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Locomotion)
蔡茂堂 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各種生命當中,有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的濾過性病毒(virus),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一生永不動搖的植物(plant),還有可以到處奔跑行走、自由行動的動物(animal)。
在動物當中,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像草履蟲,是用其細胞膜上面的許多纖毛(cilia)在水中不停的擺動來移動自己。比較複雜的多細胞動物則須要靠經過分化的行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來幫助自己在環境中移動。
行動系統是由會收縮的肌肉與可以作為槓桿支架的骨骼系統所組成。骨骼系統又可以再分為靜水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外骨骼(exoskeleton),以及內骨骼 (endoskeleton)三類。靜水骨骼是由充滿體液的密閉腔室所組成,像海葵與蚯蚓,靠縱行肌肉與環狀肌肉的交互收縮與伸張來移動其身體。外骨骼則是節肢動物 (arthropod)的昆蟲類所使用的行動器官。外骨骼形成盔甲般籠罩著節肢動物的外面,有很優良的保護作用,再靠附著其內側面肌肉的收縮來移動。外骨骼的重量以及機械性約束,使得節肢動物體型一定要保持嬌小,而且堅硬的外殼會阻礙身體的成長,因此,牠們每隔一段時間就須要進行金蟬脫殼的換殼動作。
脊椎動物(vertebrate)發展出最進步的內骨骼系統,包括位置在最裡面的軟骨與硬骨(cartilage and bone)作為槓桿(lever),骨頭與骨頭相接處的各種關節(joint)作為支點(fulcrum),還有經由肌腱(tendon)附著於關節兩邊骨頭,可以收縮放鬆的肌肉作為施力點(effort)。這種由骨骼、關節、肌肉所組成的槓桿系統(lever system)可以根據支點、施力點以及阻力點(resistance)之相對位置再分為三種。
第一類槓桿(first class lever):
支點在中間,施力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翹翹板式的關節。頸背肌肉經由寰椎枕骨關節(occipital atlas joint)保持頭部直立乃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槓桿(second class lever):
阻力點在中間,支點與施力點在兩邊。這是手推車式的關節。跳芭蕾舞的舞者墊起腳尖時,小腿肌(calf muscle)經由腳跟腱(Achilles tendon)將全身重量由腳跟提起的優美姿勢乃是使用第二類槓桿。
第三類槓桿(third class lever):
施立點在中間,支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我們身體中最常見的關節類型。一個舉重選手在拿啞鈴訓練臂力時,其上臂的二頭肌(biceps)就是藉著肘關節作為支點,來舉起啞鈴(阻力點)。這一類的槓桿最費力,但是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大距離的移動。
這幾種槓桿原理只是能夠將肌肉收縮的力量,轉為各種行動的表現。讓我們可以行動的最主要施力點之能量來源乃是肌肉的收縮。肌肉的收縮是我們的肌細胞把三磷酸腺苷(ATP)中所含的化學能量轉換為肌細胞裡面肌凝蛋白(myosin)與肌動蛋白(actin)相互滑動的機械性能量的結果。
生物學者的研究所提出的滑動細絲模式(sliding filament model)是目前解釋肌細胞如何進行收縮與放鬆的最廣為大家接受的模式。根據這個模式的理論。當運動神經元將大腦要有行動的決定傳到肌細胞時,運動神經元軸突終末(axon terminal)會將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釋出在神經突觸(synapse),刺激肌細胞膜的鈉幫浦(sodium pump)作用,將此刺激傳到整個肌細胞,使其中的肌漿質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所含的鈣離子大量釋出進入肌細胞中,與肌動蛋白上的旋轉素(troponin)結合,拉動旋轉肌球素(tropomyosin)的位置,而使肌動蛋白的結合點(binding site)曝露出來,可以和肌凝蛋白的頭部(myosin head)的橫橋(cross bridge)結合。再加上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而將肌動蛋白(actin)所組成的細絲(thin filament)向一方滑動,因此,產生肌肉收縮的現象。
感謝上帝的恩典,為我們預備了這麼完美的行動系統,讓我們用我們的每一個行動來榮耀祂的聖名。
0 意見:
Speak up your mind
Tell us what you're 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