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門徒的代價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6月26日 星期日 | 上午10:05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潘霍華牧師(Dietrich-Bonhoeffer)於主後1906年2月6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父親為柏林大學精神科教授。十七歲進入Tubingen大學攻讀神學。1931年參與普世教協運動。當希特勒崛起時,他公開表示反對其獨裁傾向並組織“認信教會”(Confession-Church) 與“國家教會”(State-Church) 劃清界線。1933年前往倫敦牧養兩間小德語教會,1935年返回德國在Finkenwald神學院任院長教導認信教會神學生,1937年完成他的名作“門徒的代價”(The-Cost-of-Discipleship)。1939年Reinhold Niebuhr邀請他前往美國,但是幾個禮拜後他又重返德國並加入反希特勒組織。1943年他因幫助一些猶太人逃亡而被補下獄。1945年4月9日未經公開審判而被希特勒下令吊死於Flossenburg監獄的一棵樹上,就在第三帝國崩潰前三週。那棵樹上僅留下一個小木牌,上面刻著幾個字“潘霍華,在弟兄中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

在“門徒的代價”一書中潘霍華認為“無價的恩典”(Priceless-Grace)被教會扭曲成為“廉價的恩典”(Cheap-Grace)。無價的恩典是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犧牲祂那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上帝將這無價的恩典白白的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3-24)但是上帝給世人的恩典並不止於“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主耶穌基督也呼召所有信他的人要進入“受苦成聖”(Sanctification)的學校。“廉價的恩典”只是告訴人們成為因信稱義的信徒,卻沒有邀請他們也要成為受苦成聖的門徒。

主耶穌呼召每一位因信稱義、蒙恩得救的信徒都要一生跟隨祂的腳蹤行,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那一大群跟隨他的群眾,要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必須超越一切人世間的親密關係;門徒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必須願意捨棄一切物質的擁有;不止如此,門徒還必須願意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忍受被這世界唾棄與逼迫的苦難,甚至到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程度。(路14:25-33)

我們看看潘霍華牧師的一生,他可以說是用他的生命寫下“門徒的代價”這一本書。他的殉道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主耶穌向那曾經三次不認祂的彼得三次詢問說“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交待彼得要牧養他的小羊。主耶穌要彼得用愛心來栽培更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主耶穌以告訴彼得,他年老時將為主殉道來作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但是主耶穌卻要另外一位主所愛的門徒為主而活來做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一直到看見主再臨的異象。門徒的代價是生命的代價。或是為主而死,或是為主而活。保羅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羅14:8)但願我們互相勉勵,一起在主耶穌基督成聖的學校中效法我們的主耶穌的榜樣,跟隋祂的腳蹤前行,直到我們見主的面。 

小組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 上午10:03

寫作於2005/06/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幾十年來,正統的主流教會都面臨成長遲滯甚或老化衰退的困境。上帝在教會之中,悄悄的興起另一波教會更新的運動。根據德國神學家史華茲 (Christian-Schwartz) 的研究,教會在歷史過程當中曾經歷了兩次教會更新。第一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六世紀德國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Movement),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我們可以稱之為“神學改革”(Theological-Reformation)。第二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七世紀德國司班諾(Philip Jacob Spener) 所發起的敬虔運動(Piety-Movement),強調信徒個人須要建立與主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靈命改革”(Spiritual-Reformation)。在教會踏入主後第三千年的二十一世紀時,教會又經歷另一次的更新運動,這次的更新是從教會組織與結構上的更新,我們可以稱之為“教會改革”(Ecclesiastical-Reformation)。

教會改革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應該不是以雄偉的教堂建築 (Property) 或是專業的宗教節目(Program) 為重心,而是應該以信徒的彼此關係(Person) 為重心。他們主張教會組織應當回復到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是以家庭為主要的組織架構。(參閱羅16:3-5; 林前16:19; 西4:15) 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下,才能夠建立真正親密的人際關係。主耶穌基督離世之前所交待他的門徒的新命令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之下,教會內的兄弟姊妹才能真正落實彼此相愛的互動關係。

我們可以將以節目為中心的教會和以小組為中心的教會作一個比較如下:

比較 節目為中心的教會 小組為中心的教會
聚會場所 教會禮拜堂 會友家庭
教會組織 長執會、委員會 家庭小組
會友職責 參加聚會 彼此相愛
主要活動 主日敬拜 周間聚會
成員數目 成百上千 12-15
委身投入 約5% 約95%
領袖人物 神學院畢業的專業牧師 受過訓練的平信徒領袖
人際親密 偏低 較高
彼此責任 偏低 較高
傳揚福音 偏低 較高

我們和平教會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原有的教會組織與功能,但是我們應該可以鼓勵會友們成立許多家庭小組,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且能夠落實主耶穌基督“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洗禮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 上午10:01

寫作於2005/06/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    

洗禮是主耶穌為我們所設立的兩個聖禮典之一。(太28:19; 路22:19) 我們非常高興今天有一位姊妹要接受成人洗禮,一位姊妹要接受堅信禮,還有兩對父母要將他們的子女帶來接受幼兒洗禮。

常常有人對洗禮提出各種問題。其中較常見的是,一定要受洗才能得救嗎?從聖經上所記載與耶穌同時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兩位強盜中的一位。他在臨終前在十字架上向耶穌認罪並求恩。耶穌對他說,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43) 這裡並沒有提到他有受洗,但是主耶穌的確接納他的認信而應許他當天就可以和主耶穌同在樂園裡。由此可見,受洗並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誠心相信但是沒有機會受洗的人仍然可以蒙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

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所有受洗的人一定會得救嗎?保羅在加拉太書 6章15節說, “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如果說舊約的割禮就是預表新約的洗禮,那麼我們似乎也可以這樣說, “受洗或不受洗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洗禮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必須要有認罪悔改、重生得救、在基督裡作新造的人的經歷,才能得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

根據上述的說法,洗禮既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有的人就會說,那我為什麼要接受洗禮呢?保羅拿丈夫與妻子彼此間相愛的親暱關係來比喻與形容主耶穌基督與蒙恩得救的人所建立教會之間的關係。(弗5:21-33)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這樣的比喻關係來瞭解受洗在我們跟主耶穌基督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從兩位彼此真誠相愛的一對男女而言,結婚典禮本身並不能保證結婚以後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所以,結婚典禮並不是婚姻美滿的充分條件。在特殊情況下,沒機會舉行結婚典禮而私定終生結為夫婦的夫妻也不一定就會成為怨偶。因此,結婚典禮也不是婚姻幸福美滿的必要條件。其實讓婚姻幸福美滿的是兩人之間的堅守盟誓、互相扶持。那麼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我認為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至少有下列三個意義:

1. 這是將兩個人私下海誓山盟的彼此承諾借著結婚典禮向雙方家長、親朋好友,作公開的表白,以獲得大家的祝福與肯定。

2. 這是將兩人之間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完全奉獻給對方的愛向所有的其他可能進一步交往的異性友人作公開的宣告。從今天我們兩人已經完全屬於對方,不再接受任何其他親密的異性關係。

3. 如果這是新娘一生當中最榮耀、最快樂的時刻,新郎將萬分樂意盡心竭力的將結婚典禮辦得很神聖隆重。這也將成為兩人一生當中最值得回憶與懷念的時刻。

從這樣的比喻來看,受洗典禮就好比我們跟主耶穌基督的結婚典禮一般。我們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加入屬上帝的屬靈大家庭,得到主內弟兄姊妹的祝福與扶持。我們也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向這宇宙間所有的靈界宣告我們已經完全屬於耶穌基督,成為基督的新娘,不再接受他們的任何瓜葛與攪擾。主耶穌這樣愛我們,把祂的生命賜給我們,祂希望我能夠受洗,我當然十分願意受洗來滿足祂的心意。

母愛如鷹(四)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 上午9:58

寫作於2005/06/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 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當母鷹希望小鷹開始學習飛翔時,不能夠只有把鷹巢弄得讓小鷹覺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覺只能夠降低小鷹賴在安樂窩的傾向,並無法讓小鷹學會飛翔。母鷹也不能夠只是反覆的將小鷹撞出鷹巢外,小鷹常常只會按照地心引力定律往地上墜落,或是頂多也只是在驚惶失措中,毫無章法的亂動牠的全身肌肉。到頭來也只是搞得全身酸痛,卻還是學不會如何飛翔。

當我們仔細觀察老鷹在籃天白雲之上遨翔的優美雄姿時,你是否曾經注意到老鷹的飛翔和麻雀的飛翔完全不同。麻雀的飛翔是依靠雙翅不斷的拍動才能飄浮在天空不致於掉落於地。因此,麻雀的飛翔看起來手忙腳亂、力疲氣喘的。老鷹卻是張開雙翅,御風而遨翔。老鷹如此遨翔,飛得省力輕鬆,也飛得比麻雀更高,飛得比麻雀更遠。原來上帝賦予老鷹一種對熱氣流(Thermal) 特別敏銳的覺察力。老鷹常常是站在高高的懸崖峭壁或是大樹頂端,等待熱氣流的來臨。當一股熱氣流飄到老鷹面前時,老鷹就兩翅搧展、縱身一躍的跳入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把牠的身體緩慢地、旋轉地、向上向前飄過去。等到熱氣流上昇到一定的高度與高空的冷空氣接觸而被冷卻,失去上昇的力量時,老鷹就張開雙翼,從高處往牠要前行的方向滑翔。老鷹一面滑翔,一面也尋找下一波的熱氣流。當老鷹遇到下一波的熱氣流時,牠又會再度兩翅搧展、縱身躍入那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再度將牠旋轉上昇。

老鷹這種遨翔的方法給我們帶來一些屬靈的教導。我們在傳福音或是推動教會聖工時,也要學會有屬靈的敏銳觀察力,看看聖靈已經在什麼人的心裡動工。我們就順著這種聖靈動工的方向去分享福音或是推動聖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享受到與神同工的甜美(參閱:約15:26-27; 林前3:9; 林後6:1)。全世界第一隊宣教士團隊的差遣與事奉的方向也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進行的。

母鷹在攪動巢窩之後,就在小鷹以上兩翅搧展。這就叫作 “示範動作”( Role-Modeling)。這是所有教學方法當中效果最好的一種。俗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當我們在教導子女學習敬虔的操練時,我們要祈求上帝教導我們自己先進行敬虔的操練。不要向孩子們說,“你們要照著我所說的去作,不要照我所作的去作。”如此光說不練的教導常常無法產生較長期的學習效果,也會讓孩子們逐漸失去對我們的尊敬。耶穌也曾警告當代的百姓要小心避免陷入法利賽人 “能說不能行” 那假冒為善的窘境(太23:3)。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姊說“你們當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 彼得前書 2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但願我們大家能夠彼此勉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效法主耶穌基督所留下那佳美的腳蹤,好讓我們也能夠成為別人在信仰上面可以效法學習的好榜樣。
 

母愛如鷹(三)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5月29日 星期日 | 上午9:46

寫作於2005/05/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 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雖然使用“以自然為師”的“饑餓教學法”來教導小鷹學習飛翔與覓食的功課,小鷹通常不會因為饑腸咕嚕就自動跳出那溫暖舒適的鷹窩,縱身一躍而立刻遨翔在藍天白雲之間。對那隻從來沒有飛過的小鷹而言,一旦不小心掉出那高懸天際的鷹窩,結局一定是隨著重力加速度往下墜落,且會摔得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處。死亡的恐懼總是超過饑餓的摧逼。與其慘痛摔死,不如忍饑偷生。更何況鷹窩裡面是那麼的安全舒適,外面的世界卻是那樣的冷酷危險,心中實在是千不願、萬不肯離開這個鷹窩。

面對如此眷戀舒適鷹窩的小鷹,母鷹也有牠的一套方法。母鷹開始每次離鷹巢時就順口叼走鷹巢中的一些柔軟的細毛或乾草。慢慢地,這個鷹窩中的舒適襯墊一點一點的被母鷹叼走了,剩下來的只是鷹窩下層那些粗糙銳利的樹枝支架。鷹巢對小鷹而言,再也不是溫暖舒適的安樂窩了,而是逐漸成為讓牠寢食難安、如坐針氈的苦刑所。小鷹漸漸的不再眷戀這個讓牠全身不適的鷹巢,牠開始有願意離開這個鷹窩的動機。但是每次當小鷹小心翼翼的爬到鷹巢邊緣,用牠那銳利的小鷹眼往下一瞄,鷹巢的高度讓小鷹嚇得雙腿發抖,從鷹巢下方迎面襲來陣陣冷風更是讓小鷹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兩隻小鷹爪也將鷹巢邊的樹枝抓得更緊。這時刻小鷹聽到遠處傳來母鷹那熟悉的叫聲,小鷹抬頭一望,看見母鷹逐漸飛返鷹巢,本來滿懷希望這次母鷹會抓回來一些食物,等到母鷹飛近時,小鷹非常失望的發現母嬰的一雙鷹爪下面空無一物。看來今天又要忍饑受餓了,至少當母鷹飛回鷹巢時,母鷹身體的溫暖以及雙翅的呵護也可以給饑寒交迫的小鷹帶來些許安慰。但是小鷹很驚恐的發現,母鷹這回飛返的情況與往常迥異,當母鷹靠近鷹巢時,並沒有減低飛速,而是像一隻利箭一般凌空飛向鷹巢,說時遲、那時快,小鷹躲閃不及,一個啷噹的被母鷹給撞出了鷹巢。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小鷹從空中往下墜落,母鷹則在一旁觀看,眼見小鷹就快要摔到地面之前,母鷹一個俯衝、疾駛而下,將小鷹及時背上兩翼之間,往天上飛去。母鷹常常要如此三番兩次的“攪動鷹巢”,再將小鷹背在 “兩翼之間”,一直到小鷹學會如何展翅遨翔為止。

當我們靈命幼小時,上帝常常為我們預備了很舒適的成長環境以及很豐富的供應我們的各種需要。就像詩人大衛在詩篇二十三篇前兩節所描述的情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在這種青草地溪水旁的安全舒適環境中,我們不願意出去冒險或是學習。但是為了要讓我們的靈命繼續成長,上帝有時候也必須像母鷹一樣攪動我們舒適的安樂窩,用祂的杖與竿來引導我們走當走的義路,有時候甚至必須讓我們去經歷彷彿“行過死蔭的幽谷”般的痛苦,但是上帝不會讓我們遭遇傷害,因為祂一直和我們同在。

當我們的子女長大到應該開始學習“離開父母”時,求上帝教導我們為人父母者有好像母鷹對小鷹的愛心與智慧,知道如何去“攪動巢窩”,而且在必要時,如何將他們及時背在“兩翼之間”。
 

母愛如鷹(二)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5月22日 星期日 | 上午9:44

寫作於2005/05/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 (申32:11)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在這母親節的時刻,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為了讓小鷹可以學會如何飛翔並覓食,忍心讓小鷹熬餓,其中除了用上帝為動物所造一個很強的驅動力—饑餓—來驅使小鷹自己設法在鷹巢中學習如何啄食殘餘的肉絲以及緩慢爬行的小甲蟲,另外一個目的是要讓吃得胖嘟嘟的小鷹減肥,成為比較輕巧的體型以利初次飛行的嘗試。小鷹當然無法明瞭這些為牠好的動機,牠只知道饑餓的痛苦,甚至會抱怨母鷹的沒有愛心,為何停止既往那種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三餐供應無缺的美食。

聖經上也如此記載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申8:3) 上帝讓以色列人在曠野困苦流離四十年,熬受饑餓乾渴之苦,好讓他們學習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要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話。以賽亞書30:20-21我們唸到“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當我們屬靈的生命長大到一個程度,必須經歷下一個屬靈生命成長的課程時,有時候上帝也會讓我們經歷這種 “成長痛” (growing-pain),我們有時候也是無法完全明白一個全能又全善的上帝,又是愛我們到願意讓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降世為人,在人間三十三年半,留下許多我們可以模仿效法的榜樣,並且甚至為我們的罪受死在十字架上,且為我們從死裡復活,將那永生賜給我們,為什麼忍心讓我們經歷這麼多苦難與折磨。我們甚至會懷疑上帝是否存在,我們會抱怨上帝對我們沒有慈愛。詩篇66:12記載“你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你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

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有時會遭遇到不如意或是挫折,就像那片又黑又重的烏雲,把那陽光完全遮蔽,甚至帶來狂風暴雨,閃電雷霹,叫我們心生恐懼。但願我們也會有那寶貴信心的眼睛,能夠看透那滿天的烏雲,看到在烏雲上面那燦爛普照的陽光,太陽是永遠不改變的不停的將它的光與熱賜給大地跟我們。如果我們的信心不夠大到可以看穿那烏雲的黑暗,至少我們的信心的眼界能夠看得夠寬廣到看到那一小條鑲在烏雲邊界的銀邊,那一小條銀邊正是告訴我們,烏雲之上陽光仍是那樣燦爛。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經歷,“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賽6:1)烏西雅王的崩逝帶給以色列民以及先知以賽亞的是恐慌與害怕,但是當先知以賽亞進入聖殿時,他卻看到這個異象,耶和華上帝仍舊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祂仍舊掌管著我們的人生,祂仍然照顧著我們。

這讓我想起這一首詩歌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

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

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現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

雖然小雨灑在臉上,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

哈,它不改變

母愛如鷹(一)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 上午9:42

寫作於2005/05/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在這母親節的時刻,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要下蛋孵育小鷹之前,會在很高的懸崖峭壁或是高聳入雲的大樹頂端用樹枝搭鷹巢。鷹巢一般都搭得很巨大,因為老鷹的展翅寬度可長達七呎;鷹巢也常常搭得很高,以免鷹蛋或小鷹遭遇天敵蟒蛇的吞食。在這些粗糙的樹枝所構成的碗形鷹巢之內部,母鷹再叼樹葉、嫩草、甚至是自己的幼羽毛,把鷹巢鋪成柔軟舒適的安樂窩。當小鷹出生時,下有柔軟的墊子、上有母鷹堅強有力的雙翅以及溫暖柔軟的胸膛,既舒適又安全。母鷹與公鷹會輪流外出覓食或在家守護小鷹。母鷹常常須要飛到有相當距離的溪流或海邊去捕抓魚、兔、雞等回來給小鷹當食物。母鷹也會用銳利的鷹喙將肉塊撕成細條,再一條一條的給小鷹餵食。當颳風下雨的時候,母鷹會展開雙翅,把小鷹保護在她那堅強有力、又有防水設備的羽毛之下。母鷹雖然全身被風雨打得濕透,小鷹卻可以在母鷹的雙翅保護之下,免受風雨之苦。大衛王在詩篇17:8向耶和華禱告說“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可見在母鷹雙翅的蔭下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安全。

但是當小鷹長大到應該學習離巢飛翔以及外出覓食的時刻來臨時,這些溫暖舒適的安樂窩以及按食餵食的細心照顧反而成為小鷹不願意離開鷹巢的主要原因了。為了要幫助小鷹願意學習展翅飛翔以及外出覓食,母鷹必須一反常態,她開始不把食物叼回鷹巢餵食小鷹。讓小鷹忍受饑腸咕嚕的痛苦。當小鷹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現飛返鷹巢的母鷹爪下空無一物時,空腹的饑餓迫使小鷹開始嘗試去啄食以前吃剩下丟在鷹巢裡那些沒有啃食乾淨、還黏貼在骨頭上的肉乾。小鷹必須很用力才能將一小塊又乾又硬的剩肉從骨頭上扯下來吃。偶而小鷹也會找到一兩隻在枯骨上面慢慢爬行的小甲蟲。雖然口味不佳,但是總是比空著肚子好。當小鷹第一次成功的將小甲蟲咬住並吞食時,這是這頭小鷹一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他這一生當中第一次不是依靠母鷹餵食,而是自食其力了。

我們為人父母的,也都會為子女們尋找一個理想的生活起居環境。我們也會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為子女們預備一個溫暖舒適的家。我們也會注意到住家附近的環境是否對我們的子女身心健康與安全有不良的影響或威脅。我們也會盡力提供給我們的子女有益身心健康的食物與活動。當我們的子女成長到了應該開始學習不再依賴我們的供養與保護而自己去供養與照顧自己安全的時刻,但願我們也會如母鷹一樣知道如何鼓勵我們的子女,在各方面能夠漸漸的不再依賴父母而能自食其力。創世記2:24a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這是子女長大成熟所必須經歷由依賴父母到自食其力的一個不容易的過程。當子女不願意學習離開父母而自食其力時,為人父母的往往忍不下心叫子女去忍受饑腸咕嚕的痛苦,而造成終生好吃懶做、無法自立的成年子女。
 

禁食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 上午9:40

寫作於2005/04/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對禁食的看法與作法與施洗約翰有何差異呢?馬太福音所記載當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抓下監時,差派兩個門徒去請教耶穌他是否就是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耶穌除了引用以賽亞的預言來回應他們所提的問題以外,還公開肯定施洗約翰的事奉,稱約翰為那位應當來的以利亞。但是主耶穌同時也提到他和施洗約翰之間有一些很明顯的差異。主耶穌說,“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太11:18-19)

施洗約翰奉神的差遣,住在曠野地、穿駱駝毛衣、吃蝗虫野蜜 (太3:4)、嚴責人罪孽、施悔改洗禮 (路3:3)。他也常常不吃不喝,作絕對禁食的操練,到一個程度,被當代宗教領袖批評為被鬼附著的。主耶穌出來傳道時的作風和施洗約翰完全不同,他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福音、醫治各樣病症 (太9:35)、甚至還接受稅吏邀宴、席中有說有笑、又吃又喝 (路5:29-30),到一個程度讓當代宗教領袖看不慣,而被批評為貪食好酒、交友不慎。

主耶穌不只是自己沒有常常作禁食的操練,也沒有教導他的門徒作這方面的敬虔操練。以致引起法利賽人與施洗約翰門徒們的質疑。“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可2:18-22)

施洗約翰所傳講的是悔改的洗禮,所教導的是謙卑悔改的禁食(參閱拿3:5-9; 王上21:27-29), 預備自己迎接彌賽亞(新郎)的來臨。主耶穌基督所傳講的是天國已經來到,彌賽亞已經降臨,因此不必再悲哀痛苦的禁食。但是彌賽亞將被釘死十架,離開這世界。那個時候,主耶穌的門徒,就要禁食。這種禁食是已經嘗過天恩滋味的門徒們,切慕渴望主耶穌基督早日再臨的禁食。猶太人與施洗約翰的禁食是在期盼彌賽亞首次降臨的禁食,也是女先知亞拿的禁食 (路2:36-38)。這是舊約的禁食,是舊衣服與舊皮袋。主耶穌基督門徒們的禁食是已經享受過彌賽亞首次降臨的恩典,迫切仰望等候彌賽亞再度降臨的禁食,這是新布與新酒的禁食,也是會有公義冠冕存留的禁食 (提後4:8)。 這樣的禁食所渴慕追求的是神的名被人尊為聖,神的國早日降臨,神的旨意早日行在地上的禁食 (太6:10),也是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的禁食 (太6:33),更是安提阿教會領袖們尋求聖靈帶領差派跨文化宣教師團隊的禁食 (徒13:1-4)。這也是啟示錄最後一章末了的禁食,主耶穌啊,我要祢快再來 (maranatha) 的禁食。

但願我們都能學習這種 maranatha的禁食。

彼此相愛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4月10日 星期日 | 上午9:39

寫作於2005/04/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主耶穌基督在將要離開祂的門徒之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突然站起來,拿起水盆與毛巾,就一個一個的為祂的門徒們洗起腳來。這個突兀的動作,讓祂的學生們都驚恐萬分,彼得因此還和主耶穌基督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洗完腳之後,耶穌就跟門徒們說,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13:34-35) 基督徒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眾人從那裡可以認出我們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呢?那就是彼此相愛的心。

這種彼此相愛的心並不只是掛在嘴皮上的互相噓寒問暖、請安致意而已。主耶穌基督自己給我們留下一個很清楚的榜樣。主耶穌說,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約13:14-15) 彼此相愛是從彼此洗腳的動作上表現出來的。

我們必須瞭解當代猶太人的習俗才能真正明白洗腳所代表的含意。當代猶太人是穿草鞋在外行走,因此在走過沒鋪柏油路面的泥土路之後,兩腳上都沾滿了泥土。因此,每家的大門口都擺有讓客人可以清洗雙腳的大水缸 (參閱約2:6)。替客人洗腳的卑微工作通常是由奴僕們負責的。在逾越節那一天當耶穌與十二位門徒們抵達最後晚餐的樓房時,不知因何並沒有奴僕們為他們洗腳。主耶穌就抓著這個機會教導門徒們一個非常寶貴的功課。

就我個人的領受來說,為人洗腳的動作至少含有下列兩個意義。第一,謙卑服事對方的須要。第二,勇敢指正對方的錯誤。前者表現出溫柔的愛 (tender love),後者傳達了堅強的愛 (tough love)。我覺得前者的建立是後者的基礎。

我們當如何在實際生活上活出第一種溫柔的愛呢?我覺得首先我們必須與對方有親密的關係才能發現對方真正的須要。其次我們要願意稍微犧牲才能夠服事對方的須要。為了達到前者的關係,我很希望鼓勵大家在教會會友中間能夠形成一些非正式的友誼小組,常常彼此見面、交通分享日常生活與個人靈修的心得以建立彼此親密的關係。為了有效服事彼此生活上的須要,我很希望能夠在教會內建立起互相守望相助的緊急聯絡網。

最近在教會推動大家填寫 “關懷義工志願表”,我非常高興已經有四十六位兄姊填寫。我想鼓勵更多的兄姊能夠填寫這份志願表。希望每位行動自由的兄姊都願意至少每週撥出一個半天來幫助那些家中遭遇突發變故或是家中有各種困難須要有人幫助的家庭。當我們教會建立起分享生活的友誼小組以及緊急救助的關懷網之後,我相信不只是我們都能夠享受到這種彼此相愛的幸福,別人也會認出我們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我更相信有許多人會因此羨慕也跟我們一起來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還沒有填寫的會友如果還想要填寫,請跟教會幹事拿這份表格。但願我們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彼此洗腳、彼此相愛的教會,吸引更多人進入上帝愛的大家庭,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正典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4月3日 星期日 | 上午9:37

寫作於2005/04/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聖經是我們信仰與生活最高的權威與準繩。聖經的形成是經過一段非常漫長與複雜的過程,才慢慢的形成我們目前手中所擁有的這本聖經。我們的聖經又被稱為 “正典”。

“正典” (Canon) 的意思是 “量尺” (measuring rod) 或 “標準” (standard)。正典是我們信仰的根基。以弗所書2章20節提到教會是被建造在 “使徒” 與 “先知” 的根基之上,並且是以耶穌基督作為房角石。因此,我們可以說,新約聖經是建立在 “使徒” 的權威上,舊約聖經則是被建立在 “先知” 的權威上。舊約聖經是預言與預表將要降臨的彌賽亞,新約聖經是記載並宣揚已經降臨的彌賽亞。這位舊約聖經所預言與新約聖經所宣揚的彌賽亞正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創始成終者。(來12:2)

主耶穌基督親自接納並肯定舊約正典的權威。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以後向他的門徒顯現,並且教導他們說, “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路24:44) 由此可見,主耶穌基督肯定舊約正典的權威與範圍,包括:摩西五經、先知歷史、詩篇文學三大分類。猶太人拉比於AD65 在Jerusalem以及於AD90 在Jamnia兩次大會中討論並決議接納39卷經卷成為舊約正典。

主耶穌基督也預言到新約正典的權威。他對門徒們說,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約14:26) 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不只會叫他們想起主耶穌對他們說過的話,同時也會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並且啟示將來必成的事。(約16:13) 因此,初代教會的代表們於AD395在 Hippo以及於AD397 在Carthage兩次大會中討論並且決議接納27卷聖經成為我們的新約正典。

有關我們信仰的古代文獻除了上述正典以外,還有其他許多著作被保存下來。其中最引起教派間爭議的是一些被稱為 “次經” (Apocrypha) 的著作,天主教在主後1546年Council of Trent 開會決議把次經中七本著作:Tobit, Judith, Wisdom, Sirach, Baruch, I , II Maccabees 包括在舊約正典之內。以斯帖與但以理書的內容也從次經加以增補。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3月27日 星期日 | 上午9:34

寫作於2005/03/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十字架對我們來說至少有下列七個意義:
1.上帝對罪惡公義的審判 (詩98:9)

上帝是公義的上帝,祂對罪惡一定會有公義的審判。詩篇98:9說,因為他來, 要審判遍地. 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 按公正審判萬民。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擔當了全世界的罪而接受上帝公義的審判。

2.上帝對罪人無限的愛疼 (羅5:8)

上帝雖然對罪惡要求公義的審判,但是祂又極為疼愛世上的罪人。因此,祂差遣祂的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 5:8 )。

3.耶穌受苦犧牲賜我救恩 (賽53:5)

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羔羊,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以賽亞書 53:5 )。這是何等大的救恩。
4.耶穌饒恕敵人留下榜樣 (路23:34)

主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要斷氣之前,為那些將祂釘上十字架的人禱告。當下耶穌說,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路加 23:34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留下許多榜樣,彼得前書2:21-23說,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彼得前書 2:21-23)。

5.我相信接受此救贖宏恩 (弗1:7)

保羅在羅馬書10:10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這也就是馬丁路德所強調 “因信稱義” 的真理。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以弗所書 1:7 )。

6.我效法基督而饒恕敵人 (西3:13)

饒恕是一個非常不容意學習的功課。主耶穌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6:15)。馬太福音18:35也告訴我們,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保羅勸告歌羅西教會弟兄姊妹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 3:13 )。我們要求主幫助我們,真的能夠從我們心裡饒恕原諒那些得罪我們的人。

7.我被愛激勵獻上我餘生 (林後5:14-15)

十字架上所彰顯基督對我們蒙恩罪人的大愛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勵我們從此不再只為自己活,而是願意為那位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哥林多後書 5:14-15 ) 保羅在羅馬書上勉勵我們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 14:8 )。

 

主禱文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3月20日 星期日 | 上午9:32

寫作於2005/03/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主禱文” 是我們禱告的範本。當一個人信主時,我們常常教導他們要把 “主禱文” 背下來。我們也常常在主日崇拜中大家同聲背頌 “主禱文” 作為我們敬拜上帝的一部份。但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是否也會陷入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的情境?

嚴格說起來,我們通常所謂的 “主禱文” 應該是稱之為 “主教門徒禱文” 才較為貼切。聖經中所記載的 “主禱文” 是在約翰福音17章,整章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對上帝所作最長最完整的禱告。但是路加11章1節記載說,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從這一節聖經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一個常常禱告的人。施洗約翰也是一個很重視禱告並且教導他的門徒要如何禱告的一位老師。主耶穌的教導卻是以身教作為基礎。他並沒有叫學生來開一個 “如何禱告” 的課,而是他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到一個程度,他的學生來要求祂教他們禱告。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教學法,就是我們的禱告生活到一個程度讓周圍的人產生羨慕而來請教你該如何禱告。

一般的神學家將路加福音11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的內容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的內容是為神的國與義禱告:第二部份是為我們的需用禱告。馬太福音6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在第二部份後面又加上一個 “三重奏” 的頌榮作為結束。這樣的禱告範本正反應出耶穌基督在馬太6章33節對我們的教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I. 為神的國與義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爾名為聖 2.爾國降臨 3.爾旨暢行。每一個小部份都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沉思默想的空間。我們如何在生活上讓眾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太5:16),甚至讓許多人因此而羨慕並加入我們這被揀選族類的行列,受造就而成為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2:9)。 我們如何對周遭的社會產生作光作鹽的正面影響 (太5:13-14),讓我們所生活的社區享受更多上帝的
慈愛與公義 (詩33:5)。 我們在每天生活中努力學習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學習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 (約7:17)。

II. 為我們的需用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賜阮日食 2.赦阮罪過 3.免阮試探。我們活在世上每天面對三方面的關係。我們與物界的關係、我們與人界的關係、我們與靈界的關係。我們在這三方面都需要依賴上帝的供應、饒恕與保護。當我們每天為這三方面的需要而向上帝祈求或感恩時,也不可忘記耶穌基督是教導我們不只是為 “我自己” 向神祈求而已,而是要為 “我們” 向上帝祈求。問題是我們的 “我們” 範圍有多廣大,是否只有涵蓋我的核心家庭?或是我的家族、鄰舍、社區、國家、甚至包括敵人也在內? 主耶穌基督有關於 “誰是我的鄰舍” 的故事 (路10:29-37) 以及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的挑戰 (太5:44) 都值得讓我們每次唸 “主禱文” 的時候三思。 

敬虔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3月6日 星期日 | 上午9:30

寫作於2005/03/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浮士德 (Richard J. Foster)是一位近年來被神重用的貴格會 (Quaker) 牧師。他是一位擁有文字表達恩賜的神僕,可以用很淺顯的手法闡釋很深邃的屬靈真理。他從神領受的負擔與異象就是喚醒基督徒操練敬虔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他出版許多有關靈命更新的書。例如:默想禱告 (Meditative Prayer)、先求神國 (Seeking the Kingdom)、出自內心的祈禱 (Prayers from the Heart)、簡樸生活真諦 (Freedom of Simplicity)、屬靈傳統禮讚 (Streams of Living Water)、禱告真諦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屬靈操練的禮讚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其中很多本都有中文譯本上市。

浮士德觀察到當今教會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缺乏恩賜或是知識,而是缺乏深度,基督徒的靈命流於膚淺,無法與上帝建立深沉親暱的關係。當有人發現這個問題而想要努力改善時,卻又受到自己教會傳統的敬虔觀所限制而無法建立較整全 (wholistic) 的敬虔觀;或是掉入個人自我提升的枯井而沒有彼此幫助團契的扶持;或是勇於衝撞嘗試卻沒有紀律操練。因此,他成立了一個靈命更新團契 (Renovare),藉著靈命更新小組、座談會、靈修會來呼籲並鼓勵大家一起來進行敬虔的操練。

根據浮士德的研究,敬虔的操練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1.內心的操練:這是建立與上帝間親密關係的操練:禱告、讀經、默想、禁食。

2.環境的操練:這是委身投入改善世界現況的操練:簡樸、獨處、順服、服侍。

3.團契的操練:這是參與團契生活相互扶持的操練:認罪、敬拜、輔導、禮讚。

敬虔是我們對上帝應有的兩種態度。上帝的慈愛吸引我們敬愛祂並且願意快跑跟隨、與祂親近。上帝的公義提醒我們敬畏祂並且常常自我省察、向祂悔改。敬愛上帝就會常常以天父的事為念、討祂的歡喜。敬畏上帝就會保守自己勝過試探、過聖潔生活。

敬虔的操練是一條不容易走的窄路,一邊是 “道德主義” (moralism) 的懸崖,另外一邊則是 “廢法主義” (antinomianism) 的深淵。但願我們都能用信心抓住主耶穌的十架恩典,彼此幫助、互相扶持,在這條敬虔操練的小徑上步步前行、日日長進,一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與生活上。(加4:19)

聖經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5年2月27日 星期日 | 上午9:27

寫作於2005/02/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 3:16) 因此,聖經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繩與最終依據。我們要明白上帝對我們的旨意,最起碼的條件是熟讀整本聖經。

但是聖經是那麼大本,我們怎樣才能夠成功的將整本聖經唸完一遍呢?教會當中有許多幫助我們將聖經從頭到尾唸完一遍的讀經計劃。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過幾次,卻常常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仔細反省與思考之後,我發現讀經計劃無法順利完成的可能因素包括下列幾點:

1.舊約當中有一些是很容易叫人唸不下去的內容。例如:利未記的會幕擺設與獻祭儀式的繁文縟節、民數記的冗長族譜名單、申命記的律法條文細如牛毛。

2.生活的倥傯繁忙常常叫我們偶而會忘記進行每天的讀經靈修,如此一曝十寒,與讀經計劃的原定進度慢慢的脫了節,也就不了了之,無疾而終了。

3.有的讀經計劃勸我們要有雄心大志,一年之內把整本聖經唸完一遍,甚至有舊約唸一遍,新約唸三遍的。如此,每天就必需撥出相當長的時間來讀經。當忙碌的生活讓我們有困難撥出那麼長的時段時,就會知難而退、鳴金收兵了。

當我們在芝加哥台福教會牧會時,為了要鼓勵教會兄姊把聖經從頭到尾唸完一遍,我們設計了一套 “三年讀經計劃”,有許多兄姊加入,他們已經走完兩年,正在進行最後一年的讀經。返回和平教會事奉時,我們也希望能夠鼓勵和平教會兄姊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 “三年讀經計劃”。

為了要避免上述的困境,我們把聖經分為五大段落:律法、歷史、詩歌、先知、新約。從週一到週五,每天用10分鐘左右唸其中一段的一小部份,然後有一點默想的時間,並用一本小冊子 (靈程日誌) 把心得與禱告記下來,我們會提供一個藍本給大家參考使用。我們會在週報上面刊登該週每日讀經一個題目供大家作為默想的參考。我們也鼓勵兄姊們在家庭小組聚會中有一點個人靈修心得分享的時間。週六與週日沒有進度,目的是保留給週一到週五太忙或忘記讀經靈修的人把漏掉的部份補起來。如果都沒有漏掉,則可以用來把一週中比較有感動的經節作較深入的研經探索或是就用一段時間在上帝面前安靜默想,享受與神親近的甜美。

除了把聖經從頭到尾唸一遍以外,如何解釋經文的含意也是作基督徒常常要面對的挑戰。為了要幫助和平教會在釋經上面的學習,我們從3月10日開始每週四上午10-11時與晚上8-9時各舉行相同進度的查經討論會。很希望想在釋經方面有所學習的兄姊撥冗擇一來參加。要參加者請向素惠幹事報名,以便為大家準備講義。我們首先要查考的是 “創世記”。

我們在週報上面也會登出每週金句,鼓勵和平兄姊們每週背一節經文。如此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情況需要的時候,聖靈會叫我們想起所曾經背過的經文,在我們待人處世上面會有想像不到的即時幫助。但願我們互相鼓勵、彼此幫助,每天讀經靈修親近上帝,每週背頌經文把神的話存在心裡,常常與主內兄姊聚會分享靈修心得並互相代禱,好叫我們能夠把聖經的教導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每週與兄姊一起聚集討論探索如何釋經,按著正意分解真道。如此,聖經中上帝的話語將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 “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