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親子關係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顯示具有 親子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親子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一起建造孩子好性情及好品格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 上午10:41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對所有身為家長的人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們從小到大的性情、品格、學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處事之道,這些都是每位家長所關心的。雖然,我們很容易找到許多如何幫助孩子課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的資源,但是關於如何用信仰培育孩子們的性情、品格,就相對的少了許多。


大部份的家長從孩子的兒童時期,即開始注重他們的學業、才藝,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卻驚覺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同時無法讓他們對信仰保持興趣,而驚覺孩子可能失去信仰、好品格。

在教會負責青年事工的我,必須關心從中南部北上台北讀書的大學青年,每一年的暑假總是會遇到一些家長,當他的孩子考上台大、師大之後固然滿心歡喜,卻也發覺孩子對信仰完全沒有興趣,家長很用心地希望孩子能夠穩定在台北聚會,希望孩子能夠建立信仰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夠在教會的關心下,有好的品格、言行。但是這些已經長大、有主見、不再受父母二十四小時看管的「準大人」們,往往是父母此刻再多的用心,也不易改變他們。對於這些心急的家長,我很想關心、協助,但是效果卻非常地不理想。當然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有不少人對於信仰再也提不起興趣,而這些家長真實地經歷到,眼看著孩子有好的課業、好才藝,但是卻失去了信仰、品格、性情的建造。如今,想要再建造孩子的這部分特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慘痛的代價,往往令人後悔不已。

培育委會今年上半年,為了師資培訓,同時關心教會孩子們,特別舉辦了一場親職講座,希望透過這場講座,一起來幫助教會的家長、兒童、青少年輔導、主日學老師一起學習如何建造孩子們的好性情與好品格。我們特別邀請了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兒童輔導及親職教育講師、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的特約輔導員,同時是新竹北門聖教會的周玉筍傳道與我們來分享「落實愛與公義的管教---建造好性情及好品格的孩子!」。要與各位家長、老師、輔導同工一起分享如何「愛與界線明確—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有效管教---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建造高EQ孩子」,並提供現場的Q&A,讓家長能夠與講員針對教養孩子實際問題進行溝通問答,藉此來幫助大家能更實際有效地教養、輔導孩子們。周玉筍傳道經常受邀到各小學,協助老師、父母關懷孩子,她的分享生動、感人深刻,又實際有用,非常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次和平教會能邀請到她來,相信對每一位參加的兄姐會有很大的幫助。

若您有興趣參加,請記得把六月二日(六)上午9:30-下午3:30的時間空下來,為了方便家長參加,我們有準備孩童照顧的同工,幫助家長可以專心聽講座、並且有準備午餐。若您家中有十六歲以下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您的講座哦。這次分享的地點是在華神六樓的禮拜堂,大家只要當天早上在現場報名參加就可以了。

再次地邀請各位家長、輔導,提醒您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孩子,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一起來建造孩子的好性情與及好品格吧!

牧函--看啊!你的母親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 下午3:33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約翰福音十九章:26-27)
        此時,主耶穌已被掛在十字架上,經歷被捕、議會受審、被眾人戲弄、侮辱。所愛的門徒彼得三次不認他、耶穌被解交給彼拉多、審被判死刑,被兵丁戲弄、穿上紫色袍子、帶上荊棘冠冕,兵丁嘲笑說「猶太人的王,萬歲」,還有藤條打他,向他吐口水,……然後被帶出去釘十字架,在往髑髏地的路上,耶穌已無力氣背這十字架到各各他刑場。……這時,三支十字架立在各各他,上面掛著三個死囚犯(包括耶穌),經過的人也侮辱他,……「從十字架上下來,救救自己吧」,祭司長和經學教師也同樣譏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卻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讓我們看看,我們就相信!」與耶穌同釘十字架的一人,也同樣辱罵他。
        試想,耶穌當時臉上一定滿是鮮血及乾掉的血漬,他的視線可能完全被鮮血、血漬所遮掩,以致耶穌基督的眼睛可能已看不清週遭的事物。然而,當他往下看時,他看見他的母親,還有唯一留在十字架下的門徒約翰。聖經描述說:約翰站在耶穌母親馬利亞的旁邊。12個門徒跑掉10個,第11個去賣人子,唯有他勇敢的留在十字架下,扶持、關心、關懷當下最需要有人心理陪伴、安慰的母親-馬利亞,一個正在送所愛的兒子上刑場的母親。
        因此,主耶穌對母親馬利亞說:「看呀!你的兒子。」他已把約翰當成弟兄,才會對母親說,「這是你的兒子。」接著,再對約翰說:「看呀!你的母親。」經上說:從那時起約翰即將耶穌的母親接到自己的家裡住。約翰接馬利亞到自己的家住,這裡含有接回家裡照顧之意。就約翰而言,馬利亞不是自己的母親,是已被處極刑的老師的母親。照理來說,應該迴避的,不是嗎?身為被視為罪犯的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可說是當下最弱勢的人。然而,約翰卻願意照顧這位當下最弱勢的人(最小的)。約翰所作即是實踐耶穌的教導,「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這是多麼美的畫面。約翰手扶著心碎的馬利亞,一步一步地回到家裡,給予照顧。
        今天又是母親節,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再一次被提醒。天下有好母親、壞子女,也有壞母親、好子女。近日有一則報導,一位女兒想要母親的財產,但是母親不願意給,女兒便以暴力相向。鬧到最後,母親以300萬元買斷母女關係。現今的世代竟有如此的兒女!

據內政部統計,98年國人男性平均壽命為76.03歲,女性為82.34歲。若以母親現今60歲,女性平均壽命82歲為例,如果你每月與母親相處時間為10小時,則你這輩子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僅剩2640小時,相當於110天的時間。
       算式:82-母親今歲數╳每月相處幾小時╳12/24 = 預估剩餘相處天數
        專家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受訪者若與父母愈親密,則他們與子女的親密程度也愈高,也就是說親子之間的親密程度,是互相影響的,這也是一種身教的影響呈現,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父母與祖父母感情親密,自然也會感受與學習親近自己的父母。因此,經上說:「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節),我們的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孝敬我們。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需要去照顧在社會中邊緣弱勢的馬利亞,耶穌已將她交給他所愛的學生。我們若是他所愛的學生,當耶穌對我們發出「看啊!你的母親」時,我們當學約翰的樣式,去照顧她、關懷她,因她是耶穌交在你家中的母親!

牧函-陪伴孩子的信仰成長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 下午2:43

撰寫者:曾昭瑞       

        曾經在某一個教會當中,遇到一個家族,這個家族是教會的「基石」,因為這個家族,父子兩代,就有三個人同時在教會擔任長老。當時我心底想:「了不起,這個教會才八位長老,但是,這個家族就佔去了三位,想必這個家族一定是信仰傳承非常的好,家庭中,應該是信仰教育做的非常好,才有可能吧!」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這個家族中一位長老的一段話,我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這位長老在他的母親過逝後,說:「母親過逝後,父親第一次和我們孩子們談到基督教信仰。就我有印象以來,這是我父親第一次與家人談到信仰的事,雖然他在教會當長老已經很久了,我們孩子也當上長老了。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在家中提到過關於信仰的事……」這段話對我衝擊很大,因為和我之前所想像的不太一樣。事實上,這三位長老在教會的服侍都很熱心,奉獻也都很「感心」。在我這個第一代基督徒的「想像」中,我總是以為他們一定常常與家人「分享」所領受的感動,同頌主恩,但結果卻不是這樣。這五十多年來,他們的家庭從來沒有討論過關於信仰的事情,雖然他們週週到教會參加聚會。多年以後,回想起這件事我有一個感受,就是「我們的家庭宗教教育,是可以再加強的。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也是聖經中上帝所教導的。」
        「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申11:18-21)在申命記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要把祂話的話「存在心內,……,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因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設律法;是他吩咐我們祖宗要傳給子孫的,使將要生的後代子孫可以曉得;他們也要起來告訴他們的子孫,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詩七十八2-7)詩人也說:「我所說關於耶和華的美德、能力、奇妙作為,是我的祖宗告訴我的。而我也要將這些事告訴我的子孫,好讓他們將來也能告訴他們的子孫。」這就是我們在家庭所能做的宗教教育。期待每一位家長都能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上帝的美德、能力、奇妙作為,因為這正是聖經中上帝要我們在家庭裡所做的事。
        今年開始,我們將大人、青少年、兒童的讀經進度同步了,為的就是讓我們教會的父母、子女有機會可以分享、討論一下我們各自靈修、讀經的心得。我們兒主的小朋友,每天都有讀經的題目,他們可能在讀經後有一些問題、困難、或不明瞭的地方。期待我們的父母,當您讀完聖經後,能抽點時間,指導我們的孩子,完成當天的讀經題目,因為父母的參與、幫助,對孩子們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鼓勵有更多的孩子,一起來參與樂活讀經活動,並完成每週的讀經題目。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我們的家長能否陪伴孩子們一起讀經、一起分享、討論信仰的問題。只有透過父母的幫忙,我們才能夠讓兒童宗教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禮拜只有主日一天,而是從禮拜天一直到禮拜五,六天都有的兒童宗教教育。父母不但參與在他身體、課業、知識的成長,也參與在他信仰、品格、靈性的成長。這是上帝所吩咐的,也是我們對父母的期待,讓我們向上帝禱告,能在我們的家庭裡,建立信仰的祭壇。

牧函-青年與兒童事工二三事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 下午5:19

        最近與一些從事大專事工的工作者一起分享,他們分享到一個觀察,就是一個擁有比較高生活自主權大學生的信仰狀況。

        幾乎大家都同意一件事,就是不可否認,現在要找到所謂純粹長老教會的青年已經不容易了。在長老教會長大的青年,多少有接觸一些其他教派或是超教派的經驗,不論是參加學校的團契、或是自己在電視上看Good TV,年輕人對於信仰的看已不再是單純的限制在自己教會宗派的神學傳統中。他們對於教會體制、聖經的了解乃至於教會存在的目的,都有一些與傳統教會不同的了解與認同。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教會青年對於自己教會的認同度起了不少的變化,過往相互識別身份的宗派認同,例如「你是長老會的;我是浸信會的;他是信義會的」這種辨別認同的語言,已經漸漸被其他的方式所替換;例如他們會說,「我參加過第二屆的康希特會、我參加過天國文化特會、我參加過第三屆萬國敬拜讚美」。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擁有共同的記憶所帶來的群體認同,有其某種特殊的意義,當他們相互訴說自己曾經參加同樣特會的當下,也同時尋索對方與自己擁有的相同符號,這樣的認同,在無形中打破了宗派的距離與差異。
        加上年輕人通常有一種求新、求變、喜好活動與實踐。使得傳統教會的年輕人認同流失的現象越發明顯。大家的分享是,在認同模糊模的世代當中,教會當如何加強年輕人對教會的認識、認同與委身。    
        因為認同的模糊,年輕人在選擇教會,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教會,而不是以宗派為優先考量。這使得不少年輕人在大學時期選擇教會時,會離開自己的宗派,投入其他的教會。
        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一個從青年若沒有在學童時代養成上主日學、參加團契聚會的習慣,在其進入大學時代,當其自主權提高時,家長即使勸告、鼓勵甚至於命令,都很困難令學生回到教會參加聚會、禮拜。特別是離開家鄉到外地就學的年輕,以往的主日學、團契經驗,深深地影響他在大學時期的聚會狀況。
        這對教會提醒是,教會其實不是在大學時期才失去這個年輕人,而是在他更年幼的時期便流失了,成長過程中的信仰學習,其實深深影響一個人信仰的發展。若我們沒有在孩童、青少年培養起他們對參與教會的習慣,在他們自主性提高的狀況下,選擇不去教會,離開信仰的比例自然是會高出許多。
        孩童、青少年沒有養成穩定聚會的習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許是教會沒有能夠提供好品質的主日學、團契聚會,或是孩子參與教會聚會沒有得到好的關心、照顧,使其對參加聚會失去興趣。也有可能是家長對於學生參與聚會的不夠重視,而安排其他的活動,讓孩子去學習、參與。箇中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是共同的結果是孩子失去對信仰活動的興趣,這是傳統教會需要面對的難題。
        我們的教會需要更用心在青年的養育、栽培的過程,特別是他們還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就培養他們認識主,使他們到老也不會離開。這一點需要有更多的兄姐一同來投入兒童的教育、牧養工作;同時也需要父母一起來配合,願意與教會配合,一起來養成子女對信仰的重視與養成參與聚會的習慣,好在他們能夠自己抉擇的時候,會選擇持守這個信仰到一生。

100歲 ê 父親節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 下午2:41


1910年由美國的約翰伯士特夫人發起,每年6月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今年剛好100歲。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一位威廉斯馬特先生,生活勤儉,雖非富有,但卻快樂無比。有一天農場夫人突然大病不起,終撒手而去,留下6名兒女,長子13歲,小的尚在襁褓中,斯馬特先生父兼母職,堅強扶養6名子女,數10年後,斯馬特先生逝世,他的女兒約翰伯士特夫人為了紀念父親,於1910年春,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她努力奔走,於1910年6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舉行全世界第一次父親節聚會。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發布每年6月的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同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父親節對一般人而言,似乎不像母親節如此被重視,但聖經中教導我們孝敬父母,是需涵蓋父親,也需要我們全心全意關懷他們。聖經提到:『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2);『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23:22),也有提到關於教導兒女的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另一處亦提到:『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父親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人的榜樣、典範,一個好父親,知道如何培育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動兒女的氣,好父親對孩子以親切、全心的照顧兒女,用聖經的話語教訓他們,好父親會用「愛」來陶塑兒女的「心」,好父親能成為兒女的榮耀。聖經說『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箴17:6),好父親更要負起教導兒女的責任。

保羅在以弗所書所提:「惹」兒女的氣,「惹」有主動引發或使之…,保羅要作父親的不要主動引發,無理的責打、斥責,使兒女失去信心、失去志氣。保羅提醒作父親當孩子在律法或宗教禮儀上有犯錯時,要糾正他,警戒、指責並改正,所以一個父親是要培養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發兒女的氣,使之失去志氣。(西3:21)

兒女給父親最好的父親節禮物,並非金錢,而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聖經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在父母年老時不藐視、不遺棄,用愛回應父母的養育之恩;父親給兒女最好的禮物,也不是金錢、物質,而是愛。有愛的家,所養育出的兒女,是會肯定自己為人的價值,有豐富的人生,行為不致混亂,且會有各種美德,更重要的是學會彼此相愛、付出愛,好父親不用負面的話罵兒女,或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兒女的身上,且不會用不當的方法管教兒女,例如:過度的溺愛,盡可能滿足兒女的需求,不責備不良的舉止。過度的期望,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兒女符合自己的期望。父母不會妄用權威使兒女喪失信心,而只要照的主的教導教育他們。

在基督的家中,父母與兒女以愛彼此相待,建築一個有愛的父親節。

母親-孩子的天使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 下午2:01


母親-孩子的天使

撰寫:何淑珍牧師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預備好將要出生……

小孩問上帝:「他們跟我說,祢明天將要送我去地球。但我在那裡會變得很小且無助,我該如何生存?」

上帝說:「在眾天使中,我已為你揀選一位將會等待你、照顧你的。」

小孩又問:「但是,我在天堂什麼事都沒有做,每天只是唱歌、歡笑,很快樂,這樣就行了。」

上帝說:「我為你揀選的天使,將會每天為你唱歌,你會因為天使對你的愛而開心。」

小孩問:「但是我不懂人類的語言,我要怎麼跟他們說話呢?」

上帝說:「你的天使將會以無比的耐心、關心教導你如何說話,這些都是你聽過最美麗且甜美的聲音。」

小孩看著上帝又問:「如果我想跟祢講話,應該如何做呢?」

上帝笑了笑,對小孩說:「你的天使會教你把手放在一起,然後向我禱告。」

小孩問:「哇!我聽說地球上有壞人,那誰來保護我呢?」

上帝雙手環抱住小孩:「你的天使會保護你,就算有生命危險,她都不在乎。」

此時,小孩神情有些悲傷:「但是我會很難過,因為我再也沒辦法見到祢了。」

上帝緊抱著小孩:「我仍會一直在你身邊,你的天使會告訴你很多有關於我的事情,並且教導你歸向我的路。」

天堂是如此寧靜,但在地球遙遠的那一端卻傳來聲音,清晰可聽。

小孩匆忙輕聲地問:「哦!上帝啊!如果我差不多該離開了,請告訴我那位天使的名字吧!」

上帝答:「天使的名字為何,那不是很重要,你只需要叫她:媽咪~」

上帝為每一個孩子預備了名叫「母親」的天使,同時也賦予母親一種能力:「愛」。因此,她能用上帝的愛去等待、陪伴、扶持、教導,甚至犧牲。

母親,是上帝愛的代言人,是上帝愛的啟示者,是引導孩子到上帝面前的領航者,是照亮孩子人生的燈塔。「母親」,是無可取代的名字。

在此佳節:懇求神祝福每位母親身心健康,平安喜樂。
                    為失去母親的孩子,求神親自成為他們的母親
                    為失去孩子的母親,祈求神安慰她們。
                    為擁有母親的孩子禱告:「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23:25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