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禱告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顯示具有 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和平教會 牧函] 論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2:51

這是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之中幾篇短篇故事和語錄,讓我們將之與耶穌教導一同連結思想!


沙漠教母辛克萊蒂卡(Syncletica)說:「效法稅吏,避免與法利賽人一起被定罪。選擇摩西的溫柔,就會發現自己剛硬如石的心變成了源源不絕的水泉。」

有人來問教父馬卡流斯(Macarius),說:「人應該怎麼禱告?」老人回答說:「不要長篇大論,只要張開雙手,並說:『主啊,如你所願,如你所知,開恩可憐我!』若是衝突愈發猛烈,就說:『主啊,救我!』上帝清楚知道我們所需的一切,必施恩憐憫我們。」

耶穌禱告時,也曾教導門徒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6:5-6)耶穌與教父時期的靈修長輩,都告誡我們禱告要出於真誠。在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會因趕不上禱告的時間,而在十字路口上,就會表現出一副禱告的樣子,讓人看見,其實上帝早就知道你我的需要。

�������������������������������������������������������

有位軍人問教父米烏斯(Mius)「上帝是否接受人悔改?」老人教導他許多事之後,說:「我兒,告訴我,如果你的斗篷破了,你會把它扔掉嗎?」他回答說:「不會!我會修補並繼續穿它。」老人對他說:「你是這樣愛惜你的斗篷,難道上帝不會一樣愛惜祂自己的創造嗎?」

上帝愛祂所造的人們。耶穌在山上寶訓中也提到「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承如米烏斯勸誡這位軍人所言,「你都如此愛惜你的斗篷,何況上帝豈不更愛祂的兒女」,相信只要我們真心悔改,以上帝的國為念,祂必看顧祂兒女一切的需要,而且,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

�������������������������������������������������������

有位弟兄來問教父洛福斯(Rufus),說:「什麼是內在平安?有什麼用處?」老人回答:「內在平安就是靜坐在自己的密室裡,敬畏神、認識神,並將被人莫名惡待的經驗和靈魂的驕傲,遠遠地拋在腦後。這種內在平安帶來各樣的美善,使修士遠離仇敵燃燒的火箭,又使他免於它們的傷害。是的,弟兄啊,求取內在的平安吧!心中謹記你將來死期,又要記得,你不知道賊什麼時候會來,同樣,要保守你的靈魂。」

主耶穌在論人子的事情時提到,那日那時沒有人知道,祂要我們「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馬太24:42-49)要保持警醒、要守望。耶穌一共講了六個比喻,為要強調這個勸勉─看門的、家主、忠僕與惡僕、十個童女、才幹、綿羊與山羊。(看門的比喻在馬可13:34-37)如此,讓我們知道警醒是何等重要,要警醒保守我們的靈魂,直到基督再臨的日子。

�������������������������������������������������������

教父季諾(Zeno)說:「若有人希望上帝快快地聆聽他的祈禱,在他站立於上帝面前、張開雙手祈求任何事物,或為自己的靈魂祈求之前,他必須先全心全意地為仇敵禱告。藉由這個行動,上帝必垂聽他所祈求的。」

最後一個也是山上寶訓中曾提到的-論愛仇敵。「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5:43-44)主耶穌說:這樣,你們才可以作天父的兒女(馬太5:46-47)。愛仇敵,主耶穌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典範,當祂被掛在十字架上時,祂禱告赦免那些釘祂的人,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人得罪、陷害我們,此時唯有思想我們的主,是如何的赦免祂的仇敵,寬恕惡待祂的兵丁,雖是困難的功課,但求聖靈幫助我們,努力學習主耶穌的模樣。用禱告托住每一天的生活。

∼∼願每一天的生活,如同一篇禱告詞獻在上主面前。∼∼

--
由 Blogger 於 8/11/2012 02:5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以利亞的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 下午2:42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耶穌的弟弟雅各在四福音中被提及 (13:55; 6:3),在耶穌生前並不相信耶穌 (7:3-5)。可能在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才加入門徒的行列,並參加等候聖靈降臨的禱告會 (1:14-15)。在司提反為主殉道之後,教會信徒四散逃難 (8:1-4),耶穌的弟弟雅各留在耶路撒冷,很快成為耶路撒冷教會重要的領袖 (1:18-19; 15:13)。在主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也就是約翰的兄弟 (4:21; 12:2) 被希律王砍頭,成為首位為主殉道的使徒之後,耶穌的弟弟雅各關心那些因為被迫害而四散各地 (Diaspora) 的猶太人基督徒的靈命,因此寫了雅各書給他們。
根據初代教會歷史學家Hegesippus的記載,耶穌的弟弟雅各常常獨自到聖殿,為聖徒長時間跪下代求,以致於他的膝蓋長滿了厚厚的繭,因此他也被暱稱為駱駝膝 (Camel’s Knee)。他所寫的雅各書在新約各卷中,是教導禱告最多的一卷。(參閱雅1:5-8, 3:9-10, 4:2-3, 5:13-18) 禱告的教導佔了該卷書百分之十五的篇幅。
在耶穌的弟弟雅各有關禱告的教導中,雅各書513-18節的教導引起許多解經學家的爭議。受苦 (affliction) (5:13) 是指那種苦難呢?有病的原文是軟弱 (5:14),是指身體或是心靈呢? 抹油 (anointing) (5:14) 是指聖禮,或是醫藥,或是象徵呢? 出於信心的禱告 (5:15) 是指怎樣的信心呢? 這種抹油禱告治病的屬靈恩賜是否只有在使徒時代才有呢? 義人 (righteous) (5:16) 祈禱大有功效,誰才是義人呢?以利亞的禱告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榜樣呢?
在此我要討論有關以利亞的禱告。耶穌的弟弟雅各特別提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這表示先知以利亞是與我們有一樣的性情與軟弱的普通人,而他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因此,他的禱告生活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榜樣。
我們看列王紀上1830-40節。以利亞邀請百姓一起前來參加這次重大屬靈爭戰的禱告 (王上18:30)。以利亞並非要表演爭寵,而是盼望能夠將已經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巴力的以色列民,引領回轉歸向耶和華。他將百姓聚集之後,先重修已經荒廢的祭壇。(王上18:30-33) 相仿的在我們向神獻上禱告之前,也必須先處理我們生命與生活當中,阻隔我們與神的連結,以致神不聽我們禱告的地方,讓荒廢的祭壇重現 (參閱賽59:1-3; 66:l8; 28:9; 5:23-24; 彼前3:7)。以利亞先擺好祭牲之後才禱告 (王上18:33),而我們也需要完全依靠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10:19-20),才能夠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祈求。以利亞在禱告之前,請人往祭壇上倒水,直到祭壇與犧牲與木柴都完全溼透了,才開始禱告 (王上18:33-35)。當我們到神的面前禱告,也需像以利亞一樣,有完全相信的心。以利亞在耶和華指定獻晚祭的時間才上前禱告 (王上18:36)。以利亞完全遵照耶和華的話語來禱告。所以,我們向神禱告,也當遵行神的話語。當耶和華從天上降下大火,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時 (王上18:38),以色列民的心即完全轉回歸向耶和華。以利亞要求以色列人,要把偶像崇拜完全清除乾淨。這是先知以利亞在大眾面前公開的禱告。
然後,先知以利亞便退到迦密山頂,屈身在地,臉伏兩膝之間,迫切為了降雨向耶和華私下禱告。(王上18:42) 他一面迫切禱告,一面請僕人到山頂向海觀看,如此有七次之久。我們看到的是,先知以利亞堅持不放棄的等候禱告。以利亞一直禱告到僕人看見海邊升起一片掌心大小的烏雲,他就請僕人立刻去警告亞哈王快驅車前往耶斯列,以免被大雨所攔阻。(王上18:44) 先知以利亞一看到神應許的記號,就立刻完全相信,並且向亞哈王宣告。我們也一定要等到神顯明他的旨意,才能宣告神的作為。
但願我們每位兄姐,都能夠學習先知以利亞公開禱告與私下禱告的榜樣。好讓我們能夠幫助人回轉歸向神。

牧函--多方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 中午12:37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感謝上帝的恩典,在我分享了分娩之痛的禱告 (Travailing Prayer) 後,上帝感動一批兄姐,主動前來參加教會禱告會,讓週四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教會禱告會的參加人數,稍有增加。更感謝上帝的是,有許多位兄姐與長執,也與我分享他們對於教會禱告會更新的意見與建議。我根據這些意見與建議草擬一個有關和平教會禱告事工更新的意見調查表,徵詢每位牧師、長老的意見與回應。感謝三位牧師與大多數長老都將自己對和平教會禱告會更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大多數長老不贊成由目前的四位牧師輪流帶領禱告會,改為由十二位長老輪流帶領禱告會。只有一位長老認為這是長老靈命成長的契機,須要長老先接受裝備培訓。對於目前在週四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在約翰館所舉行的教會禱告會,有長老反應,由於白天須要上班,不方便來參加週間晚上的教會禱告會。有的是因為居住地方距離教會較遠,盼望能夠有分區舉行的禱告會。對於由五個委員會分別負責帶領禱告會中一部份時間與內容的建議,大部份長老都認為不妥。對於目前教會禱告會內容包括:敬拜讚美、世界台灣、教會事工、宣道社區、會友關懷、為牧師禱告以及分組禱告等七大項目。有些長老認為項目太多,應該簡化以集中火力。主日崇拜之後,由牧師與長老在會堂為需要的兄姊祝福禱告,大多數長老認為應該繼續推行。有關緊急代禱網的事工,有長老建議要請關顧委員會界定緊急的範圍並要尊重當事者之自主與隱私。在明年遷回新堂之後,有長老建議應該成立固定的禱告室,24小時或18小時讓有需要的兄姐進來禱告。可以考慮安排有類似泰澤的安靜禱告空間。

        收到由牧師、長老所分享對於和平教會禱告會更新的建議之後,我用更多的時間安靜在上帝面前,為和平教會禱告會更新仰望上帝的帶領。經過一段時日在上帝面前安靜等候與尋求之後,我感覺到要讓和平教會禱告會更新,就不能夠再繼續讓四位牧師輪流帶領禱告會,而是要邀請長老們來接受培訓,預備好可以輪流帶領教會禱告會。我把代禱事項簡化成為四大類,分別由四個委員會來負責收集。會務:世界台灣、關顧:會友關懷、培育:教會事工、外展:宣道社區。崇拜委員會則負責敬拜讚美之安排。我在取得四位牧師之共識之後,從本週四的教會禱告會,就先由四位牧師,分別負責收集自己所牧養委員會的代禱事項。我請如茵幹事負責禱告會投影片的製作。然後,帶著禱告的心,我向每一位長老親自當面發出邀請。黃瑞榮長老由於工作關係,週間無法前來參加教會禱告會,我請王雪枝長老補上。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得到十二位長老的首肯。因此,明年一月開始,我們四位牧師,會陪伴自己所負責牧養委員會的長老,來預備如何帶領教會禱告會。當十二位長老都覺得可以勝任獨立帶領教會禱告會之後,四位牧師將開始研究,如何發展新的教會禱告會,例如:週間白天的教會禱告會、心靈醫治的禱告會、泰澤方式的禱告會、靈恩方言的禱告會等等。我們也很願意鼓勵由於住家距離教會比較遠的兄姐,而不方便到教會參加週間禱告會的兄姐,可以開放家庭,邀請住在附近的兄姐,一起舉行分區的禱告會。我們會將由四個委員會所收集的代禱事項,刊登在週報與教會網站上面,讓大家禱告時作為參考。

        保羅告訴以弗所教會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弗6:18-19) 請大家同心迫切地為和平教會禱告事工的更新,主前代求,求聖靈在和平兄姐中興起禱告的靈,讓更多的和平兄姐渴望禱告、願意禱告、享受禱告。讓和平教會成為眾民禱告的殿。讓我們都能夠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儆醒不倦。讓我們舉起禱告的手,隨時隨地互相代求,更能夠為四位牧師主前代求,好讓我們得到上帝的恩典,能夠同心一意,牧養教會,興旺福音,將一切榮耀歸給三一真神上帝。

分娩痛苦之禱告(Travailing Pray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 下午1:27

        自從2005年初我們夫婦聽從上帝的呼召,回應和平教會的邀請,離開牧養七年的芝加哥台福教會,返回台灣,承擔牧養和平教會的託付。雖然在返台初期,由於我所唸的神學院,不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認可的神學院,曾經遭遇一些挫折與阻撓,但是,經由上帝的恩典與和平小會的堅持與努力,經過兩年的時間,我終於被長老教會總會接納,成為和平教會正式牧師。

        從2007年開始,我們有李晶晶牧師、曾昭瑞牧師與我三個人形成一個教牧團隊,同心牧養和平教會。這幾年以來,我們在和平教會推動了幾項教會更新的事工。其中教堂重建事工是在2008年初和會通過,於2009年底舉行建堂破土感恩禮拜。到今天,我們已經看見新建教堂聳立在青田社區。感謝主的恩典。小組事工的推動,是在2007年初差派五位同工前往新加坡三一基督中心,學習他們的小組事工,返台後,三位牧師同心努力,發展出一套適合和平教會的SELF小組事工,到現在為止,和平教會除了原來已有的松年團契、成人團契、婦女團契、夫婦團契、社青團契、青年團契、少年團契,以及許多詩班與主日學班級之外,增加成立了十四個腓立比小組、開始各長執分別牧養的比撒列小組、培訓了三梯次的安得烈小組、還有直接由牧師牧養的巴拿巴小組等。在宣道事工方面,我們從2005年的瑞穗、竹田福音隊,2006年增加青田福音營,2009年我們幫助深坑教會與竹山教會,2010年差派福音隊前往好茶,上帝感動李晶晶牧師前往肯亞難民營瞭解當地福音事工的需求,2011年我們差派福音隊到瑪家農場服侍當地教會,另外我們幫助肯亞難民營蓋了一間圖書館,李晶晶牧師前往泰國與翁瑞亨宣道師夫婦學習配搭跨文化傳福音的事工。特別是今年的宣道年會,我們看到許多兄姐起來參與宣道年會的籌備,更多的兄姐來參加宣道年會,感謝上帝的恩典,拓展我們的視野,開擴我們的胸襟,讓我們對於宣道事工越來越有負擔與投入。為了這些恩典,我要俯伏在上帝施恩的寶座前,獻上衷心的感恩。
        在這一切感恩之中,上帝最近讓我看到,和平教會還須要努力鼓勵與栽培的,就是教會禱告會的事工。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看到參加教會禱告會的人數,一直都在個位數與十幾位之間徘徊。我的內心感到非常焦急,教牧團隊與長老們也常常討論與檢討,看要如何才能在和平教會興起禱告的靈,好讓和平教會成為一個眾民禱告的殿 (可11:17)。我們甚至邀請兄姐,一起開車前往花壇教會,參加由肢障的曹鈴姬牧師與視障的朴鍾賢師丈所帶領的教會禱告會。和平兄姐們在那邊得到激勵,回來之後參加教會禱告會的人數稍有增加到大約三十位左右。我們也邀請十二個部門的長老執事,輪流請他們每三個月一次前來禱告會,接受大家的祝福與代禱。我受到聖靈的感動,決定在講台上面,一系列教導有關禱告的講道。我從舊約中找到二十個禱告的榜樣,從主禱文整理出二十個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寶貴原則,盼望再從新約找出二十個有關禱告的榜樣或教導,目前我講到有關禱告第五十二篇講道,還有八篇就要告一個段落。但是,我觀察到的是,我們的長執們對於參加教會禱告會,似乎成為一個重擔與責任,我們的兄姐對於參加教會禱告會的熱忱與負擔,也越來越冷淡。
        在準備本週的講道時,上帝讓我看到,使徒保羅為了加拉太教會,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們的心裡 (I am again in travail until Christ be formed in you.)。 上帝的靈提醒我,我替和平教會兄姐禱告的時間與負擔還有虧欠。我還沒有經歷Travailing Prayer的痛苦,以致於和平教會兄姐的屬靈生命,還無法孕育出渴望與神親近、常常與神交談、彼此確實相愛,互相代禱扶持的屬靈生命。我要請和平的兄姐,在主面前替我的禱告生活禱告。像使徒保羅懇求羅馬教會的兄姐一樣,「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 (羅15:30),好讓上帝先復興我的禱告生活,然後,上帝也可以復興和平教會每位兄姐的禱告生活。

牧函--撒迦利亞的驚奇(Zechariah’s Startl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 下午1:43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撒迦利亞與以利沙伯 (Zechariah and Elizabeth) 都是亞倫的後裔,先生撒迦利亞屬於亞比雅班次的祭司 (代下24:1-18),是第八班。夫妻兩人在神面前處世為人,都是公義虔誠,遵行一切禮儀誡命,中規中矩,四平八穩。但結婚多年以來,卻是膝下猶虛,沒有一子半女。他們雖然在主面前迫切禱告祈求,上主卻沒有賞賜任何子女。夫妻兩人年歲也已經老邁,逐漸的失去了子望。

       根據初代教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克里梭斯東 (John Chrysostom the 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的考證,在當時的祭司共有二十四班次,每一班次輪流進入聖殿侍奉,從安息日開始,到下一個安息日中午與下一班祭司交完班為止,前後共是八天,一年大約是輪兩次。當撒迦利亞抽籤抽到輪他進入聖殿侍奉時,他要從位於耶路撒冷近郊山區的祭司小鎮前往耶路撒冷聖殿侍奉。聖經說,當撒迦利亞在聖殿燒香時,眾百姓在外面禱告。(路1:10) 這表示當時恰好也是眾百姓要上耶路撒冷守節的三大節慶之一。最有可能是住棚節 (申16:16; 利23:34)。

       撒迦利亞在聖殿的聖所燒香,這是最接近至聖所的地方,也是與耶和華最接近的地方。但是撒迦利亞並沒有預期真的會有來自耶和華的天使直接到聖所來拜訪他。因此,當天使加百列在香壇右邊向撒迦利亞顯現時,撒迦利亞大為驚慌害怕,天使加百列還需要安慰他,叫他不要害怕。這是撒迦利亞所經歷的第一個驚奇。

       天使加百列告訴撒迦利亞,他多年向神求子嗣的禱告,神都聽見了,現在神就要賞賜給他與妻子以利沙伯一個兒子。對撒迦利亞來說,這是幾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消息是真的。這是第二個驚奇。

       天使繼續告訴撒迦利亞,這個老來才得的兒子,並不只是上主賞賜給撒迦利亞與以利沙伯的禮物而已。上主對他是有賦予特別的使命。他的名字要叫做約翰 (這是撒迦利亞家族從來沒有使用過的名字),他在母腹中就會被聖靈充滿 (他五個月大時,馬利亞來訪問他媽媽以利沙伯,小小胎兒約翰就被聖靈充滿,而在母腹中歡欣跳躍)。他從一出生就要歸耶和華為聖,成為拿細耳人。他最主要的使命是預備以色列人,呼召他們悔改,好迎接將要來臨的彌賽亞。這是撒迦利亞所經歷的第三個驚奇。

       年紀老邁已經不期待可能有兒子的撒迦利亞對於天使所宣告的消息抱持合理的懷疑。當撒迦利亞把內心的懷疑向天使加百列表達出來之後,天使加百列的反應更是叫撒迦利亞大吃一驚。天使對於撒迦利亞說,我所説的是轉達上主要給你的信息,時候一到必然應驗。但是因為你不信,你從現在開始將變得又聾又啞,一直到你那應許的兒子約翰出生為止。 [當約翰出生八天,要舉行割禮並取名字時,親戚們無法接受他母親以利沙伯要把他取名叫約翰。因此,向又聾又啞的撒迦利亞比手畫腳的 (路1:62)] 這是撒迦利亞所經歷的第四個驚奇。

       當撒迦利亞拿筆在板上寫出,他的名字要叫做約翰時,他的舌頭就被打開了,立刻唱出對耶和華的讚頌詩 (Benedictus),同時也說出了由舊約帶入新約的重要預言。[舊約在先知瑪拉基說完預言之後,耶和華就停止經由先知向以色列人啟示他的心意,前後長達四百年之久] 撒迦利亞的預言繼承了舊約先知對於大有能力的彌賽亞降臨將帶來釋放拯救的盼望與期待。

       但是,主耶穌基督一生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完全不使用強制力來征服敵人,只用愛心與寬恕來化解敵意。主耶穌不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羅馬政府的暴政統治,而是要拯救全世界願意悔改認罪的人,脫離撒旦與罪惡的綑綁與轄制。我相信這是撒迦利亞沒有預料到的第五個驚奇。

牧函--等候上帝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 中午12:43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這次我接受美國洛杉磯南灣台福教會華語堂的邀請,前往來參加他們的福音營退修會。主題是:如鷹展翅上騰。這是出自以賽亞書40章31節的經文“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疲乏的希伯來文意思是昏倒)

        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看出,從新得力、展翅上騰、奔跑不困、行走不昏的秘訣在於等候耶和華。時代的潮流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讓我們的生活步調,越趕越快。我們從走路到跑步,從慢車到高鐵,從爐灶到微波爐,等候對我們來說,是越來越困難的一件事。
        我們從聖經裡可以看到許多等候上帝的榜樣。挪亞是個義人,耶和華吩咐他在地上造一艘大方舟,根據彼得後書2章5節的記載,挪亞一面造方舟,還一面傳義道。前後至少花了一百二十年之久,洪水才來臨。挪亞全家和所有牲畜、野獸,擠在方舟內,至少又待了一年又十天之久,大水才消退。亞伯拉罕在蒙上帝呼召,離開哈蘭,憑著信心帶著全家大小前往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當時年紀是七十五歲。上帝應許會賞賜給他後裔。但是,上帝卻讓他們夫妻倆一直等到亞伯拉罕一百歲,太太撒拉也已經九十高齡,月事已停,就人來看,是毫無子望時。上帝才讓他的妻子撒拉懷孕生下獨一無二的老來子,以撒。亞伯拉罕也因此,成為我們後代信徒信心的榜樣。約瑟在十七歲時,就從上帝得到兩個人生的美夢。哪裡知道,自己會被兄長出賣而下埃及,成為奴隸,還遭到誣告的冤獄之災,以及被牢友忘恩負義的對待。直到三十歲時,才因為替法老王解釋異夢,而被破格任命為宰相,青春年華最寶貴的十三個年頭是在災難中熬過的。埃及經過七個豐年之後,接著進入七個荒年。約瑟的兄長被饑荒所逼,因父親雅各差遣前往埃及糴糧,而到約瑟面前下拜。約瑟十七歲的美夢,在經過至少二十個年頭才成真。摩西因為被法老女兒收養而進入埃及王宮接受最好的教育與訓練。當他四十歲時,自以為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欺負。哪裡知道,路見一位埃及人在欺負他的同胞以色列人,摩西一拳就將那個倒霉的埃及人給斃了。摩西也因此成了亡命之徒,遠走米甸曠野逃避法老的追捕。上帝讓摩西待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之久。一直到摩西已經八十歲,雄心壯志都已磨光了,耶和華才在焚而不燬的荊棘裡呼召百般不願的摩西,前往埃及要求法老釋放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地。
        看來上帝有他的時間表與目標。上帝為了要拯救挪亞時代所有的罪人免於死亡,而讓挪亞花了一百二十年造方舟、傳義道。 (根據彼得前書3章19-20節,主耶穌在陰間那三天,還向這些人傳福音呢!) 上帝為了造就亞伯拉罕的信心,願意花二十五年的光陰。好讓亞伯拉罕成為信心之父。上帝為了拯救以色列人免於餓死在那七年饑荒,用二十年的光陰,以極大的困境磨煉約瑟。上帝為了預備摩西,可以帶領將近兩百萬人的以色列民,在曠野行走四十年之久,願意花四十年光陰,讓摩西在米甸的曠野牧羊。在同一段時間,也把摩西自視甚高的驕傲磨煉成「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一切的人。」
        新約的使徒保羅,由於受到上帝特別的啟示,得以登上三層天一睹天上的奧秘,上帝容許撒旦在保羅身上留下一根刺,讓保羅的生活與服侍,都受到極大的困苦與障礙。保羅為此三次求主醫治,上帝卻不應允,上帝要保羅一生帶著這根刺來生活與服侍。但是上帝應允將會賞賜保羅夠用的恩典。這是上帝對保羅的保護,免得因為得上帝特別的恩賜,而陷入像魔鬼一樣的驕傲自大。保羅終於學會了終生等待上帝的功課。保羅身上這根刺,必需一直等到復活時才能夠得到主的醫治。保羅甚至可以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求主幫助我們,在遭遇人生困境與禱告不蒙應允時,也可以學會等候上帝的功課。


牧函--抱怨 (complaint)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 下午2:55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轟轟烈烈的出埃及 (出12:40-41)、驚天動地的過紅海 (出14:30-31)。才在書珥曠野走了三天的路程,以色列人就因瑪拉水苦而向摩西吐苦水、發怨言 (出15:22-24)。走了四十五天,到了汛的曠野 (出16:1),以色列人又因缺乏食物而向摩西發怨言,耶和華上午賜下嗎哪、晚上賜下鵪鶉 (出16:12-14)。到了利非訂,又因缺水而向摩西發怨言,摩西杖打磐石,流出水來 (出17:1-7)。滿了九十天,走到西乃曠野 (出19:1),耶和華親自降臨在西乃山上,與以色列民立約,並頒佈十誡 (出24:7-8)。耶和華呼召摩西獨自登上西乃山,交待摩西如何製造會幕與祭司衣物等細節。摩西在山上努力作筆記,四十晝夜 (出24:18)。那裡知道,以色列人卻在山下強逼亞倫,為他們鑄造金牛犢,作為神來膜拜 (出32:7-8)。摩西將手上石版摔碎。耶和華要滅絕以色列人,摩西為他們懇求上帝赦免 (出32:30-32),並且祈求上帝不要離開以色列人 (出33:12-15)。摩西另外再鑿兩塊新的石版,上山又停留了四十晝夜,耶和華重新再親自寫下十誡。以色列人在西乃曠野停留六個月之久,完成了會幕與祭司衣物的製造。會幕在第二年元旦完工 (出40:17)。
       第二年二月一日,耶和華吩咐摩西進行戶口普查 (民1:1),二月十四日守逾越節 (民9:11)。二月二十日耶和華的雲彩上升,以色列人拔營起行 (民10:11),離開西乃礦野,向巴蘭曠野前行。才走三天的路程 (民10:33)。以色列民就因為曠野環境艱辛而抱怨連天 (民11:1),他們彼此互相發怨言的聲音被耶和華聽見,耶和華大為光火,因而從天有火下降燒到營的外圍 [嚴重的警訊]。摩西趕忙替以色列人向上帝禱告求情,火才熄滅。那個地方就叫他備拉 (Taberah),意思是燒火之地。這件事情才發生沒多久,跟著以色列民出走埃及的一些閒雜人 (出12:38) 又開始想念埃及的美食佳餚,抱怨嗎哪淡薄無味,他們的抱怨影響了以色列人的心情,抱怨的人越來越多,有如野火燎原,家家戶戶站在帳蓬門口大聲哀號,哭聲震天 (民11:10)。
       遇到這樣的情境,在神的家全然盡忠 (民12:7)、為人極其謙和 (民12:3)、與神可以面對面聊天如同親密朋友 (出33:11) 的摩西終於再也無法忍受下去而崩潰下來。摩西開始向耶和華大聲抱怨。摩西一開口就像連珠炮一樣,口不擇言,像約伯一樣 (伯10:1),向耶和華發出一連串的質問與抱怨。讓我們為摩西如此大膽 (chutzpah) 而捏一把冷汗。更讓我們吃驚的是,耶和華竟然悶不吭聲,靜靜的垂聽摩西一長串的指責與抗議。然後,針對摩西所提到的兩大問題,負擔過度沉重以及何處找來那麼多的肉,上帝作出冷靜且有效的回應,解決摩西的危機。至於摩西在情緒失控情況下衝動求死,耶和華則當作沒有聽見而冷處理。耶和華完全沒有指責摩西的不是,而是接納摩西的抱怨。
       耶和華對於以色列人貪戀吃肉的抱怨,則是大為發怒 (民11:10)。但是耶和華卻承諾要讓以色列人足夠的肉,可以吃一整個月,吃到聞到肉味就噁心翻胃,甚至肉會從鼻孔跑出來。摩西質疑耶和華要如何供應兩百萬人以上的以色列人足夠的肉吃,耶和華的回答是山人自有妙計,你且拭目以待。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自潔,好領受耶和華的恩典。哪裡知道以色列人當中,還是有人不知自潔,只顧抓取鵪鶉、塞入嘴巴、大快朵頣,哪裡知道,耶和華的懲戒,已經悄悄降臨。他們嘴裡的肉還沒有嚼爛,就得了瘟疫而一命嗚呼。這些人的遺體被集中埋在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被稱為基博羅哈他瓦 (Kibroth-hattaavah),意思是貪慾者之墳。
       為何以色列人抱怨,遭耶和華忿怒與懲治,摩西抱怨,卻蒙耶和華接納與幫助。有神學家發現,以色列人是向人數落上帝的不是 (complaints about God to man),摩西則是向神傾訴自己內心對耶和華的質疑與抗議 (complaints to God)。當我們遭遇極大的艱難時,學習摩西直接向耶和華抱怨,蒙耶和華的接納與恩典。不要像以色列人,只向人數落上帝的不是,遭致上帝的忿怒與懲治。

禱 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 上午10:20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禱告是人類與上帝之間親密的溝通與互動。我們相信上帝所具有的特質會影響我們禱告的意義。

       上帝是具有位格 (persona) 與意志 (will) 的最高存在者,而不是不具位格與意志的力量 (impersonal will-less force)。相信宇宙最高存在是不具位格與意志的力量的宗教就不會有禱告,而是會設法去學習如何操控 (manipulate) 這個力量來達到個人目的之儀式 (ritual),這個現象在人類學上就稱為魔法 (magic)。禱告則是誠心向這位自己所信靠的具有位格與意志的最高存在者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盼望這位最高存在者會給予最佳的回應。魔法者的信心對象是自己操控的技術,禱告者的信心對象是傾聽並回應禱告的最高存在者。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

        上帝對人類滿有慈愛 (omni-benevolent)。使徒約翰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約壹3:1) 聖經用父親對子女那樣的愛來愛人類。主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11)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會把對我們最好的賞賜給我們,我們就會很願意向上帝禱告說,不要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你的意思而行。

       上帝無所不知 (omniscient)。大衛在詩篇這樣說,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詩139:1-4) 因此,我們還沒有開口禱告之前,上帝已經比我們還瞭解一切的狀況。有時候,我們難過到說不出話來的時候,保羅說: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

       上帝無所不能 (omnipotent)。上帝也掌管宇宙萬物與人類歷史 (sovereign)。因此,我們禱告時,可以向上帝存有全然的信靠,不必擔心上帝會發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或是情況發展到讓上帝無法掌控的亂象。當耶和華向亞伯拉罕與撒拉應許在隔年月經已經斷絕的撒拉將要懷孕生子時,撒拉忍不住掩臉偷笑。耶和華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4) 當耶穌告訴門徒說,富人要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時,學生問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回答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所以,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堅定相信上帝是充滿慈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有位格有意志而且掌管一切的至高者。我們應該存著謙卑信靠、樂意順服、真誠感恩的態度,到上帝施恩寶座前,將我們一切所需要的,向他傾訴,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試探與試煉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 上午8:47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上帝為亞當與夏娃精心設計伊甸園,特別是伊甸園正中央長了兩棵樹。一棵叫做生命樹,另外一棵上帝稱之為分別善惡樹。上帝特別交待亞當,伊甸園中所有樹木上所結各樣美味的果子,亞當可以隨意摘下來吃。只有園當中那一棵分別善惡樹,它的果子是不可以吃的,因為,在吃的當日亞當便會死亡。這棵樹的存在,代表人類從上帝領受自由抉擇的特權與責任。撒旦也就藉著這棵樹上的果子來試探亞當與夏娃。我們也可以說,上帝許可撒旦前來試探亞當與夏娃,是要藉此試驗亞當與夏娃會如何使用上帝所特別賞賜的寶貴自由意志。上帝期待亞當與夏娃能夠在這個試驗當中,善用自由意志,選擇聽從順服上帝的話,拒絕撒旦的試探與誘惑,而與上帝建立更深一層愛的關係。從上帝的角度來看,這個試驗是上帝給予亞當與夏娃的試煉。從撒旦的角度來看,這個試驗是讓撒旦有機會迷惑亞當與夏娃,使他們背逆上帝的命令,與生命源頭的上帝關係斷絕而失喪永遠的生命。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則是在撒旦的試探與上帝的試煉之間,要如何作出關鍵性抉擇,並經由這個失敗或成功的經驗,學習如何使用自由意志與為自己的抉擇負責讓人格成長的機會。
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對門徒說到他將為他們犧牲捨命,但是門徒們卻仍然在主面前爭權奪位。主耶穌也提醒他們,在他們中間有人會出賣耶穌,彼得自信滿滿、拍胸膛向主掛保證,說,別人或許會出賣主,他就是為主受死,也不會出賣耶穌。主耶穌輕輕的對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 果然不出主所料,當晚主耶穌被補,通宵被送往大祭司家裡舉行宗教法庭審判時,彼得大膽的混了進去,卻不小心被人認出他的身份來,情急之下,三次公開否認主耶穌。撒旦趁著這個機會,讓彼得也跌倒了。彼得是十二個門徒當中最勇敢的門徒,也是對主認識最深的門徒,卻被撒旦給篩了下去。施洗約翰在介紹主耶穌給猶太人時說,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 主耶穌不會用有洞的篩子,把麥子篩到地上去,而是用沒有洞的簸箕,把麥子揚起,讓聖靈的風來作分離的動作,讓空有外表、沒有實質的糠粃被風吹走,使麥子留在簸箕裡面,好收在倉裡。在此我們看到的是篩子與簸箕都是農夫收割時,用來作為區分麥子與糠粃的工具,他們都將收割進來的麥子搖動,來造成麥子與糠粃的分離。這都是麥子的試驗。只是篩子讓麥子掉落,而簸箕將麥子保存。篩子讓好的墜落,簸箕讓壞的飛走,去蕪存菁。我們在受到試驗時,並不像麥子一樣,完全被動的任憑篩子或簸箕來搖撼。我們在受撒旦試探與上帝試煉時,必須妥善使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自由意志,做出正確的抉擇。讓我們靠主的恩典,抵檔魔鬼,魔鬼就會離開我們逃走 (雅4:7)。讓我們靠主的恩典,選擇親近上帝,讓上帝親近我們 (雅4:8),經過試煉後更像愛我們的主。

賜阮日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 晚上9:37

撰寫者: 蔡茂堂牧師

    在唸主禱文時,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目前處於物產豐富美麗寶島台灣的我們,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年幼時,家境貧困,常常會遇到要煮飯時,米缸裡面卻沒有米可以煮的窘境。媽媽便會要我到廟旁那家雜貨店去賒一些米回家。全家常常是用一塊錢買三斤高麗菜,吃一個禮拜。早餐如果有稀飯,上面可以和一些醬油加豬油,我們三個孩子,就要高興好久。在那個年代,主禱文中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我們來講,是有實質切身的意義。

     現在我家的冰箱常是蔬菜水果魚肉等各種食物擠得滿滿的,米缸的米也從不匱乏。我如果再向上帝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它的意義,應該不是在於祈求上帝的供應,而是感謝上帝賞賜豐富的宏恩。同時,也再度肯定,這滿滿的食物,雖然都是我們努力工作所賺來的金錢所購買而得,但是,我們工作的能力、智力、體力、與機會,都是上帝的賞賜與保守之下才有的。

    另外一層意義,是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的家人衣食無缺,就感到自足自滿。我們也要明白,主禱文中這句祈求上帝供應每日所須用的飲食的“我們”,應該包括那些在今天仍然活在饑餓邊緣的困苦人們。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姐妹,他們與我們都是同一位天父的子女。因此,這一句禱詞,應該也是認同那些活在饑餓中的困苦同胞,並且替他們向上帝祈求。並且也願意盡自己所能,來幫助他們脫離這樣的苦境。

    這句禱詞的英文是譯為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我們向上帝祈求的是daily bread,有神學家就說,這不是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cake. 麵包也就是我們的吐司 (toast),是用粗麵粉所烘烤製成的麵包。上帝是會供應我們生存所須的各樣必須物質 (need),而不是滿足我們的貪婪慾望 (greed)。

聖與俗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 下午3:49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學術界對於只有人類才特有的宗教現象有許多研究。
這些學術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稱為本質性理論 (substantive theories),研究焦點集中於宗教的本質。第二類稱為功能性理論 (functional theories),研究宗教現象對於人類社會可能具有那些功能。

第二類又被稱為減縮性理論 (reductionist theories)。這些學者從某個層面去研究宗教現象。然後就宣稱宗教只不過是達到某種功能而已,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研究的結論,多少是要否定宗教現象本身有它特有,而且無法簡縮或解釋掉的本質。
在歷史上,第二類學者包括:將宗教解釋成社會階級鬥爭與經濟剝削工具的馬克斯 (Karl Marx);將宗教解釋成為個人心理軟弱而衍生為精神官能症的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以及將宗教解釋成為幫助社會組織與功能的杜克漢 (Emile Durkheim)。


第一類學者包括: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為了解釋世界現象而產生的對於超自然存在的信念。泰勒相信,這些信念會隨著時間而進化。他認為宗教現象會從神話 (Myths)演進為多神信仰 (polytheism),再演進為單神信仰 (monotheism),最後會演進成為科學信仰 (scientism)。
另外一位學者法拉哲 (James George Frazer) 則追隨泰勒的理論,進一步區分魔法 (magic) 與宗教 (religion)。魔法是人類企圖藉以操控自然而發展出來的儀式與定律,宗教則是建立在人類對於超自然存在的冒險性相信。

神學家奧圖 (Rudold Otto) 主張宗教現象是人類特殊的生活經驗,是無法被縮減 (irreducible)為理性或是感性或是知覺的經驗。奧圖為了說明這種特殊體驗的本質,他採用一個特別的字 (nouminous) 來表達,可以譯為“神聖”(Heilige),英文是 Holy,意義是絕對的他類 (Wholly Other)。他主張這種體驗可以再分為兩個成份,戰兢的奧秘 (mysterium tremendum)與著迷的奧秘 (mysterium fascinans)。前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恐懼害怕 (terrifying tremor) 的反應,後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著迷好奇 (fascinating curiosity) 的反應。

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則將奧圖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主張宗教是超自然存在向在自然界存在人類顯現時 (Hierophany),人類所產生的感覺與反應。上古的人類渴望接近並參與神聖的存在,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lost paradise)。歷史的時間墮落成為毫無意義的過程 (meaningless process)。


古代的人渴望回到起初那完美的神聖他世 (nostalgia to return to the otherworldly perfection)。因此,人類在他所生存的時間與空間中,必須劃分出一個特殊的神聖時間與神聖空間,好讓他們比較容易與完美的神聖他世接觸。

人類為了追求完美的神聖,而將時間與空間用各種方法區分為“神聖”(sacred or holy) 與 “世俗”(secular or profane)。如此的兩分法 (dichotomy) 幫助人類去體驗神聖,但是同時也將人類的生活世俗化了 (secularization)。


主耶穌基督從天而降生為人的歷史事件,表明上帝願意將他的神聖,帶入人類的世俗。更進一步可以將人類的世俗再度贖回而成為神聖。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受洗接受主耶穌的寶血救贖,而享受因信稱義的恩典之後,就要進入將我們已經世俗化的生活,靠著聖靈的更新與轉化,逐漸成為神聖的終生成聖過程。







受洗之後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 下午4:54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上主日(8/22)我們和平教會有十一位兄姐接受成人洗,兩位兄姐本宗轉籍,兩位兄姐外教派轉籍,三位小朋友接受幼兒洗禮。這是上帝賞賜給和平教會很大的恩典,也是責任的託付。我們非常盼望,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足夠的福音夥伴,願意陪伴這些兄姐,在人生信仰的旅途中,一起走第二里路。

這次受洗的兄姐中,有幾位是在幼稚園或是國小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耶穌基督的福音。這個福音的種子,在他們心底深處,潛伏了四、五十年之久,才找到機會生根發芽,結出福音的果子。
有幾位是在中學時,由基督徒同學帶領而接觸基督信仰,經過十幾年的教會與團契的生活與栽培,終於自己決定要公開告白信仰,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以及生命的主宰。
有幾位是因為自己的配偶或是女朋友的好見證、代禱、與帶領,而漸漸的被主的愛所摸著,決定進入主愛的大家庭。
有的是被自己的女兒或是鄰居帶領,而接觸教會。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帝帶領每一個人信主,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及關係。因此,我們向所愛的親人傳福音,不要氣餒,求主幫助我們,能夠活出美好的生活見證,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開口為主作見證。
然後,替他們主前的代求不要停止,等待上帝所預定的時間。我們的幼主、兒主的事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撒種工作。
我們不知道所撒的福音種子,什麼時候會發芽成長。我們也要鼓勵我們少年團契的契友,有機會就要帶領同學來參加少契的退修會或聚會,上帝也會藉由此而將福音的種子撒下。時候到了就會發芽。有一位是因為職場上受邀請參加小組,而被神的愛感動,前來教會受洗。我們教會的職場小組非常稀少。懇求上帝,興起更多願意在職場傳福音的兄姊。

有一位是被鄰居帶領信主的。求主幫助和平的兄姐,能夠成為好鄰舍,用美好的見證來帶領鄰舍信主。

這次受洗的兄姐當中,有不少是家裡面第一位成為基督徒的。他們受洗之後,在家裡須要面對許多與家人因為信仰不同,而帶來的緊張與壓力。祖先牌位的跪拜,常常是他們要面對的挑戰。

讓我們舉起禱告的手,為他們主前代求,求主保守他們,在受洗之後,能夠在家裡活出美好的見證,也能夠常常為家人禱告。真盼望聖經中“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的應許,能夠早日應驗在他們的家裡。盼望我們的教育部牧長同工們,能夠為他們開初信造就課程,好讓他們屬靈的生命,能夠得到好的栽培與照顧。

我們小組部的牧長同工們,能夠努力安排,讓每一位剛受洗的兄姐,都能夠有所歸屬於一個小組或團契,在實際生活上面,能夠有好的關懷網將他們托住在主的愛裡。

讓我們替他們主前代求,求主在這些剛受洗的兄姐心中,興起愛靈魂的心,能夠開始成為領人信主的福音夥伴。讓我們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在主的愛裡,彼此扶持,互相鼓勵,建立充滿主愛的大家庭,拓展上帝的國度。

報答動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 下午2:44

撰寫:蔡茂堂牧師

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在八福的門徒生活倫理教導之後,接著提到他對於十誡的詮釋,從動作的禁忌 (The taboo of motion) 延伸到動機的檢視 (The scrutiny of motive)。緊接著耶穌就談到有關敬虔的議題。猶太人認為敬虔有三大柱石 (Three pillars of Jewish piety):施捨、禱告、禁食 (almsgiving, prayer, fast)。

主耶穌對於這三個敬虔的行為,有相同的教導內容,當門徒在從事這些敬虔的行為時,不要像那些假冒為善 (hypocrite) 的人,故意叫人看見,要得人的榮耀。因為,存著這種動機的人,已經得到他們的賞賜 (paid in full)。主耶穌要門徒選擇在暗中進行這三項敬虔的行為。這樣,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6, 18)

主耶穌的教導,對於從事敬虔行為者的尋求報答 (reward seeking) 動機,似乎是抱持接納或肯定的態度。主耶穌只是對於他們尋求報答的內容,抱持不同的見解。主耶穌認為,假冒為善者從事敬虔行為的動機,是在於追求別人的看見與榮耀,也就是追求今生的名望地位 (temporary reputation)。主耶穌稱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hyprocrite)。這個字的希臘文原意是演員 (actor)。希臘羅馬時期的歌劇演員,會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來表演不同角色的處境與心情。主要的目的,是討觀眾的歡喜。如果有一位男演員是要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的愛情故事,他會戴上情意綿棉的面具,把男女主角間之愛情表演得非常逼真,以贏得觀眾的喝采。但是,在面具的背後,這位扮演羅密歐的男演員的心裡,對於扮演茱麗葉的女主角,則是一點感情也沒有。因此,當他傑出的演技,獲得滿堂的鼓掌時,這位男演員,已經得到他企圖獲得的全部報答了。這位男演員,絕對得不到這位女演員的芳心與愛情。

敬虔是我們發自內心對於上帝愛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對於上帝根本沒有愛的感覺,那麼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只是要讓不知情的別人誤以為我們非常敬愛上帝,從而博取他們對我們的尊敬與佩服。那麼,我們就成為假冒為善的人了。我們也永遠無法得到上帝要賞賜給我們的報答了。

如果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動機是發自於對於上帝的愛,那麼,我們期待將來上帝會給我們怎樣的報答呢?一個男孩子如果對於一個女孩子發自內心的愛情而做出種種讓女孩子感受到他對於她真心愛情的各種行為,那麼這個男孩子最期待來自女孩子的報答是什麼呢?豈不是那位女孩子也是發自內心真誠對這個男孩子愛情的回應以及永遠同在、不離不棄、親暱互動、兩人一體的完全合一 (complete unity) 的喜悅嗎?

如果一個男孩子對於一個女孩子所表現出來發自內心愛情所做出的各種讓女孩子感動的行為,但是這個男孩子所期待的,卻不是這個女孩子本身和他更親暱的盟誓合一關係,而是這個女孩子父親的鉅額遺產,或是可以讓他找到更好工作的機會,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男孩子是把愛情工具化了(instrumentalization of love)。

我們敬虔行為的動機,應該是對於上帝單純的愛。這樣的愛所期待的報答,應該是將來與上帝之間更親密的關係,以及完全的合一的喜悅。這也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為所有門徒在上帝面前的禱告: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1-23)

雅比斯的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 中午12:20

撰寫:蔡茂堂牧師

魏肯生牧師 (Bruce Wilkinson) 於2000年出版一本93頁的小書 “雅比斯的禱告” (The Prayer of Jabez: Breaking Through to the Blessed Life) [2001年11月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已經將其譯為中文,名稱為 “雅比斯的禱告:擴張你的生命境界”。2002年3月已經第三版]。2001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同年也獲得基督教福音派出版聯盟 (Evangelical Christi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 頒發的金牌獎。根據魏肯生牧師網站公佈,到今天為止,該書已經銷售一千一百萬冊以上。

這本由福音派牧師所寫的有關歷代志上4章9-10節的詮釋與應用的小書,竟然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廣大的迴響,讓出版商 Multnomah Press 決定乘勝追擊,立刻出版婦女版、青少年版、學童版、與幼童版的雅比斯禱告,還有光碟版與影碟版,甚至有音響版問世。除此之外,與雅比斯禱告相關的周邊產品也大量出現在市場上:鑰匙圈、馬克杯、背包、滑鼠墊、T恤、文鎮、鬧鐘、擺飾、圍巾…等等。原本在教會界也鮮為人知的雅比斯突然聲名大噪,連非基督徒也對他產生高度的興趣。牧師們的主日講壇也開始越來越多人以這兩節經文來作為釋經講道。

神學家也開始注意這段經文的釋義與詮釋,有的欣賞鼓吹魏肯生牧師的解經,但是,也有不少神學家公開批判魏肯生牧師的解經。肯定的人主張:魏肯生牧師將埋在索然無味的一大串族譜人名中的一位默默無聞的雅比斯的一個無比簡短的禱告內容,加以詮釋,並且可以讓大家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當中,鼓勵大家常常在禱告中與上帝親近,祈求上帝的祝福、寬廣自己的境界、依靠上帝的能力、仰望上帝的保守、活出更尊貴的生命。魏肯生在不知前途如何而徬徨的神學生時代,發現了這個禱告的寶藏。他便每天都唸這個雅比斯的禱告,結果是上帝豐豐富富的回應了他的禱告,三十年來,他的福音事工與文字事工,擴展到全世界,這是每天唸雅比斯禱告詞所帶來的神蹟經歷。魏肯生牧師的網站上面,也充滿了來自全世界,看了這本書就每天遵行唸雅比斯禱告詞,而得到上帝神蹟式回應的見證。一個劫機事件因為雅比斯禱告而順利解除危機,一位小朋友被老鼠嚇哭因為雅比斯禱告而得到安慰等等,不一而足。

對雅比斯禱告這本書批判的神學家指出,魏肯生牧師是用成功神學 (prosperity theology) 來詮釋這段短短的經文。魏牧師在本書前言中,開宗明義就向每位讀者發出邀請,他要教導他們能夠讓上帝必然答應的大膽禱告。這個深藏在聖經之中毫不起眼的簡短禱告,卻含有能夠得到上帝超然恩寵生活的鑰匙。…成千上萬的信徒把這個真理實際應用在生活中,他們一直經歷神蹟不停的發生,你願意和我一起來對這個雅比斯的禱告做個人的探所嗎?在這本書第七章結束之前,魏肯生牧師向讀者發出一個挑戰與邀請,在未來的三十天,每天用雅比斯的禱告來祈求,把這個禱告的內容寫下來,貼在家裡醒目易見的地方提醒自己常常思想雅比斯的禱告,每週唸一遍這本小書的內容,好記住書中的亮光,並且將你相信必會發生的事情付諸實行,就可以釋放出上帝神蹟的大能,帶來生命的改變。

聖經中有關禱告的榜樣與教導,除了雅比斯的禱告之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禱告,像摩西的禱告 (出32:31-32)、所羅門的禱告 (王上8:22-54)、以賽亞的禱告 (賽6:5-8)、主教門徒的禱告 (太6:9-13) 等等。我們要從這些禱告當中,尋找出聖經有關禱告的教導,才可以避免只拿其中一個禱告,就做出以偏概全的禱告神學。

有關魏肯生牧師對於雅比斯禱告的詮釋與應用,我們除了肯定他鼓勵大家,要大膽的將我們心裡的期盼向上帝傾訴祈求,並且以信心仰望上帝充滿恩典的回應之外,我們也要小心,避免掉入將雅比斯的禱告詞視為一個咒語似的秘訣,以為我們只要照著雃比斯的禱告詞誠心的向上帝祈求,上帝就一定會照著我們所祈求的照單如數的賞賜給我們。我們應該相信,上帝最瞭解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上帝一定會將對我們最好的賞賜給我們,但是,那不一定就是我們開口向上帝所祈求的。

以利亞的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 下午2:33

撰寫:蔡茂堂牧師

以利亞是一位禱告很有能力的先知。他的禱告,被雅各書拿來作為我們禱告的模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雅5:17-18) 當我們唸到這一段經文時,是否會很羨慕以利亞可以這樣呼風喚雨的向神禱告。但是雅各書緊接著説道,“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雅5:19-20)

如果我們看舊約列王記上第十七章第一節,便會發現以利亞是住在基列的提斯比人。他的名字“以利亞”的希伯來文意義是“耶和華是上帝”,他一生為了耶和華是上帝而大發熱心,勇敢的向以色列王亞哈指出錯誤。亞哈王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因此引進巴力以及亞舍拉 (Baal and Ashera) 的崇拜 (王上16:31-33)。巴力與亞舍拉是迦南人所崇拜的偶像,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受迦南人影響,開始崇拜巴力與亞舍拉 (士3:7)。迦南人相信,巴力是掌管人間風雨與生殖的神明,敬拜巴力,會帶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祝福。以利亞為了要喚醒以色列人回到亞伯拉罕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的信仰,因此,勇敢的冒大不諱向亞哈王的巴力信仰發出挑戰。

雅各書說,以利亞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這一件事在列王記上十七章並未提到。倒是直接描述以利亞向亞哈王宣告,“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17:1) 以利亞敢如此大膽的公開宣告,其實之前,他已經按照摩西五經所記載的警告在耶和華面前迫切的禱告。 “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 (申11:16-17) 並且也得到上帝應允的回應,他才敢那麼斬釘截鐵、信誓旦旦的向亞哈王宣告,雖然你帶領以色列全國敬拜掌管風調與順的巴力神明,但是,掌管宇宙萬物的耶和華要我告訴你,如果我不向耶和華禱告,將會有幾年的時間天不下雨,甚至連清晨地面的露水也會完全消失。因此,我們知道以利亞的禱告,是為了挽回亞哈王以及以色列國,從敬拜巴力神明的錯誤中轉回,並且是根據耶和華藉著摩西所啟示的摩西五經的內容來禱告與宣告,因此禱告蒙上帝垂聽。

當耶和華關閉天上的窗戶,三年零六個月的時間不降雨水與甘露在地面上時,整個以色列國遭遇五穀欠收的大饑荒。以利亞自己也與以色列百姓遭遇到相同的饑荒。耶和華吩咐他暫時逃到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喝那基立溪的水,並且會安排烏鴉每天兩餐叼餅與肉來餵養他 (王上17:3-6)。當基立溪水也乾掉時,耶和華又吩咐他前往西北邊西頓國的撒勒法,西頓國正是王后耶洗別的故鄉,也是巴力與亞舍拉崇拜的來源地。他順服耶和華的吩咐前去。這次,耶和華安排一個外國的寡婦孤兒用他們罈內最後的一把麵以及瓶裡最後的一點油,烤一個小餅給他吃。這外國異教徒寡婦,竟然有信心,照著他的要求去做。結果是,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就如他所預言的(王上17:8-16)。這寡婦的信心表現,成為主耶穌拿來講道的舉例,卻讓拿撒勒會堂裡的猶太人義憤填膺,差一點就將主耶穌推下山崖隕命 (路4:16-30)。

過了三年的饑荒,耶和華吩咐他,前往與亞哈王見面,並直接向亞哈王提出讓巴力信仰與耶和華信仰有機會公開比賽。亞哈王很有把握的找來四百五十位巴力的先知,四百位亞舍拉的先知,在巴力的壇前作法祈禱一整天,甚至用刀槍自割自刺,卻也無法讓巴力神明從天上降火來焚燒祭物。到了傍晚,以利亞找人幫忙,用四桶水將耶和華祭壇上的祭牲、木柴與十二塊石頭搭成的祭壇澆了三次,讓它們濕透,甚至讓壇四週的水溝也滿了水。然後,他向耶和華禱告,求上帝降下天火焚燒祭物,好讓以色列全國回轉歸向真神上帝。禱告以後,耶和華立刻降下大火,不只點燃祭物與木柴,甚至木柴下的十二塊石頭、石頭下的塵土,以及四周水溝的水,都完全燒個精光。眾百姓看到這個情景,立刻悔改,敬拜耶和華為獨一真神。(王上18:19-39)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情勢已經十分明朗。以利亞吩咐百姓把巴力那四百五十位先知抓住,帶到基順河邊,全部加以處死。亞哈王見此情況,不敢多說啥話,噤若寒蟬。以利亞看見以色列百姓的悔改,又想起所羅門王獻殿時的禱告,“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僕人以色列民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王上8:35-36) 因此,就帶著僕人登上迦密山頂,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迫切禱告耶和華。並且請僕人上去觀看遠處海邊七次,一直到僕人看見一小片雲從海裡飄上來,就很有信心的要僕人去通知亞哈王要套車趕下山,因為暴風雨即將來臨。(王上18:40-46)

亞哈王回到王宮之後,就把當天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向王后耶洗別報告。沒想到王后耶洗別不但沒悔改,反而惱羞成怒,派人威脅以利亞,隔天將派殺手讓他人頭落地。以利亞先前面對亞哈王的勇氣,卻檔不住王后耶洗別的一句威脅。信心崩潰,連夜南奔,逃離北國以色列,到南國猶大的南部邊疆的別是巴城,把僕人留在該處。獨自再向南走進沙漠地區,在曠野裡面走了一天之後,體力不支,向耶和華禱告,求耶和華取去他的生命,讓他離開這個充滿挫折與失敗的世界。感謝上帝,雖然垂聽並且應允以利亞的禱告很多次。但是,這一次,上帝並沒有垂聽他的禱告。因為,上帝對於以利亞,還有他想要教導的屬靈功課以及交託的屬靈使命。

雅各書說,以利亞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他勇敢且對耶和華執著,但他也有軟弱與缺點。耶和華是按照他自己的旨意與慈悲,來回應以利亞的禱告。不管耶和華是垂聽應允,或是忽略不聽以利亞的禱告,都是上帝對先知以利亞的恩典。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