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收成 (Harvest)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2:43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對每一位農夫而言,收割是一年辛苦耕種過程中最歡樂的成果回收。許多農耕社會都會在豐收的收割期舉行豐年祭 (民28:26),一面向賞賜風調雨順、讓農民享受五穀豐收的上帝獻上感恩的祭,一面也和工人鄰居一起盛宴慶祝豐收。

上帝在撒種與收成之間定下一些相關的自然律。我們可以從這些自然律當中,學到屬靈的功課。

第一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植物基因遺傳學的定律。 “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 (創1:12)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特有的基因組合,因此,現在種下的是什麼類種子,將來收成的也是同類的農作物。在屬靈的世界,上帝也設下相同的因果律。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第二律,此時撒種、彼時收成。這是植物成長的定律。從撒種到收成一定要經過一段相當固定的時間,好讓所撒下的種子,可以生根發芽、抽苗吐穗、開花結實。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傳3:2) 在這段農作物成長的期間,農夫所能作的,是忍耐等候。 “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雅5:7)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一樣,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加6:9)

第三律,撒種量少,收成倍增。這是植物繁殖的定律,是上帝所賜的祝福。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1:28) 這也是農夫耕種的動機與期盼。主耶穌所講的撒種的比喻中那撒在好土裡的種子, “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太13:8)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是我們的舌頭,更是這樣。 “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雅3:5-6)

第四律,少種少收,多種多收。這是投資報酬的比例原則。撒種時,農夫似乎是將已經收藏在倉裡的穀物拿出來丟散到各處,但是這些彷彿是失去的種子,卻在上帝所賜的陽光與雨水的供應之下,結出多倍的收成。撒種的農夫,是存著這樣的信心與盼望,才會在沒有確切保證回收的情況下,勇敢的將手中的種子撒出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11:6)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保羅勸哥林多教會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6-8) 當我們將上帝所賞賜給予我們的物質施捨給那些有須要的人時,彷彿我們所擁有的就減少了。但是,這些我們所撒出去的善種,經過上帝的祝福與奇妙的帶領,往往帶給我們意想不到更大的恩典與豐盛。

第五律,這人撒種,那人收成。這是蝴蝶效應的原則。我們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原則。我們每個人的抉擇與行為,常常會對周遭的人們,產生各種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傳到下一代。 “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 (結18:2)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民14:18) “耶和華你的神,他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 (申7:9)

但願我們大家不要順著情慾撒種,以免從情慾收敗壞;我們如果順著聖靈撒種,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流亡洗革拉 -- 曾昭瑞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 下午3:02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曾昭瑞 牧師

對以色列人歷史了解的人,大都認為掃羅王對大衛所做的事不甚高明,很清楚的,當大衛贏得了名譽與地位(撒上十八13),掃羅兒子約拿單的友誼,和掃羅女兒米甲與他的婚姻。使得後來當他的功績聲望大大地超越了掃羅時,掃羅便不能忍受下去。他害怕百姓會立大衛為王,所以堅決地與大衛為敵,一心一意地想要致他於死地,以致於大衛不得不逃亡。也許大衛是有野心,但是他卻沒有實際的行動、計畫去反對掃羅。掃羅猜忌的心太多,以致於思路不清,使他自己蒙受無可挽回的損失,他瘋狂的行徑讓許多人懷疑他是否適任,特別是祭司們遭到集體的屠殺。這是非常嚇人的事件,連掃羅的侍從都下不了手的事。(撒上廿二17-18)掃羅把自己與支派同盟秩序的關係切斷,並且,使得祭司階級投入了大衛的陣營。

大衛沒辦法只好逃回自己本鄉的野地去,他的族人,連同一切受窘迫、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他那裡。從這一群流亡失意的逃難群體中,不久就出現一支為數四百人的戰士。有一陣子,大衛是以一個賊黨之首的姿態去維持一種不穩固的生存。他兩面做戰,有機會便去襲擊非利士人(廿三1-5)但是也必須不斷地逃避掃羅的追殺。(廿三19-廿四22;廿六)。同時向一些可以拿得出的富人索取保護費來維持自己與族人的生活。在這期間,大衛結婚兩次,(廿五42,43)很可能是希望通過與比自己有勢力的家族結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過,事實上,他的地位是難以保持的。他在非利士人與掃羅和一群民眾之間,四面受敵(這些民眾,有許多把他視為逃犯或連逃犯都不如,也有可能是他們不喜歡大衛索取保護費,當然也有人是忠於掃羅,或害怕掃羅的報復。)因此大衛經過長久的考慮,決定險中求生,便帶著自己的人馬,投奔迦特王亞吉為他效忠服務去了。

非利士王歡喜這種出乎意料的情勢轉變,很客氣地接待大衛,看他是一個藩屬來招待他,將洗革拉城賜給他作為分封的領土。亞吉王自然希望他從那裡盡量去騷擾以色列人。但是大衛的本心並不是要當賣國賊,只是出於情勢所迫。他不想他的同胞認為他替仇敵打仗,所以大衛必須兩面討好,並且使用詭計取信於亞吉王。他一方面藉著偽報,使亞吉相信他是進入猶大城鄉去襲擊以色列人;實際卻是致力於劫掠亞瑪力人和南方沙漠中的其他部落。這樣的洗劫活動常常使得鄰近的對敵,因以色列勢力受到極大打擊(撒上廿七8-12),又把擄來的財物放在猶大涅革比的重要家族與市鎮中作明智的分派(撒上三十26-31)大衛竟爭取到人民的信服與支持,他們相信大衛是他們忠實的保護者與朋友。

大衛在險境中使用一些不甚光明的手段,欺騙了亞吉王,讓他轉危為安。在這個過程中大大的削弱猶大家族的對敵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的勢力,使南方猶大族的生活安定,而大衛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地增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與經濟實力。不過大衛對亞吉王的欺騙行為,也為他埋下了日後進退惟谷的危險處境。

勉勵 (Encouragement)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 上午9:27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在所有的心理學家當中,阿弗瑞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所發展的個人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最強調勉勵 (encouragement) 對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性。阿德勒主張,每一位小孩出生時,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助、與依賴,這是原發性自卑感 (primary inferiority feeling)。我們的一生,都是從這個原發性自卑感中出發,經過學習與成長,往心目中的自我理想 (self ideal) 去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周遭的重要人物 (父母、師長、兄姐、同儕) 對於我們表現的不完美與缺陷,給予負面批判或冷落。對於我們表現的努力與進步,卻不給予肯定與勉勵,我們的人格就會陷入次發性的自卑情結 (secondary inferiority complex),並且會導致各種過度補償作用 (overcompensation) 所產生的社會退縮、吸引別人注意力、對別人過度批判、奉承諂媚討好等人格異常現象。阿德勒主張,教育應該鼓勵孩童,使其保持與社會同儕的接觸,並且能夠面對生活的實際問題與挑戰,而不要讓孩童洩氣 (discourage) 以致於陷入幻想的自傲情結 (fictitious superiority complex)。適當的勉勵可以提高孩童對於失敗的忍受度。個人心理學的中心精神就是給予無限制的勉勵 (limitless encouragement)。各種心理疾病的症狀都是洩氣的表現 (expression of discouragement)。所有心理治療的成功都在於是否能夠給予患者適當的勉勵。

美國精神科醫師盧朵夫德瑞庫斯 (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 將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詮釋青春前期孩童的不良行為成因與改善的方法。德瑞庫斯認為,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主要是為了爭取同儕團體的重視而採取的四種手段:吸引注意、權力鬥爭、尋求報復、自暴自棄。改善青少年不良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並不是傳統心理學的獎勵與處罰 (reward and punishment),而是勉勵與後果[邏輯與自然] ( encouragement and consequence [logical and natural])。德瑞庫斯認為教養兒童發展健全的專業成就與人際關係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最重要的技巧是勉勵。

勉勵是把注意焦點集中於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善的程度 (effort and improvement) 而不是在於最後的成果展現 (outcome performance)。勉勵是對於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孩童本身給予正面的接納、承認、與相信。孩童並不須要得到榜首才會被稱讚與表揚。勉勵者在基本上認定每一位孩童在本質上是擁有想要與教導者合作來學習的動機。

勉勵基本上並不是使用讚美或獎勵 (praise or reward) 來取得孩童的聽話 (compliance)。讚美基本上是建立於外在、掌控、評斷、階級關係上面 (extrinsic, controlling, judgmental,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在獎勵的互動下,孩童必須不斷的討好權威並且競爭過同儕 (please the authority and beat the comrade)。讚美只在比賽結束後給予最終獲勝者,勉勵卻是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給予每一位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而且顯出進步者。

勉勵並不是一種教導孩童的特殊技巧。勉勵是一種教導者對學習者的基本關係與態度。勉勵的態度會有下列六種表現:

1.關係比成績重要。
2.彼此尊重對話。
3.每天給予勉勵。
4.參與共同決定。
5.妥善處理衝突。
6.常常享受歡笑。

勉勵者對人性充滿盼望;相信行為有目標;動機來自內在;影響卻不掌控;彼此地位平等;溝通專注傾聽;認定接納欣賞;激勵挑戰成長;邀請給予選擇;協調合作互助;鼓勵獨特創意;看重努力進步;勇於面對缺點。

天父是那位發慈悲的父,賜給我們各樣勉勵安慰的上帝 (林後1:3);耶穌基督的愛也常常激勵我們 (林後5:14);聖靈更是被稱為 “保惠師,也就是“勉勵安慰者”。但願我們也學習成為一位很好的勉勵安慰者。

忍耐與包容 (Longsuffering and Forbearance)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 晚上8:56

寫作於2008.09.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關於忍耐與包容的關係,有些聖經學者主張,兩者都有延長時限與忍受痛苦的含意,可以視其為同義詞來處理。羅馬書三章25節提到,上帝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馬書9章22節也說,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由此看來,上帝對罪人的忍耐與寬容應該是同義詞。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節勸告我們,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也有很緊密的關係。歌羅西書1章11節保羅為信徒的禱告內容包括:照主榮耀的權能,可以讓信徒力上加力,好叫信徒能夠在凡事上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被並排在一起,應可視為同義詞。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12-13節,更清楚的勸告上帝的選民,在彼此有嫌隙的時候,要用忍耐的心來互相包容。

赫克塞瑪牧師 (Rev. Herman Hoeksema) 對上帝的忍耐與寬容有一個很有趣的見解。他的主要根據是羅馬書9章22-23節, “倘若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又要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赫牧師認為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在末世要彰顯祂的忿怒權能在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上帝也要在末世彰顯祂那豐盛的榮耀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上帝就在今世歷史中,寬容可怒的器皿,同時為蒙憐憫的器皿忍耐。赫牧師這種將聖經中放在一起的忍耐與寬容硬生生的拆成寬容罪人與為蒙恩者忍耐的解經,看來似乎相當勉強。但是他的看法相當有趣,值得在此向大家介紹。赫牧師主張,寬容 (Forbearance) 是上帝對於罪人公義審判的延後,忍耐 (Longsuffering) 是上帝對於義人施恩拯救的延後。在這個罪人與義人混居的時代,罪人的惡常常讓義人受苦 (例如:法老王的暴政讓以色列民受苦,彼拉多的不公義審判讓無辜的耶穌受苦。) 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呼求,耶穌也求天父將這苦杯挪開。但是,上帝為了達到祂操練以色列民族的信心以及為了要完成拯救世人的救恩,就忍耐 (longsuffering) 地看著以色列與主耶穌受苦,而忍住沒有立刻施行拯救,同時,上帝也就要寬容 (Forbearing) 法老王對以色列民的虐待以及彼拉多對耶穌的不義審判過程,而忍住沒有立刻對法老王與彼拉多施行審判。上帝忍心看著並且很痛苦的陪著義人受苦稱為忍耐 (longsuffering),上帝忍心任憑罪人加害於義人,而不立刻介入,拯救義人並審判罪人稱為寬容 (Forbearing)。

個人對於赫牧師這種對於忍耐與寬容的區分解釋雖然不一定很認同,但是也覺得是很有趣的一種區分。但是個人對於赫牧師所主張如此區分的理由是為了在末世義人能夠獲得公義的冠冕,以及惡人得著公義的審判卻不能茍同。個人認為,上帝對義人受苦而不立刻施行拯救,像聖經中所記載的約伯與耶穌的故事,耶穌的受苦很明顯的是要完成普世的救恩,約伯受苦的理由可能也是要教導我們人類理性的有限以及苦難可能是一個人類理性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秘。另外,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最主要的目的應該不是要讓這些罪人在世上惡貫滿盈,將來在白色大寶座前審判時,只有啞口無言的接受上帝的公義審判。個人認為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就是要給惡人創造出悔改而蒙救贖恩典的時空與舞台。羅馬書3章25-26節說,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保羅在羅馬書2章1-5節就很清楚的警告那些沾沾自喜隨便論斷別人而自以為義的人說,上帝並沒有馬上審判他們的罪是彰顯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希望祂的恩慈可以帶領這些自義者悔改。這些自義者如果不知把握這個上帝寬容的恩慈而悔改,就會在末世經驗神在震怒中顯出祂公義的審判。

當我們知道上帝的忍耐與寬容都是為了要向世人彰顯祂那豐盛的慈愛,讓我們在苦難中存著盼望學會忍耐,也要趁著上帝還對我們的罪寬容的時候,把握機會悔改歸回。

無條件接納(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 下午6:15

寫作於2008.08.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亞伯拉罕馬斯樂 (Abraham Maslow) 認為心理學有三大潮流,第一潮流 (First Force) 是由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主張的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 School);第二潮流 (Second Force) 是由瓦特森與斯金納 (John B. Watson and B. F. Skinner) 發展出來的行為學派 (Behaviorism School);第三潮流則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樂與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等人所推廣的人文主義學派 (Humanistic School)。

人文主義學派強調人性是無法縮減為其成份的 (irreducibility);人性是在人性情境中形成的 (human context);人性是具有與人互動關係中的自我意識 (self awareness);人性是擁有自由抉擇並為其負責的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人性是具有企圖性而會追尋意義、價值與創意 (intentional to seek meaning, value and creativity)。

在人文主義心理學當中,卡爾羅傑斯主張,每一個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都具有朝向將潛能完美發展之驅力 (Self Actualization Tendency),這個驅力讓我們產生機體價值體系 (Organismic Valuing)。在這價值體系中我們最珍惜的是四周人們給予我們的正面肯定 (Positive Regard),這包括愛心、注意力、親暱、養育 (love, attention, intimacy, nurturance) 等等。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可以發展出正面自我肯定 (Positive Self Regard),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形像、自我價值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image, self-worth) 等等,讓我們發展成為真實的自我 (Real Self)。

一個健全發展的真實自我具有下列功能:對真實情感的開放與接納 (open to feeling);對目前實存的生活 (existential living);機體的自我信任 (organismic self trusting);自由抉擇與負責的體驗 (experiential freedom);參與貢獻的創意 (contributing creativity)。

但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文明時,也同時產生各個文明的特別價值體系。為了要栽培下一代以符合這些特別價值體系,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等會用這些特別價值體系的內容做為給予我們正面肯定的條件,這就是有條件的正面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在有條件正面肯定的壓力主導之下,我們逐漸形成有條件的正面自我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我們的人格被扭曲成為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

當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發生不一致 (incongruity) 的落差時,我們便會感到受威脅而產生焦慮 (anxiety) 的精神官能症 (neurosis)。為了減少焦慮,我們便會採取各種防衛 (defenses) 來減輕焦慮,包括否認 (denial) 與扭曲 (distortion)。但是這些減輕焦慮的企圖只有將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間的落差加大,而產生更大的威脅與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獲得緩解,人格便會破裂,陷入精神病的發作。

當面對一位因為有條件正面肯定的成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精神官能症或甚至是精神病患者時,卡爾羅傑斯主張一位心理治療師所能給予個案 (client) 的最佳幫助乃是以真誠 (genuine congruence) 的態度,同理個案的感情 (empathy),並且給予個案無條件接納的尊重 (respect of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這就是有名的個案中心羅傑斯式心理治療 (Client Centered Rogerian Psychotherapy) 的三大特色。

主耶穌在世上面對各式各樣痛苦的人們時,也是先用無條件接納來建立信任的關係,然後對方就產生正面的改變,例如:主耶穌面對行淫被抓的那位婦女時,先對她無條件接納與保護,然後才鼓勵他不要再犯罪。主耶穌看見爬在樹上的撒該時,先對他伸出無條件接納的友誼雙手,隔天撒該的生命發生驚人的轉變。但願我們也會學習主耶穌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來彼此相處。

新約中的馬利亞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 下午5:30

寫作於2008.08.24
作 者:李晶晶牧師

「馬利亞」Mary是一個極普通的猶太女子的名字,新約聖經中被提到有54次之多,共有六位不同的馬利亞:有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太1:20-21),伯大尼的馬利亞(約11:1-2),抹大拉的馬利亞(約20:1),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徒12:12),還有在羅馬的馬利亞(羅16:6)。這些被提名的馬利亞都是在耶穌和使徒時代忠心愛主、跟隨侍奉主的婦女。

「婦女」在猶太人的社會裡,是沒有地位的弱勢族群,然而在耶穌基督和使徒們的福音事工中,這些婦女們卻是最忠心的福音工作者,她們從加利利開始一路陪伴、跟隨與服事耶穌和門徒,並且用自己的財物提供傳道事工的所需(太27:55、路8:1-3),雖然她們沒有被列在使徒的名單裡,也沒有在宣教歷史中被記上任何事蹟,但是她們在教會歷史上卻有美好的貢獻;她們是耶穌與使徒傳道事工上最好的同工與良友,更是相挺到底的支持者,在最黑暗之日耶穌基督被釘十架、門徒們跑光時,她們仍然陪伴耶穌到最後(太26:56、可14:50、路24:10)。

一、耶酥的母親馬利亞 Mary the mother of Jesus (太1:18)

她是一位蒙大恩的女子,是新約第一位聽到福音信息的人—彌賽亞將來(路1:30-35),她敬畏神充滿信心、尊主為大以神為樂(路1:26—65、太1:18—25)。童年的馬利亞,領受那不可能的任務「聖靈懷孕」,從「驚慌懷疑」到「反覆思想」,最後「情願順服」照主而行,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 1:38)。爾後歷經奔波生產(路2:1-7)、倉皇逃難(太2:13-14),到養育陪伴耶穌成長(路2:39-52、可3:31、約2:1-3),內心充斥許多的不明白與自我焠鍊的成長過程「存在心裡、反覆思想」(路2:39-51、可3:31、路8:19),因著那起初愛的呼召而堅持到底;即使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也勇於面對站立在那裡守候著(約19:25、太13:55、27:56),並且接受耶穌為她所做最後的安排,跟著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回家(約19:26-27;20:2、太4:21);這樣的愛與信心並沒有因著耶穌的受難而停止,在耶穌死後升天,她繼續參予在福音事工,與門徒、婦女們恆切地禱告守望(徒1:14)。

二、伯大尼的馬利亞 Mary, the sister of Lazarus and Martha (約11:1)

她是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路10:39-42;約11:19-20),家住在伯大尼,這是一個村莊,位於橄欖山旁,離耶路撒冷約六里,今名拉撒路里(約11:1)。他們一家三姐弟都是耶穌所疼愛的(約11:5)。馬大熱情擅於接待(路10:38-40),弟弟拉撒路曾因患病經歷耶穌的醫治從死裡復活,為耶穌作了美好的見證(約11:1—46),馬利亞喜於陪伴傾聽、懂得珍惜與主同在的時間、靜坐在耶穌腳前聽道,耶穌稱讚她「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沒有人能奪去」(路10:38-42);當耶穌受難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時,她傾她所有的用一瓶極貴的香膏來膏主,耶穌稱讚她所作的一件美事(太26:213;可14:1—9;約12:1—8),因著把握當下機會和盡己所能不計代價地愛主,在無意間馬利亞為耶穌的安葬做了最好的預備(可14:8),參與了主耶穌的救贖計畫的過程。

三、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 the mother of James the less

她是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可15:40、47),這個小雅各並非耶穌之弟雅各(太13:55、27:56),而是十二使徒之ㄧ亞勒腓的兒子雅各(路6:14、太10:3),馬可福音稱其為小雅各。她是亞勒腓,亦稱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約19:25)。聖經對於亞勒腓(革羅罷)沒有其他的記載。

這位馬利亞從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就跟隨祂、服事祂(可15:41),這一路行來,她沒有離開,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也與耶穌的母親、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幾位婦女站在十字架旁陪伴(約19:25、),並且跟到墓穴看見安放耶穌的地方(可15:47),是個忠心的跟隨者。

四、馬可約翰的母親馬利亞 Mary the mother of John Mark

馬可約翰曾與使徒保羅、彼得同工過。聖經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就是他所寫的。馬可是他羅馬的名字,約翰是他猶太的名字。

馬可約翰的母親馬利亞是一位忠心事奉主的婦女,並且為人所信賴的,當使徒彼得在監獄中被天使救出後,彼得「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徒 12:12-16),由此可知這位馬利亞提供剛出監獄的彼得在危難時一處可安歇隱蔽處。她的家庭生活寬裕,可稱小康之家,在耶路撒冷她有自己的樓房,還有服侍的使女(徒12:13),有許多聖經學者認為主耶穌被賣之前的最後晚餐(路22:7-13)就是在她家中那間樓房舉行的;在耶穌受難後,門徒和好些人也都在那裡聚集禱告(徒 12:12)。

使徒行傳12:12-16雖然只有短短的五節經文記載她的事蹟,卻描繪出這位馬利亞的信心與愛主,熱心事奉主的情形,願意敞開家裡舉辦禱告會,讓許多人在那裡聚會,因著她和她的家,提供了當時福音工作一個重要的聚點,她雖未被列於使徒之ㄧ,卻是初代教會在福音遍傳一位重要的人物。

五、抹大拉的馬利亞 Mary Magdalene, a women from Magdala

在四福音書中有13處提及抹大拉的馬利亞,太 27:56、太 27:61、太 28:1、可 15:40、可 15:47、可 16:1、可 16:9、路 8:2、路 24:10、約 19:25、約 20:1、約 20:18。抹大拉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岸,離提比哩亞(加利利海邊一城)西北約九里,是這位馬利亞所居住之地。

抹大拉的馬利亞經歷神的經驗,是耶穌曾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路8:2、可16:9)。此後,她從加利利一路跟隨與服事耶穌(太28:55)、她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1-3)、並且她親眼見耶穌受死、埋葬與復活(可 15:40、太 27:56、約 20:18)、她是第一位見耶穌復活的見證者(可16:9) 、也是第一位受耶穌差遣傳主耶穌復活喜訊的報信者(約20:18)

六、保羅所問候的馬利亞 Mary, a Christian who is greeted by Paul in Rom

她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信中問安的一位女信徒「又向馬利亞問安;她為你們非常辛勞。」(羅16:6),雖然這位馬利亞只有在使徒保羅的問候信中被提到名字,並沒有留下任何事蹟可供我們參考了解;但從保羅的問候中,可以了解她是一位忠心的侍奉者,為羅馬的信徒多受勞苦。在婦女不受注視的當時,她的名字會被提起與記錄下來,表示她在早期信仰團體中參與活躍,或是在早期教會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台灣教會的女性(一)台灣初代女醫──伊利沙伯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 下午2:08

寫作於2007.08.19
作者:李晶晶 牧師

提起早期來台的宣教士,您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馬偕博士,馬雅各醫生,還是巴克禮博士。或許您和大多數人一樣,腦海中記的盡是男性的宣教士。但是,這並不表示在台灣的宣教史上沒有女性宣教士。

打開台灣教會宣教歷史,也許記載這些較不為眾人所周知的女宣教士篇幅不大,但仔細考查,並不難發現她們所付出的努力,舉凡婦女、兒童的教育事工,甚至醫療事工,莫不是由這些默默付出的女宣教士貢獻的。

「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句台灣俗語,貶低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不知抹殺了多少有才幹的台灣女子,相形之下,浪費了無從計算的女性人力資源。而在民風純樸、婦女受傳統束縛的年代,一位才德兼備、醫術專精的女宣教士—─伊利沙伯醫生出現在南台灣,對台灣的醫療增加一份力量,也是婦科病人的一大福祉。

伊利沙伯醫生(Miss Elisabeth Christie ,1864-1901年),也就是宋忠堅牧師娘(Dr.Mrs. Ferguson),1864年4月出生於蘇格蘭的該內斯城,自幼天資聰穎,性情溫柔,五歲入學,經過小學、中學,十九歲就從大學畢業。品學兼優的她,大學畢業後又進入醫學院研讀五年。當時參加畢業考試男女共有八十人,學有專精的伊利沙伯醫生獨佔鰲頭,那年她才二十四歲。

伊利沙伯醫生於1892年與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 M. A.)在香港結婚,之後兩人便到台灣行醫、宣教。是醫生也是牧師娘的她,在學習台語不久之後,便前往鄉村探訪婦女。有時她與宋牧師一同前往傳道,有時則自己駐在教堂,藉著醫療、分發藥品來傳福音,亦使不少民眾的疾病得到醫治。

伊利沙伯醫生因著精湛的醫術,不論在城市內或是鄉村間,都有很好的醫療績效,也為眾人所周知。因此,民眾希望教士會能設立一所婦人病院,讓伊利沙伯醫生來接掌,母會批准了,但是院地接洽不順而未能成立。雖然如此,愛上帝也愛人的她,仍不辭辛勞的醫治患者,溫柔細心的照顧病人。尤其是為產婦接生的工作,更是不遺餘力,不分晝夜的為人接生,減少了婦女因生產過程處理不當所產生的危險。在民風保守的社會中,身為女醫生的她,可說是婦女疾病患者的一大救星。

1900年12月初,伊利沙伯醫生與子女三人一同前往木柵訪問,不幸在那裡染上疾病,回到台南,臥病四十多日不治,於1901年1月17日安息主懷,享年三十七歲,葬於台南市基督教公墓。

伊利沙伯醫生,將其畢生所學奉獻給台灣的人民,雖然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她是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她在有生之年盡己所能的事主愛人,救治病人無數,實在值得後人敬佩與學習。

面對二十一世紀,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不再被剝奪,女性的發展空間也寬廣了。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女性對宗教、家庭、社會福祉的使命感與行動力,是否也隨著提高呢?伊利沙伯女醫生有精湛的醫術,卻沒有高傲的態度,反而更謙卑的服事上帝,細心的醫治病患,期盼她的生平事蹟成為現代女性的激勵,也喚起男性對女性才能的重視與尊重。兩性相互尊重、支持,將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發揮到極點。

圖、文來源:《新使者》雜誌52 期(作者/潘稀祺)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時間 2008.8.17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當中,一路被迫害而轉進不同城市的保羅來到了人文薈萃的雅典,雖然只是短暫數天的停留,保羅卻刻畫出一個極爲深刻的宣教形象,讓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從中領受宣教的亮光與智慧。保羅把握在雅典城過境的短暫時間,參訪了著名的雅典神廟,並且細細地觀察、分析每一尊他所看見的神像,也站上當時候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匯集的雅典議會:「亞略巴古」。面對當時候斯多亞學派(Stoicism)與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對於宇宙觀和神觀的挑戰。斯多亞學派的宇宙觀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之上,並從中產生「自然即是神」的主張,據此,保羅從希伯來傳統的創造論出發,將位格上帝的概念傳講出來,「我現在告訴你們: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使十七23~24)。

據此,保羅進一步回應了柏拉圖主義中神人關係是放射性流散的説法,當時候柏拉圖主義主張的神人關係,是一種遙遠的,沒有意識的斷裂關係,一切萬物的存在只是從永恒的彼岸流散稀釋的結果,在柏拉圖主義影響下,上帝是一個非位格的存在觀念。然而,保羅卻在此宣告了一位,主動創造世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上帝,並且將人與神的關係緊緊繋在一起:「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使十七28)最後,保羅則是回到福音信息的核心歸結道:「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使十七30~31)

以現代的語言來詮釋當時候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可以說,保羅的福音之愛讓他不僅超越聖俗二分的斷裂,進入行香煙裊繞的天宮參觀,並且也進入誠品書店閲讀當時最暢銷的排行榜書籍,以了解當時影響雅典人最深刻的思想體系,最後更站上立法院議會大廳中,對著立法委員諸公進行電視及時轉播的佈道宣教。在這場扣人心弦的佈道大會中,保羅儘管沒有獲得滿堂彩,卻也深深地影響了多位知識分子信從了耶穌基督的福音真道。沒有一篇完美的講章、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宣教策略,但是卻總是有向上帝負責,向時代承擔的福音態度。保羅在雅典展現了這樣的態度,我們呢?

台灣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缺失已經是近年來最被社會詬病的議題之一,神學院決定在這樣的時刻進入教育部管理的高等教育體系,雖然並不是依循著聯招的入學形式,卻表達出一個重整神學教育、承擔當代福音使命的意志。希望神學教育朝向正規化經營,能夠與所有國際的神學教育接軌。事實上,台灣神學院自從1872年創立之後,就已經扮演了台灣北部高等教育的角色,只是礙於當時許多教育法規的限制(如:大學必須教授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設立教官等規定),神學院拒絕進入教育部的行政系統,而留在内政部的管理之中。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部對於宗教教育進行重新的評估,針對私校法部分條文進行修改,並爲宗教研修學院制定較爲符合現況的條文。台灣神學院決定調整過去自外於高等教育體制的心態,重新面對高等教育在形式與内涵上的挑戰。一方面是讓長期處於禁建狀態的土地得以解禁,並加速學校整體硬體建設的發展,二方面則是讓神學教育重返高等教育機制的正途。

不過,「申請教育部立案」僅僅只是形式上與象徵意義上的行動,歸結到底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質上的更新與突破,神學院需要一群同心禱告,共同尋求上帝心意的教職員團隊,積極地思想上帝要台神在這個末後時代,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衝擊中,扮演怎樣宣教的角色。如何走出傳統神學教育的安逸模式,啓動積極宣教、提振神學研究的機制,是未來台神需要弟兄姐妹不斷關心守望的破口,希望大家在實際的奉獻與禱告中紀念上帝所設立的神學教育機構。

生命共同體 Life Together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 晚上8:56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在準備有關小組系列的講道時,我學到一個新英文單字 (Oneanothering)。根據史密斯 (R. Cody Smith) 的解釋,one•an•oth•er•ing (wun-e-nuth’er-ing) v. To fulfill New Testament Biblical instructions for Christians regarding activities to be done to, for and with one another. –one•an•oth•ers n.  

我嘗試將這段英文翻譯成為中文如下:“彼此”是一個新的動詞,意思是基督徒遵行新約聖經中有關基督徒彼此之間為了對方、給予對方、陪伴對方所做的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人稱為“彼此者”。

主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因此,我們可以說,彼此相愛的關係與互動是基督門徒或是教會的主要特徵。這些因為相信主耶穌的救贖恩典,接受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於心中的基督徒們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將這樣的愛活出來的關係就是“彼此”(Oneanothering)。

顧立 (Anthony Gooley) 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叫作“去教會與是教會”(Going to Church and Being Church)。我們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但是彼此之間並無任何實質上的互動關係,我們只是“去教會”(Going to Church)。但是如果我們除了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以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有彼此相愛的互動,那麼我們就成為“是教會”(Being Church)。今年初開始,我們在和平教會開始推動小組事工,就是盼望和平教會的兄姊們能夠從“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進一步成長為有彼此相愛互動關係的“是教會”。

在德國納粹時代,由於反抗希特勒而被判處絞刑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對於這個問題有他獨到深入的研究。他在192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題目為Sanctorum Communio: eine Do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r Soziologie der Kirche. 英文譯名為 Sanctorum Communio: A 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hurch。我嘗試將其譯為中文如下:聖徒的相通:教會社會學的神學研究。潘霍華認為我們的“我”( I ) 是產生於和另外一個相對個體“你”(Thou) 的互動當中,而所有的“你”(Thou) 都是具有上帝的形象。當我們的“我”和三一真神的“祢”(Thou) 以及反應上帝形象的別人的“你”(Thou) 以真誠的彼此相愛互動時,我們的“我”( I )才得以健全的形成與成長。這些“我” 與四週的“你”所形成的結連團體可以區分為:彼此沒有互動關係的“群眾”(mass)、彼此有理性互動的“社會”(society)、以及彼此有生命互動的“社群”(community)。教會應該是社群的一種。自從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罪之後,我們的“我”( I ) 被罪惡所扭曲了,因此,包括教會在内,所有的社群都會有其中成員彼此意志與利害衝突所帶來彼此互動關係的扭曲與傷害。教會是被基督救贖罪人所形成的社群。

潘霍華牧師於1935年被聘請成為在Finkenwaldel一間地下神學院的院長。半年後這間神學院就被希特勒關閉了。潘霍華把這半年的經驗寫成一本1938年出版的書,稱為 Gemeinsames Leben (Life Together) ,中文譯名為: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我個人覺得翻譯為“生命共同體”可能更為貼切。在本書中潘霍華強調教會乃是基督第一次降生與第二次再臨之間,基督在這世界的具體表現。這是基督信徒所形成的社群 (community)。基督是這個社群的根基、媒介、與中心。這個不完全的社群是上帝在基督裡面所親自設立的,並不是由任何個人的異象或理想所號召形成的。這是上帝所賜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滿感恩來領受,不論是剛強或是軟弱、是聰明或是愚拙、是順服或是叛逆,每一個肢體都是上帝所安排在我們的基督社群 (Christian Community) 中 (林前12:18-27),都有上帝的美意以及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的。但願我們的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是教會”的基督社群,是依靠基督恩典以及聖靈恩賜而彼此相愛的生命共同體。

界線 Boundary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 晚上8:54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界線 (Boundary) 是近年來在心理學被廣泛探討的熱門題目之一。有兩位基督徒心理學家 克勞德與套森德Henry Cloud 與 John Townsend 於1992年出版一本這方面的書,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2)

根據克勞德與套森德的說法,界線原來是房地產的分界線 (property line),在該界線以內的房地產之處置權與照顧責任應該是屬於該筆房地產所有者所擁有。界線將屬於自己的房地產與不屬於自己的房地產作出清楚的區隔。克勞德與套森德將這個原用於區分房地產權責歸屬的界線觀念,轉而應用到個人的自我認同 (Self Identity) 以及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互動的研究。適當清楚的自我界線當有助於促進建全的人際互動關係。

I. 責任關係 (Responsibility): 

當自我界線很清楚且適當的區分自我與非我 (me and not me) 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擁有自我並為自我負責。我們也會避免去侵犯別人的自我或為其行為負責。

II.自由抉擇 (Freedom):

我們對於界線內之自我相關事務可以自由抉擇如何處置。同時,我們對於屬於他人自我界線內之事務則須學習尊重其自由處置權責。

III.愛的關係 (Love):

當我們對於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以及自由抉擇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對別人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與自由抉擇會予以尊重並避免侵犯的情況下,我們才有能力與對方建立成熟、互惠的相愛互動關係。

IV.保護作用 (Protection):

在愛的關係中如果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 [例如:語言暴力、肢體暴力、壓迫管制、或是操控玩弄]、或傷害你們關係的行為時,清楚的自我界線會幫助你勇敢的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避免受到對方的侵犯。清楚的自我界線也會幫助你智慧的婉拒承受對方不當行為所帶來的惡果,並且不會背負不恰當的罪惡感。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不會去侵犯對方行為抉擇的自由。你會讓對方自己去承受其惡行所帶來的惡果,讓對方有自我反省、改過向善的機會。

V. 接受現實 (Accept Reality):

當我們採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建立愛的關係,並且在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或是傷害愛的關係時,我們使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保護自我,免於對方的侵犯,或是讓對方承受該惡行所帶來的惡果,給予對方反省改變的機會。但是,對方不一定會因此就痛改前非、回頭是岸。有時候,我們會遭遇對方不可理喻,或是變本加厲。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並接受對方拒絕改變之事實。在這樣的時刻,適當的自我界線會幫助我們做出兩害取其輕的困難抉擇,將這個無法挽回愛的關係做一個結束。我們不會讓自己陷入只要我再努力,一定可以挽回這個愛的關係的錯覺而無法自拔。

在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與5節,保羅談到彼此分擔重擔以及個人自負擔子的看似矛盾的人際關係互動建議。如果從克勞德與套森德的界線理論來看保羅的建議,個人自負的擔子應該是指在自我界線以內的自由抉擇與擁有權責。彼此分擔重擔則是指在健全自我界線下所建立成熟的彼此相愛關係之下的互惠互動。

求上帝幫助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來接受上帝所賜給我們這寶貴的自我界線。智慧的使用自由抉擇,並且願意為這些自由抉擇負責。我們也同時學會尊重別人的自我界線,不侵犯別人的自由抉擇或是剝奪他為此自由抉擇所帶來的後果負責。我們也要祈求上帝,不要讓自我界線扭曲成為將我們自我孤立的高牆,攔阻我們與別人建立互相擔當生命重擔的彼此相愛關係。

巴拿巴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 晚上8:51

寫作於2008/07/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巴拿巴 (Barnabas) 第一次在聖經出現是在使徒行傳4章36節。他是屬於利未支派的猶太人海外移民 (Jewish Diaspora),出生於居比路 (Cyprus) 海島,本名叫約瑟 (Joseph)。年青時就返回耶路撒冷進修,傳說中他可能與來自基利家 (Cilicia) 的大數城 (Tarsus)的掃羅同時在猶太拉比迦瑪列(Gamaliel)門下受教 [參閱 徒22:3]。使徒時代教父克雷芒 (Clement of Alexandria)與優西比烏 (Eusebius) 認為他是路加福音10章1節中所提的耶穌七十門徒中之一位。他的家境可能優裕,在居比路有田產,當初代教會信徒發生經濟困境時,他心甘情願的將田產出售,捐出所得於使徒腳前 (徒4:37),與亞拿尼亞、撒非啦夫婦的有所保留與沽名釣譽成為明顯的對比 (徒5:1-10)。巴拿巴這種關心別人的困難與需要的為人在初代教會使徒群中為他贏得 “巴拿巴” (Barnabas) 的尊稱。根據使徒行傳11章24節的描述,巴拿巴人格特質是對主耶穌基督大有信心,生命中常被聖靈充滿,生活中結出聖靈的果子,特別是對人的良善,因此,他被稱為好人。

巴拿巴這種對人存心良善的好人作風,除了表現在對經濟貧困的人的慷慨解囊之外,也表現在對一個過去聲名狼藉的初信者掃羅的支持與背書的冒險犯難的勇氣 (徒9:26-27)。巴拿巴為了海外外邦人初信者的弱勢團體,與掃羅聯手前往參加耶路撒冷大會,在會中對抗聲勢浩大的猶太基本教義派領袖,為外邦信徒爭取不必經過割禮這道猶太教的入教手續,而獲得勝利 (徒15:1-30)。巴拿巴與掃羅受安提阿教會差派,成為教會第一個海外宣道團隊,帶領一位馬可約翰為助手同行 (徒13:1-5)。那裡知道,這個助手馬可約翰,到了旁非利亞的別加,就溜回耶路撒冷去了 (徒13:13)。當保羅與巴拿巴討論,想要前往拜訪上次旅行佈道所開設的教會時,兩個人為了是否再帶馬可約翰同行而發生嚴重的爭議。保羅主張,這個人會半途而廢,不適合參與充滿壓力挑戰的宣道事工。巴拿巴是馬可約翰的表哥 (西4:10),他認為不要因為一次的軟弱失敗就剝奪他再度學習的機會。巴拿巴為了要栽培曾經一次失敗的馬可約翰,不惜與保羅翻臉拆夥。我們從使徒行傳15章39-40節的記載,保羅的立場,似乎得到安提阿教會較多的認同與支持。
 
由上述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巴拿巴是一位因為對主耶穌的信心堅定,生命中常常被聖靈充滿,生活中則表現出為了支持接納處於弱勢的初信者與失敗者,不惜與當權多數者對抗與據理力爭的良善。這樣的一個好人卻也有他軟弱跌倒的時刻。有一次,使徒彼得前來訪問安提阿教會,跟當地的主內外邦人弟兄們一起同桌吃飯,大家都很融洽。突然,有人來報告說,有另外一群從使徒雅各那裡派來的割禮派代表,也快要到這裡來拜訪。彼得為了怕得罪這一群割禮派的代表,就暫時離席。保羅看到不只彼得如此裝假,連巴拿巴也隨夥一起離席裝假,就很不客氣的當着眾人的面,指責彼得與巴拿巴 (加2:11-14)。在這裡,我們看到巴拿巴默默的接受保羅的指正。這也是巴拿巴另一個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地方。

雖然,在巴拿巴與保羅為了馬可約翰而分道揚鑣之後,在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中,巴拿巴似乎就消聲匿跡、不見蹤影了。但是,我們在保羅後來所寫的書信當中,發現巴拿巴有很成功的把馬可約翰栽培成為很好的傳道人。[一般聖經學者都主張,新約當中的馬可福音,就是由這位馬可約翰所著作的],而且馬可後來成為使徒彼得很好的助手 (彼前5:13),甚至也成為保羅在獄中很好的助手 (提後4:11)。

根據傳說,巴拿巴與馬可約翰前往居比路宣道之後,又前往羅馬以及米蘭傳道,設立米蘭教區,再回到居比路。在主後62年,巴拿巴七十六歲時,當地的猶太人慫恿外邦人,將巴拿巴綑綁,拉出撒拉米斯 (Salamis) 城外,用石頭打死,並起火焚屍。馬可約翰將其遺骸埋於西門外的山洞中。

腓立比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 晚上8:49

寫作於2008/07/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腓立比是羅馬在馬其頓地區的殖民城(colony)。358BC統治馬其頓的腓力二世(Philip II) 將一個稱作克瑞奈(Krenides)的小城擴建,並改用自己的名字稱該城為腓立比 (Philippi)。168BC羅馬在庇得拿(Pydna)之役征服馬其頓。42BC腓立比之役中布魯托與卡修(Brutus and Cassius)被安東尼與奧大微(Antonius and Octavius)打敗,後者將腓立比城再度擴建,並將其設立為羅馬殖民城,稱之為腓立比朱利亞殖民城 (Colonia Julia Philippensis)。腓立比並非馬其頓地區之首要大城 (帖撒羅尼迦才是首要大城),腓立比是保羅宣道團隊從亞洲要進入歐洲的第一座城。

腓立比教會的建立是上帝奇妙的作為與帶領。安提阿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下,差派巴拿巴與保羅成為第一個宣道團隊,經由居比路,前往旁非利亞、加拉太地區設立幾個教會 (徒13-14)。耶路撒冷教會為了這次海外宣道在外邦人地區所設立的教會會友是否也須要接受猶太教的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起了很大的爭辯,保羅與巴拿巴在這次爭辯中立場一致,並且贏得全體與會代表的支持 (徒15:1-29)。當保羅與巴拿巴想要再度出發,訪問上次海外宣道所設立的教會時,兩人為了是否再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行而起了很大的爭執 (徒15:36-41)。兩人因此拆夥,巴拿巴帶著馬可走海路前往居比路,保羅帶著西拉走陸路前往弗呂家、加拉太一帶探望教會之後,帶領新門徒提摩太,想要在亞西亞地區傳道,聖靈卻不許,想要往北向庇推尼去聖靈也不許,他們就往西走到特羅亞。保羅在夜間夢中看到一個馬其頓人請保羅過去幫助 (徒16:6-9)。醫師路加在此加入保羅宣道團隊 [徒16:10開始,我們取代他們]。保羅與團隊成員分享他的異象之後,全體成員都有相同的感動,認為這是上帝的帶領。從特羅亞搭船,經過撒摩特喇,到了尼亞波利。再行陸路,抵達馬其頓的羅馬殖民城腓立比。

腓立比城是羅馬殖民城,對猶太人有種族歧視,因此,猶太移民很少。整座城連一間猶太會堂 (synagogue) 也沒有 [一座城只要有十個成年猶太男子就可以建一間猶太會堂],只有在城外港蓋河 (River Gangites) 邊有一個禱告處。保羅在此佈道所結的第一個福音的果子是一位來自推雅推喇的女商人呂底亞,她是販賣高級布料商,也是敬畏耶和華的外邦人。她決志受洗後,立刻展現愛心,接待保羅宣道團隊在她家落腳。從此,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的兩大特點。其一是腓立比教會初期是由女性當領袖 [腓4:2-3],其二是腓立比教會很有愛心,三番兩次設法資助保羅宣道團隊 [腓4:15-18],而且超過他們力量所能來捐款幫助耶路撒冷教會 [林後8:1-5]。

根據腓立比書1章1節,腓立比書是由保羅與提摩太所寫的。但是,我們如果再仔細閱讀其內容,就會發現許多的代名詞都是第一人稱單數,而且在2章19節還提到保羅要派提摩太前去拜訪腓立比教會,因此,保羅應該是腓立比書的作者。至於寫腓立比書的可能時間,則是在保羅被關於監牢的時候 [腓1:13],他期望不久將被判無罪開釋 [腓1:19,25; 2:24]。保羅在信末提及“該撒家裡的人”[腓4:22],因此,比較有可能是在羅馬的監獄。根據有關以巴弗提 [腓2:25-30]的故事,有人將保羅被關於羅馬的消息帶到腓立比,腓立比教會決定派以巴弗提帶慰問金前往羅馬探望保羅,以巴弗提在羅馬病倒了,有人將此消息帶回腓立比,腓立比教會掛心以巴弗提的安危,又有人將此消息帶到羅馬告知保羅與以巴弗提,因此,保羅決定提筆寫腓立比書,讓以巴弗提早日送去腓立比教會。如此,一來一返的,在保羅被關到羅馬監獄到他提比寫腓立比書之間,至少隔了腓立比與羅馬間的四趟旅程之久。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最心愛的教會,也是最支持保羅的教會,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要他們的愛心能夠源源不絕,不斷成長,但是這個愛心是跟著真知識與明辨力一起增長的,並且是以至善為目標。這個至善是在神面前毫無瑕疵,在人面前不絆跌人。在生活中依靠耶穌基督的恩典而結滿聖靈與福音的果子,將榮耀頌讚歸給上帝。但願我們也能學習腓立比教會的榜樣。

比撒列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 晚上8:47

寫作於2008/07/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經有關安得烈的記載並不多,聖經中的安得烈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一位首先被主呼召成為門徒,卻沒被選入三人小組。但是,安得列對此似乎是安之若素,不以為意。安得烈也是耶穌門徒當中,最會把別人帶到耶穌面前領受主的恩典。 

至於比撒列,聖經則記載得更少了。比較特殊的一點是有關比撒列的身世背景。一般聖經介紹一個人,較常見的是提到他的父親。例如:舊約就稱約書亞為嫩的兒子、迦勒則是耶孚尼的兒子 (民14:6)。新約稱耶穌的門徒雅各與約翰為西庇太的兒子 (太4:21)。但是舊約一提到比撒列,卻是提到他的父親與祖父。請看出埃及記31章2節,耶和華在交待摩西當如何建造會幕之後,立刻向摩西提到比撒列這個人。耶和華向摩西說:看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我已經提他的名召他。耶和華為何在提到比撒列的父親烏利之前,還要提到他的祖父戶珥呢?如果我們查一下聖經中有關烏利與戶珥的記載,我們就會發現,聖經中並沒有提到有關烏利所留下來的任何事蹟。但是戶珥卻留下兩個很重要的事蹟。 

當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在利非訂打戰的時候,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在山下與亞瑪力人爭戰,摩西和亞倫、戶珥就到山上為以色列人代禱。摩西拿著神的杖舉手為以色列人禱告時,以色列人就得勝,摩西手酸而下垂時,以色列人就落敗。於是亞倫和戶珥就搬了一塊石頭,讓摩西坐下來,讓摩西不會太累。當摩西手發酸時,亞倫與戶珥就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的扶著摩西的手,讓摩西的手可以一直高舉來為以色列人禱告。因此,約書亞所帶領的以色列人就打了一個大勝仗。在此,我們看到代禱的重要性,我們更看到戶珥與亞倫願意在摩西軟弱的時候,扶持摩西,好讓摩西的代禱不中斷,幫助約書亞得勝。 

當耶和華呼召摩西與約書亞要上到西乃山頂,從耶和華領受十誡石碑時,摩西交待亞倫和戶珥在山下留守,並且負責處理以色列人的爭訟事件 (出24:14)。但是,當摩西在山頂上四十晝夜聆聽耶和華的誡命,並且將兩塊石版拿下山時,卻看到亞倫在山下鑄了金牛犢來讓以色列人敬拜。摩西將石版摔碎了,並且為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祈求赦免。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在金牛犢事件當中,戶珥扮演了什麼角色?還有,戶珥似乎就從世上消聲匿跡了。根據猶太拉比對摩西五經的詮釋米大示 (Midrash),摩西在登上西乃山頂之前,交待亞倫與戶珥留在山下處理以色列人的爭訟事件。當摩西在山上停留的日子一久了,在山下的以色列人開始不安騷動,強烈要求亞倫與戶珥為他們鑄一個金牛犢來帶領他們走過曠野。戶珥就出面勸阻以色列人,不要自己雕刻偶像來得罪耶和華。但是,以色列群眾不但不接受戶珥的勸告,甚至成為暴動而將戶珥殺死。看到這種情況,亞倫嚇呆了,認為自己如果再攔阻也無益,徒然犧牲生命。所以,亞倫就聽從百姓的要求而犯了鑄金牛犢的大錯。如果拉比的詮釋屬實,則戶珥不只願意從事支持上帝僕人的服侍,他也願意為耶和華盡忠到死。戶珥可以說是第一位殉道者。

戶珥的信心榜樣就經由烏利傳到孫子比撒列的身上。因此,耶和華親自呼召比撒列。 

不只如此,比撒列還是聖經記載第一為被聖靈充滿的人,而且他被聖靈充滿,並不是為了傳道或是擔任祭司的聖職。比撒列被聖靈充滿,是從上帝得到製造會幕所須要的各種智慧、聰明、知識,可以作各樣的工作。由此,我們知道,一切的工作能力與智慧都是來自上帝聖靈所賜的恩賜。我們大家都可以將這樣的能力拿來榮耀上帝,幫助別人來親近上帝,敬拜上帝。

聽!彩虹的聲音… -- 李晶晶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 晚上8:46

寫作於2008.06.29
作者:李晶晶牧師

看!雨後的彩虹在雲端上顯示神愛的永約;
聽!校園裡穿梭的彩虹天使訴說愛的故事。
兩年前、一個人、說故事,一個班一個機會,
兩年後、一群人、分享愛,十個班十個機會。
以為給、卻是得,看似難、實為易,主同在;
一點愛、一些時、一個願、一團心,主使用。

一點點多
只要多加那麼一點點就會不一樣!
在繪本童書說故事中多加一點點分享
在孩子竄動無俚頭中多加一點點耐心
在短短的晨光時間中多加一點點關注
在四方投射觀望眼中多加一點點鼓勵
在歡唱歌曲和律動中多加一點點神愛
只要多那一點點多,生命可以影響生命
灑落下七彩的繽紛,建造優質生命信念…

一道彩虹(聽!彩虹志工的聲音……)
紅(彩虹奶奶)秀惠老師:在個人人生低潮之際,卻因加入生命教育的事工而獲得轉換的契機,表面上是付出,實際上是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在繪本故事中、與夥伴同工們的討論中、和小朋友的互動中,再一次的得到愛的滋潤、生命的美好。使人懂得珍惜、疼惜自己、也更懂得珍惜疼惜別人,感謝上帝的愛、回應上帝的愛。

橙(彩虹媽媽)綺文:從兒子班級的故事媽媽開始,單純的說故事讓我覺得有種不完整感覺,後來認識生命教育,進而成為生命教育的志工,我覺得和孩子們分享的不只是故事,還有我人生中的智慧和他們的智慧。本來以為每學期的進度是去照顧孩子,因為孩子們有需要,我們必須去給予。後來發現我也有需要,需要從孩子身上學習單純而美好的童稚。我不再覺得這是一項工作,是負擔;而是享受、是快樂。即使同一個繪本,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中發現新的樂趣。

(彩虹媽媽)如珊:加入彩虹之後,調整我之前許多觀念。認識自己,知道如何接納自己,與自己相處。雖然生命教育是根本,但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中,這一塊是缺乏的,所以加入彩虹真好!

黃(彩紅姐姐)主欣:生命教育對我來說,就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因此在成為彩虹姊姊之後,我就常常在想,我要用什麼樣的生命態度去與他們相處?久而久之,這樣的思考變成了對自己的反省:我的生命夠格成為影響力嗎?最後我知道,我不能,但神能!

綠(彩紅姐姐)牧音:我是彩虹姊姊,原本是想參與國小的生命教育服事而加入這個團隊,一進入才發現這裡的成員幾乎都是媽媽級的人物,身為大學生的我,有種誤入賊船的感覺,深怕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群體。漸漸的,我發現自己愛上了彩虹團隊,透過讀書會與備課的討論,每個問題都有很多想都沒想過的可能性與思考面向,提供我新的眼光看事情,也發現更有智慧的做法。時常討論到的議題剛好就能應用到自己正在面對的人生課題。我想,彩虹「建立優質生命信念」的理念,對自己的幫助最大。

藍(彩紅哥哥):天立:很高興可以參加「彩虹媽媽」,讓我認識很多好朋友,可以學習許多教小朋友的技巧和為人處事的道理。透過這些媽媽同工給我的建議,讓我也能幫助自己更愛我媽媽。

靛(彩紅精兵)巧苓:在晶晶牧師的邀約下,參加生命教育的團隊。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每週一個上午與大家一同進班、備課與分享,是我很珍惜的。從擔心不知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的彩虹實習生到現在進班帶遊戲的彩虹阿姨,這段時間裡感謝班級小朋友的接納與同工的扶持,參與生命教育讓忙碌的生活有了活潑的色彩。和其他志工一起讀書、討論,又是另一種心靈上的進補。在我們的團隊,有媽媽、有奶奶、有哥哥和姊姊,不同的年齡激盪出有趣多變化的活動和教案,總是令人驚喜,激發更多熱情。因為生命教育,我遇見生命中另一道燦爛的彩虹。
紫(彩虹專員)慧君:因為事工需求而加入新生團隊,讓我認識很多生命豐富且溫暖的媽媽們,每次備課、進班,都可以看見大家對新生命的用心。透過大家的分享,幫助我認識自己、認識家庭、並且認識主,感謝父神奇妙而大的作為!

曠野裡的必修學分 -- 曾昭瑞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 晚上8:46

寫作於2008.06.22
作者:曾昭瑞牧師

在準備這篇講章的時候,看到大衛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因子在發生,因為大衛在曠野的日子很長,發生的事件也不少。但是聖經沒有交代太多大衛在曠野裡每天的生活。他只是不停地被追殺,不停地逃,他的生命也在曠野中起了極大的轉變。

如果我們看聖經,可以感受到掃羅王對他的追殺,造成他生命的失序,使他無法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對他而言,這是人生中重大的挫折,也是大衛生命中幽暗的一頁。詩篇五十二篇至六十篇都是大衛在曠野中逃時所做的詩。這些詩篇裡大衛講到掃羅對他的追殺,他的心中不是沒有憤怒、沒有生氣。事實上他對掃羅王無理的追殺他,感到十分害怕、恐懼、生氣甚至憤恨的。用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一個正常人能高度承受這種壓力而不精神崩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長期隱姓埋名的被追殺、逃亡,以及擔心害怕下生活,對大衛自我形像造成了嚴重的扭曲。所以大衛會自己宣告說「以色列王出來要尋找誰呢?追趕誰呢?不過追趕一條死狗,一個虼蚤就是了。」以前我們在讀神學院,有時候有人被大家開玩笑,吹捧他、讚美他。對方不好意思,就拿這句話來開完笑,說「我是誰,不過是一條死狗,一個虼蚤罷了。」弄的大家哄堂大笑。但是大衛在這裡可不是開玩笑,他所承受的是相當的壓力,是經過多年的逃亡生涯的,面對截然不同的遭遇。自己以前曾經是個萬人迷的民族英雄,是個偉大傑出的軍人,是有權有勢的附馬,一下子都成了過往雲煙。取而代之的被人陷害,為了生存苟活他必須拋妻棄子,他必須靠著說謊欺騙,甚至必須隨手塗鴉、唾沫亂流、囚首垢面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瘋子,才能躲過追殺。他也好心好意地去拯救基伊拉這地的人,但是基伊拉,不但不感恩,還馬上翻臉要將大衛交給掃羅。面對這樣的被人出賣,被棄絕,大衛能夠相信什麼?大衛內心的打擊相當的大,無怪乎他會自己大聲對著掃羅說:「我不過是條死狗、一個虼蚤罷了!」

大衛的生命實在是痛苦難言,在曠野的生活除了承受千鈞一髮逃亡的壓力,還有讓人神經緊張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日子。

不過無聊的時候真的是很無聊,掃羅找不到大衛的時候,大衛並沒有自己的行事曆,可以安排去與誰見面聊天,也沒有固定工作或是休閒的機會,他有的是躲在曠野的一個角落,注意一切的變化,看看有那些風吹草動,靜靜地看著日出、日落,看著大自然安靜又神秘的變化。然後,他不禁想起自己的遭遇,自己的生活。在曠野裡他有太多時間去想,太多時間去回憶,然後對自己戲劇化的遭遇作出解釋。他可以解釋他所遇到的這一切都是掃羅的迫害,都是掃羅所造成的,掃羅是自己不幸與禍患的根源。這是最自然,也合理的解釋,也是大多數人共同的觀點。

如果大衛帶著這樣的觀點來看自身的遭遇,在隱基底的曠野,掃羅自己送上門來,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他可以感恩地說,「上帝啊謝謝你,因為你把仇敵交在我的手中」,這正是報仇雪恨的時刻,殺了掃羅,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在隱基底山洞所發生的,卻不是照這個劇本演出,大衛做了一件常人看人不可思議的事,他輕易地放走了掃羅。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想大衛在曠野裡學到了什麼。而這個功課正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程,大衛之所以能夠是「合神心意的人」不是因為他在順境中表現得像個英雄、像個偶像。而是當他在逆境時,他選擇了用上帝的觀點來詮釋自己的遭遇。因為這一點,他成了「合神心意的人」。事實上很多時候,大衛並不完美,也有很多缺點,但是這卻無損於他在上帝心目中的評價。

牧函 -- 謝大立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 晚上8:45

寫作於2008.06.15
作者:謝大立牧師

具有悠久歷史淵源的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CWM,即前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LMS,「倫敦宣道會」)在1999年發表『今日世界宣教』(World Mission Today)這份文件中揭示:「我們(教會)的任務就好像是經學教師,為了上帝主權的實現接受訓練,並且把家中新和舊的東西搬出來(參看馬太福音13:52)。我們要將過去對宣教的見解和從今日宣教挑戰的分析所得的洞見結合起來。……教會本身不是教會宣教的主題,由耶穌基督所開創之主權的實現才是,這種宣教召命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又說:「因為教會是上帝宣教的一個夥伴,所以我們被要求必須要對上帝的宣教作整全的瞭解。……它宣認沒有一個生活領域是在上帝的領域之外。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一個人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都是上帝所關心的。」此一宣告也表明教會在今日世界中之宣教,應當是宣告上帝對此世界之主權,同時讓上帝在世界掌權。

『今日世界宣教』一書中進一步指出,整全的宣教觀至少有下列五個面向:

宣揚:就是宣揚耶穌基督及其所宣揚的上帝國的福音,向世人宣揚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所認識和經驗的上帝的大愛與恩典,他的權能與旨意。也就是為福音作見證,這福音就是我們在耶穌基督裏所經驗的上帝主權的實現。

培育上帝的兒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牧靈與教育。關懷照顧並教導所有上帝的子民,賦能力予眾教會裏上帝的子民,使之忠實地敬拜上帝和見證福音。

愛的服事:就像基督所做的,我們以愛心和憐憫來服事所有的人,特別是困苦、缺乏的人,社會邊緣人。

社會改造:以上帝國為遠景,參與社會的更新與改造,使社會朝向公義、和平來邁進。也就是落實上帝掌權的價值觀,使所有的人可以愛上帝,愛鄰舍如同愛他們自己。為正義與和平努力,奮力抵抗不公義的結構,並且為文化的更新而工作,使他們把上帝掌權的價值觀帶給所有上帝的兒女。

關心受造界:關心整個生態環境,成為這世界負責任的管家,醫治世界的創傷,維護受造界的整全。

今日基督的教會應攜手致力落實這五個面向的工作,雖然各自堂會所能發揮的力量有限,不過若願各自盡力彼此聯合,必能展現合一所釋放出的見證力量,讓世人看出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安得烈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 晚上8:44

寫作於2008/06/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安得烈是第一位接受耶穌邀請,而成為耶穌使徒的人 (約1:40)。他原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之一。由於施洗約翰的熱心見證與推薦,安得烈跟另外一位門徒,告別老師施洗約翰,轉而追隨耶穌 (約1:37)。多數聖經學者認為,這個另一位門徒,可以如此鉅細靡遺的描述這兩位施洗約翰門徒與耶穌第一次接觸的對話與細節,他應該就是本卷聖經的作者門徒約翰才對。 

如果我們接受聖經學者的見解,安得烈與約翰可以並列為耶穌的首先呼召的門徒 (protocletos, first-called)。這兩位首先蒙主呼召的門徒當中,安得烈是第一位去領人來作耶穌門徒的人。他在遇見耶穌,並且與他相處一天一夜之後,隔天一大早就急忙跑去尋找他的哥哥西門 (約1:41),很興奮的告訴他的哥哥,他跟他的同學,昨天找到他們國家所等待期盼已久的彌賽亞 [此字乃希伯來文,意思是受膏抹的,就是被耶和華特別撿選且膏立,來自大衛後裔之末世君王。希臘文則譯為XristoÐv,Christ,基督]。 

和合本中文聖經在此將西門譯為安得烈的哥哥,但是在希臘文則為a)delfo/,adelphos,兄弟。因此,有聖經學者主張,安得烈是西門的哥哥。如果我們接受這些學者的主張,則安得烈更值得我們發自內心的敬佩。他帶領引進他的弟弟西門去見耶穌,耶穌立刻給西門一個全新的名字,彼得。彼得在耶穌的門徒群當中,很快的就崢嶸頭角,出類拔萃,顯出他的領袖才幹。彼得雖然有領導才華,但是並不是毫無缺點,他常常會逞匹夫之勇,衝動反應 (約18:10; 21:7),碰到特殊處境,就會信口開河、不知所云 (可9:5-6)。和彼得比起來,安得烈似乎穩重許多。可是耶穌就是挑選彼得作為他的頭號弟子(路6:14)。耶穌還曾經特別頒發天國的鑰匙給彼得作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舉行期中考得滿分的獎品 (太16:19)。安得烈對此情景表現得安之若素,從沒聽到他向耶穌抱怨抗議。

他的另外一位也是首位被耶穌呼召的同學約翰的表現,就和安得烈有很大的差異。後來耶穌也呼召約翰的兄弟雅各成為門徒 (可1:19-20)。這對兄弟不只有火爆脾氣,被稱為雷公之子 (可3:17),而且具有濫用職權、暴力傷人的傾向。有一回,人家不招待耶穌所帶領這群遊行佈道團吃飯,他們就氣忿忿的要放天火燒人家的房屋,還好被耶穌溫柔的勸阻 (路9:54)。他們發現彼得已經在十二使徒之間取得首席使徒的領導地位,就未雨綢繆,和母親密謀,私下拜訪耶穌,盼望能求得在來世坐在耶穌左右手的崇高地位。那裡想到竟然走漏風聲,引起眾使徒公憤,差點兒被圍剿,還好耶穌趕忙親自出面,才化解了這個爭位危機,並且趁機會為這些門徒加開一門領袖倫理學 (太20:20)。

在主耶穌剛開始召募這個遊行佈道團隊時,安得烈還排行老二,緊跟在彼得後面(太10:2; 路6:14)。不管如何,最後被主耶穌選入三人核心小組的,竟然是魯莽衝動的彼得以及鑽營濫權的約翰與雅各兩兄弟。這位溫文柔雅、安靜莊重的安得烈先生竟然落榜,被排為第四名 (可3:16-19; 徒1:13),真是情何以堪。當耶穌要施行讓睚魯的女兒死裡復活的神蹟時,安得烈被留在外面安撫其餘八位使徒 (可5:37)。當耶穌到山上與摩西、以利亞開會,顯出祂的榮耀時,安得烈被安排留在山下照顧服務處,還被一位臨時掛急診號的病童父親搞得焦頭爛額、不知所措 (太17:2-3, 15-16)。當耶穌走到祂人生最危急的時刻,前往克西馬尼園禱告時,他只有帶這三人核心小組進入該橄欖園的深處去禱告。耶穌在此與神摔跤對話,汗滴如血流下,很遺憾的是這三人核心小組的成員,卻在這個關鍵時刻中不敵瞌睡蟲的侵襲而昏昏欲睡 (可14:33-41)。

安得烈是主的門徒中很普通的一位,他對名望地位不計較,但是他很會領人歸主,但願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安得烈。

使徒教會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 晚上8:42

寫作於2008/06/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離開世界升天以後,十一位使徒就帶領其他的門徒們 (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耶穌的親弟弟在內),總共有一百二十位,他們遵照主耶穌的吩咐,停留在耶路撒冷城,可能就在馬可母親馬利亞所擁有那位於耶路撒冷城中的一棟樓房中 (參閱徒12:12),等候要領受耶穌所應許的聖靈的洗,好從聖靈得著能力,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 (徒1:8)。

彼得環視這一百二十位主耶穌的門徒,大家同心合一的禱告等候,難免又想起那位出賣耶穌,最後因為良心譴責而上吊自殺的猶大 (太27:5),內心不勝噓唏,他想到詩篇109:8提到“願人得他的職分”這句預言。彼得就站起來,提議大家在等候聖靈降臨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考慮舉行一場補選,從跟隨主耶穌的眾多門徒當中,選出一位來補上猶大所遺留的空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非常特別,也很有意思。先由彼得提案並用建議候選人資格,經由大家同意之後,採用直接民主,大家普選的方法,推出最高票者兩位。再用抽籤的方法,求神從這兩名被推舉出來的候選人當中,指定一位。結果是馬提亞勝出。這是民主兼顧神主的選舉方法 (徒1:15-26)。

就在五旬節的時候,很多各地虔誠的猶太人,都聚集到耶路撒冷城來守節。聖靈如一陣大風突然降臨到馬可母親馬利亞的這棟大樓,又有火舌降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就用各地的方言,勇敢的向來自各地的敬虔猶太人,述說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故事。主要的講員是彼得,聖經也記下他當天佈道會的講詞,簡潔有力,再加上聖靈動工,使得大群聽眾大受感動。這算是一場很成功的城內室外佈道大會。一次呼召,三千人決志受洗,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 (徒2:41)。

接下來的幾節經文 (徒2:41-47),描述這個由三千一百二十位門徒所組成的,第一間位於耶路撒冷城的教會,在十二位使徒的帶領之下,如何教導、牧養、敬拜、分享,讓教會不斷擴大成長的簡單故事。這幾節經文所描述的使徒教會 (Apostolic Church),是不是就是主耶穌心目中,最理想的教會呢?還是這只是一間剛剛出生、牙牙學語、笨手笨腳、還不成熟的教會呢?

有些聖經學者主張,這是最接近主耶穌基督時代的教會,因此,應該是最接近主耶穌心意的,也是最理想的教會 (Ideal church)。後來,教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才逐漸變質與世俗化。所以,我們要效法初代使徒教會,才能夠讓教會合乎耶穌基督的心意與理想。

另外有一些聖經學者,則持著與上述學者相反的看法。他們根據整本使徒行傳的記載,指出初代使徒教會,是一間剛剛成立的教會,非常的不成熟,也有許多錯誤的神學觀 (救恩與割禮的關係) (徒15:1) 與宣道學觀 (福音與外邦人的關係) (徒10:34-35)。因此,我們應該超越初代使徒教會的窠臼,才能建立合乎主心意的教會。

還有一些學者則是主張,初代使徒教會雖然是不成熟的與不完全的 (immature and imperfect),但是初代使徒教會是平衡而健康的 (balanced and healthy)。初代使徒教會在聖經中,為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榜樣與原則。這也是我個人的態度。盼望我們能夠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學習到初代使徒教會的優點與原則,好讓我們的教會也能夠,朝向平衡與健康的方向成長與邁進。

葉忒羅 -- 蔡茂堂 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 晚上8:40

寫作於2008/05/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根據出埃及記第二章,摩西在埃及殺人,被通緝逃亡的途中,遇見米甸祭司流珥七個女兒在放羊。他們遇到一群小混混過來找碴,摩西剛好路見不平,拔棍相助,用他在埃及王宮所學習得來的一身工夫,把那一群小混混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出2:11-17) 流珥連忙要女兒們,將這位英雄請回家,舉行慶功宴,當他知道摩西,乃是因為路見不平,在埃及地殺人,而遭遇法老王通緝時,就把摩西收留下來。請摩西幫忙他看顧羊群。後來,流珥看這年青人忠實可靠,就把女兒西坡拉介紹給摩西,讓他們兩人成婚。流珥就這樣成為摩西的岳父。(出2:18-22)

流珥又稱為葉忒羅 (出3:1)。有學者主張,摩西的岳父本名稱為“流珥”(Reuel),意思是“上帝的朋友” (God is his friend)。葉忒羅 (Jethro) 是他的尊稱,意思是“至尊者” (Excellency)。另外一些文本假說學者 (documentary hypothesis) 則主張流珥乃J文本的名稱,而葉忒羅是E文本的名稱。後來摩西在幫他的岳父葉忒羅,牧羊約四十年之後,有一次,他在何烈山上看到荊棘焚而不燬的異象,並且聽見耶和華差遣他,返回埃及去帶領所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前往上帝所應許的迦南應許美地。(出3:1-8)

摩西在前往埃及,從事這件極為艱辛又危險的任務之前,將太太西坡拉與兩個兒子革舜 (外邦寄居)以及以便以謝 (上帝幫助),安排回到米甸岳父葉忒羅的地方,讓岳父葉忒羅照顧。當摩西行了十個神蹟,最後終於帶領這一大群以色列民,浩浩蕩蕩的走過紅海,在汛的曠野,吃上帝所賜的嗎哪,在利非訂的曠野,喝摩西擊打磐石而流出的活水,並且由於摩西的舉手代禱,而戰勝了亞瑪力人,經歷了耶和華尼西的勝利。(出14-17)

摩西的岳父葉忒羅聽見耶和華,如何一路帶領摩西和以色列民,脫離埃及法老王的奴役統治,渡過礦野的饑渴危機,以及亞瑪力人的攻擊之後。他認為讓這對年輕夫婦,長年分離兩地是不好的,兩個孩子也須要父親的教導。因此,他就帶領他的女兒西坡拉,以及兩個外孫革舜和以便以謝,找到了摩西所帶領以色列民的營區。摩西對這位在他亡命逃難時收容他,還給他一份工作,甚至將寶貝女兒下嫁給他為妻,如此照顧他四十年之久。當他為了異象與使命,須要遠離第二家鄉,到外地冒險犯難時,又幫助他照顧他的整個家庭,一直到情況比較穩定時,才把他的妻子與兒子帶來讓他們全家團圓的岳父,實在是感恩不盡,盛禮以待。(出18:1-7)

葉忒羅這位岳父,很高興的聆聽,被曠野烈日曬的全身烏黑的女婿摩西,用著興奮的口吻,向他的岳父述說著耶和華,如何帶領並保護他,以及全以色列民的故事。葉忒羅雖然本身是米甸的祭司,他聽到摩西的見證分享之後,也不禁向耶和華,發出由衷的讚美,並且向耶和華獻上燔祭與平安祭。根據學者考證,葉忒羅是第一位向耶和華獻上平安祭的外邦祭司。(出18:8-12)

第二天一大早,葉忒羅就參觀摩西的辦公室,看這位女婿是如何帶領,這一大群以色列民,在曠野中行進。葉忒羅在默默的觀察了一整天之後,他看到女婿,幾乎是沒時間吃飯與休息,從清晨忙到深夜,還是有處理不完的事務。很多以色列人掛了號,排隊等了一整天,結果到了晚上,還是輪不到他們的份。葉忒羅就將摩西拉到一邊,直接指出摩西的盲點。摩西不會揀選、訓練、託付合適的助手,來幫助他料理照顧以色列民的責任。摩西對這位因為愛他,而勇於向他指出錯誤的岳父的當面指正,心存感謝,也願意謙卑的受教。因此,摩西得以,不因為耗竭 (burn out) 而崩潰,以色列民也得到較好的照顧。盼望大家,能從摩西的岳父葉忒羅身上,學到許多寶貴的人生功課。

玉山神學院奉獻主日請安函 -- 布興‧大立 院長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 晚上8:39

寫作於2008.05.18
作者:布興‧大立 院長

敬愛的牧長、兄姐:平安

感謝主上帝的鴻恩和眾教會的關愛,玉山神學院又順利的度過一年,再一次歡慶神學院創設的紀念日,在玉神奉獻主日向眾教會請安。

本人在此要向諸位牧長和眾姐妹弟兄報告,玉神全體師生總是謹記學院創設之宗旨,就是玉神乃「為培育原住民教會傳道人和原住民教會與社會發展所需之各項人才而設立的學校」。基於這樣的信念,玉神的神學教育除了致力於人格與基督徒生命上的培養,也從教會傳統一向重視的「信仰尋求理解」的面向上,盡力追求更紮實的神學研究與訓練。此外,我們也深切體認,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上帝國的福音,宣教使命是要讓上帝國落實於原住民社會。因此,我們也重視玉神師生在原住民教會和社會中的參與。

過去一年,除了例行的正規教育,玉神提出「強化東台灣弱小原住民教會青少年、兒童主日學」事工計畫,鼓舞神學生和基督徒大學生於週末前往弱小教會從事青少年和主日學事工,藉以振興教會。我們深深感激光鹽文教基金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和一些地方教會的支持,使這項事工順利推展。本院多年來在寒、暑假舉行的「全人發展生活營」,也深得原住民教會青少年喜愛,去年每梯次參與人數都高達200多人。在社會關懷方面,玉神師生也不落人後,如去年5月31日部分師生主動北上,聲援斯馬庫司「櫸木事件」的抗議活動,12月7日也參與「敦促政府落實《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大遊行活動」。又,玉神那魯灣合唱團也在去年暑假到美國台灣人教會巡迴演唱,深獲好評,感動海外基督徒奉獻金錢支持玉神之原住民神學教育事工。

在未來的一年裡,我們將以更穩健的腳步,戰戰競競地從事原住民神學教育的事工,並以「向心和離心」的方式,推動原住民教會教牧進修和信徒教育。另外,今年也是我們總會所訂的「原住民宣教年」,玉神教師群也將從事相關原住民宣教之研究,舉辦相關研討會,期盼屆時能將成果與眾教會分享。

本人在玉神奉獻主日臨近之際,再一次為眾牧長、姐妹弟兄過去對玉神的支持、奉獻,致上由衷的謝意。同時也懇請大家為玉神未來一年要特別積極推動的事工代禱和奉獻,即繼續提昇本院的教學品質、培育原住民師資、向教育部申請立案、設立「玉山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講座教席」,以及綜合大樓(含禮拜堂、原住民神學與文化圖書館、階梯講堂、研討室、辦公室等)的建築工程和經費。

本院在感恩之餘,懇請諸位牧長和眾教會的兄姐,用禱告、關心、奉獻的行動來支持玉神和原住民神學教育事工。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