧秘並且用讚嘆的態度來敬拜這位向我們啟示奧秘的上帝時,我們並非排斥理性(Rationality),而是拒絕理性主義(Rationalism)。我們並非採取反智的情緒主義(Anti-intellectual-emotionalism)而是承認上帝的無限性遠超過我們人類有限理性所能掌握與詮釋。(參閱賽55:8-9;羅11:33-34)我們在這位奧秘的上帝面前學習像大衛王一樣的態度,“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詩131:1-2)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太13:11-13)比喻就是一種奧秘,它有淺顯的含意,但也有深沉的含意。淺顯的含意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深沉的含意確只有那些有信心領受並且肯用心思去追求的人才能夠體會。因此,比喻既是啟示,也是隱藏。但願我們大家都能擁有像斷奶孩童在母親懷中那樣單純的信心來領會上帝經由耶穌基督所要向我們啟示的福音奧秘。





v

投資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 下午3:54

寫作於2006/02/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資本主義的啟蒙時期,資本與勞力是生產與獲利的兩大要素。科技的進步使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的勞力,資本的重要性也漸漸的凌駕於勞力之上。工業革命帶來了產量的提高,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促進了物資的流通以及財富的累積。為了提高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力,各種公司行號不斷的成立,以聚集更大的資本來求取更高的獲利。投資也逐漸成為謀利的重要管道。

剛開始生產事業與社區有很緊密的依存關係。但是在生產事業公司化 (corporationalization)與經濟體系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之後,這些關係逐漸的被稀釋與唯利化 (profitization)。公司為了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不斷設法尋求降低成本的管道以提高獲利的能力,才能獲得投資者的喜愛而累積更多的資本。很多公司就設法把生產單位轉移到勞力成本較便宜或是環保要求較低的地區,甚至辭退成人勞工而改用工資較低的女工或童工。工作場所的安全與工人的健康問題也常常在追求利潤的前提下被犧牲了。投資者一般也是對公司的營運狀況毫不知情,只關心其獲利能力。

近年來有些教會團體開始注意有關投資倫理 (investment ethics) 的問題,他們把教會的退休金投資到他們認為在營運方面不會對工人、環境、社區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司。也逐漸的有一些投資公司以 “倫理投資” (ethical investment) 的口號來吸引投資客的青睞。

1990年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Royal Society of Arts) 會長漢帝 (Charles Handy) 在一場演講中主張公司並非只是營利的機構。公司必須在投資商、雇員、顧客、供應商、自然環境、與社區環境等多重壓力之下尋求平衡的發展才有永續性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受其影響有些投資銀行在挑選其投資對象時,也開始改變只考慮其短期投資報酬率的短視作法,同時也評估這些公司的永續發展性:除了獲利能力以外,還會全盤考量公司是否重視研發新產品、強調員工再教育以提高服務品質、與上游供應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階層的營運理念、對顧客的售後服務、對社區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措施等等都在其評估的範圍之內。他們如此研究的結果發現,得分高的公司獲利能力篇高而且永續發展性較強。

主耶穌基督曾經說一個有關於一位不義管家的故事 (路16:1-12)。這個管家的聰明在於他的前瞻性與利他性的作為。不只主人誇獎這個管家作事聰明,連主耶穌也誇獎他在世事之上比光明之子聰明。但願我們在金錢的投資上也能夠學習這位管家的前瞻性與利他性,而不是只作短期獲利能力的考量。

起造家庭祭壇 -- 許承道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 下午5:49

寫作於2006.02.12
作者:許承道 牧師

經文:創12:1-9

中國時報060118一篇南方朔觀點,論到日本的「隱蔽少年」,避開人生、關閉自己。他提到「國際前鋒論壇報」轉載「紐約時報雜誌」上的一篇報導,對當今日本「隱蔽少年」(HIKIKOMORI)的問題,做了相當詳細的討論。

日本的所謂「隱蔽少年」,指的是有許多十幾歲,甚至廿來歲的人,由於拒絕人生,而把自己關在臥室內,只看電視、聽唱片、或者打打電腦,只有大家都不在的時候,才溜出來找吃的,或偶爾孤寂的前往便利店買點東西。他們的人際互動已降到了最低。只要把自己關起來超過六個月,就可算「隱蔽少年」,許多人都一關數年,或者十餘年。估計全日本的「隱蔽少年」在十萬人到卅二萬人之間,甚至還有學者估計為百萬人,相當於日本人口的百分之一。「隱蔽少年」的問題不是病,而是一種具有文化特殊性的社會徵候群,它在同屬東方的南韓、台灣,也都有急速趕上之勢。

日本的「隱蔽少年」問題,乃是攸關人類未來極其嚴重的新課題。從前,我們都相信所謂「社會化」的學說,它指的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透過與別人的互動來磨練自己,而讓每個「個人」成為懂得適度表達自己,與人相處的「社會人」。

但這種「社會化」的過程,在目前這個家庭成員日益忙碌,社會則因相互競爭而人際關係更趨緊張的時代;相對的則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又讓人有了更大的逃避空間,於是,人的低度「社會化」即告出現。它表現出來的,乃是人們從小只會透過手機和固定的死黨交往,對應付的挫折,表達感情更缺乏「社會化」所帶來的經驗。所謂的「草莓族」即是它造成的結果之一。

*****************************

「家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單位,這是人一出生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現代家庭結構和住宅的改變,以及個人對自我實現的多元期待,已經使過去家庭所發揮的社會化功能減弱許多。<例如:以前堂表兄弟姐妹、厝邊頭尾親戚的生命血淚互動,變成鑰匙兒孤寂成長史>。最基本的「社會學」沒機會完成,就在同儕中「換帖、交心」,或是走入「隱蔽少年」行列。

其實,透過與別人的互動來磨練自己,讓每個「個人」成為懂得適度表達自己,學習與人相處之道,這並不是一個「社會人」的全部;人是受造物,必須在受造眾生中尋得定位,更必須在與造物主之關係中,學習生命的敬虔。基督教信仰說這是「人與上帝、人與自己、人與受造界(他人及自然界)」,向上、向內、向外(向旁)三個向度的生命功課。其中,人與上帝(向上)是所有關係的基礎。

亞伯蘭75歲時,冥冥之中得到指引,「帶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僕,向迦南出發」(創12:5)經過跋涉,來到迦南示劍,摩利聖樹附近。「上主向亞伯蘭顯現,對他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亞伯蘭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上主建了一座祭壇。後來,他向南遷,來到伯特利城東邊的山區,山區的西邊鄰接伯特利,東邊靠近艾;他在那裏紮了營,又建了一座祭壇,敬拜上主。」(12:7-8)『建造家庭祭壇』為亞伯蘭的生命帶來超越人經驗的將來。

土地,用來建屋起家、繁衍後代、農作收成。祭壇,則是敬拜上主、豐富生命、培育宗教心。一個是上帝所賜,一個是人的回應;「家庭祭壇」,提供神人會遇的場景。

「敬拜上主」,台語聖經譯為「求叫耶和華的名」。看得到的祭壇提醒我們以敬虔、敬畏向看不到的上帝祈求,也提醒我們在生命的向度中,尋得正確的位子。無論年少、學生、戀愛,或是在事業、家庭、服事,因為有求告耶和華生命祭壇,不致錯置而迷失方向、出軌。

家庭祭壇是生命中第一個祭壇,不但是最重要的祭壇,也是最長久的祭壇,需要每個人真實面對,認真經營。

金錢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2月5日 星期日 | 下午3:51

寫作於2006/02/0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金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上古時期人類社會以物易物(barter) 的交易行為非常的不方便,因此就有人發明用貝殼 (shell) 作為商業貿易的媒介。在560BC 呂底亞王克羅素(Lydian-king-Croesus) 首先鑄成金幣作為金錢使用。金與銀等貴金屬本身都具有經濟價值,被稱為“商品性金錢”(commodity-money)。後來政府用貴重金屬作擔保而開始發行紙鈔。紙鈔被稱為是“代表性金錢”(representative-money)。1971年美國政府決定取消黃金擔保紙鈔的價值,而是完全由政府的保證給予紙鈔其票面價值,被稱為“政令性金錢”(fiat-money)。到了電子時代,信用卡與債務卡的發行產生了“塑膠金錢”(plastic-money),網路時代的來臨更帶來了“虛擬金錢”(virtual-money)。

金錢有三大功能:

A.交易的媒介,促使貨品服務的順利流通。
B.會計的單位,供給不同商品價值之比較。
C.價值的儲存,將來可以立即轉換為商品。

金錢除了上述的社會功能以外,也衍生出其他的功能,金錢除了作為“交易媒介”(medium-of-exchange) 之外,也逐漸成為 “交易目的”(end-of-exchange)。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很早就發現金錢有此功能,他認為“經濟學”(economics) 是研究金錢如何作為交易媒介的學問,這是自然的,自我設限的功能。但是“致富學”(chrematistics) 則是研究如何累積更多的金錢為目的,是不自然的,是無止境的。當工業革命時,(Adam-Smith)史密斯提出“富國論”(The-Wealth-of-Nations),鼓吹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馬克斯對其理論提出嚴厲批判而提出-“共產主義”以反制。蘇聯政府的解體顯出共產主義的破產,但是今日世界貧富兩極化的緊張也顯出資本主義所給世界可能帶來的大災難。

金錢從經濟學進入致富學以後,整個人類社會價值體系在不知不覺之間被轉換,所有的人類文明成就都被金錢所“量化”(quantified),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互動也被金錢所“數化”(calculated),人類的倫理道德也受到非常嚴厲的考驗。人類價值體系被金錢所“價格化”(value-system-priced),人類工作生產被“商業化”(commercialized),人類休閒遊樂被“消費化”(consummerized)。當金錢如此廣泛的滲入人類生存的各個層面時,金錢本身被人類 “偶像化”(idolized),人類已經不再是金錢的主人,而淪落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主耶穌基督知道金錢對人類具有如此可怕的影響力,因此他一直呼籲他的門徒,不要陷入拜金主義的牢籠,要先求神的國與義,要信靠上帝的供應與照料,要幫助那些貧困的鄰舍。主耶穌說,我們不可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願神保守我們,全心全意信靠上帝並且盡心盡意事奉上帝,也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愛鄰如己的實際。

亨通福音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月29日 星期日 | 下午3:49

寫作於2006/01/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亨通福音” (Prosperity-Gospel) 起源於20世紀後半之靈恩運動。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是肯揚牧師 (Rev.-E.-W.-Kenyon-1867-1948),他主張只要我們有信心向神祈求就必得著(太1:22)。他把這個信念化為一個口號 “宣告就擁有”(Confess and Possess)。哈金牧師 (Kenneth-E.-Hagin 1917-2003) 被稱為現代“語言信心運動”(Word-Faith-Movement) 之父。他最喜歡的金句是馬可福音11:23。他宣稱主耶穌基督親自向他啟示此四字秘笈“說做受傳”(Say-it,-do-it,-receive-it,-tell-it),嘴巴宣告、付諸行動、領受祝福、見證傳揚乃是此運動蓬勃發展的四大動力。這個運動也被稱為“積極宣告運動”(Positive-Confession-Movement)。

與亨通福音相關的另一個運動是“積極思想運動”(Positive-Thinking-Movement)。這個運動是由白手起家的史東(W.-Clement-Stone)與作家希爾(Napoleon-Hill)所共同出版的一本書“積極心理態度帶來成功”(Success-Through-a-Positive-Mental-Attidude)所開始倡導。他們的主要信念為“人類心靈所能想像與相信的一定可以完成。”後來由皮爾牧師(Rev.-Norman-Vincent-Peale-1898-1993)出版“積極思想的力量”(The-Power-of-Positive-Thinking)以及蓋水晶大教堂(Crystal-Cathedral) 的舒勒牧師(Rev.-Robert-Schuller)加以發揚光大,建立今日全世界超大教會的兩位牧師海柏(Rev.-Bill-Hybels)與瓦倫(Rev.-Rick-Warren) 都受過舒勒牧師的啟發。

亨通福音除了強調信心宣告會帶來財富尊貴以外,也鼓吹信心宣告可以帶來神蹟醫治與身心健康,在這方面欣恩牧師(Rev.-Benny Hinn)是今日引起最多爭議的推廣者。全世界最大的韓國純福音中央教會趙鏞基牧師出版“第四度空間”一書來鼓吹這個信念。第四度空間乃是存在於三度物理空間以外的靈界空間,只要經由積極思想以及視覺想像(visual-imagination) 從第四度空間的靈界把自己的慾望所企求的加以孕育(incubate),時間到了就可以用信心宣告將其誕生而成為事實。

這些宣揚亨通福音的牧師,除了他們的神學在基督教界引起廣泛的爭議辯論以外,他們的生活倫理也引起廣大的關注。貝克牧師夫婦(Rev.-Jim-Bakker)成立“讚美主”(Praise-the-Lord,-PTL)電視節目造成廣大回響與大量金錢奉獻,他們將巨額款項吞為私有,生活奢靡放蕩。1987年貝克牧師與女秘書長年有曖昧關係且付出巨額遮口費被曝光而辭職,且因詐騙、逃稅而被判刑下獄。1993年因獄中表現良好獲得假釋出獄,他公開承認過去在神學與倫理上的錯誤並道歉。當貝克牧師落難時,另外一位電視佈道家史瓦格 (Rev.-Jimmy Swaggart)公開批評貝克牧師乃是基督身體上的癌細胞,但是不久之後他自己被另外一位電視佈道家照相檢舉他在旅館召妓而公開認錯下台,但是他將之歸罪於 “鬼附”的結果,而且宣告另外一位電視怖道家羅伯特牧師(Rev.-Oral-Roberts) 已經在電話中為他趕鬼成功。但是很遺憾的是在1991年史瓦格牧師因開錯車道被公路警察攔下時又被發現車中又有另外一位妓女在旁。

我們要求神保守我們每一位不要陷入亨通福音的流沙而不自知。我們要緊緊抓住十字架的福音,跟隨救主耶穌基督的腳蹤向前行。

鄰舍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月22日 星期日 | 下午3:36

寫作於2006/01/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鄰舍”的台語翻譯為 “厝邊”,其中 “厝” 代表我們最親密的家 (或台語 “兜”)。這是“我” (Self) 的延伸為 “我家”,而 “邊” 則代表“靠近”,因此鄰舍或厝邊代表那些和我最接近的“非我” (Other)。

二十世紀兩位最偉大的猶太對話哲學家 (Jewish Dialogical Philosopher)是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與雷菲納斯 (Emmanuel Levinas) 對於我與非我 (Self and Other) 之間的對話互動與倫理關係有非常深入與精闢的探討。

馬丁布伯認為人性乃是誕生於我與你 (I-Thou) 彼此主體間對話的空間 (intersubjective dialogic space of the “between”)。人類生存於兩種關係模式之中:第一個關係模式為 “我-你”(I-Thou),為主體間的倫理對話關係 (intersubjective, ethical, dialogical relation);另外一個關係模式為 “我-它”(I-It),為工具性目標導向的獨白關係 (instrumental, goal-oriented, monological relation)。馬丁布伯認為人類如果沒有 “它” 就無法生存,但是人類如果只有 “它” 則活得不像人。人類需要生活在我與你的對話關係中才能產生人性。我與你的關係是平等而互相 (equal and reciprocal)。

雷菲納斯則主張人性乃是產生於對 “非我” (Other) 相異性之尊重 (respect of alterity) 以及視 “非我”需要為自我責任之不對稱關係 (asymmetrical subordination of self to the need of the other)。自我在有需要的非我臉上看見上帝的形像而且看見自我的責任 (to see the icon of God on the face of the needy Other and to se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lf)。雷菲納斯相信 “愛鄰舍如同自己” 是人性光輝的根基。

利未記19章18節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如何界定鄰舍的範圍一直是困擾猶太拉比的爭議性議題。傳統的詮釋偏向於把鄰舍解讀為同屬亞伯拉罕血統的純種猶太人,有些拉比甚至更進一步把鄰舍限制在排他性更高的 “敬虔的猶太人”。主耶穌基督所傳揚天國的福音具有把這種排他性很高的特殊選民範圍打破而將上帝的天國擴展為全世界的人類的傾向。在好撒馬利亞人故事中,主耶穌基督甚至採用非常強列的反諷手法反問這為向他挑釁的律法師拉比誰是那位落在強盜中那位的鄰舍。很明顯的對這位不幸的落難者來說,鄰舍的定義已經不再是種族、語言、文化、或是宗教的異同,而是在現實生活的處境當中願意跨越這一切界限而向他伸出援手的撒馬利亞人。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所歧視與排斥的對象,但是對這位落難者 (不管他是否為猶太人)來說,愛心所帶來的行動才是成為鄰舍的最佳詮釋。但是對這位挑戰耶穌的律法師拉比來說,他對撒馬利亞人歧視之深使他到最後也不願意開口說出 “撒馬利亞人”五個字,而只回答說 “是憐憫他的”。

在你我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中是否也有撒馬利亞人?由於你對他的偏見與排斥使得你的眼睛對於他的人性善良面視若無睹。主耶穌基督最後對這位律法師拉比的建議是:你去照樣行吧!這個很簡單的建議對這位拉比來說是何等沉重的壓力!對你來說呢?…….

到底耶穌被膏抹幾次? -- 陳美玲 傳道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月15日 星期日 | 下午4:35

寫作於2006.01.15
作者:陳美玲 傳道

新約聖經四本福音書中,都記載了有個女人帶著極珍貴的香膏來膏抹耶穌的故事。四段記事有類似之處,也有不相似的地方。

經文 馬太26:6-13 馬可14:3-9 路加7:36-50 約翰12:1-8
發生時間 逾越節前兩天 逾越節前兩天 不詳 逾越節前六天
發生地點 伯大尼患大痲瘋的西門家裡 伯大尼患大痲瘋的西門家裡 法利賽人家裡 伯大尼拉撒路的家裡
女主角 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 有罪的女人 馬利亞
膏抹 耶穌的頭 耶穌頭上 耶穌的腳 耶穌的腳
目的 安葬 安葬 赦罪 無
結語 述說她所做的 事來記念她 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 罪蒙赦免 無

這四段記事中以路加的故事和其他的故事最不相似。在故事的主旨上,路加福音強調的重點是有罪女人因著罪蒙赦免,心中油然而生的感恩帶出膏抹耶穌的行動。就事件發生的時間而言,路加福音的故事在編排上似乎在耶穌傳道的早期,不同於其他三卷福音書,膏抹事件發生於受難週。

三卷福音書的膏抹記事,馬太和馬可的描述大同小異。聖經學者多半相信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最早完成的作品,所以,馬太在記錄這個事件時,大槪參考並且完全採納馬可的記事。因此,就像我們看到的,這兩卷福音書對這個事件的記錄幾乎一模一樣。在這兩卷福音書中,我們只知道接待耶穌的主人是得過大痲瘋的西門,不過,沒有線索告訴我們他到底是誰。另外,這兩卷福音書也沒有記下這位女人的名字,很可惜,雖然它們都記下了耶穌重要的交待,就是傳揚福音的時候,也要述說這個女人所做的事,來記念她。

約翰的故事同樣發生在逾越節,只是比馬可和馬太的故事早了四天,在逾越節前六天發生這個膏抹事件。約翰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出現在這個故事中的幾個人物,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個姊弟(也許是兄妹),也指出事件發生在拉撒路的住處。只有約翰告訴我們膏抹耶穌的女人是馬利亞,不過,她膏抹的位置是耶穌的腳,而不是馬太和馬可描述的耶穌的頭。撇開這個差異不看,不少聖經學者主張,馬太、馬可和約翰的故事是同一個故事。
如果這三段記事指的是同一事件的話,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推論,是關於故事中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得過大痲瘋的西門和馬大、馬利亞及拉撒路極可能是一家人。耶穌和這一家人之間應該有非常親密的互動。或許,西門就是被耶穌治好他的大痲瘋的,耶穌也曾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種種的恩典,使得馬利亞樂意拿出極貴重的真哪噠香膏獻給耶穌,來表達無限的感謝。

這麼看來,耶穌被膏抹可能有兩次。

雖然有人推測路加福音所記載的有罪的女人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可是,從聖經中,很難找到有力的證據支持這種看法。面對經文,我們只能很誠實地說,我們不能確定在路加福音中膏抹耶穌的女人是誰。

養育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月8日 星期日 | 下午3:34

寫作於2006/01/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養育” (nurture) 一向是心理學家與普羅大眾都相信對於一個人的人格發育與成長非常重大的因素。自從孟德爾 (Mendel) 從觀察碗豆而發現遺傳現象以來,心理學家相信基因遺傳 (genetic inheritance) 是父母給予子女很大的影響。父母給予子女的除了基因遺傳以外,還經由養育來影響子女。 “自然與養育” (nature and nurture) 是描述父母對子女雙重影響的詞彙。

首先提出父母經由養育來影響子女人格成長的是精神分析學派鼻祖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他主張每一個小孩在出生的前三到五年間經由父母的養育與互動已經形成其人格的主要結構。後來行為學派大師瓦特森 (John Watson) 雖然對精神分析理論提出許多批判,但是他們還是認為父母的養育經由制約反應或獎懲作業 (conditioning or rewarding) 來影響子女的人格成長。後來的兒童發展學家將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會對子女人格成長視為當然,他們要研究的不是父母的養育是否 (whether) 對子女人格成長有影響,而是如何影響 (how)。

這種觀念一直到1995年才被一位心理學家猷滴哈利 (Judith Rich Harris) 提出質疑。哈利在心理學評論雜誌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vol. 102, No. 3. 458-489) 發表一篇文章 “孩童環境何在?發展之團體社會化理論”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哈利本人也一直相信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子女的人格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一直到她自己有一些觀察後才開始對這個理念有所質疑。移民家庭子女的語言腔調往往與父母不同;英國貴族家庭常常將子女送到寄養家庭與住宿學校,但子女長大後許多行事為人卻與父母雷同;子女往往不被許可學習父母的大人行為模式,而是要學習孩童的行為模式。她因而提出團體社會化理論來取代傳統的家庭父母教養理論。

哈利也注意到孩童在家庭中所學習到的應對進退並不一定可以運用到他在其他的生活環境之中。孩童從很小就學會在家裡做的是一套,在外面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的社會技巧。1998年哈利將她的研究發表成書,書名為 “養育假設”(The Nurture Assumption)。該書一出版就引起出版界、新聞界、心理學界的軒然大波,引起眾多批判與討論,被兒童發展研究學會票選為自1950年以來第五大爭議性研究。該書在1999年被列入普利茲非小說類得獎名單 (Pulitzer Prize non-fiction)。

其實在五千年前孟子的母親早就知道這個理論,她為了讓孟子有個比較理想的成長社會繯境而搬了三次家。哈利的理論提醒我們,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的,除了父母以外,兄弟姊妹,鄰居玩伴,幼稚園朋友與小學同學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孔子也說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教會希望能夠推動家庭小組,其中除了可以讓弟兄姊妹彼此間建立更為親密的友誼以及落實主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的教導以外,也希望我們的子女在小的時候,就能夠有很好的同伴一起遊玩,一起長大。

恩典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6年1月1日 星期日 | 下午3:31

寫作於2006/01/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恩典”(英文譯為Grace)這個詞語是中文聖經用來翻譯新約希臘文 xa/riv。xa/riv的字面意義是禮物,引申為友誼支持之善意(favor),會給接受者帶來“喜樂”(xara))) 的感受與“感恩”(eu)xaristiða))))) 的回應。在整本聖經當中,使徒保羅是使用“恩典”字眼最多的作者。

對保羅而言,“恩典 (grace)”是與“行為 (work)”相對立的。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 恩典是出自於上帝主動白白賜予人類的善意,而不是人類努力表現工作行為所贏取的報酬。上帝白白賜予人類的善意並非毫無目的,恩典中總帶有上帝藉此恩典想要達成對更多人更大的恩典。

舊約中第一次出現“恩典”這個詞語是在創世紀6章8節“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上帝給予挪亞這白白的恩典的目的是要挪亞建造方舟,在上帝用洪水毀滅大地的公義審判中拯救所有進入方舟的人類與動物,彰顯上帝拯救地球生物的恩典。挪亞以順服建方舟來領受上帝的恩典啟示而參與完成上帝更大拯救的恩典。
新約中第一次出現“恩典”這個詞語是在路加福音1章28節 “天使對他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上帝給予馬利亞這白白的恩典的目的是要馬利亞接受聖靈感孕並且生下人類的救贖主耶穌基督,在上帝於末世用大火毀滅大地的公義審判中拯救所有相信耶穌基督而領受救贖恩典的人們,彰顯上帝拯救悔改相信罪人們的恩典。馬利亞以順服上帝恩典的啟示接受聖靈感孕,生出救世主耶穌基督而參與完成上帝更大拯救的恩典。

使徒保羅也勸告我們,不可徒受主的恩典(林後6:1),使徒彼得鼓勵我們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彼後3:18) 好將榮耀歸給上帝。我們不應該成為上帝恩典的被動消費者(passive-consumer-of-God’s-grace),而應該作一個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active-steward-of-God’s-grace) (彼前4:10)。 由於恩典是白白得來的,因此有些稍有自尊心的人會認為無功不受祿,只要領受自己努力所該得的工價,而不願接受白白的恩典,因此使徒雅各告訴我們“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 恩典既然是白白的領受的,也就應該要願意白白的與人分享。主耶穌說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10:8)

由於恩典是白白領受的,有些人就不知珍惜,把不必付任何代價只要相信就可以領受的白白恩典 (priceless-grace) 視為廉價恩典(cheap-grace),甚至有濫用恩典的表現。“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羅6:1) 是這些企圖濫用恩典者的思想。我們之所以能夠從上帝白白的領受救贖的恩典並非恩典是不須要付代價的,而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經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流血捨命,付上最昂貴的代價,為所有願意相信的人成就了這白白的恩典。

當我們有機會領受這樣白白的恩典時,我們要以謙卑的態度來相信領受,並且以快樂的心情來與人分享,更要以感激的行動來敬拜事奉賞賜我們恩典的三一真神。

家庭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 下午1:23

寫作於2005/12/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家庭是上帝所設立與祝福的最基本人類社會架構 (創1:28)。根據創世記的故事,最起初的家庭是由婚姻中的一夫一妻以及其婚生子女所組成,也就是所謂的 “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但是在舊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不同家庭組成。 “多妻家庭” (polygyny family)始於拉麥 (創4:19),以掃、雅各、基甸、大衛、所羅門都有很多妻子。 “傳宗家庭” (levirate family) 是兄死無後時,弟弟必須與嫂子結婚為其兄留後代 (申25:5)。 “女奴家庭” (female slave family) 撒拉因為不孕而將其女奴夏甲給與亞伯拉罕為妾,並產一子以實馬利。當撒拉自己終於生下以撒以後,就把夏甲及其子逐出家門 (創16:3)。 “女俘家庭” (female prisoner of war family),根據民數記31:1-18,以色列軍人可以將戰爭中的女俘虜娶為妻而組成家庭。 “寡婦家庭” (widow family),拿俄米和路得是由不幸喪夫的婆媳組成家庭 (得1:16)。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民族與文化都有家庭的社會架構來滿足性與親暱的需求以及養育下一代。但是家庭的組成與功能與角色則因文化與歷史背景而異。在狩獵時代,適婚女性數目遠超過適婚男性,一夫多妻是常見的現象。到了農耕時代,為了密集勞力的需求而有多代同堂 (extended family) 的組織。在工業與商業時代,由於交通便利與都市化現象,核心家庭逐漸成為主流。當我們走入後現代的資訊時代,獨身家庭 (single household)、同居家庭 (cohabitant household)、單親家庭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與同性戀家庭 (homosexual household) 逐漸將家庭的結構也推向多元化的時代。

從1980年代以來美國的共和黨以 “家庭價值” (family values) 來爭取保守選民的支持。布希總統的2004年總統連任選舉也是以 “家庭” 為勝選策略。但是很明顯的,共和黨與布希的所謂 “家庭價值” 事實上是強調傳統核心家庭的組織,以及反對墮胎、單親家庭、同性戀家庭、雙薪家庭、強調男性為一家之主的極保守主張。

我們除了要鼓勵並支持傳統的核心家庭以外,對於後現代的各種不同的家庭形態也應該加以接納與支持。特別是鰥寡家庭、單親家庭、未婚媽媽家庭、單身家庭、再婚家庭、續弦家庭、失婚家庭等等,我們更應該以教會為屬靈的大家庭來給這些各式各樣的家庭最大的接納與支持。

Kephale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2月4日 星期日 | 下午1:21

寫作於2005/12/0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Kephale 是希臘文之英文直譯,中文則翻譯成“頭”。這個新約希臘文 所含有的可能意義與詮釋是近年來福音派教會神學家非常熱烈討論爭辯且仍無共識的一個議題。其中爭議的焦點之一在於以弗所書5章23節 “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 中這個“頭”的正確意義與詮釋。

大概說來,有兩個針鋒相對、誓不兩立的學派:“階級論”hierarchist)以及“平等論”(egalitarian)。第三學派為“互補論”(complementarian),乃是把傳統“階級論”的強硬立場加以軟化的努力成果,但是平等論學者也有提出相對的“平等互補論”(egalitarian-complementarian)。階級論以“聖經中的男性與女性學會”(Council-on-Biblical-Manhood-and-Womanhood)的格魯頓(Wayne Grudem)為代表人物。平等論則以“支持聖經平等的基督徒”(Christians-for-Biblical-Equality)的比列基建(Gilbert-Bilezikian)為代表人物。

階級論主張基督是教會的頭,代表基督對教會作慈愛與犧牲的領導(loving-and-sacrificial-leadership),教會則對基督作自願與快樂的順服(voluntary,-glad-submission)。這是上帝為婚姻中夫妻關係所設立的標準與榜樣。所以丈夫作妻子的頭是指丈夫要效法基督對教會的榜樣來對妻子盡到保護與供應之僕人領導責任 (servant-leadership-responsibility-of-protection-and-provision),妻子則應該尊重丈夫而有順服其領導的態度與聽從其引導的傾向 (honoring-husband-with-inclination-to-follow-his-leadership-and-disposition-to-yield-to-his-guidance)。

平等論則主張在這段經文中基督作教會的頭的主要表現乃是基督為教會捨己,把教會洗淨,使教會成為榮耀無瑕疵可以獻給自己。因此在此段經文中基督是教會的頭的意義是生命的源頭,而不是帶領的領導。所以丈夫是妻子的頭也是指丈夫要供應、保護、成全妻子,而不是帶領與引導。

另外在以弗所書5章21節所提到的“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平等論者高舉此節為重心,強調敬畏基督是我們每個人絕對順服的對象,而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彼此順服(egalitarian-mutual-submission)。階級論者則認為這句經文是指一般信徒間之彼此尊重與推讓,而不是指夫妻間之領導權柄 (leadership-authority),他們認為基督與教會之間是不可能基督順服教會的,只有教會順服基督的絕對權柄,這是單向的順服,這也是夫妻間的榜樣。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在短期內可能不容易達成共識,因此每個基督徒必須自己在這兩種詮釋之間尋找一個自己較能接受的說法。我個人的感覺是比較偏向平等論的說法。

周哈利窗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1月20日 星期日 | 下午1:18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55年加州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約瑟魯夫特(Joseph Luft)與哈利英翰(Harry-Ingham)一起以他們的名字前幾個字母發表一個研究團體動力與領袖特質的簡單圖解“周哈利窗”(Johari-Window)。這個簡單的周哈利窗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團體或小組中的自我表現與自我認知。

自己

知道 不知

別人 知道 公開 忙點
不知 面具 無知

公開的區域是我們的社交生活,是我們與別人都知道的部份。當小組成員間的公開區域愈大時,表示這個小組成員的關係愈親密且互相信任度很高,彼此的溝通與互相的瞭解都很好。

面具的區域是我們的隱私生活,是我們不要別人知道的部份。當我們的面具區域範圍很大時,表示我們不太信任小組中的其他成員,擔心這個區域的公開會造成對我們很大的傷害。當我們對別人的信任度增加時,才會經由自動分享將其移至公開區域。

盲點的區域是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部份。別人對我們的信任度以及我們的謙卑受教態度會影響別人是否願意告訴我們這些個人的盲點,好讓我們更加有自知之明。當我們以謙卑受教的態度向別人請教並且贏得其信任時,別人才願意指出我們的盲點而將其移往公開區域。

無知的區域是自己與別人都不知道的部份。這也是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張的潛意識部份。這須要靠自己的自我反思訓練或是別人的同理心訓練才能夠將其挪移往面具或盲點區,再進一步經由自動分享或是請求回饋而將其移入公開區域。

當我們的教會在推動各種小組時,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教會中找到幾位可以彼此信任分享生命的好朋友,形成分享小組。經由小組彼此相愛與互相幫助的互動,我們可以有勇氣逐漸放下各樣的面具,也有愛心彼此指出對方的盲點,好讓大家對自己與彼此間都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也盼望上帝所賜下的聖靈,能夠光照我們無知區域那隱而未現的罪,讓我們在成聖的道路上彼此扶持,互相鼓勵,使和平教會成為榮耀上帝的教會。

休閒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1月13日 星期日 | 下午1:16

寫作於2005/11/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95年3月6日的新聞週刊 (Newsweek) 以“耗竭:快速與死亡的國度”(Exhausted: A Nation of the Quick and the Dead) 的封面文章向當代美國人發出警訊。該文章認為美國人被工作煎熬,被時間不足磨損。科技並未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而是逼使我們更加忙碌。我們必須設法放鬆自己,否則遲早會崩潰。新聞週刊民調顯示美國有四分之一人口覺得自己有耗竭現象。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 (Juliet Schor) 曾出版一本書“過勞之美國人:休閒生活之意外減少” 根據哈利士民調 (Harris Poll) 美國人的休閒生活時間比1973年間減少百分之四十。為了生存很多公司都設法裁員,結果是沒有被裁員的員工一個人要當兩個人使用,事情還是做不完。可是在不景氣的壓力下,能夠逃脫被裁員的命運已是萬幸,對於所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只好以加班來應付,也不敢吭聲。有些人為了應付高生活水平的經濟壓力,甚至還夜間兼差才夠開銷。科技的進步發明了傳真機、手機、呼叫器、個人電腦與網路的結果,讓許多人更方便把工作帶回家,結果是家居休閒的時間一再的被侵蝕與剝奪。

更糟糕的是甚至連我們的休閒生活也被商業化或工作化了。心理學家阿奇巴特 (Archibald Hart) 發現目前睡眠不足成為焦慮的最常被呼略的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把子女下課後的休閒時間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鋼琴班、繪畫班、英語班、體操班等等。追求效率的價值觀也使很多人把自己的休閒生活轉化為體能訓練、社交活動、終生學習。休閒生活的節目也排得非常緊湊,把自己壓得連休閒也很緊張,喘不過氣來。

我們出生時以吸入第一口氣開始我們人生的旅程,我們闔眼時以呼出最後一口氣向這世界告別。在這一吸一呼氣之間我們的生命是依靠很規律的呼吸循環以及心跳循環來維持。如果有人一直只有呼氣或是心臟只是不停的將血液打出心臟,他是無法生存的。我們的生活也一樣須要有工作與休閒的循環才能保持身、心、靈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健康。

工作是我們生存必須的活動,但是休閒是我們生命更豐盛的活動。前者有其強制性,後者的特點則是其自由性。前者是善盡社會的責任,後者為享受個人的喜好。前者強調其經濟性、功能性與效用性 (economic,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後者則散發出其文化性、關係性與形上性 (cultural, relational, and metaphysical)。

雖然工作佔據我們清醒時間百分之六、七十,但是休閒卻是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多彩多姿,充滿快樂、幸福、與意義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不只要好好用心工作,我們更要好好享受休閒。我們不只要在工作中榮耀上帝,我們更要在休閒中也享受上帝、榮耀上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告訴我們 “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職場宣教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 下午1:15

寫作於2005/10/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從死裡復活要被接升天之前與祂的門徒們聚集在加利利山上,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這是我們的救主耶穌離開世界以前對祂的門徒們所說的最後一段話,我們把它稱為“大使命”(The-Great-Commission)。在這段教會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宣言中,耶穌是獨一的差派者,所有的門徒都是接受主耶穌基督所差派到各地傳揚福音的宣教士。

當門徒們遵從主的命令走遍各城各鄉、宣揚天國福音、建立地方教會一段時間以後,安提阿的教會領袖們在一次為教會禁食禱告的時候,清楚領受到聖靈的感動,就差派巴拿巴與掃羅,成為由聖靈與教會所共同差派出去的第一支宣教士團隊。這支宣教團隊經由四次宣教之旅把福音傳到地中海許多不同的文化與地區。(徒13:1-4)

我們可以看到從教會開始的使徒時代就存在有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一個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是宣教士,另一個是只有少數特別蒙召的人被教會差派才能夠成為宣教士。這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在教會歷史中呈現彼此消長的現象。當教會逐漸走向制度化與體制化以後,這種傳道人與平信徒兩極化的兩分法(Clergy/Laity-Dichotomy) 也逐漸明顯,到中古世紀更接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變本加厲的演變成聖俗兩分法(Sacred/Secular-Dichotomy)。教會高舉傳道為神聖的事奉,平信徒的工作與職業就相對的被貶為世俗的謀生。

這種聖俗對立的兩分法一直到宗教改革時期才有所改變。馬丁路德主張每一個工作都是上帝的呼召(Vocation),讓每個基督徒可以藉著工作服事鄰舍而服事上帝。因此,工作都是神聖的。加爾文則認為工作是人類活出上帝形像(Imago-Dei)的一部份。每位基督徒都是祭司(Priesthood-of-all-believers),在工作中為主作見證,成為地上的鹽與世上的光。(太5:13-14)

後來敬虔派(Pietism) 興起,並且演變成為福音派(Evangelism),在職場上為主作見證又逐漸的被窄化成為採用一套有效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慕道友作決志禱告的活動。英國一位皮鞋匠威廉凱立(William-Carey) 於1793年前往印度加爾各達當宣教士前後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掀起了十八世紀風起雲湧的普世宣教運動。宣教士逐漸成為被教會差派前往落後地區衝鋒陷陣、從事跨文化傳揚福音建立教會的專業人士。把他們差派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們則是留在家鄉為他們主前迫切代禱並且奉獻金錢支持他們宣教事工的後勤支援。被差派的宣教士是為主擺上一切的全職傳道人。差派他們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則成為平信徒。

二十世紀全世界各國紛紛由歐美殖民地尋求獨立自主。第三世界的教會也逐漸被建立,甚至在靈命增長與宣教參與上超越第一世界的教會。共產主義國家迫害驅逐宣教士以及回教國家嚴峻拒絕宣教士入境傳教逼使傳統宣教事工尋求因應之道。帶職事奉(保羅的織帳篷宣教法Tentmaking-Mission) 逐漸的成為這些地區宣教活動之主流。二十一世紀我們更看到聖靈在各個地方不同教派教會的基督徒當中又興起“職場宣教”的浪潮。每一位基督徒在他的職場上都是一位宣教士,都願意在職場上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而變化,去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靈恩運動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 下午1:13

寫作於2005/10/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所信奉的是三一真神上帝,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聖父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宰,聖子耶穌是救贖人類的救主。但是在我們的信仰生活當中,聖靈似乎比較被忽略。根據聖經的記載,聖靈是耶穌得榮耀以後 (約7:39) 所差來的保惠師 (約15:26),祂要永遠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裡面 (約14:16),叫我們為罪自責 (約16:8),讓我們想起主耶穌的話 (約14:26),並能明白一切真理 (約16:13)。我們在受洗歸入基督蒙恩得救以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 (帖前5:19),我們的靈命會在成聖的道路上 (帖後2:13),不斷長大成熟。我們的生命,也會結滿聖靈的果子(加5:22)。

聖靈除了在我們的靈命上會幫助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以外,祂還會賞賜給予我們各種屬天的恩賜 (弗4:8)。主耶穌在復活以後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從上頭所賜下的能力 (路24:49; 徒1:4)。這個應許,在五旬節時聚集在馬可樓上禱告等候的一百二十位門徒終於得到了聖靈降臨所帶來說方言的恩賜,為主作見證,帶領三千人信主。 (徒2:4) 這 個聖靈充滿會說各國方言的神蹟現象,後來在初代教會演變成為會說天使的話語 (林前13:1),甚至還造成哥林多教會混亂的問題 (林前12-14)。漸漸的在主流教會當中就慢慢發展出“靈恩停止論”(cessesionism),主張聖靈的恩賜只限於使徒時期的教會,當正典形成、教會建立以後,這些神蹟性恩賜就停止了。除了極少數的五旬節教派以外,聖靈在教會的角色也逐漸式微。

一直到1900年代,在美國Topeka的Agnes Ozman在一次禱告會中突然被聖靈充滿而說起方言,然後由Azusa Street的William Seymour加以發揚光大,造成一股說方言的靈命復興運動。他們被稱為第一波五旬節主義 (First Wave Pentecostalism)。

在1950年代聖公會牧師Dennis Bennett也經歷到聖靈充滿,他並不強調說方言,而是注重神蹟奇事的醫病恩賜,這個運動漸漸的影響到很多的主流教會,甚至連天主教也受影響。Kevin Ranaghan在 Indiana的Notre Dame大學也掀起一股熱潮。這被稱為第二波靈恩主義 (Second Wave Charismaticism)。

在1980年代由 John Wimber所帶領的Vineyard教會產生許多神蹟醫治以及趕鬼治病的現象,由在福樂神學院的Peter Wagner發揚光大,強調靈力宣教 (Power Evangelism)以及屬靈爭戰 (Spiritual Warfare)的觀念,自稱為第三波 (Third Wave)。

目前在全球各地,由這三波靈恩運動帶來許多教會的復興以及許多的人因此信主得救。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們當中學習一些寶貴的屬靈功課。我們不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高舉這些神蹟性的屬靈恩賜現象,但是我們也不必像過去傳統教會一樣,主張這些神蹟性的恩賜在使徒時代以後就完全消失了。聖經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 我們應該可以存敬畏開放的心來歡迎聖靈在我們教會今日所要賞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不管那個是話語性恩賜或是服事性恩賜或是神蹟性恩賜,只要弟兄姊妹的恩賜可以被發揮,我們的生活需要可以被滿足,教會整體可以被建立,上帝的聖名可以得榮耀,我們就要存感恩的心來領受。

成形(SHAPE)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 下午1:12

寫作於2005/10/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美國加州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 (Rev.-Rick-Warren)在他所著的暢銷書“標竿人生”(Purpose-Driven-Life)一書中提到上帝把我們捏成形(forming-and-shaping)(伯10:8)的目的是要塑造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可以服事祂。華牧師利用SHAPE這個英文字提出上帝塑造我們每個人獨特(unique) 生命的五個方法。

Spiritual-gift-代表聖靈的恩賜。這是上帝賞賜給每一位信徒的特別恩賜,可以用來事奉教會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要在教會中去發現、發展、發揮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恩賜。我們常常是經由嘗試教會中各種不同的服事中去發現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的恩賜。

Heart 代表我們的熱心(passion)與偏好。當我們從事我們所喜愛的工作時,會盡心盡力去做,並且做得非常高興與滿足,不會覺得是盡責任或忍受折磨,而是享受快與成就。
Ability 代表我們與生俱來(nature) 的才幹(talent)或是後天學習(nurture)獲得的技術(skill)。這些都可以用於教會的服事。教會如何去發掘每個兄弟姊妹的才幹與技術並且鼓勵他們把這些用於教會的事奉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成全聖徒的聖工。

Personality-代表我們獨特的個性。就像耶穌十二位門徒各有不同的個性,但是都可以被主使用於建立上帝國度的事工上面。內向或外向,理性或感性,守成或創新,自制或表達,合作或競爭,待人或接物等等不同的個性特質並無是非優劣之別。這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不同的禮物。

Experience-代表我們的生命經歷。這些生命經歷包括從出生到如今的努力成功、挫折失敗、幸福美滿、哀悼創傷、屬靈高峰、靈命低潮、教育專業、教會事奉等等。我們在這些生命經驗中所學到的各種功課都能夠成為將來我們幫祝別人與服事教會很寶貴的資源。羅馬書8章28節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保羅也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我們不要羨慕或仿傚別人的樣子(shape),我們只要按照上帝所幫我們成形的恩賜、熱心、才幹、個性、經歷等等使用在上帝所賜給我們服事的教會與福音的工場上,我們就是上帝所賜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當我們教會在選舉今年的長老與執事的時刻,但願我們每位兄姊不只是以禱告的心尋求上帝的引領,以選出合神心意的同工,來帶領和平教會繼續在上帝的國度中為主發光作美好的見證,我們也要同時看看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塑造出來的成形(shape)

並且願意與我們所推選出來的長老執事一同投入教會的各樣事工,“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願一切的榮耀歸給三一真神上帝。

一連得的僕人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10月2日 星期日 | 下午1:09

寫作於2005/10/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耶穌所說的比喻當中,記載於馬太福音25章14-30節有關三個僕人的比喻中的第三個僕人的遭遇有時會激起我們的同情。一開始他就被分到最少的他連得,當另外兩個僕人分別從主人拿到五個他連得和兩個他連得的資金時,他卻只拿到一個他連得的資金。主人似乎一開始就對他不太有信心!

他似乎對自己也很沒有自信心。他擔心把主人的資金放到起浮不定的市場可能會因為判斷不確而遭遇斷羽而歸的悲慘命運。他不只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對主人的作人態度也是沒有信心而認為主人是個視財如命、唯利是圖、不可理喻的老板,甚至沒有投下資金也想獲取利潤。因此在擔心可能會血本無歸的害怕之下,他作了他所能作的最保險且萬無一失的安排,就是把主人所託付的資金妥善保存在一個安全無虞的處所。我們會想他至少沒有將主人的資金浪費虧損,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沒有獎勵,至少也不應該得到那麼嚴厲的處罰。

我們如果再仔細研讀這段經文,就會發現主人並非他所想像的那麼嚴苛無情。主人在分配資金時,已經考慮到三個僕人理財的才幹並不完全一樣程度。因此,他是因材授責,最有理財能力的那一位僕人分配到最多的資金,也承擔最重的責任。理財能力較普通的那位僕人則分配到較少的資金與營運職責。最沒有理財能力的僕人則分配到最少的資金。因此,資金分配的多寡是主人知才適任的考量,而非偏心歧視的作祟。我們從主人回來時前兩位僕人所提供的營運盈虧報告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位知人善任的好主管。

當這位分到一他連得的僕人企圖以主人之嚴苛與自己的害怕作為自己不把主人所託管的資金拿去營運圖利的藉口時,主人對他的回答就顯出主人的寬厚以及那位僕人的偷懶。主人說,你如果真的是害怕將資金投入市場營運可會血本無歸,至少你也可以把這些資金拿去定存在有國家安全保險銀行的裡面,而為主人賺取一些利息。可見這位主人雖然判斷第三位僕人至少有處理一他連得的理財能力,但是主人並未要求他一定要賺到一他連得才會接受。可見這位主人並未如同第三位僕人所說得那樣過度嚴苛、毫無恩典。

我們不知道,如果第三位僕人拿主人這一他連得資金前往投資,卻真的不幸遭遇股市崩盤而血本無歸的悲慘下場,這位主人會如何處理這位投資不利的僕人。我個人的猜測是如果這位主人是商場老兵,在檢討過投資過程並無不當之後,應當可以“勝敗乃兵家常事”,經商總是有賺有賠,不至於對這位僕人有苛責之處罰才是。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也是這樣。信心的人生旅程也是一趟冒險之旅。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愈有信心就會愈敢為上帝去冒險。為主來夢想以及為福音而有創意都是對上帝的恩典與慈愛有信心的人才敢作的信心冒險。讓我們互相鼓勵,在上帝的大愛中克服對將來不確定性的害怕與恐懼的束縛與綑綁,而享受在父神慈愛恩典中冒險前行的自由與快樂。

時間的奧秘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9月25日 星期日 | 下午1:08

寫作於2005/09/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被上帝創造成為在時空限制下的生命存在(living-being-under-the-time-space-limitation)。日常生活經驗顯示我們是生活在三度空間(three-dimension-space),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是第四度空間。我們須要三度空間加上時間才能夠認知分辨我們自身與周遭的所有存在與所發生的事件(beings-and-events)。

三度空間是由彼此垂直的三個空間向量所組成的立體空間,可以區分為前後、左右、上下三個方向。這三個方向的位移是各自獨立而且完全可逆(mutually-independent-and-totally-reversible)。唯有時間具有它所獨有的特性,我們似乎無法改變時間的方向與速度。時間似乎是以一定的速度由將來不停地向過去湧流過去。沒有人能夠讓它走得更慢或是更快,也沒有人能夠扭轉時間的流向,讓時間由過去逆流進入將來。東方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有一天站在一條河川上,看著一江河水向海流,不盡感嘆說道: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這是我們一般的人對時間的觀察與感受。

但是理論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對於時間的奧秘卻有更深入一層的探討與研究。跟據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special-theory-of-relativity),當一個物體以接近光速快速移動時,該物體上面的時間會變得比靜止物體上面的時間為慢。這個現象稱為時間的擴展性(time-dilation)。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對孿生子,哥哥搭乘一艘航速接近光速的太空船到外太空旅遊一趟,當他返回地球時,他會發現他那位留在地球上的雙胞胎弟弟竟然比他衰老許多。讓我們更為驚奇的是一般相對論(general-theory-of-relativity)告訴我們,當一個物體以很快的加速度(acceleration) 接近一個很大的重力場(gravitation-field) 時,該物體上面的時間也會比靜止物體上面的時間慢。如果該物體是接近宇宙中的黑洞(black-hole)時,[黑洞是當一個星球的核燃料用盡而產生強烈內縮,所產生的重力場會大到連光線都會被完全吸入而無法逃出該黑洞的命運,在該黑洞外圍某距離的地方,也就是所有到達此距離的一切物質或能量都會完全被黑洞所吸入而永遠無法返回,稱為事件水平(event-horizon)]該物體上面的時間會變慢,該物體到達事件水平時則時間會完全靜止。當物體進入黑洞的事件水平以內的距離時,時間是否可能逆向而流則目前尚無定論。

經由哈伯衛星電子望遠鏡的觀察以及使用電腦計算的結果發現我們的宇宙是處於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而且此過程是單向且不可逆。因此,目前絕大多數的天文學家都已經接受巨爆論(big-bang-theory) 的宇宙形成說。這個天文學的發現告訴我們,宇宙並非自存永存的,而是宇宙有一個開始,時間有一個生日。第二熱學定律(second-law-of-thermodynamics) 也告訴我們宇宙不止有一個開始,也無法逃避將來會步入一個結束的階段,時間也會有一個終結。

創世紀一章一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啟示錄二十一章第一節“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上帝是宇宙與時間的創造者與終結者。上帝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22:13)讓我們在時間的創始與終結的上帝面前一齊頌讚敬拜。

敬畏生命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9月11日 星期日 | 下午1:06

寫作於2005/09/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史懷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除了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上帝,全家前往非洲大陸的蘭巴倫(Lambarene)成為叢林醫師,從事醫療傳道以外,他在非洲的叢林中也對人類科技進步對地球其他生命帶來毀滅性破壞的現象作深入的反思,因此他領悟出“敬畏生命”(Reverence-for-Life)的文明倫理。

史懷哲認為真正的文明不僅包括知識和能力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心靈與倫理的更新。他主張只有對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論是植物、動物、或是人物,都存有敬畏與尊重的態度,這才是真正有倫理的文明。對一切生命的苦樂,能夠感同身受,能夠和諧共榮。不任意壓抑或損害任何的生命,要盡力維護、促進、發展、提高所有生命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敬畏生命”。

史懷哲把他在非洲叢林的親身體驗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批判反思,寫成一本書“原始森林的邊緣(On-the-Edge-of-the-Primeval-Forest),所有曾經親身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焦慮的人,自然會產生對那些目前身陷苦難煎熬的生命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並且會設身處地的盡其力去減輕他們的災難與痛苦。

當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時,祂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祂也用塵土造成人類。所以,人類的生命與其他動、植物的生命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連性(mysterious-connectiveness)。我們的生命與一切其他上帝所造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源頭與歸宿。上帝在祂所創造的一切生命存在當中特別揀選人類而在人類的鼻孔吹了一口氣,人類才成為有靈性的生命。這一口上帝所吹的生命氣息將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造成差異。上帝給予人類這個額外的恩典的主要目的是要人類能夠成為良善的管家,好好愛惜、保護、栽培其他的動、植物。

可惜的是過去我們的神學過度強調上帝所特別對人類所吹的那一口氣,把人性的尊嚴完全放在只有人類才擁有的那一口氣所帶來的靈性生物層面,因而產生對於由塵土所帶來的生物生命層面的忽略與排斥。這是對人性靈、肉兩分法(Dichotomy) 的偏差,同時也帶來對其他動、植物的刻意鄙視與任意傷害。在教會歷史的長期發展中,只有聖法蘭西斯(St.-Francis-of-Assisi)是唯一強調人類應該尊重並敬畏所有一切形態的生命,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都能夠彰顯上帝的榮耀,也都擁有來自上帝的特殊生命神秘性(Mystery-of-Life)。

但願我們在感謝上帝所特別賜給人類的靈性生命的同時,也以感恩的心來擁抱上帝所賜給一切生物的生物性生命。我們能夠效法聖法蘭西斯以及史懷哲醫師對所有一切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避免對任何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與痛苦,同時也盡我們的力量去營造我們生存所依賴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所有的生命彼此間和諧共存、共榮同樂的伊甸樂園。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