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排毒(Toxin Excre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 中午12:19

排毒(Toxin Excretion)
蔡茂堂牧師



所有的生物都須要經由新陳代謝的過程,才能夠維持生物的生存與成長。新陳代謝包括該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與轉變。這些交換與轉變又可以分為同化合成(anabolism)與異化分解(catabolism)兩方面。同化合成是生物從外在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的過程。異化分解是生物把自身的一部份物質加以分解,以釋放出能量,供生物進行各種功能以維持其生命。

就同化合成的角度來看,有些生物可以從外在環境攝取無機物質,經由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製造其生存所須要的有機物質,並儲存能量,例如:大部份的綠色植物,稱為光合自養性生物(photoautotroph)。另外有些生物,則可以從外在環境的無機物氧化過程而獲取能量,並製造他本身所須要的有機物質,像硝化細菌,稱為化學自養性生物(chemoautotroph)。他們是生態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動物或是寄生、腐生的菌類,則須要依靠從外在環境中,攝取有機物質,來製造本身所須要的生命物質或儲存能量,就稱為異養型生物(heterotroph)。少數生物,如紅螺菌,則是在環境找不到有機物時,能夠用光合作用自養,當環境中存在有機物質時,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己生命的須求,稱為兼性營養型生物(combined auto-heterotroph)。

就異化分解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動物與植物,必須不停的從外在環境取得氧氣的供應,才能分解體內的有機物質,釋放出能量,維持其生存所須各種功能的運行,稱為需氧型代謝(aerobic metabolism)。乳酸菌與少數寄生蟲,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之下,將體內的有機物質分解,以產生能量,稱為厭氧型代謝(anaerobic metabolism)。酵母菌則是在有氧環境之下,可以進行需氧型代謝,但是在缺氧環境之下,也可以進行厭氧型代謝,算是兼性代謝(combined aerobic-anaerobic metabolism)。

生物在異化分解的過程中,醣類與脂肪的分解,最後所產生的廢物是水與二氧化碳,可以從肺部或是皮膚蒸發而排到環境之中。但是由蛋白質與核酸被分解而產生的廢物,則是含有氮的有機分子,不能經由肺部或是皮膚而蒸發,而是溶於體液的水中,再經由各種排泄器官而排出體外。含氮的有機分子可以分為下列三種:氨(ammonia)、尿素(urea)、以及尿酸(uric acid)。

這三種含氮有機分子當中,氨的毒性最強,水中的溶解度最高,一公克的氨就須要300-500毫升的水才能排出體外。因此,這是水中生物較常使用的排泄方法。尿素的毒性較氨為輕,其溶解度較低,一公克的尿素約須使用50毫升的水來能排出體外。在陸上行動的動物大部份是使用尿素的途徑來排毒。飛鳥、昆蟲等則是使用毒性最低的尿酸來排毒,尿酸幾乎是不溶於水,有時甚至是以白色結晶的方式排出。

從屬靈的角度來看,由於教會中的弟兄姐妹都是蒙恩的罪人,因此,在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過成當中,也會由於彼此之間的摩擦與誤會,而產生或多或少的傷害與傷痛。這些傷害與傷痛,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與排除,則可能在我們的心靈中或是彼此的互動中,逐漸轉變為怨懟與苦毒(bitterness)。這些苦毒如果不排出體外,會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甚至在我們的言行關係中,突然冒出讓人無法預料的爆發性衝突,或是成為彼此間互動的冷淡與隔閡。心中懷有怨懟與苦毒的人,自己的心情也會被這些苦毒所影響而失去快樂與平安。
保羅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弗4:31)。讓我們在神面省察,也求神幫助我們,除去個人或彼此間一切的苦毒。

換心(Heart Transplanta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 上午11:07

換心(Heart Transplantation)
蔡茂堂牧師

上帝為我們每個人預備了一個心臟。我們在母親肚子裡第十八天,心臟就成形了。第二十一天,心臟就開始起跳,將我們的血液送往全身各處。心臟就這樣日夜不停的,每分鐘跳約72次,送出約五公升的血液。我們的心臟每天跳約十萬次,每年跳約三千七百萬次。如果我們活到七十歲,我們的心臟就忠心的跳了二十六億次。當我們的心臟停止跳動的一刻,也是醫師宣告我們離世的一刻。

心臟如果生病了,我們就無法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心臟病如果無法有效的治療,最後就會導致死亡。對於無法治療瀕於死亡的患者,外科醫師就考慮是否有換心之可能。換心也稱為心臟移植(cardiac transplantation)。醫學史上人類的第一次換心手術是在1964年1月23日舉行,是由哈蔕醫師(Dr. James D. Hardy),在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將一顆取自黑猩猩的心臟,移植到一個瀕死病人胸腔,這個心臟在移植之後只跳了九十分鐘就壽終正寢了。第一次將心臟從一個人移植到另外一個人身上的手術,是在1967年12月由巴納醫師(Dr. Christiaan Barnard)在南非格魯特殊爾醫院(Groote Schuur Hospital)所完成。捐心者名叫達瓦(Denise Darvall),因車禍被判為腦死,受心者名叫瓦施坎斯基(Louis Washkansky),他在接受換心手術後又多活了十八天,才因為肺炎過世。到2007年底為止,換心之後活得最長的是修斯曼(Tony Huesman),他於1978年20歲時因為感染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而導致心臟衰竭。換心手術是由美國心臟移植早期拓荒者森威醫師(Dr. Normaqn Shumway),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所進行的。

在人類歷史記載中最早提到換心手術的,是記於列子湯問。神醫扁鵲為了改善他的兩個病人,魯國的公扈以及趙國的齊嬰,個性上的缺點,而建議他們交換心臟。沒想到換心之後,他們就跑到另外一個人的家裡去了,卻被另外一個人的老婆所拒絕接受,而鬧上公堂,經扁鵲說明才下幕。我們如果不討論這個有關神醫扁鵲傳說的史實性,單就這個故事的情節,讓我們知道,華人很早認為心臟與人格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先知以西結從上帝所領受的啟示,〝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上帝要為以色列人進行的一個換心手術。上帝要將以色列人已經完全硬化、不能跳動的石心移走,換上一個柔軟可以跳動的新心。

保羅也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這也可以從換心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決志信主的時候,經歷了來自聖靈的重生(約3:7-8),願意將舊人與邪情私慾與基督同釘於十字架上(羅6:6;加5:24)。換心手術的過程,捐心者要願意讓他的心臟被取出來,他也因此而接受死亡的結局。受心者也必須同意先將他那個已經壞掉、瀕於死亡的心臟被取出來,然後才能夠將捐心者,那顆健康的心臟移植進去受心者的胸腔。願意接受主耶穌的心成為我們的心(腓2:5)。受心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以後,要終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immunosuppressive medicine),他的身體才不會將這顆移植進去的心臟排斥。我們也是須要一生聽從聖靈的聲音,才能不將主耶穌的心排斥。從今以後,不再是那個生病的心,在我裡面跳動,而是主耶穌那充滿愛的心,在我的身體裡面跳動。使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主耶穌基督的樣式,能夠活出榮耀上帝的生活。

黑人靈歌 (Black Spirituals)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1:54

黑人靈歌 (Black Spirituals)
蔡茂堂牧師

黑人靈歌(Black Spirituals)是美國歷史中最黑暗的黑奴制度下,所產生最閃耀的靈性遺產。美國的黑奴制度從1619年在維吉尼亞州雅各鎮 (Jamestown, Virginia),第一批二十位來自非洲的黑人,被出售為奴隸展開歷史的一頁。1661年維吉尼亞州法律規定來自非洲的黑人,可以終生為奴。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確認,來自非洲的黑奴,只具有五分之三的人性。從此,來自非洲的黑人,被1607年來自歐洲的白人視為次人類,並不具有任何的人權,也不受到法律的任何何保護。
這個黑奴制度所記錄的,是從非洲西海岸被歐洲船長所擄獲的黑人的悲慘故事。他們的手腳被鐵鍊綑綁,成群的被擁塞在髒臭的船艙,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他們被拉到奴隸市場的拍賣台上,從此妻離子散,音訊杳然。黑奴每天要在炙熱的太陽烤曬下,不停地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以上。如果稍顯疲累,就立刻受到主人無情的鞭打。如果膽敢對主人稍微反抗,就馬上被私刑處死。他們辛苦工作,卻常常三餐不繼、衣不蔽體。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他們的女人,還要常常成為男主人洩慾的工具,不幸因而懷孕,所生下來的混血兒,又被棄如敝屣。

這些黑奴既不識字,也沒有上教堂聽福音的機會。他們的主人,週間虐待黑奴,週日就西裝革履的上教堂敬拜上帝。這當中,有一些主人,稍微受到聖經中有關愛的教導所感動,開始願意讓黑奴,也認識創造宇宙的上帝。當代教會對於聖經的詮釋,認為黑奴是源自於挪亞對於迦南的咒詛(創9:25),同時還用使徒彼得對羅馬奴隸的勸告(彼前2:18),來要求黑奴,對於主人,應當百依百順,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在基督裡得釋放與自由(加5:1)的信息,被解讀為誠心相信的黑奴,他們的靈魂將被耶穌基督十架所流寶血,從罪惡的綑綁中得釋放,並且能夠得到,來自復活的主所賞賜的愛來服侍主人。但是,這些認字不多、拼字不準的黑奴,從他們站在教堂門外所聽見的隻字片語,卻慢慢的將他們自己,對於聖經所記載上帝的一知半解,以及他們生命中所經歷那悲慘的遭遇,加上他們,來自非洲西岸的音樂天份,結合成為一首首的黑人靈歌。每當夜幕低垂、繁星高掛天際,這些黑奴拖著疲憊的身軀,想念被活生生拆散的家人,不知被賣到何處浪迹,看到自己的身體,佈滿被主人鞭打所留下的疤痕遺跡,聽到一些逃到北方,獲得自由的黑奴所傳來的盼望信息,禁不住流出清淚滴滴,低聲吟唱出自己所編出的靈歌曲曲,飄向暗夜的黑漆,成為內心誠懇的禱祈,獻給看不見的上帝。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開始,展開解放黑奴的慘烈戰役。當戰場逐漸逼近黑奴所居住的南方土地,一些黑奴有機會趁著戰亂逃離農莊,逃到北軍的營房,卻把自己陷入在大砲子彈、在身旁亂飛的恐怖戰場,心中充滿恐懼徬徨,那首描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踏過約旦河水的黑人靈歌〝踩入河水〞(Wade in the Water)帶給他們心中很大的鼓勵與力量。有一位勇敢的女黑奴哈利土曼(Harriet Tubman),憑著一股追求自由的意志,逃出南方,到達自由的北方。但是,她卻似乎聽到上帝,當年對摩西的呼召一樣,每年都設法潛回她曾經為奴的南方,十年當中,出入南方十九趟,救出黑奴三百人以上。她被稱為〝摩西〞,那首有名的「下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成為許多黑奴可以得到釋放的盼望。但是,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黑奴完全被解放之前,有許多黑奴並沒有得到,逃離南方為奴之地的機會,他們的苦難似乎永無止境,但是他們的心靈,卻從另外一首黑人靈歌得到安慰與寧靜。這一首黑人靈歌,就是〝你是否在場?〞(Were You There?)。他們從主耶穌基督,所遭遇的極端殘酷的十架酷刑,以及死後復活的故事中,知道主耶穌基督親身經歷,像他們一樣的苦難。他們相信在困境中,他們是與主耶穌同受苦難。他們相信,主耶穌會明白並且瞭解,他們心中極度的憂傷。主耶穌的死裡復活,也給他們帶來無限的盼望。

從洗革拉到比梭溪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 下午3:25

從洗革拉到比梭溪
曾昭瑞牧師

大衛率領自己的人馬,回到根據地洗革拉,從亞弗到先革拉的距離剛好接近一百公里,大衛的人馬,很顯然不容易在一天內走完這樣的路程。事實上從亞弗撤下來的大衛沒有什麼理由需要拼命趕路,相反地他們避開一場刀劍之災,提前可以回到家園與親人團聚,心情應該是愉快又輕鬆的。可以想見在這種心情底下,他們有時間可以用散步的態度一路走回來。

只是在大衛還在路上的時候,亞瑪力人已經侵入攻破洗革拉,用火焚燒,擄了城內的婦女和其中的大小人口,並且都帶著走了。關於亞瑪力人,耶和華曾吩咐掃羅去擊打亞瑪力人,把他們滅盡殺絕,報復他們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攻擊以色列人的惡行。但是掃羅和百姓因憐惜上好的牛羊,不肯滅絕,以致他被上帝棄絕。後來撒母耳把亞瑪力人的王亞甲殺死,這不等於說亞瑪力人消失了,只能說當時的亞瑪力人已無力在正面上與以色列人正面對抗,當以色列人逐漸興起時,亞瑪力人的生存空間就受到了相對的擠壓。事實上像亞瑪力人這種游牧民族,他們一直到王國時期才逐漸消失,因為南地的貿易完全被王國所控制,使他們再無立足之地。

亞瑪力人能輕易地攻破洗革拉,最重要的原因是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去了亞弗。所以他們來到洗革拉,如入無人之境,留在那裡的都是一些老弱婦孺。亞瑪力人很容易就控制了這座城,他們一把火把城燒了,擄了城內的婦女和其中的大小人口。這是上帝的憐憫大衛,游牧民族在擄掠城鎮的時候,他們要的是財物和糧食,不是人丁,所以他們的習慣,是不論大小,一律殺光。也許是因為進攻洗革拉時意外的順利,沒有受到抵抗,讓亞瑪力人不動一刀一槍就拿下這座城,致使他們決定把城裡的人統統擄走。也有可能當時亞瑪力人缺乏奴僕,不然這些婦孺將成為累贅。

遊牧民族的行蹤飄移不定,這群入侵者攻破洗之後,沒有人料到他們會往那裡去,事實上大衛出去追擊時,也完全不知道該往那裡走,只能盲目地追趕,越過了比梭溪。這個時候,在田野間遇到了一個生病的埃及人,或許大衛的直覺非常敏銳吧!從他過去軍旅生涯的經驗中,他知道軍隊在外出需要情報、嚮導,才能有效地打勝仗。沒有可靠的情報、嚮導,一群人在曠野中,很難去追擊亞瑪力人。

這個埃及人出現在比梭溪的田野,本是就是一個不尋常的訊號,埃及人不應該獨自一個人出現在此地。於是大衛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停下追擊的腳步,來照顧這個埃及人。這件事需要相當大的決斷力,因為很可能這個埃及人根本無法提供任何有效的情報,救他只是浪費時間,而這個停下來的動作,極可能讓他們錯失追上敵人的最後一絲機會;但另一方,一但這個埃及人與敵人有任何關聯,大衛馬上就可以獲得重要的情報。於是大衛在此刻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停留下來,並且等候這個埃及人恢復。果然這個埃及少年人提供了大衛所需要的重要情報,讓大衛可以停止在曠野中盲目地追擊,轉為目標明確地直撲亞瑪力人而去,及時地在緊要關頭,出奇不意地突擊了亞瑪力人,以寡擊眾,取得了重大的戰果。這個勝利不但得以救回自己的家人,並且獲得了大量財富,得以用來結交猶大南方的以色列人,這些人後來一直都是大衛王朝最有力的支持者,大衛就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在希伯崙再次受膏登基為王的。

呼吸禱告 (Breathing Pray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 下午1:58

呼吸禱告 (Breathing Prayer)
蔡茂堂牧師

我們的主耶穌在世上所吐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向上帝的一個禱告。「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23:46)主耶穌在復活之後、升天之前,在門徒所聚集、因為害怕而大門緊閉的房間裡面,向十個門徒顯現,願他們平安,並且向他們吹了一口氣,將聖靈賜給他們,並且要差派他們到普天下,去完成上帝差派主耶穌到世上來所要完成的赦罪救贖的大功(路20:21-2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呼吸與聖靈、禱告之間是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聖經的用語當中,描述聖靈所用的希伯來文是(xwr)[ruah],希臘文則是(pneu¥ma)[pneuma],這兩個字同時都含有聖靈與氣息或是風的意思。這個來自上帝的氣息或風或靈,是可以給人類帶來生命的。創世記第二章7節,記載耶和華創造人類始祖亞當的過程,是這樣的: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人類的生命是由來自大地母親的物質土壤,以及來自天父上帝在他鼻孔裡,所吹的那第一口生命氣息的結合而誕生的。在以西結書37章,我們讀到上帝的靈帶領以西結,前往遍滿枯乾骸骨的平原中。耶和華將氣息吹在這些骸骨上面。讓以西結吃驚的是這些已經枯乾的骸骨,居然又長出筋與肉,並且包上皮膚,然後就有風(或氣息)來自四方,這些枯乾的骸骨就重新獲得新生命,並且成為極大的軍隊。由此可見,神的靈或氣息是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生命。

主後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受洗成為基督徒,並且頒佈米蘭勒令(Edict of Milan),停止對基督徒的政治迫害,結果是大量的百姓擁入教會,接受洗禮皈依基督,但是在他們的思想與行為上面,卻沒有被基督的愛所轉化,造成教會世俗化。許多敬虔的基督徒,選擇離開已經世俗化的教會與城市,遁往沙漠中去建造修道院,在那裡尋求討神喜悅的屬靈生活。這些修道士當中,有一部份逃往埃及的沙漠。他們強調沉思默想上帝在聖經中話語(meditation on God’s words in the scriptures)的操練。他們所留給我們許多屬靈遺產當中的一個,就是效法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一口氣是向上帝的禱告,而發展出所謂的〝呼吸禱告〞(breathing prayer)。將聖經中很簡短的經文作為禱詞,與自己緩慢的呼吸相配合,而反覆默禱。他們認為,這樣的禱告,正是可以避免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七節中教導門徒,所要避免的禱告:「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沙漠教父所留下來許多呼吸禱告詞當中,最為有名的是〝Kyrie Eleison〞(Lord, have mercy),這一句非常短的禱詞,有人認為是來自在主耶穌所說的一個有關禱告的比喻。有兩個人到聖殿中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他是站在那裡,沾沾自喜的向上帝述說他的宗教儀式行為表現,還趁機會在上帝面前數落同來聖殿禱告的一位稅吏。至於那一位稅吏,則是不敢前來,遠遠站著、低頭垂胸,向上帝輕聲訴說他那很簡短的禱告: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沙漠教父就將這句簡短的禱告詞更加簡化,成為只有兩個字的禱詞:主啊!施恩!

我們的呼吸可以再分為三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吸氣,第二個動作是在吸氣之後的一個極為短暫的屏息,第三個動作則是呼氣。當我們吸氣時,是把上帝所創造新鮮空氣中的氧氣吸入我們的身體裡面。然後,就是一小段完全沒有動作的靜默,接著是把我們身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吐出來。因此,埃及沙漠教父就從聖經找出許多簡短的經文,前半句是描述上帝的恩典,我們用吸氣來領受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各種恩典,然後,我們給自己一小段靜默的時空,來默想與享受上帝的這些恩典,接著是呼氣時,把我們心靈中的一切欠缺與困難,都傾訴在上帝的面前。有人也用這種呼吸禱告的方法來唸詩篇23篇。

但願在忙碌生活中的我們,也可以從埃及沙漠教父所遺留下來的呼吸禱告中,學習用這個方法來親近主,並且操練上帝的同在。

營養 (Nutri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 中午12:26

營養 (Nutrition)
蔡茂堂 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生命,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到萬物之靈的人類,都須要從周遭的環境,獲取生存所必須的養分(nutrition)與氧氣(oxygen),才能夠產生元氣(energy)以進行生命現象的各種功能;並且吸收元素 (elements) 以進行細胞本身的修補與成長。養分的攝取是由消化系統,一條彎彎折疊的管狀器官(tube organ)來負責,氧氣的吸入則是由呼吸系統的複雜分叉的囊狀器官 (sac organ) 來負責。管狀器官有一個與體外相通的入口,負責由環境攝取食物,然後食物通過這條消化管,其所含之養份被消化與吸收,最後,無法消化吸收的殘渣,以及消化管所產生的廢物,則由消化管的另一端出口排出體外,這是一個很有效率,單向進行的分解吸收線(disassembly assimilation line)。呼吸系統的囊狀器官,則是從環境吸入新鮮空氣的入口,以及將體內所產生廢氣排出的出口,是相同的。因此,在這個複雜分叉的囊狀器官中,氣體的流動是雙向循環的。

元氣(energy)的獲得方法可以分為三種。化學營養生物(chemotrophs)可以從環境中的無機化學反應攝取能量,大部份的化學營養生物是屬於細菌類。光合營養生物 (phototrophs)則是可以把太陽光所含的能量,經過光合化學反應,儲存於糖分或是其他的有機化合物,大部份的光合營養生物是屬於植物類。異體營養生物(heterotrophs)則須要從環境攝取食物,經由消化作用將其分解吸收,再運用從呼吸系統取得的氧氣,進行氧化作用,將食物中所含的能量釋出。

異體營養生物從環境獲取食物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單細胞生物會向食物顆粒伸出偽足(pseudopod),將食物顆粒包到細胞內,形成液泡(vacuole),再將消化酵素送入液泡中,將食物顆粒分解成養分,然後於吸取養分之後,液泡又移到細胞膜,打開液泡,將不能消化吸收的殘渣排到細胞外面。這種細胞內消化(intracellular digestion)稱為吞噬作用(Phogocytosis)。多細胞動物從環境獲取養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蚜蟲(aphid)是將其口器刺穿宿主動物或植物的身體,直接吸取其體液中的養分。蚯蚓(earthworm)與白蟻 (termite)則可以從他們所生存其中的土壤或木頭中,分解並吸取養分。牡蠣(oyster)與河蚌(mussel)從水中濾取浮游微生物,加以分解並吸收其養分。鞗蟲(tapeworm)則寄生在動物的小腸中,把宿主動物小腸很辛苦已經消化分解好的養分,直接就吸收進去。大部份的動物,則是從環境攝取大塊的食物,經由消化系統的物理與化學作用,來將食物分解成養分,再將養分吸收進入體內。

為了讓這個很複雜的消化作用能夠順利進行,人類的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須有很密切的協調互動關係。在人類的下視丘(hypothalamus)的外側區域(lateral),有一個饑餓中心,腹內側(ventromedial)則有一個飽足中心。食物的色香味,會直接影響我們的食慾。胃腸中充滿食物時,會經由迷走神經,回饋刺激腹內側下視丘而產生飽足感。當食糜(chime)從胃被推入十二指腸時,十二指腸璧會分泌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一方面讓膽囊收縮,以釋出膽汁,進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的乳化(emulsification)與消化;另一方面,它也經由血液到達腦部,刺激飽足中心。當胃中沒有食物時,胃壁細胞會分泌一種〝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除了會刺激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以外,也會刺激外側下視丘的饑餓中心。

主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可見人的生命所須要的,比物質的食物還要多。物質的食物是靠著神在創造宇宙時所說出的話,而產生的果實五穀菜蔬以及各種動物。以色列人在曠野,依靠耶和華所賞賜的嗎哪來維持生命,耶和華同時也說話,交待以色列人須要每天清晨太陽尚未出來之前,到營外收取嗎哪,而且只能收取自己一日所須的份量。但是以色列人還是有人不知感恩、順服,甚至抱怨要吃肉,以滿足口腹之慾,以致於遭致上帝的審判。但願我們每天清晨都能讀經、靈修,從上帝領取一天的屬靈嗎哪。

足夠收拾的恩典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 下午5:16

足夠收拾的恩典
林文哲牧師

「五餅二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浮現我們腦海中的可能是一幅眾人群聚等候分餅,或耶穌虔誠祝禱;眾人希奇驚嘆用餐的壯觀景象。的確;增量式的神蹟總是讓人拍案叫絕,它的神奇之處在於超自然的量變結果,但是神蹟除了效果性的現象之外,目的在揭露真理的教導與信仰實踐的意義,在量增的表象中更富含質粹的超越性真理。

神蹟是上帝的作為,我們不只受神蹟景象的吸引,更要從神蹟中學習經驗上帝;尋思神蹟過程中所揭露的真理教訓。

1.超越自我憐恤眾人;概括承受被愛的需求
經文的開始提到「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這透露一件事情「五餅二魚」神蹟的不是某種既定情境過程中醞釀發生的結果,而是意料之外;臨時起意而行的神蹟。原來耶穌「聽見」一件事情而退出眾人;獨自到曠野,而且耶穌聽見的這件事讓他內心非常激動,需要一段獨處來平復情緒。從14章第一節讀來我們就知道耶穌聽見的事就是:施洗約翰被斬頭死於非命的事。施洗約翰與耶穌有親戚關係(路1:36),是耶穌的啟蒙老師,於公於私都有非常親密的關係。聽到他的死訊必定非常傷心,尤其是死於奸人讒言;身首異處;更教人情何以堪,耶穌受此打擊也不免情緒起伏,需要暫時避開眾人給自己一些喘息空間。

但是當眾人聽見;不知是聽見耶穌的去處或者聽見施洗約翰的死訊,又都擁到耶穌所在的野地來而耶穌「就憐憫他們,治好他們的病」。意思是耶穌並不因情緒低潮、對人性絶望而棄絶跟隨尋求他幫助的人。耶穌將自我的情緒挫折與心靈的創傷暫時擺下,關心;而且醫治跟隨而來的人心靈和肉體病痛。

愛人是一種美德,但是出於情感或意志來愛人仍嫌不夠,我們聽過「施比受更有福」;施愛予人與蒙神祝福好似一種因果關係,付出愛心的人擁有屬天的祝福,收受別人愛心者得到現實需求的供給,兩者之間各取所需,宛如互利互惠的共生結搆。基督對世人的愛與世人出於德行人情之愛不同之處在於耶穌視愛世人為一種責任,一種全然的承擔,這種愛的實踐不但沒有預期對方的回報,也沒有設定自我的前提。

2.收拾碎屑,恩典周全
耶穌的福音不只是心靈的力量也是供給肉體飽足的食糧。「五餅二魚」的神蹟不只玄妙神奇,祂也平凡實際,更重要的兩者都是生命所需,都是上帝靈恩彰顯,耶穌深知這點也設想周全,他憐恤眾人的疾病也供給生命所需食糧。所以當門徒建議耶穌解散眾人好讓大家用餐時耶穌嚴正的交代學生「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吃吧!」當學生面有難色表示只有五餅二魚時,耶穌很堅定的說:「拿過來給我。」然後拿餅對天祝謝。小量的物質食物滿足眾多飢餓的需求。

除了供給眾人吃飽,耶穌交代門徒收拾碎屑有12筐,(意謂12人份)正好供給12門徒所需。當耶穌教導眾人時門徒為餵飽眾人而焦急,當發放食物時門徒自己也餓著肚子,當眾人吃飽門徒收拾碎屑,這一切從人看來;做耶穌的門徒吃力不討好,一點好處也撈不到,然而這個神蹟中收集碎屑所的12筐正好為門徒取用,他們雖然較多付出較慢享用,但是他們不但臨場經驗神蹟也參與締造神蹟,除了見證「爆量」的神蹟,更享受收拾碎屑-「控量精準」額外的神蹟。

耶穌珍惜每一份得自上帝成就的祝福,也為那些同工的門徒留下最神奇或是神蹟最完美的部分,門徒不但經驗神蹟也參與締造神蹟,享受神蹟更享受額外的神蹟。這表示耶穌珍惜每一份得自上帝成就的祝福,也為那些同工的門徒留下最神奇或是神蹟最完美的部分。

結論
跟隨耶穌本不是一條易路,與主同工有時更常多犧牲付出,但是甘美在於我們能夠體驗平凡中有珍奇,零碎中有完整,更深刻的信仰而覺豐盛甘甜。

神蹟不在於玄妙驚異之處而在於平凡無奇卻意境深遠。耶穌為愛世人而降世為世人仰求而施捨耶穌不但行神蹟,祂本身就是「神蹟」,透過上帝的恩典我們其實早已領受諸多的神蹟,問題在於我們未嘗細數珍惜,或是將神蹟視為神奇炫惑的效果以致眼明心盲,更有甚者;濫解神蹟真義,以輕重貴賤計量得自上帝的神蹟,以致竊取上帝的榮耀誇示自我,不然就是好大喜功;輕忽「行在至微小」的微言大義。

南神的懇求與邀請
1. 南神一百三十餘年過往的歷史充分見證了上帝的神蹟,也讓我們更珍惜來自教會信徒的關心,在有限的資源以及經營上面臨的各項挑戰,我們更仰賴上帝帶領也迫切懇請教會一如過去關心;繼續成為南神屬靈與經營的伙伴。

2. 台南神學院是培養教會傳道人的學院;需要與眾教會共同分享上帝的恩典,也需要回應教會對傳教者的期待與需求,神學院與教會的關係猶如人體的頭腦與心臟,彼此需要也相互分享。

3. 南神邀請教會兄姐參與神學教育為台南神學院代禱,也需要得自教會的奉獻-金錢與人才(有志獻身)的支持,共同經歷上主奇妙的作為。

使徒彼得與使女羅大的故事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 下午4:17

使徒彼得與使女羅大的故事

林輝彥神學生

在使徒行傳中12:1-17中,是有關使徒彼得與使女羅大的故事。這個字在新約中出現13次(福音書6次,使徒行傳2次,加拉太書5次),都是指作服侍工作的年輕女子。這個字在四本福音書出現的地方,幾乎都是用在指那位在大祭司的庭院中,指認出彼得是與耶穌同伙的那個人(馬太26:69;馬可14:66, 69;路加22:56;約翰18:17)。很奇妙的,這個字在使徒行傳出現的另一個地方,也是與使徒身份的確認有關,記載在使徒行傳第16章。在這一章的前半,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家庭教會在呂底亞的家中形成。16:16節描述一個使女在宣傳著保羅這一行人是上帝的僕人,向人們傳講得救的道路。但保羅這群人似乎對於這樣的傳講不勝其煩,他拒絕接受她傳講的信息,並不允許她再加以推廣。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作者用了三次這樣類似的故事場景,用最微小的使女角色,能夠認出使徒的身份,但也都不被接受,被否認、被拒絕。

跟據勞委會的統計,台灣目前有合法引進的外籍勞工有超過30萬人,其中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約12萬人,外籍監護工、外籍幫傭在台北市約有3萬人,推算台灣有10萬家庭聘請外籍監護工或外傭,台北市則有2萬多家庭與外籍監護工、外籍幫傭。在我們鄰近的國家菲律賓,是一個勞務輸出非常大量的國家,因為近幾十年經濟落後,就業機會減少,只能勞力向外輸出。在海外工作的菲律賓人有八百多萬人,佔了他們國家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台灣最早引進菲勞、菲傭,雇主與菲傭間常用英語溝通,算是台灣最早一代的外傭。曾在一個國外的營會中,聽到一名菲律賓的基督徒學生分享說,在他們國家中,政府非常鼓勵人民出國任勞務,許多人民雖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國家,也希望政府能夠改善國內的就業環境,但還是要向現實低頭,必須出國工作。於是有一個基督徒的勞工組織,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傳福音的機會,於是開始規劃一系列的課程,訓練這些即將要出國工作的人,如何利用在家庭幫傭,或是任監護工時,有基督徒的見證,將福音傳給服侍的人。


那麼,台灣有這麼多外籍勞工,我們怎麼看待他們呢?一般人對於外勞的印象都不好,會搗亂、喝酒鬧事等。其實許多外勞在當地都是受良好教育的人,但許多顧主的心態把他們當成粗工、雜技團,什麼都要他們會,也認為這些外勞很喜歡賺錢,就讓他們拼命加班,沒有生活品質可言。


回想阿公、阿媽在世時,家中也有請一名外籍看護來照顧生病的阿公。雖然相處融洽,但有時我們也會有一些不好的對待。例如,她們喜歡打扮地漂漂亮亮,就算是在工作,也會妝飾自己。但阿媽就會罵她說,妝扮這麼漂亮是要出去勾引男生喔!還有她們的主要工作是照顧生病的親人,但是有些親戚會要求她到家中打掃等等。再看看教會內做禮拜的時候,也看到愈來愈多的外籍看護隨著被照顧的人一起來教會做禮拜,但我們真的是讓這些外籍看護做禮拜嗎?還是她們是來工作的,順便做禮拜呢?


保羅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裏,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6-28,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我很喜歡在高派的聖公會領聖餐的方式,無論在社會上是什麼地位的人,什麼膚色、性別的人,都一同跪著與耶穌同桌,領受聖餐。在那一刻,我們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裏,成為一體了。

教會系列(五)—恆定(Homeostasis)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 中午12:00

教會系列(五)—恆定(Homeostasis)
蔡茂堂 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生命,有許多指標都必須保持在一個相當狹窄的目標範圍內,才能夠繼續生存,甚至健康成長。每個生命努力地把自己生命中這些重要的指標,保持在該狹窄的目標範圍內的過程,就叫做恆定 (homeostasis)。舉例來說,我們的體溫,必須保持在攝氏36.1-37.8度之間,過高就是發燒,過低就是失溫,不只會帶來不適,嚴重的話,還會導致生病與死亡。我們血液中納離子 (Na) 的濃度正常範圍是135-146 mEq/L,氯離子(Cl) 是95-112 mEq/L,二氧化碳 (CO2) 應該是22-32 mEq/L,鉀離子(K)的正常範圍最狹窄,是 3.5-5.5 mEq/L。我還記得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老師們三令五申,要我們大夜值班為住院病人做靜脈注射時,一定要非常注意那隻黃色的氯化鉀(KCl)針劑,只能夠打進點滴瓶中,讓它慢慢的滴入病人的靜脈中,絕對不可以一下子就打入病人的靜脈中,因為,病人血中鉀離子的濃度會立刻上升,很快的就超過5.5 mEq/L的濃度,病人的心臟會馬上停止跳動。

單細胞生物的細胞質所含成份組成的恆定狀態主要是靠半透性細胞膜的選擇性滲透來維持。因此,單細胞生物維持恆定的功能相當簡單,因此他們能夠生存的體外環境(external environment)就很受限制,大部份單細胞生物必須在滲透壓接近水的液體環境中才能生存。多細胞生物的恆定狀態就比較複雜了。多細胞生物的絕大部份體細胞,是被包圍在表皮組織的裡面,浸泡於表皮組織所包圍而形成的體內空間的組織液(tissue fluid)當中。多細胞生物就發展出一個更為複雜而特殊化的系統來負責維持體內組織液[包括淋巴液與血清在內]所組成的體內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的恆定狀態。

就人類而言,這個複雜而特殊化,負責維持體內環境於恆定狀態平衡的系統主要是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最重要的是位於大腦底部的腦垂腺(pituitary gland),腦垂腺受到來自視丘下部(hypothalamus) 神經細胞分泌物直接間接的影響來調整。腦垂腺的分泌物經由血液循環,送到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但是只有對於擁有與該分泌物結構相對應受器的器官或組織會對其有反應,其個別特殊性(specificity)非常高。腦垂腺所影響的內分泌腺體,包括:甲狀腺(影響新陳代謝)、腎上腺(負責壓力反應)、生殖腺(掌管生殖機能)。除此之外,腦垂腺的分泌物還調整脂肪與水份的代謝、身體的成長、分娩與泌乳等生理功能。貼近甲狀腺四個角落有四個小小的副甲狀腺,負責鈣的新陳代謝與骨格的健康。位於胃背面的胰臟有胰島腺,調整糖分的新陳代謝。腎上腺除了負責壓力反應之外,還調整免疫與發炎反應、鈉與鉀的代謝、以及心跳與血壓等功能。生殖腺 (男性的睪丸與女性的卵巢) 調整兩性的生殖功能。

除了上述這些傳統的內分泌腺體之外,近來的醫學研究發現,我們的消化系統本身,也自成一個相當完整的內分泌系統,除了胰臟以外,胃、十二指腸與肝也都會分泌物質影響胃口、消化、膽囊、凝血等功能。我們全身的皮膚與肌肉以及心臟等也都有內分泌的功能。由此可見,人類的身體多數的細胞都參與維持體內環境恆定狀態的功能,使得人類可以在各種不同巨變環境之中生存。

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進入迦南之前,在西奈山上藉著摩西頒發十誡給予以色列民,要他們遵行這些律例典章,好在外邦人環繞的環境下,還能夠維持他們屬靈生命的恆定狀態,而不會隨著外邦的風俗,左右擺蕩、反覆不定,甚至到了與神關係斷絕的處境。上帝透過摩西與亞倫的教導與帶領,以及後來歷世歷代先知與祭司的教導,來幫助以色列民保持他們屬靈生命專一侍奉耶和華的恆定狀態。可惜的是以色列民並不接受上帝僕人的教導與警告,保持對於耶和華專一侍奉的恆定狀態,而陷入拜偶像的混亂當中,導致於家破國亡的悲慘下場。

主耶穌基督降世之後,呼召人到他面前來作門徒,跟隨他的腳蹤與榜樣,學習專一侍奉上帝。耶穌為了保護我們的屬靈生命,賞賜給教會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1-13)

教會系列(四)—領袖 (Lead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 下午3:47

教會系列(四)—領袖 (Leader)
蔡茂堂 牧師


一個健康的教會首先必須有一群健康的領袖來帶領這個教會。屬靈的領袖須要具備一些領袖的恩賜。不少的教會學者嘗試從世俗的領袖學或是企業界的公司管理學找到一些領袖的原則,然後再從聖經中尋找一些經節來支持這個原則。這種先有結論、再找理論的作法 (被稱為 text proofing) 可能會導致斷章取義、削足適履、引喻失義的危險。

有些學者主張,屬靈的領袖必須具備處理教會事務,解決教會問題的能力,在教會握有被大家認定的屬靈權柄,最好還能顯出來自上帝的超然能力。有一位來自荷蘭的天主教神父盧雲 (Henri Nouwen, 1932-1996) 對此論點持不同的看法。盧雲曾經在頂尖的大學與機構擔任教職近二十年,包括堪薩斯州梅寧格基金診所 (Menninger Foundation Clinic in Topeka, Kansas)、諾特丹大學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以及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等等。他受到上帝的感動,決定接受加拿大多倫多城破曉鎮一個專門照顧心理重度殘障者的拉阿契社區 (L’Arche community of Daybreak in Toronto, Canada) 的邀請,前往擔任該社區的輔導神父。他並且被指派長期照顧一位名為亞當的心理殘障兒童。當他在這裡服侍這一群主耶穌 “最小的弟兄” 們的前三年當中,有機會受邀請對一群神父與牧師們作有關二十一世紀基督徒領袖的專題演講,他把這三年當中他從這些心理殘障者身上所學習到寶貴的屬靈功課整理出來,成為演講的內容。他甚至帶一位心理殘障者比爾 (Bill) 到講台上與大家分享。事後這些講稿被整理出來,於1989年由十字路出版公司出版,書名為『奉耶穌之名:基督教領袖之省思』( Nouwen, Henri JM, In the Name of Jesus: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Leadership.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盧雲使用馬太福音第四章所記載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故事,以及約翰福音二十一章所記載耶穌呼召彼得牧養主的羊群那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作為指引來討論二十一世紀基督教屬靈領袖必須小心面對的三大試探。

盧雲說,目前多數的學者都認為必須具備解決困難的能力、廣受歡迎的名聲、以及超然屬靈的權柄才能夠成為成功的屬靈領袖。但是盧雲從耶穌在曠野受撒旦試探的故事,指出這三樣也可能成為屬靈領袖的三大試探。

第一個試探,是當耶穌因為禁食四十晝夜而饑腸轆轆時,撒旦引誘耶穌展現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耶穌拒絕掉入撒旦所設下的自恃能力的圈套,而回答說,一個屬靈的領袖必須依靠的是出於上帝口中的應許與教導,而不是依靠自己所擁有的才幹或能力。

第二個試探,是撒旦帶領耶穌到聖殿的頂端,引誘耶穌衝動的一躍而下,讓上帝派天使來保護他,使他安全著地,如此,可以立刻贏得群眾的掌聲與愛戴。但是,耶穌知道,屬靈的領袖是不可以企圖要操控上帝 (manipulation),來譁眾取寵。

第三個試探,是撒旦用世上萬國的榮華來引誘耶穌離棄上帝,屈服於撒旦。耶穌清楚的告訴撒旦,屬靈的領袖必須能夠專一敬拜侍奉上帝,不能三心兩意,或是拿敬虔作為謀取個人財富利益的手段或工具。

然後盧雲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復活的主耶穌向三次否認主的彼得,以及其他的門徒在提比哩亞海邊顯現,為他們預備豐盛的早餐,教他們打到許多的大魚,然後主耶穌與彼得有一段很令人感動的對話。主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與主愛的關係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當彼得很慚愧的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時,主耶穌就把很重要的責任交託彼得:你餵養我的小羊。這是屬靈領袖最大的職責,而不是展現個人魅力來譁眾取寵。最後,主耶穌溫柔的對彼得說,一個真正成熟的屬靈領袖是願意完全放下自己的偏好,順服上帝的帶領,甚至願意為此犧牲生命,而不是追逐個人的利益。但願我們都願意學習成為好的屬靈領袖。

教會系列(三)—健康 (Health)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 上午10:04

教會系列(三)—健康 (Health)
蔡茂堂 牧師

自從德國的教會成長學者史華茲 (Christian Schwarz) 於1996年出版《自然教會發展》(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而掀起教會健康運動(Church Health Movement)之後,健康便成為基督教界非常熱門的討論主題。

健康本來是屬於醫學的觀念。世界六十一個國家在1948年4月7日於美國紐約開會,決定成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時,便在其組織章程的前言中,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
『健康是身體、心理、與社會的完全安適感,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這個定義在六十二年來並沒有被更新,或是修訂。只是在2008年12月10日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社論,出現一篇由加達教授與歐格拉地(Alejandro R Jadad & Laura O’Grady)聯名著作的文章,探討如何定義健康的議題。他們並且在英國醫學雜誌網站開闢了一個專用的部落格,(http://blogs.bmj.com/bmj/2008/12/10/alex-jadad-on-defining-health/)
馬上引起全世界許多學者的反應。到2009年2月9日已經有34篇回應文章上傳。從這些回應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有關健康的觀念,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健康是終極理想盼望 (Health as Ultimate Ideal Hope)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健康定義的觀點。健康不應該只是消極的去除身體的疾病與虛弱。健康應該是積極的追求身體、心靈、與社會的完全安適感狀態(complete wellbeing state)。這個定義是無法用可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來加以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ment)的主觀理想盼望。有人主張這個定義比較接近「幸福感」(happiness),而非健康。有人批評這種定義把絕大多數人排除在健康之外,不切實際。

健康是最佳現實適應 (Health as Optimal Real Cope)
這種主張的學者認為健康應該是能夠面對當前個體本身與環境的現實狀態作出最佳的適應。健康的要求是會隨著個體的成長階段、成熟程度、與殘障限制而變化的。健康是個體與環境之間持續性不斷變化相互影響與適應的動態互動過程(a continuous changing dynamic coping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

這個新的定義,把世界衛生組織在六十二年前的定義,從靜態的狀態(Static State)改為動態的過程(Dynamic Process);從理想的盼望(Ideal Hope),改為現實的適應 (Real Cope);從兩分法的類別 (Dichotomous Category)改為連續性的程度(Continuous Grade)。在這個新的定義之下,一個因病被截肢的病人,也可以過著健康的生活。健康還包含有不斷成長與成熟的成分。

除了上述兩種不同的健康觀之外,最近還有學者指出,健康是一個很複雜複合體的側影(The Profile of a Complicated Complex),健康是個多向量且各向量間又會互相影響的複合體。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有考慮到這一層面,除了身體以外,還要考量心理的向量,以及社會關係的向量。很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發現,靈性的向量以及生態的向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定義是:健康成熟的標誌是具有去愛與工作的能力(The two hallmarks of a healthy maturity are the capacities to love and to work.),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健康應該是我們努力去獲得的一個能力或資源(capability or resource),我們可以使用它來追求我們人生的目標。保羅說:「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大衛危機中的轉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 上午9:43

大衛危機中的轉機
曾昭瑞牧師

當腓利士人的軍隊來到亞弗時,掃羅王是相當不安的,所以他在夜間化妝深入敵軍後,來到隱多珥,在那裡尋找交鬼的婦人,想要知道戰爭的結果。同一個時間,大衛也是相當不安的。因為這場腓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的戰爭,亞吉給大衛出了一個難題:「你和跟隨你的人都要隨我出戰。」如果大衛出戰,那麼他就必須直接與掃羅對陣,大衛所要面對的,不是誰勝誰敗的問題。而是,無論勝負如何,他都必須背負叛逃的罪名,同時他變成一個為了效忠腓利士人而不惜殘殺以色列人的叛亂武力集團首腦。這是大衛想要極力避免的事。但是如果他拒絕出戰,又不符合作為亞吉分封為王應有的責任。在這樣的一個情勢下,大衛似乎沒有任何行動,來謀算自己的下一步,聖經在這裡留下了空白,我們不知道大衛的心意是什麼。但是很有趣的,事情的發展,卻是往大衛最有利的方向去展開。

這段經文記錄了腓利士眾首領出於實際的考量,他們拒絕大衛與他們一同出陣,這樣的決定,讓大衛逃開了兩面不討好的窘境。這樣的結果,雖然聖經的作者沒有提到這是上帝的作為。但是,絕大多數的聖經學者都認為,這不是偶然,而是上帝在背後的安排。以色列人在描述大衛興起的過程中,他們用一種方式來形容大衛王朝來臨的必然性,就是「耶和華與他同在」。從他被撒母耳膏立開始、到受詔進入宮中為掃羅王彈琴、擊倒巨人哥利亞,發生在大衛身上的事件都有一個特別的記號,就是「耶和華與他同在」,或是上帝在暗中幫助支持大衛。所以大衛得以做什麼事情都能夠順利,即使當面對掃羅王發動國家機器來追殺大衛時,大衛還是可以在夾縫中取得生存,一次又一次地逃過掃羅王的行動。聖經的作者,在這些發生的記載中,固然明白的指出來大衛在某些情況下,似乎顯得對上帝不太夠有信心,所以選擇了投靠腓利士人。但是上帝並沒有因為這樣就離他而去,反而這大衛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拉了大衛一把,讓他有一條退路。

事實上,腓利士眾首領拒絕大衛一同出戰,不但解決了在戰場上進退兩難的的困境,適時的退出戰場,讓他能夠及時回救洗革拉,因為亞瑪力人利用大衛與跟隨他的人隨軍出戰時,攻入了洗革拉。大衛若沒有及時從戰場上退回,其後果是不堪設想。很可能,那些跟隨大衛的人會怪罪於他,造成大衛力量的分崩離析,這樣,大衛無論如何無法取得足夠力量來與掃羅家族的人爭奪王位。正因為及時地從戰場撒回,所以大衛得以在與亞瑪力人的戰役中,出其不意,得到重大的勝利。這場勝利,也是大衛流亡生活的一個轉捩點。他不僅贏得跟隨他的人更大的信任與愛戴,也讓大衛找到了更上一層樓的舞台,他掠得大量的財富,使得他能夠用來交好在南地的以色列人,從而取得這些人的好感與信任,這對他往後的興起,與掃羅家族的競爭中,南方族群一直是他堅定有力的支持,因著有這些人的支持,使得大衛一步一步地贏得(收買)民心。讓他成為接續掃羅王之後的統治者有著莫大的助益。

金牛犢 (Golden Calf)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 下午1:46

金牛犢 (Golden Calf)
蔡茂堂 牧師

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之下,蒙耶和華拯救脫離法老王的奴役,浩浩蕩蕩地走出埃及。聖經記載,他們除了攜家帶眷、扶老攜幼,還趕牛驅羊、連鍋帶杓的,另外還從以前壓榨欺負他們四百三十年的埃及鄰居,搜括了許多金器、銀器,和衣裳 (出12:35)。

摩西被耶和華呼召,登上西乃山頂,領受耶和華所親手刻寫十誡 (Decalogue) 的兩塊石版,以及如何建造讓耶和華能夠與以色列人相會的會幕 (Tabernacle) 藍圖 (出24:12-31:18)。在山下的以色列人,枯等摩西四十天之後,由於沒看到摩西下山,開始產生焦慮不安。他們便強迫亞倫為他們鑄造一個神像,來取代摩西,帶領他們走過曠野沙漠之地。亞倫要他們將家人身上的金耳環拿來給他,他們很快就收集到足夠的金耳環,讓亞倫鑄成一隻金牛犢 (Golden Calf)。一大清早他們便簇擁到這隻金牛犢神像之前,膜拜獻祭,接著展開歌舞慶宴 (出32:6)。

猶太拉比一致認為,除了創世記亞當與夏娃伸手摘食耶和華所禁止他們染指吞食的分別善惡果之外,這是猶太民族集體冒犯耶和華最嚴重的罪孽。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個罪的重點在於使用埃及或是迦南等外邦人所拜的牛犢做為神像。另外一些聖經學者則主張這個罪的重點在於使用黃金做為神像的材料。

埃及人所拜的牛神稱為阿必斯 (Apis)。他是由天上降下之一道光芒成孕。他的行徑具有預言的能力。他的氣息能使疾病痊癒。他的出現會給周遭的人們帶來生生不息的精力。迦南人所拜的男性神明巴力 (Baal) 的神像是公牛神 (Bull),女性神明亞斯他特 (Astarte) 的神像則是牝牛神 (Cow)。這些牛的神像代表迦南神明的力量、堅忍、精力、以及給人類帶來福祉。

黃金則是古今中外幾乎所有民族都渴望且膜拜的對象。古希臘的神話米達斯的碰觸 (Midas Touch),描述人類對黃金既愛慕又害怕的矛盾關係。米達斯照顧酒醉迷路的西勒奴 (Silenus),因此,迪歐耐斯 (Dionysus) 答應要成全他的一個願望。米達斯要求他可以點物成金。當他回到他的花園裡,將手指碰一根樹枝或是一塊石頭,樹枝與石頭立刻變成黃金。米達斯感到非常高興,立刻叫僕人擺設宴席慶祝。可是,好景不常,米達斯一拿食物,那個食物立刻變成無法下嚥的金塊。米達斯拿一杯水,那杯水馬上變成一杯黃金液體而不能入口。更可怕的是他的女兒跑出來要他抱抱,但是他的手一碰到他女兒的身體,女兒頓時成為黃金雕像。米達斯害怕的向迪歐耐斯禱告,請他收回這個禮物。迪歐耐斯答應他的禱告,要他到帕克多祿 (Pactolus) 河中洗手,就可以脫離這個魔咒。米達斯從此搬到鄉下過田園生活,遠離黃金榮華世界。

在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事件之後,耶和華指示摩西,在建造會幕的至聖所時,需要用黃金來包裹至聖所的約櫃並且用整塊黃金打出約櫃上方的施恩座,聖所裡面的金燈臺也是用整塊黃金打成的,陳設餅桌與金香爐則都用黃金包裹。聖所與至聖所的牆板也是用黃金包裹 (出36-37)。

由此,我們知道,黃金是上帝所創造的寶貴禮物,可以用來敬拜侍奉上帝。但是,我們如果把上帝所賞賜給我們這個極寶貴的禮物,視為比上帝還重要來膜拜,黃金就會變成為金牛犢的偶像。黃金也常常被拿來當作財富的象徵。財富也是上帝給人類的賞賜。但是,我們如果貪戀錢財,把上帝所賞賜給我們所有的其他恩典都想要轉成黃金,我們便會陷入米達斯的魔咒當中。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六章10節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願我們都學會用感恩的心來領受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錢財,也學會用愛心將錢財和貧窮的人分享,並且小心不要將這些錢財變成膜拜的金牛犢。

獻個鐵釘錢…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 上午9:12

牧函:獻個鐵釘錢…
李晶晶牧師

李阿嬤說:「我吃的很簡單,大家也常常會送些食物給我,生活這樣也是過得去,只是為教會出個鐵釘錢…」,阿嬤口中這個為和平建堂奉獻的「鐵釘錢」,是她賴以維生每月所領老人年金的三分之一。

她是供應者
在舊約(王上17:10-24),旱災遍地之時,一對撒勒法的寡母幼子,接待一個長途跋涉、飢餓求食的陌生旅客以利亞,抱著必死的心將家中僅剩的麵與油做成小餅,給這個逃難者得以裹腹。一個饑貧無援的寡婦,仍願意供應另一個需要者的要求;一個需要別人關懷的家庭,卻成了接待上帝僕人的避難所;在那一點點的「僅剩」上全然拿出供給之時,她經歷了上帝「不減少、不短缺」每日夠用的恩典與祝福;一個寡婦在飢荒之年成為一個「供應者」。
詩人說:「但我是困苦窮乏的,主仍顧念我;你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詩40:17)

她是奉獻者
在新約(路加21:1-4),熙嚷往來的聖殿婦女院中,此起彼落從各處奉獻箱傳來嘩啦啦銅幣連響聲中,一個寡婦無聲無息地投下了她僅有的兩錢,靜靜地離開了。「咚-咚-」幾乎聽不到的兩聲卻敲響了天上門,迴響至今。耶穌開門見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她對神的愛毫無保留、她將明日吃喝的憂慮全然交託;在兩錢上她沒有和上帝平分,不是一人一個,而是所有全獻上;她不是哀嘆等候救濟的人,她因信成為最多的「奉獻者」。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5:7)

她是建堂者
在和平(和平傳奇001),也有這樣的故事...,由建堂推廣組同工明豪兄前往訪談一位七十八歲的李阿嬤:
李阿嬤出身在大戶人家,她的家族原是名極一時的成功商家,擁有自己的商船,在大陸沿岸及台灣艋舺都有店舖。但由於上一代把家中的祖產一盡敗光,父親也沾染鴉片惡習,最後,在四歲那年她被賣去當養女,阿嬤說:「就像是放去自生自滅,但感謝主在那段時期的保守。」。在那時常常沒東西吃、沒有體力,卻仍要作許多粗活,像是去井邊挑水,井又深、水桶裝水又重,小小年紀的她必須站到井口上,用雙腳支撐才有辦法提起水來,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井底…。想起這些往事,阿嬤感恩地說:「那時,主就保守我。」
現在,李阿嬤身體算是健康,只有點骨質疏鬆的問題。她說:能吃能睡,已經很滿足。現在,李阿嬤住在青年公園旁的國宅,靠著每個月老人年金六千元和微薄的存款生活。2007年主日禮拜,教會第一次開始為建堂發認獻單時,當天李阿嬤就填好認獻單,願意每個月奉獻兩千元,而這兩千是她每月老人年金的三分之一。她說:「我吃的很簡單,大家也常常會送些食物給我,生活這樣也是過得去,只是為教會出個鐵釘錢。」這是不一樣的和平建堂見證,阿嬤雖然有骨質疏鬆的毛病,卻願意每週轉兩班公車,坐半個小時的車到教會作禮拜。阿嬤雖然經濟狀況並不富裕,卻願意奉獻她養生的三分之一,為教會建堂出個鐵釘錢。阿嬤雖然沒有受過教育,目不識丁,無法讀聖經,可是她仍能活出感恩且具有影響力的生命見證。阿嬤的生命是富足的,因她以認識主耶穌為至寶,也因這阿嬤這樣簡單的相信,她成為一個富足且願意給的人。

有一本書說「窮得只剩下錢」,那我們呢?「剩下」什麼?又願意「獻上」什麼?
你可有「鐵釘錢」?「鐵釘時間」?「鐵釘~」……

教會成長 (Church Growth)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 晚上8:18

寫作於2009.01.1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教會成長運動 (The Church Growth Movement) 是由馬蓋文 (Donald McGavran) 所發起的宣道運動。馬蓋文夫婦於1923年接受基督使徒(Disciples of Christ) 教會差派前往印度當宣道士。當時他的差會所設立的教會不太有成長。1933年衛理公會宣道士匹克主教 (Bishop J. W. Pickett) 將他所觀察到的基督教群眾運動(Christian Mass Movements) 著書發表。這個運動讓印度的最低階層種姓族群大批同時受洗信主。

馬蓋文原先相信一對一的個人佈道是最合乎聖經原則且最有效果的宣道方法,他原以為大量族群同時信主的結果是產生大群半生不熟的基督徒。但是在接觸批克主教這本書之後,他的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馬蓋文有機會把他從批克所學到的方法嘗試使用在他的宣道工場上而看到很好的結果。1953年馬蓋文將他的經驗與想法寫成一本書“上帝之橋” (The Bridge of God) 出版,卻不被大家重視。

後來馬蓋文得到耶魯大學研究獎助金而得以前往世界各地,包括波多黎各、菲律賓、泰國、台灣、日本、牙買加等地觀察研究浸信會、聖公會、衛理公會、長老會、五旬節會等教派的宣道情況。1959年他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寫成 “教會如何成長” (How Church Grow) 一書出版。他認為宣道 (Evangelism) 常常只偏向傳福音,而沒有把決志的人帶入教會成為會員以讓教會成長,因此,他發明了“教會成長”(Church Growth) 一詞來取代宣道 (Evangelism)。

教會成長學強調將上帝聖經有關教會成長的永遠神學原則,和當代社會與行為科學的精華心得相結合,以促進教會的成長。華格納 (Peter Wagner) 主張,教會成長學有五大特色:

一、 合乎社會學與行為科學的原則。

二、 運用在基督教會的範疇。

三、 目標為幫助教會完成大使命。

四、 結合聖經永恆真理與當代社會行為科學發現。

五、 以馬蓋文的理論為根基。

1961年馬蓋文在奧勒崗的西北基督學院 (Northwest Christian College at Eugene, Oregon) 設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1964年開始出版教會成長期刊 (Church Growth Bulletin)。1965年教會成長機構遷移到位於巴撒提納的福樂神學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Pasadena)。1969年設立威廉凱利圖書館 (William Carey Library) 大量出版教會成長的書刊。1973年馬蓋文與溫安 (McGavran and Win Arn) 共同成立美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for American Church Growth)。1970年代教會成長逐漸擴大成為一個運動,包括:植堂、細胞小組、屬靈戰爭、衝突處理、轉變仲介、領袖發展等等內容。

教會成長學在普世基督教界引起許多爭議。1970年代的爭議重心是過份強調量的增長、群眾運動的效度以及使用策略的真理性。1980年代的熱門話題是教會成長的詮釋、溝通理論以及商業原則的引用,宣道應該是宣揚或是勸信 (proclamation or persuasion)。1990年代的討論則是關於慕道友友善的教會 (seeker sensitive church)、滿足慕道友須要以及教會的促銷手法等等。教會成長運動逐漸的被由史華茲 (Christian Schwarz) 教會健康運動 (Church Health Movement) 所取代而沒落。

目前美國的超大型教會 (megachurch),像舒樂 (Robert Schuller) 的水晶大教堂 (The Crystal Cathedral)、海伯 (Bill Hybel) 的柳樹溪教會 (Willow Creek Church)、華倫 (Rick Warren)的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等都可以說是受到馬蓋文教會成長學影響所產生的教會。

擴張帳幕 (Enlarge Tent)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 下午6:53

寫作於2009.01.0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當以色列出埃及以後,在曠野流浪的四十年之間,耶和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民有與神親近的機會,呼召摩西登上西乃山 (出24:16),親自交待摩西如何搭建一個帳幕的樣式 (出26:30)。這個帳幕將作為上帝與選民相會之處,稱為會幕 (Tent of Meeting, Tabernacle) (出29:43)。

以色列民在進入迦南定居之前,四處漂泊為家,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帳幕,中文聖經翻譯為帳棚。亞伯拉罕曾經接待三位出外的客旅進入他所居住的帳棚中 (創18:1)。挪亞在醉醒之後,祝福雅弗說: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裡 (創9:27)。住在同一個帳棚裡表示彼此關係的和睦與親暱。

由此,我們知道,帳幕是人與神以及人與人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的象徵。2009年和平教會將進入教堂重建的時期。在教堂重建期間,我們將會像古代以色列民一樣,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因此,我們要更加強推動並建立我們與上帝之間,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的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當我在上帝面前安靜等候,尋求上帝賞賜給我們和平教會2009年的教會目標時,感謝上帝的恩典,將以賽亞書54章2節的經文賞賜給我們。“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耶和華藉著先知以賽亞鼓勵以色列民,要他們擴張帳幕。

如果要擴張帳幕,須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張大幔子 (Stretching Curtains)

感謝主的帶領,和平教會從2008年起開始推動小組事工。我們推展了以帶領福音朋友為主的安得烈小組,以鼓勵教會侍奉為主的比撒列小組,以及以落實彼此相愛為主的腓立比小組。盼望在2009年三種小組都能夠張大幔子,讓更多的和平兄姐,都能夠進入小組的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之帳幕之內。

第二、放長繩子 (Lengthening Cords)

感謝主的恩典,2008年和平教會在宣道的事工上面也有成長。我們對於和平教會以外的宣道機構所承諾的奉獻目標,在年底之前都由有負擔的會友的指定奉獻達成奉獻目標。我們對於竹田教會的五年福音隊計畫,也在2008年底告一個段落,並且轉型為對竹田教會當地所興起的同工輔導培訓的取向。我們也開始支援配搭在深坑教會的課輔事工與週末營事工。我們也開始派同工前往雲林橋頭教會支援其兒童主日學事工。我們在台大兒童醫院癌症病房的福音關懷事工也開始籌備推動。我們在青田社區的生命教育事工也看到上帝的開門與恩典。但願在2009年,和平教會的兄姐在宣道與社區等外展事工的參與,會更增加,讓我們能夠一起放長宣道與社區事工的繩子。

第三、堅固橛子 (Strengthening Stakes)

感謝上帝的憐憫,2008年和平教會的禱告會,經歷了一次在衰退中蒙神復興的恩典。感謝主,在2008年5月15日有十五位兄姐一起開幾部車南下,前往花壇教會,參訪並學習曹靈姬牧師所帶領的禱告會。教會禱告會的參與從7位成長為最高達38位。最高興的是青契決定參加教會的禱告會,社青也有好幾位來參加。

2008年三位牧師也開始推動三套每日靈修的規畫,李牧師與我也開始在和平教會網站分享我們的靈修心得,以此鼓勵更多的和平兄姐培養每日靈修親近主的好習慣。我們盼望,2009年會有更多和平的兄姐每天會有靈修親近神的時間。每個團契與小組都能夠推動彼此代禱,也會有更多的兄姐有負擔來參加教會禱告會。更盼望有更多的家庭舉行家庭禮拜。2009年我們也盼望在兒童與成人教育上面能夠有更多的老師與學生來參與。讓我們一起來加強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堅固我們信仰的橛子。

服事與服侍 (Serve)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5:20

寫作於2008.12.28
作者: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在接近被釘死十架前不久,很清楚的告訴他的門徒說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路10:33-34) 聽到這樣的預言,對於主耶穌復活充滿信心的兩位門徒,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與約翰,馬上運用他們那豐富的想像力與旺盛的企圖心,聯袂 [我猜應該是私底下吧!?] 前來找耶穌,他們很聰明的要求耶穌開給他們一張已經簽名卻還沒寫下數額的支票。主耶穌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刻要求他們將支票數額寫明,然後才考慮是否要簽名。結果他們所寫下的,竟然是卡位問題。他們如此拋下工作與家庭,辛辛苦苦的跟隨耶穌三年半,到處旅行佈道、餐風宿露,實在是看好這位浪跡天涯的夫子,是個將來大有潛力的榮耀君王,因此,他們願意不惜犧牲、不辭勞苦的跟隨,是對於將來的光明遠景有所規畫與期待,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與信心。

那裡知道主耶穌也有他的黑色幽默。主耶穌警告這兩位胸懷雄心大志的門徒說,要拿這張支票,必須要有好酒量與好泳技才行。這兩位兄弟還是不夠成熟,不知道耶穌說這些話必有玄機,就挺身拍胸的回答說,這個還難不倒我們兄弟,我們的酒量雖然還沒通海,但是陪老師乾杯是沒有問題的,游泳也還可以。那裡知道主耶穌的答案居然是,這張支票數額過高,不能由我簽名,必須由我爸爸簽名才有效。但是剛才你們兩位答應我的陪我喝酒游泳,我就在此謝謝你們兩位了。這下子這兩個門徒原來自以為可以私下找耶穌,佔便宜。那裡知道,反而成為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只支票沒有拿到手,還許下了願意陪耶穌乾杯與游泳的承諾。更慘的是,他們不知道,耶穌所要喝的酒是背負全世界罪惡的滿杯苦酒,耶穌所要游過的河是死亡陰間的河流。

不知道是誰把這件事的風聲走漏了,這兩位門徒私下向耶穌所提出的卡位請求,成為丟到公廁的石頭,激起公憤。其餘十位門徒在聽到這兩個偷跑的夥伴的消息之後,並沒有詳細打聽他們與耶穌談話的細節與結果,就義憤填膺、將這兩位門徒圍起來要狂揍強扁他們一番。耶穌聽到他的門徒就要打群架了,連忙叫他們都到他的面前來,趁這個難得的場合給他們上一課機會教育。課程名稱就叫做:僕人領導學 (servanthood leadership)。耶穌告訴這十二位門徒說,在外面的政治世界,大家都搶破頭要當政治領袖,就可以吃香喝辣、支使掌控,享受別人的服務。但是在我的國度,情況剛好相反,在我的國度中,所有的領袖都要願意去服務他所帶領的跟隨者與部屬。最後,主耶穌丟下一句讓人深自反省的一句話: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可10:45)。

主耶穌所留下來的這句話,成為許多神學家探討、詮釋與爭議的對象。人子來所要服事的人是包括那些人呢?人子對他們的服事項目與內容包括那些事呢?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句話是上面那句話的延伸,是額外加上的恩典,還是這是服事內容的詮釋呢?

我們中文聖經,一向把 diakone,w [diakoneo] (動詞) 或是 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事”。最近我從芬蘭差會所出版的書上面才看到翻譯者將這個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侍”。引起我的好奇並深思。逐漸的,我領悟到對人的服務應該包括服侍與服事兩個面向。前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認識與互動關係,後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實際服務內容與動作。在服侍與服事之間,服侍應該是比較基礎的部份,服事則是實際可見的後果。如果沒有好的服侍關係與認識,則所做出來的服事動作與表現,不一定會滿足被服務者的需要與喜好。但是,如果服務者只是用心在瞭解被服務者的喜好並建立彼此良好的互動關係,但是卻沒有將這些認識與關係轉化成為實際生活上的動作與表現,則服侍也變成空空的口號了。但願我們每個人在與神的關係以及與人的關係中,都能夠成為真正的服侍者與服事者。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 蔡茂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 下午6:00

寫作於2008.12.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寒冬玫瑰(The Winter Rose)是由約瑟馬丁與潘美拉馬丁 (Joseph and Pamela Martin) 所合作譜寫的聖誕節清唱曲(Cantata)。作者運用上帝所賞賜給他們那豐富的創意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譜出一齣膾炙人口的清唱曲。

我們都知道,玫瑰花是在春末夏初才長蕾開花,所以被稱為“夏日玫瑰”。作者卻大膽的使用其想像力,創造出一朵盛開於寒冬的玫瑰花。這朵在寒冬盛開的玫瑰花,會讓所有觀賞者嘆為神奇。主耶穌的降生,是上帝所賞賜給予人類的一個神蹟奇事(miraculous birth)。

清唱曲的開始,是冷風呼呼、天寒地凍的夜半漆黑。在這樣冷酷惡劣的環境中瑟縮顫抖的人們,引頸遠望,企盼著來自上帝那奇蹟式的寶貴禮物---寒冬玫瑰的生長與綻放,可以給這個陷在黑暗冰凍中的花園獲得重生與釋放。

在黑暗痛苦中的百姓,依稀還記得那古老的先知所留傳下來,有關寒冬玫瑰的預言。在久已枯萎折斷的耶西枝幹上面,將來會有再長出嫩芽的盼望(賽11:1)。先知以賽亞也清楚的預告,在寒冬玫瑰長芽吐苞之前,會先有先驅使者(herald)吹響號角,預備迎接寒冬玫瑰的降臨。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賽40:4)。當一切都預備妥當,寒冬玫瑰將會迎風綻放,展現那令人心曠神怡的聖潔美麗,散播出令人沉醉如夢的馨香芬芳。

這朵寒冬玫瑰誕生綻放在猶太地的伯利恆,受到約瑟的呵護,被擁在馬利亞溫暖的胸膛。漆黑穹蒼出現閃耀巨星,吸引東方博士騎著駱駝、翻山越嶺,帶著寶貝禮物前來朝拜。寒冷野地飛來成群天軍,向看守羊群牧者傳報佳音 “天上榮耀歸真神,地上平安賜世人。” 牧羊人也成群結隊、歡欣鼓舞的跑到這伯利恆的馬槽邊,大家一起來敬拜迎接這寒冬玫瑰。

看哪!這毫無瑕疵的寒冬玫瑰是多麼純潔美麗。他所散發出來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讓人著迷。我們也很驚奇的發現,慈愛的上帝竟然給這馨香美麗的寒冬玫瑰掛上滿身的荊棘,美麗的花瓣在寒風中搖曳。花瓣在荊棘中片片的脫離,鮮紅的花瓣在寒風中飄落大地,就像那被荊棘刺傷所流下的血滴。這是寒冬玫瑰為了讓上帝花園能夠重現生機而甘願犧牲自己、獻上為祭。

寒冬玫瑰凋零盡淨,掉落的花瓣被路過的客旅踐踏在腳底,紅色的汁液濺散在各地。周遭的一切似乎又歸回黑暗冰凍中的沉寂。但是,在天上慈悲的上帝對這冷酷的世界並未放棄。上帝的大愛包容並轉化世界的殘酷抗拒。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溫馨香氣的生命又從死裡再興起。

聖靈在五旬節從天而降,彷彿下雨。聖靈的恩雨滋潤著我們枯乾的心田。古老的先知以賽亞就曾經清楚的看見並預言: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 (賽55:10)。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充滿溫馨香氣的生命在許多蒙恩子女的心田又蓬勃長起。上帝的花園到處長滿了寒冬玫瑰。上帝的聖靈彷彿那南風與北風,吹進上帝的花園裡,讓花園裡的每一株寒冬玫瑰都盛開怒放。看哪!每朵盛開的寒冬玫瑰隨著聖靈的風吹而快樂跳舞搖曳。每朵寒冬玫瑰所散播出來那迷人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飄出上帝花園的牆頭,飄向地極。讓一切的榮耀全歸給上帝。

掃羅的最後一戰 -- 曾昭瑞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 下午6:05

寫作於2008.12.14
作者:曾昭瑞牧師

當掃羅把大衛驅離自己之後,才不過幾年的時間,以色列人的軍事力量下降的相當快速。當時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之間的戰事,雖已呈現膠著狀態,但是掃羅依舊將他的心思意念,完全投入在搜捕大衛這件事上,使得他無心推動阻止非利士人入侵的事。

非利士人與掃羅的交戰,曾在山地遇到重大挫敗,所以他們不想再重新侵入山地,而是等待適當時機,以便能夠一舉成功。不久,時機似已成熟,非利士人在大衛背叛投入自己陣營不久後,決心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行動。有些人認為非利士人這時的舉動,是因為大衛投誠加上掃羅在以色列人中大失民心有關,這些事讓非利士人得到相當的鼓舞,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下定決心在亞弗集中軍力進攻。亞弗這個地點就是一個世代以前,他們勝過以色列的那個地方。但是這一次非利士人學到了經驗,他們沒有向中央山地前進,也沒有在那裡等待以色列人進攻,而是沿著海岸向北開戰車進以斯德倫平原。這時的掃羅也揮軍北上,在基利波山腳安營要與非利人對陣。(撒上二十八4;二十九1)

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邦--迦蕯、亞實突、亞實基倫、迦特與以革倫採取聯軍策略,一但進入以斯德倫,那麼平原的路就在他們的掌握之中,此外他們還可以得著海上人民和那些與他們同盟的迦南城邦對他們的支持。並且這一帶的區域,都是屬於平原地區,也是他們的戰車最能發揮戰力的所在。過去非利士人冒險進入山地,結果戰車無法發揮效用,而被以色列人打敗的教訓,他們至今印象深刻。而且進入了以斯德倫之後,就有可能把掃羅與來自北方的加利利各支派的聯絡切斷,使掃羅陷於孤立,而無法集中全國力量對抗非利士人。

事實上,掃羅沒有事先預防非利士人的集結,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動員全部的力量,在天時、地利、人和盡失的狀況下,掃羅為什麼要打這場注定失敗的戰爭,沒有人知道。或許,他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之地,沒有辦法想太多,只好選擇孤注一擲,這場戰爭還沒有打響,掃羅悲慘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甚至掃羅也知道,他去找了隱多耳的女巫,招喚撒母耳的靈魂,也知道自己悲慘的結局。但是掃羅沒有退卻,或許他騎虎難下,而且他又從來不是一個沒有勇氣的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結果就是一敗塗地,以色列潰不成軍,他的三個兒子被殺,而掃羅自己也重傷而自殺了。至於大衛,卻從一場無可避免的困境中,意外得到了解救,他僥倖的不必上戰場。如果他真的奉命到戰場上去攻打自己的同胞與人民,那他會怎樣行?結果會怎樣?這就不是我們所能夠知道的了。

孕育宣教的教會 -- 莊孝盛

寫作於2008.11.30
作者:莊孝盛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非常高興貴教會給我這個機會來到你們當中分享和見證。宣教如同一個將要死亡、快要被唾棄的教會重新更新,。多年來我從許多的教會得到激勵,深深受感動的教會,大都多數都和宣教有關係,宣教是教會的責任,然而宣教也是我們經歷上帝奇妙的所在。聖經說,上帝是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的上帝,一間個願意為上帝走十架道路的人,他首先要得到上帝的奇妙和恩典。宣教是教會無可推託的一個天職,身為長老教會的牧者,我深深的以為,長老教會的興起對台灣這塊土地,有非常重大的一個影響和責任,從南到北、從山區到偏遠的海邊,一千兩百多間的教會如果能注重神所給我們的宣教的使命,我們必能夠興起神他的大能和祝福在這塊土地上,改寫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和命運。各位弟兄姊妹,貴教會已經投入許多宣教的工作,是不是能夠通過今天的這個禮拜,我們更新自己,重新讓我們的教會因著我們的獻上為的活祭,讓貴教會能夠在靈裡合一,為神興起宣教的大使命。我要跟和大家分享聖經的話語,因為今天聖經的這兩節經文,都是我這一生最喜愛的,也是在聖經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禱告,一個是大衛,一個是保羅,這兩個人在整個教會的歷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是一個信仰的前輩,一個說「我要高舉神救恩的杯」,一個說「我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本來這就是基督徒從心裡面應該有的一個態度。當我們守聖餐時,長執小會員將這個杯送到我們面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將生命的杯送到我們的周遭親友人群裡。願我們的教會在建造上帝的聖殿時,我們在神的面前獻上我們的心,參與在教會的事工,不論大小事,願我們所付出的金錢、精神和才華,能夠在上帝面前讓他祂的聖名被高舉。讓我們在神的面前再一次同心來禱告:

「天父,當我們要領受你祢的話語之前,我們要靜靜地打開我們的心,在你祢施恩的寶座前許多年,我們自問,到底我們對你祢的福音認識有多少,不然為什麼何有時我們感到傳福音是那麼的困難,求上帝用你祢權能的杯餵養我們,讓我們來為你祢大發熱心,也讓我們的生命大大地得到喜樂,當我們得到你祢的餵養而興起時,願主你祢讓你祢的聖會成為你祢救恩的記號。我們在你祢的面前擺上自己,也獻上祢你的教會,祢你的教會是萬民景仰蒙祢你祝福的一個地方,不只是基督徒聚會的聚會所在,而是萬民來親近祢你、敬拜祢你的地方。我們深深地為我們的教會來禱告,神通過這個教會,讓萬民因此得祝福,也除去我們心中許多的障礙和阻礙,讓我們的心中不再有貧乏、不再有虧欠,讓心中以許多的攔阻不再成為我們的藉口,讓我們的教會能夠為主祢你來興起,天父上帝,求祢你恩膏這個教會。在建堂的工作,我們更深深地相信,外在的建築物比較容易建造,但使徒的生命是更是重要,求主祢你透過今天的經文興起祢你的大能,讓這個教會大大的進步,讓我們在祢你的裡面得到助益,。我們如此禱告,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引言:宣教的真諦與理念(願為神去觸摸世界)

我曾經看過許多心中有感動的教會,不論大或小,理由不在他們教會的規模,而在於他們所展現生命的亮麗,他們透過許多宣教的工作,來展現耶穌基督給他們的使命。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的教會在談到宣教年會的時候,宣教到底是代表什麼意思?我們如何在自己的教會裡面去贏營造一個宣教的教會?宣教又代表什麼?宣教有許多的意思、有許多的教導,但是我最喜歡的是一個南非的宣教師他所講的,他說宣教最重要是帶給別人盼望,不論在經濟上、不論在心靈上、不論在政治上、不論在自己的前途,以及在許多的無奈和黑暗當中,宣教就是在人的需要當中帶來神的應許和盼望;David Bosch(大衛伯席)就是這個南非的宣教師,他引用了許多教會的歷史,也談到許多聖經的記載,他寫的書都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成為教科書,他在宣教的定義上說了一句話,那段話是結論:「宣教就是傳盼望,把盼望帶到絕望的人當中。」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所讀的這兩段經文,是我們在聖經裡面的兩個人物,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在耶穌基督的教導裡面,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文,都是教導我們如何投入成為孕育宣教教會的一個使命。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你們當到普天下傳福音,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太28:19-20),這就是一個大使命的記載,也代表教會有一個使命,應該去呼召、邀請、傳遞,讓更多的人來認識耶穌基督。耶穌又說:「你們當敬畏耶和華,而且盡心、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 ;路10:27),在傳統上教會稱這段經文叫作大誡命,大誡命如果是右手,大使命就是左手,這兩隻手就是孕育宣教非常重要的兩隻手,一個是使命,一個是誡命,誡命就是愛人如己,教會不是空傳神話語的地方,教會是用生命來感動人、用生命來包容人,讓人在耶穌基督的愛裡,讓教會成為一個愛的記號和出口。所以有許多時候當教會在談宣教的定義,我們不能不從內在生命的更新,讓神的愛能夠滿溢,從這個教會直到這個社區、直到在每個曾經在黑暗角落哭泣的人。除了這個以外,耶穌又說:「我來是為了讓人得更豐盛的生命」(約10:10),所以宣教有許多聖經的教導,但是最主要的是宣教是行動,宣教不是停留在這個地方,宣教是停留在我們的手和腳。各位弟兄姊妹有許多我們的故事,我們能夠從許多的教會彼此的探訪,我們能夠更深深地去激勵我們自己,我曾經看過許多的教會,他們願意成為耶穌基督的手,他們願意成為耶穌基督的腳,他們願意用耶穌基督那種僕人的形象,去為別人做服侍的工作,他們的服侍勝過牧者的講道,他們的服侍強過於牧師的教導,他們用實際的活動讓人得到感動。

很多基督徒不敢跟向人家傳福音,或者沒有足夠的熱心去傳福音,可能有幾種原因,其中一種原因,是我們對福音的本質和領受不夠完全。我看到初代教會的信徒在跟和人家分享他們的新生命時,是充滿著興奮、期待和熱情,但是我也有一種沮喪和掛慮,就是有時候待在教會越長久的弟兄姊妹越有規矩,但是而那份熱情越消退,當我們要跟向人家傳福音時,卻很難開口,所以到底是福音沒有滋味,還是我們還沒有尚未得到福音的滋味?今天的經文中若我們往前看,大衛在他的祈禱中這樣說:「我要在耶和華面前行活人之路。」(詩116:9)意思要在主的裡面得到一個活潑的人生,因為這個信仰,我的人生充滿希望,一個在人生中未曾被充滿的基督徒,他當然很難去跟和人家別人分享這種生命的祝福,願我們今天對主說:「主,我要向祢你大大開口,在今天的禮拜中領受從祢你而來的幫助。」我們要思考我們的教會要成為怎樣宣教的一個教會,我們要如何用主所給我們的恩典與人一同分享。如果你的孩子問你說:「媽媽,為什麼我們要信耶穌?」如果你的孫子問你說:「阿公,為什麼你要信耶穌?」請問你要怎麼回答他?可有我們家庭家族中的故事?不是每個家庭家族都有信主的故事嗎?我是第四代基督徒,我的內外祖父母都在第四代前信主,我的家庭家族都有這種信主的故事。我的外祖父是在彰鹿很貧窮的勞工,有一日在大埕有一個陌生人,一個老先生擔著擔子要去賣東西,半路在大埕休息,用頭上的斗笠在搧涼,在休息的當中他開始唱起歌來,我的外祖父覺得奇怪,那個歌曲聽起來不是台灣調,也未曾聽過,所以就問他說:「阿伯,你在唱什麼歌?」阿伯回答外祖父:「我在唱聖詩,是我們基督徒在敬拜的詩歌。」「很好聽耶。」「你要是想要聽,就去台南太平街有一間太平境教會,你去就可以學到這些詩歌。」很有福氣的是,我的外祖父沒有這樣聽過就算了,他真的隔週禮拜天從彰鹿走到台南,彰鹿到台南大概二三十公里,他去作禮拜,因此我們全家族得救,為什麼?因為我的外祖父在那裡就打開心門,雖然不知道那天牧師說了什麼,但是外祖父回家後把家中所有的偶像全部清理掉,外祖父的爸爸嚇一跳,「這是大不敬,我兒子瘋了」,趕快去磕頭向神明賠罪,外祖父對他爸爸說:「爸爸,我們要信,就要信真的。」從那時起,上帝的救恩臨到我們家族。外祖父有七個女兒,他遺憾自己沒有兒子(獻給上帝作牧師),雖然他很窮,但他知道智慧、真理和教育的重要,七個女兒全部讀到高中以上,我的阿媽也是這樣認為,再窮也要讓子女受教育,不論男女,結果被鄰居譏笑:「女兒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你卻窮的骨瘦如材,還花這樣的錢去給女兒讀書」,但是她知道在上帝的眼中,男生女生都是後代。後來他看到鄰居中有一個養牛的孩子很乖巧,所以就幫助他、栽培他,果然這個孩子去讀神學院成為牧師,我的外祖父也把大女兒嫁給這個養牛的孩子。

宣教是什麼?宣教就是經歷到上帝,將那份熱情向我們周圍的人講,教會就是講耶穌的故事,教會就是分享耶穌基督的愛,我們要如何代替主去幫助、照顧、鼓勵,甚至擁抱那些需要擁抱的人,教會的設立絕對不是為了我們這些基督徒而已,因為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祂不是說:「我為十二使徒釘十字架」,而是為了信和不信的人、為了願意和不願意的人,他祂是無條件的用他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活活的屬靈宴席讓眾人因此得到益處,所以從他祂的學生到保羅,這些人無怨無悔,一生用十字架作他們生命的重點。保羅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

在保羅的眼中來看,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生命,高過神蹟奇事;在保羅的眼中來看,上帝的救恩大大的超越希臘人追求的身體、智慧和真理。弟兄姊妹,我們對福音的認識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遞杯的人?願我們在主內對由主所興起的許多教會得到激勵,。在我服侍的這二十幾年來,主用很多教會感動我。昨天在分享時,有同工問我說:「牧師,在你這麼多年的服侍中,你如何與長執同工兄姐作分享?讓我們的教會長執能夠明白宣教真正的意思?」有時候我知道牧師的講道非常有限,你想要邀請一個人作一個誠實的基督徒,有可能在講台上講一百篇道,在有意無意間,或很婉轉的勸勉,才可能稍微有些回應,你真要讓一個人改變,若不是聖靈做的工,就沒那麼容易,但是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去看。我們教會有一個很好的行動,就是我們常常去觀摩其他教會,二十年來上帝讓我們看到一些感動人的教會,那些故事都成為我們祈禱的開始。

從普世教會得激勵

1. Mother Teresa的故事

昨天我有跟向大家提到Mother Teresa的故事,或許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從那個故事得到激勵和感動,其中Mother Teresa曾經照顧過廟裡面的一個負責人,那個廟的負責人是長期反對德蕾莎修女在他們印度人當中做這種宣教的工作,無論她做的多好,這個人因為他自己的種族意識和信仰的理念,長期反對德蕾莎修女所做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自己生病,無力軟弱,沒有人照顧他的時候,他的朋友把他抬到德蕾莎修女照顧老人的一個地方,他非常的羞愧,但是他沒有能力推辭,因為他躺在床上沒有辦法照顧自己,他問德蕾莎修女說:「你為什麼肯照顧我?我是你的敵人,我敵對你,我羞辱你,但是為什麼你願意照顧我?」當修女在服侍他的時候,她的十字架就在胸前,他問那些修女說:「你的耶穌犯了什麼罪?為什麼他被釘在十字架上?」外人不曉得耶穌被定十字架不是因著他祂的羞辱和罪,而是因著他祂的愛,。當一個人服侍他的敵人時,他不需要千言萬語,因為他的生命已經打開人心中的房間。德蕾莎修女還說,她無法照顧那些貧窮人一輩子,但是最起碼,在他們臨終的最後一個時刻,我能夠幫助他們帶著平靜的心,去渡永恆的人生。她把將死的老人抱到身邊,幫他洗澡,因為印度人在他們最後要面對永恆時,他們覺得帶著清潔的身體很重要,德蕾莎修女說她無法照顧他們一輩子,但是在這個最後神聖的時刻,我至少可以為他們做一件神聖的工作。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的面前為眾教會來禱告,我們求神讓我們在他祂的面前,真的能夠營造一間感動人的教會。

2. 泰北快樂人的教會

泰北有一間Parchakittisuk(即Happy people的意思)教會,叫作「快樂人的教會」,它是由一個獨居未婚的泰國牧師所設立,這位牧師因為土身生土長在泰北,她從小就經歷過許多生命的無常,因為她看到她同學經常在童年的時期消失,後來她聽到她的女同學為什麼離開泰北的原因,因為他她們的父母因著貧窮就將孩子賣到都市裡面當妓女,。這位牧師從小就在心中就有很深的無奈和痛苦,她立志說:「將來如果有一天我能夠賺大錢,我要把我的同學買回來,或者再把我的同學找回來。」這位牧師一生當中服侍跟隨神,後來當她受了神學的教育,她開始慢慢地覺得,不只是能夠救她的同學,也應該救她的同學的鄰居和孩子,後來她就用他她爸爸的房子去當作禮拜堂,她用她的庭院當作一個孤兒院,專門照顧在泰北金三角那些因為毒品得而感染到愛滋病感染的父母,以及、他們所留下來沒有人照顧的孩子。兩年前我去參觀這個地方的時候,她讓這些孩子為我們唱歡迎的歌,讓我沒有辦法靜下來聆聽他們的歌曲,因為他們一邊在唱的時候那個旋律有點淒涼,她跟向我們解釋說那首歌的意思,那條歌曲我還記得大概意思是這麼說的如此:「她說有一天在學校的作文課,老師給我們一個題目,那個題目是「『我的媽媽」』,每一個同學都在寫自己的媽媽與他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寫,因為我沒有媽媽,我沒有媽媽擁抱我,我沒有媽媽陪我去散步,我沒有媽媽擦去我的眼淚。」大概歌曲就是這個意思,在那當中我一直有很深的感觸,我感謝上帝讓我看到一個願意為耶穌基督當媽媽而不只是當牧師的教會。各位弟兄姊妹,感動人的教會不是用言語去呼召人,而是用我們實際的行動,去營造感動人的教會。

3. 紐約人行道主日學

昨天我也跟和大家談到Bill Wilson(比爾威爾森)這位牧師,他生長在紐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被單親母親遺棄的一個孩子,十四歲沒有父母,。他在人生痛苦中,得到一個基督徒的家庭的收養、受教育,後來他讀了神學院。當他在教會侍奉時,有一次看到報紙上報導有一個四歲的孩子死在紐約的街頭,因為在紐約的貧民區有毒品、槍枝、人口販賣的問題,他看見紐約的街頭有許多沒有人照顧的孩子,他毅然決然的地就投入一個街頭流浪孩子的福音工作,離開原有的教會去到紐約,作一個沒教堂的牧師,。如此,竟然他竟然就推動了一個世界性真愛的事工「人行道主日學」,突破傳統。他的車成為福音車,去載所有在布魯克林貧民區的孩子,一次兩次,不論黑人白人,將這些沒有地方可去的孩子載到他的家―一間倉庫裡面,他的家就成為一間教室,讓他們在倉庫裡成立一個主日學,給他們漢堡、給他們午餐,帶給這些孩子許多生命的希望和教導,一年、兩年到乃至二十年,許多的孩子因著這樣子如此,他們的態度有了更新和改變。這間教會在紐約的街頭將近二十台的大巴士,像是改裝過的可口可樂罐,開到街頭打開後就變成一個舞台,叫作「街頭主日學」。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想到過的,但是當你有願意的心時,上帝要將那個智慧和可能性,放在我們當中。各位弟兄姊妹,如果可以的話,我相信你們的牧師有講不完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以從早上一直講我所看見過,將自己擺在神手上、被神所高舉的教會。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為這個教會作禱告,今天所讀的經文,必須成為每一個人心中的禱告,不要說禮拜一結束,你們就忘記大衛和保羅的禱告,盼望你們將這個禱告經文寫在你們的心中,經常將教會的建堂擺在心中,教會的建築和禮拜堂是容易建造的,我不是說誇口的話語,但是建造一個十全十美、願意完全無怨無悔擺上的教會,是困難的。早在兩百多年前,一位牧師叫作John Wesley(約翰衛斯理),他的禱告就彰顯出建造教會的困難,他說:「求神給我一百個同工,是什麼都不要、是什麼都不怕,只要上帝、只敬畏上帝的同工,我要將整個英格蘭翻轉過來。」他相信如果有一百個同心協力的同工,他能夠將整個英國的社會重新歸回到神的旨意和教導上。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在談教會建堂時,有許多的攔阻和困難在我們心中,但是最大的困難其實是信徒的營造和宣教的熱情,盼望我們在今天的禮拜當中,我們能夠重新跟向神來作決志。

4. 韓國漢城恩典教會

在韓國漢城的這位牧師姓鄭,因著他看到一群自閉症的孩子,他心中沒有辦法在原來安逸的教會擔任主任牧師,。這間教會非常的富有,有兩千多個信徒,所以這個教會有相當的能力,但是這個牧師覺得他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夠了,他能夠將教會牧養的責任交給年輕的傳道,所以就提早退休,將他原來牧養的工作交給年輕的同工,他就走到街頭,用他僅有的退休金作為基金,呼召許多基督徒的同工,他們在漢城建立一間「恩典教會」,另外一個名稱叫作「麥子學校」,禮拜一到禮拜六,這間教會是一間全然的學校,從幼稚園到高中,照顧一百個自閉症的家庭,這些孩子原來在父母的心中是一個痛,因為他們的父母帶著這些自閉症的孩子,他們不曉得這些孩子的將來是什麼,但是當這群孩子來到這個教會時,他們的生命改變,他們在那個地方有新的盼望、有新的尊榮,他們不再以孩子為羞愧,甚至最後連這個社區都以這個學校和這個教會為社區的榮耀,他們要將最好的給這群孩子。我參觀這個教會和這個學校時,我看到他們的音樂廳,是一個全世界非常了不起的廳,因為音樂廳裡面的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一個景德鎮的教授,他親手用燒出來的每一塊都不一樣形狀的陶土,都是不一樣的形狀,嵌刻在整個音樂廳禮堂裡面,成為一個個消音塊,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音樂廳。這個音樂廳除了他它的建築以外,它的精神是最特別的,因為自閉症的孩子很難去到國家音樂廳,因為他們的規矩和行動的異常,所以他們很難進到全然安靜的高等藝術的殿堂,但是這個學校規定,世界一流的音樂家來到此表演,他不能拒絕這些孩子有任何異常的動作,哪怕孩子在前面跑來跑去,他們要很安靜的、很喜樂的表演,好像在演奏給天使和上帝聽。這個學校有很多特別的神學和其教會的精神,一個教會的偉大是來自於他們對聖經的理解,一個教會的偉大是來自於他們對聖經的回應,一個教會的偉大是他們願意不打折、百分之百的地、虔誠的地過十字架的生命。弟兄姊妹,我們的教會是不是能夠為人而活的教會?成為因我而祝福別人的一個教會?讓我們在神的面前,不論是像前面方才提到的「快樂人的教會」,或者這個「恩典教會」,我們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和平教會」,每一個教會有他們的故事,我們的教會也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故事,願神將他祂的榮耀尊貴放在我們當中。

一、主耶穌的教會是「宣教的教會」

1.宣教的教會:被耶穌的愛所激勵的教會 多元宣教的教會 365天的教會

我自己的教會,因著剛剛的「恩典教會」,我們有了新了的祝福,因為當我坐在那個新的音樂廳時,我跟向神作了一個禱告,我們的弟兄姊妹去參觀時,我們就在那個沒有人的台上唱一條我們所熟悉的詩歌,那首詩歌叫作「耶和華祝福滿滿」,我們在那裡用禱告的心求上帝,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成為白鷺鷥,我們能在這個天地當中唱出祝福禱告的詩歌。我坐在那裡跟向神求說:「神,讓我們在鄉下的教會,也能夠成為三百六十五天7-11的教會,從白天到晚上、從天亮到黑暗、從年初到年終,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停息的教會。」,神真的讓我們有這個榮幸,神給我們許多的故事,神將那些流浪的中輟生帶到我們的教會裡面,我們未曾計劃過這個工作,這個事工也不在我們的生涯規劃當中,但是神說要有就有,因為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1:3)神的創造通過他祂的言語,和他祂的心意。各位弟兄姊妹,神說「我的教會必成為萬民的祝福」,但願我們在神的面前為自己的教會祈求尋求。我們今天坐在這裡禮拜,我們希望有自己的禮拜堂,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禮拜堂建造起來可以做什麼,但當我們分別為聖獻給上帝時,上帝就有他祂的作為。六年前我們的教會蓋了一間教育館,蓋教育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訓練、靈修和社區活動的需要,因為我們要在七十週年時獻給上帝作一個禮物,其實我們沒有很多錢,當我們要蓋教育館時,我們銀行的存款只剩一百萬,預計需要一千到一千五百萬,但是我們決定要蓋,因為我們不能等到錢存夠了才來蓋,為什麼?因為若等我們存足夠時,孩子都長大了,所以我們就決定用借錢的方式來蓋,牧師和長執禱告後作了一個決定,三年內我們不對外募款,因為如果一個基督徒本身不先背起十字架,他沒資格說他是在背十字架,當你在上帝面前說「主啊,我要獻上自己。」但是你卻像乞丐向別人討錢,討來獻給上帝,我們要做主人,不做埃及的奴隸,我們已經是一個被釋放,有能力自主背十字架的基督徒,所以我們教會就做了這樣的決定,重點不是要講這個,上帝會將你獻上的五餅二魚改變。在那個獻堂的感恩禮拜中我們的誓約是這樣說的:「我們同心來祈禱,讓我們的教會成為竹東竹塘人的祝福,到了一百週年慶典的時候,竹東竹塘人要跟向我們說:『有竹東竹塘教會真好,他們成為我們的祝福。』」很奇妙,原本的計劃完全改變,因為在那當中上帝給我們一個呼召。我們當時的縣長是是王翁金珠女士,她是基督徒,曾做過老師,在她的任內做很多沒有投資報酬率的工作,就是沒有選票的工作,但是她看到很多家庭的中輟生,就問說:「可有教會能和教育局合作,來幫助這些中輟生?」因為縣長的邀請,我們接受這樣的呼召,我自己的教會,白天是一個中輟生的學校(向日葵學園),晚上是一個課後安親班(向日葵成長營),讓弱勢家庭的孩子,有一個像回到家的感覺的一個教會,這是我們教會的一個事工。為什麼?每一個教會它的故事最主要它的動機就像就像保羅所說的,因著愛,因著耶穌基督的愛,我大發熱情和顛狂,保羅說:「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3-14),一個基督徒願意為陌生人,一個基督徒願意為那些跟和他沒有任何血緣生命關係的人全然的地付出,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理由,因為耶穌基督先愛我,我全然白白得著,我願意白白的地付出,唯有耶穌基督十架的生命,能讓人以自己為中心的人生觀,轉化成為以神為中心、以他人為中心的人生觀。

2. 聖靈更新的教會:足以肩負宣教的使命 宣教的真諦:願神的國度降臨

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的教會是為別人而活的教會,讓我們關心周遭許多那些許多需要我們伸出手的人,讓我們為神去觸摸這個世界,讓我們跟向神說「我願意」,我願意走到天涯海角,我不一定要當宣教師,像連加恩,他在生命當中短暫的一段時間,神差遣他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在那一段短短地的時間裡,他不浪費他自己的生命,。神差遣我們在不同的領域,為要讓我們在黑暗的世代、彎曲悖謬的世代,將生命的道展現出來。基督徒的使命是以生命換取生命、是以生命來傳揚神的福音,讓我們在神的面前跟向神說:「神啊,我能夠為你祢做什麼?我的教會能夠為你祢做什麼?」大衛說:「我要高舉神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詩 116:13)這有兩層意義,第一,當我在神面前用禱告的心情,端起我生命的杯,第一個祝福是我能夠品嚐到救恩的滋味,我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我的生命得著豐盛;我因著耶穌基督的生命,我的生命從卑賤自私轉化成為神的榮耀和尊貴,每一個願意在十字架面前為自己將來的前程的作禱告的人,他的生命會因著那個禱告而全然不同,你們相信嗎?你願意鼓勵你的孩子,虔誠在十字架面前,全然的地委身和跟隨,讓他的一生得到神的祝福嗎,?與神同行的生命,他的生命是耶和華以勒的人生,讓我們能夠高舉神的杯,能夠頌揚耶和華的名。我們在神的面前來營造一個讓人能夠得到祝福的一個教會,讓神的國度能夠降臨在我們當中,當我們在禱告說:「願你祢的國度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你曾否想過,台灣的將來何去何從?今天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會?今天的台灣不是需要一個象徵性跟他們到處講說:「耶穌愛你」的教會,尼姑也會講「耶穌愛你」啊,有一次一個尼姑來會友的家中化緣,這個會友跟對尼姑說:「師父,對不起,我們家是信耶穌的,所以我們不方便奉獻給你。」這個尼姑要離開時回頭跟對會友說:「耶穌愛你」,那個會友嚇一跳,這個尼姑沒有說「佛祖愛你」,而是跟他說「耶穌愛你」。宣教是開闊的,真理不需要辯論辯解的,自古以來真理就存在,我們的上帝要不是活的上帝,講得的再口沫橫飛,人也不會想得著,我們的上帝要是活的上帝,我們不用傳,人來到我們的面前,他就會問你說,我要如何得著。我有一個的鄰居有一個在廟裡做管理委員的,他長期禁止他的孩子進到教會,因為他看到鄰居的孩子如果來到教會沒有一個孩子不受洗,所以孩子去教會是自投羅網,他有一個危機意識,但是後來因為教會做社區事工,大家成為很好的朋友。去年他看到有國外牧師的特會,他就問說那是什麼,我就跟他解釋那是醫治特會,他抓抓頭對我說:「牧師,我去找一群人,你來幫他們禱告,要是越有功效,紅包越大包。」我就回他說:「我幫他們禱告,但是不用紅包。」這就是馬其頓的呼召,我們不知道人家需要福音,我們想說,魚是魚、蝦歸蝦,他們是拿香的,我們是信耶穌的,所以是我們覺得不需要積極的去給他們宗教壓迫,因為我們去跟他們講耶穌時,好像是要誘拐他似的,這是以福音為恥,不敢熱情的跟對人家講我們在真理中所得到的。其實傳福音不是很嚴肅的地說聖經的話語,傳福音就是說你家族的歷史、說你信主的歷史,說你生命的經歷。我們不是修道院的基督徒,我們是在這塊土地上土身生土長的、共榮共聚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血緣,但是有共同的心願,是對台灣的將來有所盼望。

3. 宣教的教會:宣講神的話語的教會

宣教的真諦: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各位弟兄姊妹,教會是不是否能夠成為上帝國度的一個禱告者,求神的公義、求神的信實、求神他的聖潔和真實,能夠讓這個社會不再以虛假穿上國王的新衣,講一些神話來欺瞞許多周遭的人,讓我們在神的面前求他祂的國度,以他祂福音真理的種子,埋下生命的樹,不只是在大安公園,也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的當中。如果你是一個主日學的老師,你如何在孩子的身上中撒落真理的種子?讓一個孩子敢說真心話,讓一個孩子能夠在許多人都說虛假的時候,他獨然全然的敢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5:37; 雅5:12)宣教是嚴肅的,真理是不能妥協的,但是人必然會因為他的抉擇,品嚐不同生命的果實。各位,和平教會是一個有特色的教會,但是能不能學保羅說:「我遇到什麼樣的人,就轉化成什麼樣的人」?這個就是道成肉身,約翰福音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創1:3)道就是神的話語、道就是神的精神、道就是神本身。當神來到這個世界上,成為教會,當這個教會建築在黑暗的世代,他祂便成真理,這個真理成為一個種子,進到人的身上,在失去、失望、恐懼的世代,讓人重新堅持,耶和華是歷史的主宰。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的面前為宣教付出努力,讓我們在神的面前跟向神說:「神,我願意。」我願意跟和牧師同心協力、我願意跟和長執同心協力、我願意在教會裡面扮演我的工作、我願意成為一塊小小的磚塊,在建造你的聖堂裡面,不能缺少這塊磚,雖然這塊磚塊的價錢不高,但是它的價值不毀;價錢不高,但是它的價值不毀,各位弟兄姊妹,神以價值看生命,不是以價錢論斷人,世界是以價錢,但神是以價值,讓我們在宣教時所建造的教會,是一個耶穌基督的教會,耶穌基督的教會就是宣教的教會,耶穌說「你們當到普天下去」,我們去了沒有?耶穌說「你們當愛人如己」,我們心中是否有那種白白捨去的愛?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面前營造一個宣教的教會,不用大道理,讓你成為耶穌基督的手。當你的公寓旁邊有一個最近為了婚姻哭泣的姊妹,你是不是能夠去敲門?敲她的心門、陪伴她,帶她到神的面前領受安慰;你的公寓裡面有一個獨居的老人,他剛剛失去他的太太,他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老人。有一些男性真的是很差勁,為什麼?因為一生當中得到一個幸福的太太,連穿衣服今天要配哪一件褲子都不知道,都要太太幫他配好,要戴手帕要帶東西都是太太預備好,突然有一天他的太太早他一步離開世上,他的人生完全變了色,不曉得他能夠怎麼活下去。各位弟兄姊妹,我們的周遭進入二十一世紀,有太多這種宣教的機會,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不是不願,是我們心中不願,願我們在神的面前跟向神說:「我願意成為祝福人的教會,我願意在神的面前讓我們的教會,成為與人分享的教會。」各位弟兄姊妹,你們願意嗎?讓你們的教會全然的地、讓你們的長執牧者全然的地主張,我們願意一無保留的為人來奉獻我們自己。
二、孕育深具宣教生命的教會
教會必須要去孕育,生命也不是自然就會健康的,孩子也不是自然而然有寬闊的胸襟,。有寬廣胸襟的教會才有寬廣胸襟的下一代,有寬廣眼界的父母才有寬廣眼界的孩子,為什麼?因為孩子是坐在父母的肩膀上看著世界,教會就是孩子的肩膀,孩子是在教會的圍牆上看外面的世界,讓我們在神的面前跟向神求說:「神啊,我們的教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但是我們願意每一個在這裡長大的孩子,他們都有一份生命的理想,不論他們做的職業是什麼,職業沒有貴賤,讓孩子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讓每一個自我放棄的孩子,因為在教會、在耶穌的面前,重新找到自己,成為神手上的計劃。」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的面前,真的擺上我們自己。我們自問,我身為和平教會的一份子,教會在興起宣教的運動,我能夠做什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出時間,有能力有恩賜,不是等到有空,你要若是要等到有空,你會很閒,因為神所用的人都是很忙錄的,「有的還要加給他」,為什麼?因為他可以做更多的事工。宣教需要願意的心,不是錢的問題。我們教會在做「生命教育」時,我們呼召姊妹一個禮拜獻兩小時,有時請假兩小時也沒關係,一小時在教會受訓、一小時在學校講故事,如果真的有困難,你獻兩千元(一班四十本教材,總會所印的出版,一本五十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誰說宣教要有多的財力。兩千年來,耶穌基督宣教的教會,都像是乞丐般的宣教,第一個乞丐就是彼得,他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3:16)如果你願意,可以去讀教會歷史,你會得到很大的感動,自古以來成就上帝宣教的人都不是大財團、也不是大教派,有時是單打獨鬥,走到天涯海角,就是這麼奇妙,耶和華以勒不是一個傳說,也不是一個口號,手拿上帝國鑰匙的彼得,他的信是這樣的:「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祂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祂的信實直到萬代。」(詩100:5)照著他所信的,耶穌基督這樣成就了。耶穌的教會不在耶路撒冷,耶穌的教會在加利利、在那些貧窮人當中,不是教會在哪裡的問題,耶穌用他祂的生命在跟對我們說教會的本質是什麼―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
1. 美國加州豐收基督徒團契 主任牧師Grey Laurie,─30人的查經班變15000人
2. 初代教會增長的四個原則:WELL
· Worship 敬拜神的教會
· Evangelization 傳福音的教會
· Learning: 不斷學習、造就門徒
· Love 充滿愛的教會
有一個很特別的教會,在美國加州的豐盛豐收教會,這個牧師談到他們教會牧養的一個理由,他用四個字母WELL作說明,當然許多教會的更新增長有許多不一樣的策略,我相信我們的教會也有我們的策略。這個牧師用WELL這四個字母談到,一個教會必須要有能夠激勵人的禮拜;一個教會,必須要注重傳道的事工;一個教會必須,要注重教導,;一個教會必須且要注重營造愛的氣氛的一個教會。時間的緣故,我沒有辦無法很深入的跟向大家作解釋。但是我們必須要安靜在神的面前聆聽,神你在這個教會的教導是什麼,各位弟兄姊妹,神給我們這本具體的話語,當教會任何一個人站在講台上宣講神的話語,你願不願意讓這個講者,自由的地、不受干擾的地、百分之百的地、不打折的地宣講神的教導?長老教會是以神的話語為中心的教會,長老教會的牧者被設立是一個教育的長老,所以我們願不願意在教會裡面從聖經來學習?

三、為宣教培育屬靈同工:
宣教成敗的重要因素?
1. 約翰衛斯理(1703-1791英國福音派大復興的三個關鍵人物之一)
最後我要鼓勵弟兄姊妹,要認真的學習,不要做不冷不熱的基督徒,也不要做二十年永遠是一歲長不大的基督徒。有一次一個教會大更新以後,一個信徒來到牧師的面前作一個決志的禱告,他說:「牧師,我在教會已經二十年,但是在二十年當中我都是當一歲的小嬰孩,二十年當中的基督徒生涯,我毅然的沒有任何的成長,。我不要再作一個二十歲的身心障礙者,就是在那些安養院、育幼院裡面,一些二十歲但仍然卻是沒有辦無法長大行走的基督徒。」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在神的面前能夠真心的彼此學習。教會最困難的不是蓋禮拜堂,最困難的是建造那些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怕、只怕上帝、只要上帝的人,這個就是英國大復興中的一位重要的牧師約翰衛斯理牧師所講說的:「求主賜給我一百個全心全意愛神的人,除了罪以外什麼都不怕的人,我們就可以移動全世界。」他不是主流教會的牧師,而是非主流教會的牧師,但是他以非主流帶動主流教會的更新,有人問不要問我這個禱告有沒有震撼英國,我的結論是,這個禱告有震撼英國,隨後而來的英國大復興,或許不是他所帶出來的,但是當有人未曾跪拜巴力,在神的面前呼喊上帝,神必在黑暗的世代興起他祂的大能。最後我要邀請大家為我們的教會能來受訓練來禱告,其實宣教需要訓練,有很多的才能、有很多的事工、有很多的裝備,我們都需要訓練,才知道如何做宣教的事工。願我們在上帝面前作一個認真學習的基督徒,上帝的時間要是到了,上帝的號角要是吹響了,我們才有能力起來爭戰,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受裝備。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基督,我們再一次將你祢的教會交在你祢的手上,你祢是教會的頭、你是我們所敬拜的神、你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主耶穌,我們的教會不能取代祢你,懇求祢你再一次用祢你復活的生命,來喚起我們的生命;用祢你上帝國的信息,來更新我們對人生的堅持。主耶穌,我們恭敬的將我們心中所愛的教會仰望祢你,當我們在建造聖殿的時候,求祢你堅固我們心靈的聖殿,讓每一個基督徒分別為聖,讓我們的心中有彼得的聖潔,讓我們的心中有彼得和保羅的信心,好讓我們為主來建造祢你生命的肢體,從此過一個敬畏、謙卑的人生。我們如此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