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宗教教育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顯示具有 宗教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宗教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牧函-培育委員會的分組與目標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 下午5:26

       和平教會培育委員會的異象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
       這個異象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每一位信徒,在信仰上受到好的裝備造就,在信仰中能夠不斷長進,使每位信徒都能夠各盡其職,在教會當中能夠成為彼此相愛、相互服侍的兄姐、同工,並且在社會、家庭、學校發揮自己應有的角色,見證基督的名。
       培育委員會有四個分組,我們各有不同的計畫、事工,以期望建立基督的身體。
一、兒童教育組
       我們期望讓孩子們在教會長大,充充滿滿有上帝的愛和恩典,讓他們在上帝的家裡,歡歡喜喜領受神的話語,成長後不忘兒時參與主日學美好回憶。
       在新堂完成後,我們除了增加一堂新的兒童禮拜時間(主日學),同時從今年起,我們也強化了兒童敬拜,特別成立了兒童敬拜的服侍團隊,期望能夠透過強化兒童音樂事工,改進禮拜流程,讓孩子們能夠更加喜歡來到教會參加兒主的主日禮拜。
二、團契事工組
       我們認為團契是生活,不是聚會,一個好的團契,應該讓弟兄姐妹能夠生活在一起,並在其中,有更多真誠的交通、分享、代禱。所以我們希望在推動團契事工,不單只是對聚會時間、事工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營造「愛在一起的生活」。讓弟兄姐妹們能夠因為喜愛團契、參與團契、投入委身在團契中,而把團契生活當成是他們生活的重心。為此我們期望規畫「學生讀書專區」、「HTC陪讀計畫」、「週末 夜宿計畫」、全面啟動「繁星計畫」(學生認養家庭),使得和平教會能夠成為年輕人的家與教室。
三、青年崇拜組
       我們期望設立一個專屬於年輕人的禮拜,這個禮拜重點不在於滿足年輕人的需要,而在於訓練年輕人委身、參與服侍,同時學習如何來使一場禮拜能夠整全、順利的運作。這個事工將會需要許多年輕人投入時間、人力、恩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需要相互的配搭、協調、溝通、合作,這種以禮拜為中心的同工培育,將會是和平教會青年事工有別於一般長老教會青年事工的特別之處。
四、成人教育組
       我們期望「人人來學習,靈命得成長」發揮教會的信仰教育功能來滿足信徒靈性的需要和成長。規畫並推動自2012年秋季開始的成人主日學教育事工。推動「札根課程」和「進深課程」,按步就班培育信徒的信仰,堅固各部同工的靈命,使教會堅立在基督的磐石上。
       如同聖經所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3-16)

培育委員會2012新事工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 下午4:14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教會在2012年起,將由原來的十二個事工分部,改組為五個委員會。其中,培育委員會,是由教育部與青年部整合成的。培育委員會由曾昭瑞牧師擔任召集人,蕭亦裕長老與黃瑞榮長老負責事工的推動與同工的牧養關顧。共有七位執事、七位核心同工,分為成人主日學組、兒童主日學組、團契事工組與青年崇拜組。

            培育委員會的異象是:「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
         2012年培育委員會除了目前既有的事工外包括:兒童主日學、少年主日學、成人教育事工(創世記查經班、慕道班、初信造就班、樂活讀經事工…)、團契事工、福音隊事工外,在教會新堂完成後,培育委員會將新設或重新恢復的重要事工約有下列幾項:
一、兒主禮拜增場
        新堂完成後,教會的禮拜堂可能由現有的兩堂禮拜,增加為三至四堂的禮拜。為了提供各堂禮拜的家長孩童能有良好的宗教教育,兒主計畫由目前配合台語禮拜的一場兒主課程增加為兩場兒主課程。其中一堂配合台語禮拜,一堂配合華語禮拜。以期讓不同禮拜堂次的家長,在參加禮拜時,他們的子女都能得到完整的兒童宗教教育。
二、成人主日學開課
        培育委員會將規畫以學期制、學分制的方式來安排成人主日學課程。希望「人人來學習,靈命得成長!」能夠在和平教會逐漸形成一種學習的風氣,讓教會信徒以學習為樂,渴慕得造就。課程將分為扎根課程及進深課程兩大類
        扎根課程:以基要真理和初信造就為主軸,特別鼓勵初信者參與。
        進深課程:以上過扎根課程和教會同工、信徒為對象,重點在於養成基督的精兵。
三、青田兒童營
        配合外展委員會的事工,針對青田社區、新生國小與和平教會兒童主日學學生舉辦青田兒童營,期望透過青田兒童營讓更多的社區孩童、家長有機會得以進入教會、認識信仰。
四、青年禮拜
        經過兩年的培訓,和教會已經培養一群青年崇拜的同工,未來在新堂完成後,將於過往的三堂禮拜之外,試辦一場青年禮拜。期望透過由年輕人更深入的參與投入,建立一種符合改革宗精神、具有長老會特色的青年禮拜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教會。
五、團契是個家
        在新堂完成後,推動「HTC」(Hoping Teaching Club)學生課輔計畫、「學生讀書專區」的設置、「遠道青年週末夜宿」計畫。讓年輕人更能委身、投入於教會生活,天天過著團契的生活,讓團契成為他們的家。
        由於有許多不同的事工要新增、推動,所以我們很盼望在2012年有更多的同工,特別是還沒有委身參與服侍的兄姐,可以加入培育委員會的服侍,讓和平教會在新堂完成後,可以成為更多會友的祝福。

不是學生,就是老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 上午10:00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和平教會的新堂預計將在2012年的年中左右完成,弟兄姐妹期待許久的新堂終於可以開始使用,屆時和平教會的硬體空間將有明顯的變化與便利。但是,在明年新堂即將完成之際,我們不免有一些擔心,擔心上帝賜給我們這麼好的空間條件,如果我們沒有能夠成為好管家,將會任由這些空間閒置,淪為大而無當的建築。對於我們而言,如何活用新堂的空間,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益,讓更多的弟兄姐妹在這個建築物內受到祝福,這一件重要的是,我們所關心的,不單是讓和平教會在硬體上升級,更重要的是和平教會能夠在信仰的裝備造就上,讓弟兄姐妹的靈命得到更好的更新,也是新堂成立後重要的課題。

        為此教育部(未來的培育委員會),已經提出新堂完成後和平教會的成人主日學事工,未來在和平教會新堂裡我們有一套完整的「三年成人主日學課程」,我們將從2012年的秋季班開始,以三年為一個循環(2012秋季-2015夏季),計畫採用學期制(一年分為春、夏、秋三個學期),每學期有12-15週。鼓勵會友在每個學期中能夠修習其中的一門課程。教會同時也將發放給每位會友一本主日學學習護照,讓大家在新堂中,參與在成人主日學的課程中。我們希望每位會友能夠「不是學生,就是老師」,人人參與在成人主日學的課程中,使我們信仰的造就、成長能夠持續不斷地下去。更希望大家以後來參加和平教會的主日禮拜,可以落實每一位信徒,在一週的禮拜中,都有「崇拜、交誼、服侍、學習」使我們和平教會的會友靈命可以更健全。
        未來的培育委員會計畫在每個學習中,都能開設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歷史神學、實踐神學四大類別的課程,每個學期至少有五至六門課,好讓每位學員都能夠針對自己的興趣、需要、程度接受不同的課程學習。同時也保留目前已有的查經班、慕道班、初信造就班等課程。這樣的規畫就是希望和平教會不單是一個提供優質禮拜的教會,同時和平教會也是一個提供優質教育課程的教會。好讓我們的會友在和平教會裡,能受到更好的裝備與造就。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有同工願意委身成為培育的師資,因為在三年的課程內,我們計畫至少開設46門以上的課程,查經班、造就班。面對這麼多的課程,當然就需要許多的師資、同工。並且這些師資的培育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育出來的,所以我們需要弟兄姐妹,特別是對成人主日學有負擔、有感動的兄姐從現在開始就接受必要的裝備、造就,成為培育師資,這樣和平教會成人主日學的課程的推動才能夠有充足的師資。
        我們期望有負擔的兄姐能夠把握機會,與明年成立的培育委員會接洽,我們也會主動邀請適合的人選,來成為培育的師資,我們鼓勵弟兄姐妹,能夠積極地配合培育委員會未來三年所要開設的課程,前往台神、華神或其他正統神學院的信徒神學系選修相關課程(教會培育委員會將編列經費補助),經過神學院完整的課程訓練,並接受和平教會培育委員會的師資訓練,成為儲備的師資,以便未來在成人主日學上,得以推動相關的課程。願上帝感動弟兄姐妹看見和平教會未來的需要,並起來參與培育委員會所要推動的事工。

牧函-陪伴孩子的信仰成長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 下午2:43

撰寫者:曾昭瑞       

        曾經在某一個教會當中,遇到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教會的「基石」,因為這個家族,父子兩代,就有三個人同時在教會擔任長老。當時我心底想:「了不起,這個教會才八位長老,但是,這個家族就佔去了三位,想必這個家族一定是信仰傳承非常的好,家庭中,應該是信仰教育做的非常好,才有可能吧!」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這個家族中一位長老的一段話,我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這位長老在他的母親過逝後,說:「母親過逝後,父親第一次和我們孩子們談到基督教信仰。就我有印象以來,這是我父親第一次與家人談到信仰的事,雖然他在教會當長老已經很久了,我們孩子也當上長老了。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在家中提到過關於信仰的事……」這段話對我衝擊很大,因為和我之前所想像的不太一樣。事實上,這三位長老在教會的服侍都很熱心,奉獻也都很「感心」。在我這個第一代基督徒的「想像」中,我總是以為他們一定常常與家人「分享」所領受的感動,同頌主恩,但結果卻不是這樣。這五十多年來,他們的家庭從來沒有討論過關於信仰的事情,雖然他們週週到教會參加聚會。多年以後,回想起這件事我有一個感受,就是「我們的家庭宗教教育,是可以再加強的。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也是聖經中上帝所教導的。」
        「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申11:18-21)在申命記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把祂話的話「存在心內,……,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詩七十八2-7)詩人也說:「我所說關於耶和華的美德、能力、奇妙作為,是我的祖宗告訴我的。而我也要將這些事告訴我的子孫,好讓他們將來也能告訴他們的子孫。」這就是我們在家庭所能做的宗教教育。期待每一位家長都能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上帝的美德、能力、奇妙作為,因為這正是聖經中上帝要我們在家庭裡所做的事。
        今年開始,我們將大人、青少年、兒童的讀經進度同步了,為的就是讓我們教會的父母、子女有機會可以分享、討論一下我們各自靈修、讀經的心得。我們兒主的小朋友,每天都有讀經的題目,他們可能在讀經後有一些問題、困難、或不明瞭的地方。期待我們的父母,當您讀完聖經後,能抽點時間,指導我們的孩子,完成當天的讀經題目,因為父母的參與、幫助,對孩子們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鼓勵有更多的孩子,一起來參與樂活讀經活動,並完成每週的讀經題目。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我們的家長能否陪伴孩子們一起讀經、一起分享、討論信仰的問題。只有透過父母的幫忙,我們才能夠讓兒童宗教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禮拜只有主日一天,而是從禮拜天一直到禮拜五,六天都有的兒童宗教教育。父母不但參與在他身體、課業、知識的成長,也參與在他信仰、品格、靈性的成長。這是上帝所吩咐的,也是我們對父母的期待,讓我們向上帝禱告,能在我們的家庭裡,建立信仰的祭壇。

牧函-青年與兒童事工二三事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 下午5:19

        最近與一些從事大專事工的工作者一起分享,他們分享到一個觀察,就是一個擁有比較高生活自主權大學生的信仰狀況。

        幾乎大家都同意一件事,就是不可否認,現在要找到所謂純粹長老教會的青年已經不容易了。在長老教會長大的青年,多少有接觸一些其他教派或是超教派的經驗,不論是參加學校的團契、或是自己在電視上看Good TV,年輕人對於信仰的看已不再是單純的限制在自己教會宗派的神學傳統中。他們對於教會體制、聖經的了解乃至於教會存在的目的,都有一些與傳統教會不同的了解與認同。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教會青年對於自己教會的認同度起了不少的變化,過往相互識別身份的宗派認同,例如「你是長老會的;我是浸信會的;他是信義會的」這種辨別認同的語言,已經漸漸被其他的方式所替換;例如他們會說,「我參加過第二屆的康希特會、我參加過天國文化特會、我參加過第三屆萬國敬拜讚美」。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擁有共同的記憶所帶來的群體認同,有其某種特殊的意義,當他們相互訴說自己曾經參加同樣特會的當下,也同時尋索對方與自己擁有的相同符號,這樣的認同,在無形中打破了宗派的距離與差異。
        加上年輕人通常有一種求新、求變、喜好活動與實踐。使得傳統教會的年輕人認同流失的現象越發明顯。大家的分享是,在認同模糊模的世代當中,教會當如何加強年輕人對教會的認識、認同與委身。    
        因為認同的模糊,年輕人在選擇教會,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教會,而不是以宗派為優先考量。這使得不少年輕人在大學時期選擇教會時,會離開自己的宗派,投入其他的教會。
        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一個從青年若沒有在學童時代養成上主日學、參加團契聚會的習慣,在其進入大學時代,當其自主權提高時,家長即使勸告、鼓勵甚至於命令,都很困難令學生回到教會參加聚會、禮拜。特別是離開家鄉到外地就學的年輕,以往的主日學、團契經驗,深深地影響他在大學時期的聚會狀況。
        這對教會提醒是,教會其實不是在大學時期才失去這個年輕人,而是在他更年幼的時期便流失了,成長過程中的信仰學習,其實深深影響一個人信仰的發展。若我們沒有在孩童、青少年培養起他們對參與教會的習慣,在他們自主性提高的狀況下,選擇不去教會,離開信仰的比例自然是會高出許多。
        孩童、青少年沒有養成穩定聚會的習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許是教會沒有能夠提供好品質的主日學、團契聚會,或是孩子參與教會聚會沒有得到好的關心、照顧,使其對參加聚會失去興趣。也有可能是家長對於學生參與聚會的不夠重視,而安排其他的活動,讓孩子去學習、參與。箇中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是共同的結果是孩子失去對信仰活動的興趣,這是傳統教會需要面對的難題。
        我們的教會需要更用心在青年的養育、栽培的過程,特別是他們還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就培養他們認識主,使他們到老也不會離開。這一點需要有更多的兄姐一同來投入兒童的教育、牧養工作;同時也需要父母一起來配合,願意與教會配合,一起來養成子女對信仰的重視與養成參與聚會的習慣,好在他們能夠自己抉擇的時候,會選擇持守這個信仰到一生。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