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成聖 (Sanctifica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 中午12:19

成聖 (Sanctification)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在城牆硬體工程重建完工之後,開始進行更困難的人民信仰的軟體重建工程。他邀請文士以斯拉,在城門口寬闊處舉行公開研經大會,並且照所唸的經文內容舉行住棚節慶典,在八日慶典之後,民眾發現自己的生活言行並沒有遵照聖經的律例典章,因而舉行禁食禱告會,在會中大家重新向耶和華許下盟誓之約。盟誓之約的內容包括:謹守遵行耶和華我們主的一切誡命、典章、律例;不會讓子女與周遭異教信仰之人民通婚;謹守安息日為聖日,絕對不會在安息日經商謀利;大家有計畫的捐獻,以支持聖殿敬拜以及神職人員生活之所須。
尼希米另外還設法安排讓足夠的人數,遷入居住在剛建好城牆,卻人丁稀少的耶路撒冷城,安排讓他的弟兄哈拿尼和營樓的宰官哈拿尼雅管理耶路撒冷。尼希米與以斯拉還帶領全體祭司、利未人、詩班、樂團、以及民眾,分成兩隊,繞行城牆一週之後,兩隊人馬集合在聖殿舉行城牆重建完工落成感恩慶典。

尼希米在完成上述這些硬體與軟體的重建,大約十二年之後就啟程返回波斯王宮,繼續擔任亞達薛西王酒政的官職。經過一段時間後,尼希米從他的官職退休,返回耶路撒冷,查看他花了十二年之久所重建的耶路撒冷城牆以及猶太人的信仰生活情況。

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硬體的城牆還是完好挺立在那裡,但是所有軟體的重建,猶太人的信仰生活卻是敗壞得一塌糊塗,讓尼希米看了萬分痛心。

很明顯的,哈拿尼與哈拿尼亞並沒有辦法保持由尼希米與以斯拉所發起的靈命復興運動的成果。就像摩西辛辛苦苦的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在曠野漂泊流浪。在西乃山上,耶和華親自與以色列人立下盟誓。然後,耶和華呼召摩西登上西乃山頂,要將十誡以及如何建造會幕的藍圖親自交給摩西。摩西還特別交待亞倫與戶珥,在他到山頂這段空檔時段,要好好照顧以色列人。那裡知道,摩西才離開四十天,以色列人已經逼迫亞倫,為他們鑄了金牛犢。百姓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摩西下山,看到這種情景,也是痛心疾首,立刻要求以色列民眾表明態度,是要專一敬拜耶和華,還是要敬拜金牛犢。摩西除了立刻將金牛犢焚燒磨粉之外,還讓利未人殺死約三千名敬拜金牛犢的以色列人。與摩西相比,尼希米要處理的是以色列人背棄與耶和華所立盟誓的四大內容:安排敵人入住聖殿、停止供應神職人員、在安息日經商圖利、容讓子女異教通婚。為了有效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尼希米也採取了相當激烈的手段。他把多比雅的傢俱拋出聖殿房子、安排可靠人員處理神職人員待遇分配、設立安全警衛管理城門出入、對於與異教徒通婚者尼希米甚至動手打人,還拔人頭髮,逼他們起重誓。

尼希米所採用的激烈手段,就像主耶穌看到猶太人在聖殿中經商圖利時,也是採取很激烈的手段來處理。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2:15)有神學家把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順服上帝的律法的行為稱為 “暴力的順服”(violent obedience)。

主耶穌對於那些會導致我們掉入地獄與神永遠隔離的罪惡,也採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處理。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2:15) 有神學家把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順服上帝的律法的行為稱為“暴力的順服”(violent obedience)。

主耶穌對於那些會導致我們掉入地獄與神永遠隔離的罪惡,也採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處理。主耶穌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5:29-30)保羅勸告羅馬教會的會眾說,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8:13)保羅也勸歌羅西教會說,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西3:5)

親愛的兄姐,成聖的道路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康莊大道,而是一條崎嶇難行的小路。主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或許我們對於攔阻我們成聖的罪惡太過於溫柔寬容了,以致於我們在成聖的過程中,常常陷入與尼希米時代猶太人一樣的失敗。

同被建造(Built Togeth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 下午1:36

同被建造(Built Together)
蔡茂堂牧師

和平教會在1949年1月成立〝建堂籌備委員會〞,會友同心奉獻舊台幣十二億元,才完成禮拜堂的建造,於1951年3月29日舉行落成獻堂禮拜。大約六十年後,我們也決定,要重建一座新的禮拜堂,好繼續在青田社區做主的見證,傳揚天國福音,拓展上帝國度,榮耀天父聖名。

當我們在同心建造教堂時,主讓我想到建造教堂的硬體本身,應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建造一座更大、更完善的教堂的目的,是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在這座新的教堂裡面,聽見福音的信息、接受聖靈感動、悔改信靠基督、靈命得到造就、生命經歷更新、成為主的見證。這樣一群人在這座新的教堂中活動,同被建造成為基督的教會。

希伯來書3章4節說,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上帝是萬物的建造者。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上帝用口中說出的話語,從一無所有當中,創造了萬物,並且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當中,創造出光明生命與秩序。在全世界都陷入罪惡敗壞的情況之下,上帝建造了挪亞敬虔的家庭,藉著方舟渡過了大洪水的審判。當全世界同心聚集在示拿平原,企圖建造一座塔頂通天的巴別城時,上帝親自下來,變亂他們的口音,攔阻了這個叛逆。上帝從迦勒底的吾珥呼召亞伯拉罕,帶領他離開本地、本族、與父家,讓他帶領全家族在迦南地四處飄蕩、在應許地居住帳棚,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10)

上帝使用異鄉客旅的經歷來建造亞伯拉罕與上帝之間的尋求與賞賜的互動關係(來11:6),讓亞伯拉罕被建造成為信心之父。

亞伯拉罕的兒媳利百加肚子裡懷有雙胞胎時,上帝就揀選了老二雅各 (羅9:10-02),這位老二雅各的個性比老大以掃還要工於心計、詭詐欺騙,上帝就通過雅各與母舅拉班之間爾虞我詐的互動 (創29-31),以及在雅博渡口毗努伊勒與神的摔跤時的大腿窩扭傷的經歷 (創32),建造了雅各的信仰,讓他從依靠自己的小聰明的雅各,改變成為只能緊緊抓住神的以色列。上帝又讓他經歷了被他十個兒子同心欺騙而以為約瑟已經在曠野遇難,一直到年老髮白,遭遇饑荒而下埃及糴糧時,才真相大白 (創46)。雅各經歷一生的顛沛流離、挫折失敗,他親身體會上帝是一生牧養他的神,雅各屬靈的生命被上帝建造,在臨終時坐在床頭、扶著杖頭、敬拜上帝 (創47:31)。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淪為法老王的奴隸時,上帝在何烈山焚而不燬的荊棘中揀選了摩西,差遣不太情願的摩西,讓他與法老經歷十大神蹟的鬥法 (出7-12)、走過紅海的驚奇 (出14)、還有流浪曠野的經歷 (民14),建造了摩西,使摩西成為忠心的管家、超過眾人的謙和、與上帝可以面對面談話的親密朋友。

自從我們決定要重建教堂開始,上帝已經讓我們經歷了許多的挫折與困難,但是上帝並沒有將我們離棄或遺忘。我深深相信,在我們同心建造教堂的過程中,上帝也要經由許多的事件與經歷,來建造我們屬靈的生命以及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大家一起同心來建造上帝的教堂,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接受上帝的建造,好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家可以見證上帝信實與恩典的教會。

大衛不建聖殿的三個可能理由

大衛不建聖殿的三個可能理由
曾昭瑞牧師

讀過大衛生平的人都知道,大衛與上帝的關係非常好。也知道大衛是一個重視敬拜上帝的一位君王。大衛在他一切都得上帝祝福時,很自然地會想要為上帝建造一座聖殿來「回報」上帝。特別是大衛成功地將約櫃迎到耶路撒冷,然後他自己在耶路撒冷建築了一座宮殿(撒下五11;七1),卻沒有認真地建造一座聖殿去安置約櫃。對於這個問題,聖經的解釋是這樣(撒下七章):大衛是被先知傳來的神喻所阻止,於是決定不去建聖殿了。

一般而言,對於上帝不贊同大衛建殿的理由最主要是:大衛是打仗的王,流太多人的血,所以不適合建殿。上帝雖然阻止大衛建殿,但也應許他的兒子將要建造聖殿。不是大衛沒有能力或沒有時間,而是上帝不允許。對於上帝的不允許,歷代志上二十二5-9告訴我們,大衛想要為上帝建造殿,但是上帝說,他流了許多人的血,打了許多的仗。所以上帝不允許他來為上帝的名建造殿宇,只應許他的兒子所羅門,要為上帝的名建造殿宇。

另外一個我們不能忽略的原因是,撒母耳時代,約櫃似乎是被安置在示羅的一間永久的建築物中(撒上一9;三3)大衛雖然想要建殿,但是這似乎與先知所念念不忘的衝突,耶和華的崇拜在沙漠中起源的,長久以來約櫃就是放在隨時可以移動的會幕中,這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所形成的敬拜文化。雖然今天的以色列人,已經由一個移居的民族,成為一個定居的國家。但是往昔這種在曠野敬拜的文化仍然潛藏在心中,因此有人感覺到木石所造的殿宇不適用於上帝的崇拜。

上帝自己說,祂乃是要在自己的子民中「支搭帳棚」。在許多的先知群中有這種想法,上帝是住帳棚的上帝,不是住殿宇的上帝。大衛提出建造聖殿的構想,今天我們來看或許覺得很正確,但是在當時對耶和華崇拜的文化是很大的衝擊,律法書的許多規定都是以會幕的架構寫成的,若是建造聖殿,等於是把會幕除去,對於由會幕改為永久性的建築物對以色列人的崇拜有何影響,是建殿之前不得不評估的。或許受到先知們不同意見的表達,大衛對於先知的這種意見十分的理解,也覺得自己應該順應這種感覺,於是建殿的事也這樣的擱置下來了。

另外一種理由,就是上帝不要大衛以為自己可以主導什麼,上帝是上帝,大衛是受造者。是上帝在幫大衛建造,不是大衛在幫上帝建造。上帝沒有否定大衛的動機,但是要他小心。因為人對上帝的敬拜若有一點點的偏差,就可能以自己取代上帝,將自己抬高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這個不適當的位置,往往會帶給人毀滅性的災害。美麗的天使長是如此,亞當夏娃想像神一樣是如此。

從上帝對大衛的神諭,我們看見是上帝在掌權,使他安靜,大衛聽見了上帝的話,就安靜感恩,這是一個成熟信徒的記號,比我們為上帝獻上一大堆金銀財寶更重要。「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六6)我們順服上帝的旨意,比我們獻上財物祭祀更合神的心意。大衛在此所學習的功課,也是每位成熟基督徒所要學習的功課。

驚奇神學(Theology of Wonder)

驚奇神學(Theology of Wonder)
蔡茂堂牧師

上帝賞賜給每一個小孩子一種驚奇的本能(The instinct of wonder)。他們對於身邊的每一個事物,都會睜大眼睛,充滿驚喜,讚嘆神奇,探索學習。但是,當我們逐漸成長,我們的知識與經驗(knowledge and experience)逐漸累積,我們也開始追求掌控與效率 (control and efficacy),我們對於周遭事物的驚奇也逐漸的褪去。就像我們臉上的皮膚一樣,逐漸失去了彈性,而留下了歲月的皺紋痕跡。

驚奇(Wonder)是一種混合的情感,包含著敬畏(reverence)、害怕(fear)、讚嘆 (marvel)、驚愕(amazement)。當我們站立在大峽谷 (Grand Canyon)面前,眼中看到這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象;或是在海邊聽見大海嘯(Tsunami)的浪濤洶湧;或是進入羅馬西斯汀大教堂(Sistine chapel)裡面,抬頭觀賞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雄偉美麗的壁畫;或是坐在國家音樂廳,聆聽交響樂團與詩班所表演出來的彌賽亞(Messiah)震撼心弦的樂章,我們內心的深處,就可能會浮現這種驚奇的感覺,這是人類靈魂深處的顫動。

詩篇139篇14節: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I praise you because I am 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 your works are wonderful, I know that full well.)-詩篇8篇1節與3-4節: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 當我們對於我們的身體與心靈以及周遭的事物感到驚奇時,我們對於創造我們與萬物的上帝應該更為感到驚奇。因此,驚奇也是人類宗教經驗的重要來源。

猶太拉比神學哲學家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 1907-1972)主張,當我們真正去面對一朵花、一幅畫、或是一個人時,我們會感受到一切萬物都展現出上帝的照顧與關懷而感到驚奇,這種驚奇是對超然開放的態度(openness to transcendence),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中看到無限的意義(sense the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the ordinary)。驚奇是我們面對現實的奧秘與宏偉所產生的誠實反應(honest response to the grandeur and mystery of reality)。我們可以用理性去解決我們的疑問,但是驚奇是連問題都無法提出。

科學主義者(Scientism)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瞭解與解釋,驚奇是原始無知的結果。生命失去了意義,生活成為慣例(routine),我們將現實制約成概念,把奧秘轉化為教條(we condition reality into concepts, and transform mystery into dogma.)。但是,現實超過資訊,生命高於概念(reality is more than information, and life is more than concepts.)。

聖誕節是一個充滿驚奇的季節(Season of Wonders),我們卻將神聖轉為世俗,奧秘變成神話,群體成為商業(sacred to secular, mystery to mythology, and commune to commerce.)。聖誕節的驚奇是數說不盡的。掌管宇宙萬物的全能主宰竟然成為完全依賴馬利亞的無助嬰孩;創造天地的造物主竟然降生成為被造的人;榮耀的上帝竟然出生於卑微的馬槽裡;無限的神竟然成為有限的人;造宇宙的主宰竟然找不到容身的所在;該撒亞古斯督的命令竟然成就了數百年前的預言。讓我們學習當代的牧羊人,從驚奇到追尋,從見證到敬拜。

教會曆與基督徒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 下午4:55

近日,聽另一教會的同工分享,最近大家都在忙著預備聖誕節各項活動與年底的感恩聚餐以及跨年禱告會等活動,接著她說:「等忙完了聖誕節,接著就要準備復活節的活動了!」,我說:「沒這麼快吧!?」,她說:「有!每年都是這樣啊!聖誕節前就要預備待降節的花圈、點蠋、音樂,然後接著佈置聖誕節、預備聖誕晚會和讚美禮拜,過後就是規劃受難週、復活節、然後聖靈降臨節,再來又是聖誕節期,咻一下~一年很快就過了!」,是阿!在許多的教會裡,一年的節期事工與活動都在「教會曆」的週期中安排與規劃;在我們的教會裡,較為注重的是聖誕節與復活節。

基督教節期一般稱為「教會曆」(Church calendar),從傳統初代教會就有了,最早可追溯到第四世紀,它的神學基礎在於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也有人稱教會曆為「基督年」(Christian year),是以耶穌基督一生的事件所排成的時間週期,以等待耶穌降生做為教會曆的開始,接著是耶穌的出生、受難、釘十字架,復活、升天,最後以聖靈降臨結束,作為一整年教會年曆的節期。

「教會曆」可以分成三個週期(cycle),從待降節的第一主日開始:第一週期:聖誕週期(Christmas cycle),包括待降節期(Advent)、聖誕節(Christmas)和主顯節(Epipany)。第二週期:復活週期(Easter cycle),包括大齋節期、受難週、復活節。第三週期:是聖靈降臨週期(Pentecost cycle),包括聖靈降臨節期和三一節期,長達28個主日。

【待降節】又稱為「將臨節」
基督教節期的開始。所謂「待降」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再度降臨。這個節期共有四個禮拜,是在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禮拜;強調舊約先知對於將要來臨彌賽亞的盼望。待降節期的傳統裝飾,常以一個「待降花環」、四個紫色的蠟燭、以及一個白蠟燭組成;每個紫色的蠟燭是表示四個主日,第一主日點燃一支,第二主日點燃兩支,以此類推,四支紫色蠟燭分別代表希望、信心、喜樂、和仁愛。等到聖誕節點燃中間的白色蠟燭(又稱『基督燭』代表基督是世界的光)。

【聖誕節】
耶穌基督的生日,但事實上耶穌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早已無可考據,聖經上沒有記載,教會的傳承也不清楚。現在都以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一般認為可能開始於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該日原是波斯太陽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密特拉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的冬至,崇拜太陽神的羅馬異教徒將這一天作為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因為這原因,羅馬教會故選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節慶傳統的裝飾是以約瑟、馬利亞與在馬槽裡的嬰孩耶穌,旁邊還有牧羊人、以及東方博士帶來黃金、乳香、沒藥送給耶穌的禮物。

【主顯節】又稱「顯現節」
「顯現」一詞是來自希臘文。它的意思是「展現」或是「顯現」。主顯節是在聖誕節後第十二日。這個節慶的象徵圖案是東方博士跟著星星直行找到嬰孩耶穌,並獻上他們的禮物。這代表著上帝的救贖計畫不僅是給猶太人,也是對非猶太人(從東方來的博士)顯現,是向全人類顯現的救贖恩典,而耶穌成為上帝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的回應也是如同東方博士帶著禮物來到耶穌的面前。主顯節也成為分享禮物的節日,彼此收贈禮物是一種愛的象徵與表達,而最好的禮物就是主耶穌。

【大齋節期】又稱為「四旬節」
在復活節前四十天,共有六個主日,並且是從星期三的「撒灰節」開始,撒灰節的「灰」是象徵「罪」、是罪人悔改贖罪的記號。這四十天象徵耶穌在曠野受試驗、隨後受洗,以及開始祂的傳道事工;是要仿效耶穌四十天晝夜祈禱、禁食抵抗魔鬼誘惑。

【受難週】也稱為「聖週」(Holy Week)
「棕樹節」(Palm Sunday)是受難週的開始,即耶穌為完成上帝的旨意,以及應驗先知之預言,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前,群眾手持棕樹枝夾道歡迎,同時將之鋪於地上,迎接主耶穌進城的主日。耶穌得勝進入耶路撒冷,即是受難的開始。
「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在受難週週五(即復活節前一個週五),紀念耶穌基督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

【復活節】
教會曆的中心,紀念耶穌基督的復活,而「復活」是教會的信仰根基。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3月21日)之後遇到了第一次滿月,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節慶中常見的象徵有「彩蛋」、「蝴蝶」和「兔子」,蛋和蝴蝶象徵著新生命,代表基督復活的意涵,兔子因為很會繁殖,用來象徵豐盛的生命力。

【聖靈降臨節】又稱「五旬節」
紀念在耶穌復活後第50天,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彼得起來講道後三千多人悔改、決志、受洗歸主,這群人展開一個新的生活方式,教會因而誕生,這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是教會的生日。有兩個意義︰第一應驗了耶穌的預言和應許聖靈降臨;第二門徒得著能力,建立教會,擔起向全世界宣教的使命。

「教會曆」的產生是歷世歷代教會對於上帝的恩典、耶穌基督的救贖與聖靈工作所經歷的回應,透過不斷回顧追憶這些故事以及傳統慶典,提醒我們上帝行在人間的救贖行動、愛的召喚與繼續創造,幫助我們能與救恩歷史連結,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回顧耶穌救贖、再次省思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斷重新建構我們所認識瞭解、經歷的信心與信仰。

敬拜神學 (Theology of Worship)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 下午2:08

敬拜神學 (Theology of Worship)
蔡茂堂牧師

上帝在尋找真正敬拜祂的人,就是以心靈與誠實來敬拜祂的人。這是主耶穌與撒瑪利亞雅各井旁婦女談話中所提及的一句話。這是上帝差遣耶穌降世的最終目的。救恩 (salvation) 是主耶穌降世為人的重要目的。主耶穌為世人降生,並且為世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他完成了救世的大功並且從死裡復活,要被接升天之前,他吩咐他的門徒,要到普天下去,傳揚福音,叫萬民悔改認罪,相信福音而得救,這是宣道 (mission)。但是救恩與宣道之最終目的何在?上帝盼望與這些蒙恩得救的人建立真正和諧而親密的關係,而那就是敬拜 (worship)。宣道是必要的手段 (necessary means),敬拜是最終的目的 (ultimate goal)。宣道是今世暫時的過程 (contemporary temporary process),敬拜是來世永恆的目的 (future eternal purpose)。

當我們唸到啟示錄第四章的記載,圍繞在上帝寶座周圍的四活物與二十四位長老,在永恆中日夜不停的敬拜坐在寶座上的天父上帝, “四活物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的說:聖哉!聖哉!聖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每逢四活物將榮耀、尊貴、感謝歸給那坐在寶座上、活到永永遠遠者的時候,那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寶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遠遠的主,又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4:8-11)

到了啟示錄第五章,我們又看到當上帝被殺的羔羊出現時,四活物與二十四位長老又歌頌敬拜上帝的羔羊,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啟5:8-14)

從這兩段經文,我們看到,敬拜的中心是在創造的上帝與救贖的耶穌。敬拜 (worship) 是從配得 (worth it) 的觀念所衍生出來的內心反應。敬拜是以上帝為主要對象與目標的內心態度,所產生的外在活動,可以包括:口中讚美與歌頌,拍手跳舞與俯伏下拜,安靜默想與聆聽上帝話語,開口禱告向上帝傾心吐意,立定心志再次獻上自己。敬拜當中,也可以讓參與敬拜的人,從講道學習真理,從詩歌享受甜密,從請安彼此交誼,甚至可以從影片、戲劇、聲光、樂團獲得心靈的饗宴,但是,這些應該都是屬於次要的目標。敬拜的主要目標是榮耀上帝。

但願和平教會每個主日的敬拜,都能夠將每位兄姐的心帶到上帝的寶座前,讓我們瞻仰上帝的榮美,將一切的榮耀、尊貴、頌讚、感謝都傾倒在上帝的寶座前。

城市神學 (Theology of City)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 下午1:59

蔡茂堂牧師

城市化 (urbanization) 是整個世界一個無法逃避的發展過程。1900年,全世界人口約8%住在城市,到了2000年,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城市好像一個巨大的磁鐵,強大的吸引力 (magnetism) 把大量的人口 (quantity) 以及多樣的人群 (diversity) 聚集到大都會複合體 (metroplex)。隨著城市化的過程,同時也發展出城市主義 (urbanism) 的哲學思想,強調城市現象的價值 (urban value),城市生活型態 (urban lifestyle) 以及媒體網路串連 (media networking) 的推廣。

面對這樣的巨大變化,基督教會無法置身事外,或是視若無睹。因此,教會歷史中,有不少的神學家逐漸發展出不同的城市神學(theology of city)。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亞當與夏娃的兒子該隱,因為嫉妒而殺害弟弟亞伯,被驅逐離開耶和華的面,他為了害怕被殺以及自身與家庭的安全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聖經中出現的第二座城市是建造於示拿地的巴別城。當地的人除了建造城市以外,還在城市中間建造一座高塔 [考古學家在該地區挖掘到類似的宗教高塔建築遺跡,稱為吉古拉(ziggurat)],塔頂企圖通天,與神同等,又想要揚名萬世,而且不願意照神的命令分散到全地。因此,耶和華下來,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無法溝通,巴別城就成了半途而廢的遺址了。有些神學家根據這些聖經的記載,而發展出城市是被上帝審判之後,人類為求自保所產生的結果,或是等而下之,是人類叛逆上帝,驕傲自大的象徵。在啟示錄第十八章中記載的巴比倫城,代表著貪婪、淫蕩、奢侈、浪費,而遭致上帝的審判。

另一派神學家則主張,上帝在創造人類時,賞賜給人類上帝的形像與樣式,並且交待人類要治理與管理全地與地上的萬物。城市正是人類利用上帝所賞賜給人類的創意 (creativity),開發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資源 (nature),而發展出來的文明 (culture)。上帝祝福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城中,為耶和華建造聖殿,作為上帝與以色列民親近與同在的地方。希伯來書11章提到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9-10) 上帝本身是那座有根有基城市的建造者。在啟示錄21章,我們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預備好了,從天而降,上帝將與人類永遠同住。主耶穌告訴他的門徒說,他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5:14)。

因此,聖經對於城市本身,是持肯定的態度。在創世記,世界是從伊甸園的大自然開始。在啟示錄,世界被帶入由伊甸園發展出來的新耶路撒冷城裡。這個新耶路撒冷城與伊甸園中的生命河以及生命河兩岸的兩排生命樹的關係是和諧的,是自然與文明水乳交融的結晶,是城市中有花園,花園中有城市的美麗新世界。

因此,城市是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就盼望人類可以運用上帝所賞賜的創意,把上帝所創造的伊甸花園,發展成為新耶路撒冷城。但是,由於人類的墮落,城市被扭曲成為人類驕傲、叛逆、貪婪、淫蕩、奢侈、浪費、墮落的象徵。上帝還是給予墮落人類普遍恩典 (common grace),容許城市成為保護人類免於野獸傷害,或是敵人攻擊的屏障。當以色列人經過曠野流浪四十年之後,終於渡過約旦河,進入耶和華所應許的迦南美地時,上帝親自吩咐他們要建造的第一座城市,是讓意外致人於死者可以逃入該城以求保命,免於被報仇者所追殺,而可以等待公正審判的逃城 (city of refuge) (民35:15)。城市也是墮落人類可以繼續發揮上帝所賞賜創意的舞台。我們從啟示錄十八章所描述那墮落的巴比倫城,也可以看出上帝給予墮落之城還有發展文明的普遍恩典,像是音樂、藝術、工具、家庭、商業等等(啟18:2-23)。主耶穌在被賣那一夜為門徒作了一個很長的禱告,記載於約翰福音17章。在這個禱告中,主耶穌祈求上帝,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但是並不是要我們從這世界隔離。主耶穌要我們進入這個世界與城市之內,成為他那救世福音的美好見證。看哪!我們是世上的鹽,我們也是地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讓我們都能夠願意被上帝差遣,進入城市之中,活出美好見證,好像明光照耀。

盟誓神學 (Covenant Theology)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 下午2:19

盟誓神學 (Covenant Theology)蔡茂堂牧師

盟誓神學 (Covenant Theology) 是屬於聖經詮釋學 (Hermeneutic) 的一支。它採用盟誓 (covenant) 作為中心主題思想 (Central Theme) 來貫穿詮釋整本新舊約聖經的內容,上帝創造天地、人類受造叛逆、亞伯拉罕蒙召、摩西救百姓出埃及、大衛王得應許、以西結盼望新約、主耶穌設立新約、末世後新天新地等等。


與被造物全然不同 (totally other) 的至高超然上帝(transcendent God),願意降卑自己,與他所創造的宇宙萬物,尤其是擁有上帝形像樣式的人類建立相互的盟誓關係。嚴格說來,盟誓關係只能發生於擁有位格主體的雙方,自願進入彼此約束的相互關係。上帝與亞伯拉罕立下盟誓時說,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17:7) 上帝派遣摩西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曉諭摩西說,“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6:7) 上帝樂意與他所揀選並立下盟誓的百姓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上帝願意住在他們中間 (出29:45),與他們同在同行 (出33:16)。在這樣的盟誓關係中,上帝賞賜供應上帝子民生存的需要 (尼9:20),引導他們前行的方向(出13:21),保護他們爭戰得勝利 (撒上17:47),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轄制 (申33:29)。我們所信奉的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信實上帝 (申7:9),雖然以色列人一再的違約與叛逆,上帝卻是一直赦免與施恩。提摩太後書2章13節說:「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上帝希望祂的百姓能夠對祂持守專一的關係,不要讓別的神明介入他們的中間,更不要自己設立偶像來崇拜。上帝的子民對於上帝應該持有特別的尊重。為了表明上帝選民與上帝這個特殊獨有的關係 (出31:13),上帝在每週七天當中,特別選擇週六做為安息日,在這一天,什麼工都不可以做,也要讓所有的工人與牲畜休息 (出20:10)。在這特別的一天,大家要聚集在一起,舉行敬拜上帝的聖會 (利23:3)。

除了十誡的前四誡是規範上帝子民與上帝間的關係之外,從第五誡開始,就轉為規範上帝子民彼此間的關係。孝敬父母是所有人際倫理關係之首要,接著是要尊重彼此間之界線,不可任意侵犯這些界線,生命生存、財產擁有、夫妻關係、溝通誠信,最後則針對上述這些關係界線的不可跨越,以不可貪心來作總結。當律法師來挑釁耶穌有關律法之輕重緩急時,耶穌以最大誡命中的盡己愛神與愛鄰如己兩條相關的誡命,來總括上帝子民在此盟誓關係中所必須持守的責任。


當尼希米帶領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在五十二天之間完成城牆重建之後,文士以斯拉就接手進行歸回猶太人的靈命復興運動。他們以聽從上帝經由摩西所頒佈給他們的律法書為開始,同心恢復節日慶典,接著是全體謙卑禁食禱告認罪。在這些宗教儀式行為之後,緊跟著就是生活倫理行為的嚴肅立約,由尼希米帶頭簽名立志,承諾委身,願意盡力遵行上帝藉摩西頒佈給以色列的律例典章,否則願意接受上帝最嚴厲的懲治。這些生活倫理的盟誓內容,包括:在日常生活遵行上帝的律法,在婚姻生活避免異教的影響,在作息安排嚴守安息日的安息與敬拜,在經濟規劃遵行什一奉獻以支持上帝聖殿的聖工。

但願我們和平教會在教堂重建過程中,我們與上帝的盟誓關係也能夠同時經歷上帝的重建。

掃羅、大衛與宗教的關係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 下午2:39

掃羅、大衛與宗教的關係
曾昭瑞牧師

大衛與掃羅的不一樣,其中有一點在於他們與宗教的關係。掃羅當王的時候,是處於一個先天不良的狀況下。當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時,撒母耳並不喜悅(撒上八6)。(撒母耳不支持,掃羅與宗教界的關係就會很緊張)。撒母耳對以色列人提出警告,立王之後,會受到怎樣的管轄、重稅、勞役,但是百姓仍然選擇要求立王(撒上八10-20)。上帝對撒母耳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八7)」儘管上帝對此事並不喜悅,但是卻准許百姓立王。掃羅是以色列人第一個王,這種制度轉變的關係緊張,需要相當的政治智慧來處理。可惜的是,掃羅在這方面表現的並不高明。

掃羅開始作王時,有一段與撒母耳還不錯的蜜月期,但沒有多久後,緊張的關係就出現。掃羅王登基後的第二年,非利士人大軍來犯(撒上十三1),掃羅與撒母耳相約在吉甲,掃羅等了七日,等不到撒母耳,就自行獻祭,剛獻完祭,撒母耳就來到(撒上十三8-10)。為了這件事,撒母耳與掃羅不合,撒母耳當著掃羅的面,宣佈上帝要另立一個王取代他(撒上十三13-14)。

之後與亞瑪力人的戰爭,掃羅又再次沒有遵照上帝的指示,留下許多的牛、羊、與一切的美物,沒有滅絕。這次掃母耳拒絕與掃羅同行,不同他一起獻祭,也沒有為他求赦免。而發生了掃羅扯斷了撒母耳的衣襟。象徵著上帝與掃羅關係的斷絕(撒上十四24-31)。自此撒母而再沒有見過掃羅。掃羅失去撒母耳的支持後,又因為追殺大衛,而殘殺挪伯的祭司亞希米勒全家共八十五口人與全城的人(撒上二十二18-19)。這個舉動,撤底地讓掃羅與宗教界決裂,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帶著以弗得逃到大衛那裡,象徵著宗教界的「倒戈」。自此大衛得以常常「求問」耶和華。掃羅的景況越來越糟,他求問上帝,卻沒有回答,不得已他必須尋求交鬼的婦人(撒上二十八8)。至此我們看到,掃羅與上帝的關係,已經完全斷絕。

大衛清楚明白掃羅的失敗,也清楚明白以色列古代制度的屬靈力量。所以當他在耶路撒冷立穩了腳跟之後不久,便決意要把那個已經被忽視不只一個世代的約櫃,從基列耶琳搬到首都來。為此,他先把一座帳壇築好,然後舉行極大的歡樂儀式,把約櫃抬來,安置妥當,大衛委任示羅祭司的後裔亞比亞他(撒上二十二20,最早投靠大衛的祭司)和撒督為新壇的祭司。這項舉措的意義,相當重大。大衛的目的是要以耶路撒冷為全國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他要藉著約櫃,去把這個新造的國家和以色列古代秩序連結在一起,使他成為這秩序的合法承繼者。並要宣傳這個國家為以往神聖制度所看顧與保護的。可見,大衛顯示出他自己遠比掃羅更為聰明。掃羅忽視約櫃,並且把祭司趕到大衛那裡,但是大衛卻在國家正式的聖壇上,把約櫃和祭司建立起來。大衛這樣做,把各支派的感情連繫到耶路撒冷,為他統治的穩定性提供了越人們所能想像的成功。

種出生命 種出愛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 下午2:46

種出生命 種出愛
何淑珍牧師

土地是上帝給人們的禮物。「土地」對猶太人而言,有其特殊的象徵與涵意。在舊約中,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有三:「後裔、土地、國度」其中之一就是「土地」。

路加福音第八章5~15節記載,耶穌向一大群人講論撒種的比喻,這比喻是與土地有關,耶穌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

耶穌在聖經中曾講過許多的比喻,但很少有加以解釋,而此段是耶穌少有解釋比喻的其中之一。(11~15節)

有些解經家認為,此比喻是耶穌對當時一些社會低階層的人、沮喪的人們所講的一段鼓勵的話,例如:漁夫、農夫及孤兒寡婦、貧窮殘疾的乞丐…等等,及被趕出會堂的罪人,如:稅吏。當時耶穌被拒於會堂之外,而文士和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起來反對祂,因此,門徒們的心深受挫折,耶穌這個比喻乃是為他們說的,當中的意思是:「每一個農夫都明白到其中有些種子必定是會失落的,並不是每一粒都可以茁壯生長,但他不會因此而灰心喪志,停止播種,因為他明白,他的勞苦不會是徒然的,雖然有挫折、阻礙,但都無法阻撓上帝最終的收穫。」

耶穌講完這個比喻後,向他們大聲說:「有耳可聽的,應當聽!」當時耶穌要眾人聽什麼,現在耶穌要我們聽什麼,耶穌在解釋比喻時說,「種子」是指上帝的「信息」、「道」。意思也就是說,我們要聽的就是上帝的信息。第一種比喻,種子灑在路旁的,意思就是聽了信息後,可惜被魔鬼奪走,不能因信稱義;第二種比喻,在石地上,就是聽了並且也相信,但回家後,可能遇到某種阻礙或挫折就不信,如此也不能得救。第三種聽了相信,但被生活中的種種誘惑給綑綁住。第四種比喻,聽了相信且結果子。

耶穌告訴我們,上帝早已應許要賜下拯救的種子─福音,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就能得救因信稱義。當我們聽了主的道後,要如何去結果子,我們要如何回應白白得到的恩典。我們是否該背起種子出去,播撒福音的種子,學習這個比喻中,撒種子的態度。

1. 撒種子的人他必須有種子,也就是說,我們要去撒好的種子時,我們的行為是否有見證,在世人面前讓別人看到,願意成為基督徒。

2. 撒種子的人出去撒種子時,是不挑土地,不選好人、壞人。我們是否願像保羅說「不管得時不得時,都願為主傳福音」,不自以為誰有資格得救,誰是好人壞人,不配成為神的兒女。

3. 撒種子的人必須殷勤,甚至是流淚去撒種。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篇126:5-6)我們是否為至親、朋友迫切的流淚,代禱,例如:被稱為流淚先知-耶利米,因他為以色列民向上帝呼求:「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耶利米哀歌2:11a)「因我眾民遭的毀滅,我就眼淚下流如河。我的眼多多流淚,總不止息。」(耶利米哀歌3:48-49)還有新約的保羅:「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馬書9:2-3)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使徒行傳20:31)傳道書也說:「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道書11:4、6)

聖經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教導我們,聽後要去信,求神幫助我們,撒出的種子都能結出愛的果實。

以史為鏡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 中午12:07

以史為鏡
蔡茂堂牧師

唐太宗器重魏徵的人品學識,禮聘為諫議大夫,可以直接對皇帝的言行過失提出諫言。魏徵去世之後,唐太宗對宰相梁公房玄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如果翻成白話文,應該是: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帽儀容;以古人古事當鏡子,可以瞭解一個朝代興盛或衰敗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從其中明白自己言談行為中的對錯得失。我曾經擁有和珍惜這三面鏡子,一直用他們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已經死了,我失去一面好鏡子了。

西班牙警句哲學家(Aphorist Philosopher) 三大雅納 (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曾說過這麼一句話:遺忘往事者終將重蹈覆轍 (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英國作家赫胥黎 (Aldous Huxley, 1894-1963) 接著講了一句相當諷刺的話:我們從歷史學到的最重要功課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從歷史學到什麼功課。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we never learn from history.) 我們要如何才能從歷史所留下來前人的行為模式 (behavior pattern) 以及所產生的後果學到寶貴的功課呢?我們必須先相信人性的共同性,因此,歷史中所發生的事件才會跟我們的時代有關。首先,我們必須用歸納法 (induction) 從許多的歷史資料當中找出一些原則,然後再用演譯法 (deduction) 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我們當前所處的時空環境之中。在規納與演譯的過程當中,我們常被迫採取類比 (analogy) 的方法來思考。這種類比思考之理性邏輯過程是否正確,常常須要等到事過境遷、暮然回首之際,才能慶幸猜對,或是頓足誤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之後,歐美的政治家很努力的思考如何防止類似的世界大戰再發生,1920到1930年代之間他們採取姑息政策 (appeasement) 來避免因小失大的世界大戰。那裡知道,納粹德意志、法希斯義大利、以及好戰日本所組成的軸心國卻正好利用姑息政策來奪取其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在1939年爆發了。第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放棄姑息政策,認為蘇維埃俄國在本質上與納粹德國一樣的邪惡,絕對不能對其姑息,因此在兩大強權冷戰當中,對於兩國之間的齟齬,不惜發動戰爭,爆發了韓戰與越戰,造成了韓國的分裂以及越南的淪陷。

我們在觀察情況時,常常會受先入為主的主觀信念所左右,而只看到我們預期要看的現象,卻忽略我們沒有預期會看到的現象,這會產生嚴重的盲點。我們也會發生為了維護那些先入為主的信念,而明知事情之不可為也要硬著頭皮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全面潰敗為止。另外一方面來說,我們手邊所拿得到的歷史資訊,常常包含著作者的個人利益與偏見,因此,我們很不容易看到歷史的真相。最後,我們必須承認,個人觀點之有限與偏差之可能性,因此,採取團隊解讀歷史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比較沒有偏差的歷史解讀與詮釋。

我們在尼希米記第九章唸到整本聖經當中,最長的一篇禱告詞。我們看到一群利未人分成兩組,帶領以色列人,使用類似輪唱的方式,用大哭哀泣認罪以及大聲歌頌讚美來解讀與詮釋以色列人從立國到亡國到歸回的冗長歷史。他們用心研讀聖經中所記載的以色列歷史,從其中發現耶和華創造天地與供應萬物的偉大,選召先祖亞伯拉罕,並賞賜後裔與土地的應許。四百年後,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為奴之地。在西乃山親自將十誡交與摩西,並且與以色列民立下盟誓,使以色列成為一個國度。在曠野親自住在會幕陪伴、帶領、供應、保護以色列民行走曠野四十年之久。以色列人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硬頸叛逆。上帝仍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寬容饒恕。進入迦南地之後,以色列人與上帝的互動關係就陷入士師記的惡性循環當中。上帝一次又一次的用周圍的外邦人國度來懲治以色列的叛逆,也一再的施行拯救給與自由。一直到720BC將北國亡於亞述,586BC南國亡於巴比倫。尼希米盼望被擄歸回的以色列民終能從這歷史學到寶貴的屬靈功課。但願我們也可以和他們一同學習。

住棚節 (Sukkot)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 下午3:49

住棚節 (Sukkot)
蔡茂堂牧師

上帝知道人類的生命不能只是工作與賺錢,人類的生命還須要休息與節慶,才能健康快樂。因此,上帝在創造天地時,就立下工作六天之後,「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2-3)

上帝是全能的神,他不會疲倦,也不須要休息,但是為了要人類知道,休息與節慶的重要性,上帝就以身作則,設立了每七日就有一天是安息日。在這一天,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安息了,並且定為聖日。上帝如此重視安息日的重要性,當他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在西乃山上與以色列人立下盟約時,將遵守安息日訂為十誡中的第四誡。對於不遵守者甚至訂下唯一死刑的重罰。(出31:14)

安息日的節慶有三個主要的意義,第一,記念並感恩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供應照顧我們的生活。(出20:11)第二,放下手中一切工作,並且讓所有子女、僕婢、牲畜、異鄉人都可以休息。(出20:10)第三,大家在這一天可以聚會敬拜神,與神親近。(利23:3)

以色列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出埃及的事件開始的。上帝顯出十大神蹟奇事,最後用天使逾越以及以色列人吃無酵餅的事件將以色列人拯救出埃及。然後就帶領以色列人到西乃山,頒佈律法書給他們遵行並且與以色列人立下盟約。同時,指示摩西建立會幕,上帝願意親自降臨,在帳幕裡陪伴住在帳棚中的以色列人繞行曠野四十年之久。因此,耶和華除了訂下每週一天作為安息日作為節慶聖日以外,還特別為以色列人訂下三個重大節慶,作為以色列歷世歷代記念耶和華拯救出埃及,在西乃山立盟約,在曠野陪以色列人住帳棚的極大恩典,讓以色列十二支派經過四十年的光陰,逐漸發展形成一個國家,再帶領他們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的迦南美地。

這三大節慶就是:尼散月十四日的逾越節 (Passover) 以及接下來七天的除酵節 (Unleavened Bread),除酵節後一天的初熟節 (First Fruits) 開始起算五十天之後的七七節或五旬節 (Weeks or Pentecost),以及提斯利月十五日開始連續八天的住棚節 (Booth)。根據申命記16章16節的記載,以色列男子一年三次,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前往聖殿朝聖獻祭。在這一年三大節慶當中,住棚節是唯一必須為了節慶而搭築場所,也是參與人數最多、最歡樂的節慶。

根據聖經的記載,住棚節有兩大意義,第一個是要記念以色列祖先在出埃及之後,四十年之間在曠野流浪,住在帳棚裡,得到耶和華的同行、保守與帶領。藉著一連七天住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棚子裡,可以讓以色列民族世世代代教導子孫,記念耶和華保守與帶領的恩典。(利23:42-43) 另外一個意義是住棚節是在秋割收成的季節中舉行,是一個將收成獻到耶和華面前,感謝一年來耶和華賞賜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恩典。(利23:39) 所羅門王在完成建造聖殿工程時,選擇在住棚節舉行獻殿典禮。(王上8:2, 66)

根據利未記23章40-42節,以色列人在住棚節要做三件事,住在臨時搭的棚子裡七天七夜,聚會時要用手捧四樣植物向六個方向搖動,要邀請朋友前來參與歡慶。所搭的棚子拉比有很詳細的規定,特別是屋頂不能是密不透雨的建材,而是使用樹枝來遮蓋,白天遮蔭,但是晚上能夠讓住在棚裡的人抬頭看見天上閃亮的星星。手捧的四樣植物是根據利未記23章40節,由棕樹枝,加上長春花樹枝以及柳樹枝綁成一束,另外還加上一顆檸檬果,這四樣東西必須是經拉比認定合格的才可以使用,在住棚節大家聚集到會堂參與敬拜時,一面吟頌詩篇113-118中的Hoshanah,一面繞行會堂,同時在三個定點,面向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搖擺四植物束 (lulav and etrog)。在每個棚子裡面會擺一張特別裝飾的椅子,每天會邀請一個古代的先聖先賢來做特別來賓 (ushpizin)。傳統中最常被邀請的特別來賓包括: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亞倫、大衛等等。他們也會邀請比較貧困的鄰居來一起享用住棚節的喜宴與歡慶。

但願我們從以色列人的住棚節慶典可以學到我們要如何來舉行我們的聖誕節與復活節的慶典,以及是否要增加其他的節慶,可以讓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與鄰舍的關係,更加親近。

靈命復興循環 (Spiritual Revival Cycl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 下午2:22

靈命復興循環 (Spiritual Revival Cycle)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帶領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在五十二天之內完成了城牆重建的工作。尼希米安排好了領袖的傳承,城門與城牆安全的維護,以及人口名冊與族譜的確認之後,就進入了猶太人靈命復興 (spiritual revival) 的運動。從整本聖經當中,我們發現人類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似乎存在一種起伏不定的循環互動關係。這種靈命復興循環 (Spiritual Revival Cycle) 的現象我們在士師記的歷史中看得最清楚。這個現象可以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階段一:蜜月期 [百姓都事奉耶和華] (士2:7)
階段二:疏遠期 [百姓行惡事奉巴力] (士2:11)
階段三:苦難期 [百姓遭受欺壓擾害] (士2:14-15)
階段四:呼求期 [百姓困苦哀聲求主] (士2:18b)
階段五:拯救期 [上帝興起士師拯救] (士2:18a)

我們在士師記還可以看到類似的七個屬靈復興循環。每一個循環都由一位被耶和華興起的士師所帶領的屬靈復興運動作為終結。這七個屬靈復興循環是:俄陀聶循環 (Othniel Cycle) (士3:1-11); 以笏循環 (Ehud Cycle) (士3:12-31); 底波拉循環 (Deborah Cycle) (士4:1-5:31); 基甸循環 (Gideon Cycle) (士6:1-8:35); 亞比米勒循環 (Abimelech Cycle) (士9:1-57); 耶弗他循環 (Jephthah Cycle) (士10:6-12:7); 參孫循環 (Sampson Cycle) (士13:1-16:31)。除了上述這七個描述比較清楚的屬靈復興循環之外,士師記還有幾個記載比較不那麼清楚的士師循環。從撒母耳當士師開始,一直到尼希米重建耶京城牆為止,北國以色列以及南國猶大的歷史,也可看到是由幾個屬靈復興循環所組成。尼希米的屬靈復興循環,我們可以從南國被巴比倫帝國滅亡前,最後一次的屬靈復興運動式微之後開始算起。那次的屬靈復興運動是由八歲登基的約西亞王所帶領(代下34:1-2),約西亞王除掉邱壇偶像、拆毀巴力的壇、重新整修潔淨聖殿、公開誦唸律法書、痛哭悔改起誓立約、盡心盡性遵守誡命。(代下34)
但是很遺憾的是約西亞王,在與埃及王尼哥戰爭中不幸陣亡,約西亞王所帶領的屬靈復興運動就此告終。接下來是每況愈下的屬靈情況往下沉淪,接續約西亞為王的約哈斯,被埃及王尼哥所廢,另立約雅敬為王,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之事而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用銅鍊鎖住帶去巴比倫,約雅斤繼位,繼續行惡得罪神,又被擄往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另立西底家為王。西底家也是行惡得罪耶和華,最後落得被巴比倫滅國的悲慘下場。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聖殿被焚燒,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地土因荒涼而安息。

一直到滿了七十年(代下36),上帝興起了波斯王古列,讓他下詔通告,允 許猶太人返鄉重建耶路撒冷與聖殿。537BC所羅巴伯帶領四萬兩千三百六十人返鄉,重建聖殿,完成燔祭壇與聖殿的根基之後,卻被附近的異族所阻擾而中斷。521BC大利烏王年間,上帝興起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鼓勵大家之後,才又動工完成聖殿的重建工程。458BC文士以斯拉又帶領一小批人返鄉,推動屬靈復興運動。445BC尼希米被上帝感動,由書珊城返鄉,並號召猶太人起來,共同完成耶路撒冷城牆的重建。然後就是由尼希米與以斯拉一起合作的屬靈復興運動。文士祭司以斯拉在一群利未人幫助之下,教導百姓明白摩西五經的內容,百姓認罪悔改,重新恭守住棚節的慶典,舉行城牆奉獻典禮,並進行婚姻生活的革新運動。

上帝於六十多年前設立和平教會,現在帶領我們進行聖殿重建的工程。祈求上帝不只是幫助我們大家同心協力的完成聖殿的重建,也求主幫助我們的靈命生活,能夠經歷聖靈帶來的復興。

持守信仰的勇氣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 中午12:39

持守信仰的勇氣
陳南州牧師

日本有一個家喻戶曉,有關月亮滿月時能看到兔子搗米的影子的民間傳說。話說「很久很久以前,一隻猴子、一隻兔子,和一隻狐狸住在一起,他們是好朋友。白天在山上玩耍,夜間回到森林。這樣持續地過了幾年。上天之主耳聞這事,便想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他裝扮成一個老流浪漢到他們那裡。『我路過許多高山和深谷,非常疲倦,你們能否給我一點吃的?』他說著,放下手杖要休息。猴子立刻跑去採收一些堅果,呈獻給他;狐狸帶回來河中捕獲的魚。兔子到田間四處搜尋,空手而回。猴子和狐狸取笑他說:「你真的沒用」。小兔子灰心極了,於是請猴子找來一些薊草,又要狐狸在草上起火,他們都照著做了。那時小兔子對老流浪漢說:「請你把我吃掉」,說畢,縱身跳入火中。這個祭獻穿透了流浪漢的心,他流著眼淚說:「你們每位都值得稱讚,沒有輸贏。不過,小兔子的奉獻是愛的特別明證」。這樣說著,他恢復兔子的原狀,帶著他的小小軀體回到天上,將他埋葬在月亮的皇宮裡」。[取自奧村一郎神父,《祈禱的美麗境界》(台北:啟示,2006),160-161頁]

故事中的小兔子,不但相信與人分享是一項美德,也有勇氣持守、實踐這一美善的信念。這是一個很悲壯的故事,但透露出傳說故事所要指出的意義:人為堅持其所相信的信念所必須展現的勇氣是何等的大啊。

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有怎樣的信念?我們檢驗過這些信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如何持守人生的美善信念?若是有更美更善的信念,我們有勇氣轉變信念?新約聖經中所提到的大使徒保羅,曾經為其猶太教的信念大發熱心,甚至逼迫教會和基督徒。然而,在一個特殊的經歷中,他確信、明白耶穌是基督(救主)。他不但轉化信仰,甚至獻身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原先也是猶太教徒,但是在得知福音之後,歸信耶穌。雖然遭受迫害,卻仍然持守信仰,實踐信仰,以愛心辛勞工作,堅守對耶穌基督的盼望。保羅深受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仰所激勵,為他們禱告上帝。保羅求上帝幫助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有勇氣,繼續實踐一切美善,也就是有善言善行。

如果一隻小兔子能夠為其美善的信念縱身入火,我們能為我們所堅信的美善信念做甚麼?我們願意為更高、更美、更善的上帝國,就是耶穌的福音,而轉化信仰?我們有勇氣實踐基督信仰的美善?

願那聽保羅祈禱的上帝,也聽你我的禱告,幫助我們。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引領、護衛我們,讓我們選擇耶穌基督的福音,又持守基督福音所教導的美善,就是信、望、愛的美德。

領導與管理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中午12:24

領導與管理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在書珊城聽到其兄弟哈拿尼分享故鄉耶路撒冷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的消息之後,在耶和華面前悲哀哭泣禁食。他從神得到重建城牆、再造耶京的異象與使命。四個月後,終於獲得亞達薛西王的恩准與全力支持,經過三、四個月的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終於平安返回破落的耶路撒冷城。

尼希米一返回耶京,就遭遇仇敵的藐視與抹黑。尼希米卻勇敢的暗中觀察,了解城牆破壞的現況,召集了猶大平民、祭司、貴冑、官長,與他們分享重建城牆的異象與使命,並且獲得全體人民的支持,有組織與秩序的按部就班,開始城牆重建的工程。

仇敵開始整合結盟,計畫圍攻奇襲,城內的猶大人也開始手酸腳軟,又發生經濟不景氣、貴冑剝削貧困者的內部危機。尼希米一方面改變策略,重新編組,所有工人都一手拿槍,一手拿抹刀,以提防敵人的突襲,召開群眾大會,公開化解貧富兩極化的危機。當城牆修補完畢,只剩下城門尚待安放的最後關頭,仇敵將炮火完全集中在尼希米個人身上,展開凶猛的口水戰爭,採取笑臉攻勢,或是威脅抹黑,或是串通城內祭司,企圖誤導陷害,或是經由裙帶關係,與貴冑裡外相通。尼希米信心堅定,冷靜處理,將這些危機一一化解,城牆重建工程並沒有遭受阻檔,反而快馬加鞭,於五十二天之內完成。

尼希米並沒有因為城牆重建工程的完成而鬆懈下來。他知道城牆重建工程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他立刻安排組織守城門的團隊,並且交待管理城門開關之大原則。同時,他也沒有忽略城牆看守的重要性,將住在城牆附近的家庭組成守望相助的團隊,分班看守城牆的安全。尼希米同時還記得他對亞達薛西王的承諾,在城牆重建完工之後,便立刻安排耶路撒冷管理領袖之挑選。尼希米內舉不避親,提拔對於耶京安危常懷憂心的內弟哈拿尼,以及曾經有管理經驗,並且為人忠信可靠,對神十分敬畏的哈拿尼雅兩個人,一起負責耶路撒冷城的管理。他同時也著手人口遷入耶路撒冷的計畫,清點當年與所羅巴伯一起從巴比倫返鄉時登錄的名單家族人數。將族譜資料無法釐清的三個祭司家族暫時停職,等待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時再決定如何處理。他除了將這些被擄歸回者的族譜名單整理清楚並加以登錄之外,還記下為了重建城牆盡力奉獻者的捐獻記錄。

尼希米知道,城牆的重建並非是最終的目的。人民見證的復興才是主要的目標。因此,尼希米在安排耶京管理者以及城門看守者之同時,也重新組織帶領會眾敬拜讚美的歌唱隊,以及教導民眾知道並遵行上帝律法的利未人。從第一章到第六章記載尼希米重建城牆的硬體建設,從第八章到第十三章則是記載尼希米如何從事人民更新的軟體建設。第七章則是從硬體建設轉到軟體建設的樞紐。
從上述的討論來看,尼希米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領袖,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管理人才。根據貝尼斯與郭斯密(Warren Bennis and Dan Goldsmith)的研究,領袖與經理(Leader and Manager)是兩種不同的才幹。他們把領導與管理(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之間的差異列明如下:領導必須能創新發展,管理則強調效法與維持。前者必須有勇氣挑戰現況 (status quo),後者則採取保持現況以求穩定。前者是以異象吸引群眾的信靠來影響這群跟隨的人,後者則是用組織中的地位來掌控推動系統的運作的策略。

領導重視做對的事(do right thing),管理則強調採用對的方法(do thing right)。前者強調何事與何由(what and why),後者則主張何時與何法(when and how)。領導高舉理想與遠見之機會(the opportunity of ideal in the horizon),管理則強調現實與底線的危機(the crisis of real bottom line)。

我們教會正在選舉新任的長老與執事,須要上帝賞賜給我們領袖與管理的人才。我們須要有異象與理想的領袖,同時也須要能面對現實策略的管理。領袖與管理之間,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與健康的緊張關係,必須要學會互相尊重,彼此學習,歧異中尋求愛的合一(respect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reaching for unity in diversity with the spirit of love),如此,我們的教會,才能夠在質與量上,朝著更健康的方向,同步成長。

重要與緊要 (Importance and Urgency)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 下午1:43

重要與緊要 (Importance and Urgency)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領受從上帝來的呼召與使命,放棄書珊城功名富貴的生活,迢迢千里從巴比倫回到故鄉猶大省,重建耶路撒冷破落的城牆。他雖然獲得國王的諒解與支持,但是卻須要面對四週異族的反對與阻擾,以及耶路撒冷城內為了個人利益之互相剝削所產生的衝突。當尼希米帶領返鄉的同胞,齊心努力,已經將城牆完全修補好了,只剩下安放城門就大功告成時,仇敵眼看著城牆的重建就快要完工了,於是將攻擊焦點集中於尼希米這個領袖身上,盼望能夠在城牆重建完工之前,讓尼希米分心於其他的事務,好叫這個工程可以為山九仞,功虧一簀。

仇敵讓尼希米分心的方法,就是發動口水戰爭,先採取軟球柔攻策略,邀請尼希米前往位於海邊,在撒瑪利亞與猶大之間的中性地區的阿挪平原的休閒聖地,大家拋開歧異,坐下來互相討論分享,來取得共識與和平。尼希米是一位觀察很敏銳的領袖,他深知道,參巴拉、多比雅、與基善這一票人,打從他自書珊城返回耶路撒冷開始,就沒有給他好臉色看。他才回來,他們就造謠生非、冷嘲熱諷、陰謀破壞、甚至不惜圍攻突襲。尼希米所帶領的團隊,大家同心一意的,一手拿兵器提防敵人突襲,一手拿抹刀繼續修補城牆。後來,由於饑荒而經濟大蕭條,貴冑官長趁機放高利貸想撈一筆橫財,造成那些被高利貸壓得必須把子女典當為僕婢以償債的窮戶集體發起罷工抗議。尼希米當機立斷,並且以身做則,有效的化解了內部分裂的危機。因此,當城牆的修補已經完成,只剩下安放城門就大功告成之際,這群敵對的領袖派遣專人所送來的聯誼餐會邀請函,對尼希米來說,不折不扣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懷好意;口蜜腹劍、笑裡藏刀。敵人只不過希望能夠把尼希米引誘離開防守嚴密的耶路撒冷城,讓他一個人去到離開耶路撒冷很遠的阿挪平原,使尼希米落單,失去同伴的支持與保護,好找機會對尼希米下手擊殺,好去掉心頭禍患,使得耶路撒冷城牆之重建工程功敗垂成。

尼希米心思細密、觀察仔細,絕對不會落入敵人所設下的笑臉圈套。敵人發現尼希米推三阻四、不願上鉤,就發起信海攻術,一口氣連續發出四張限時快遞的邀請信,疾如星火,營造〝緊要〞(urgency)之氣勢,盼望能給尼希米帶來心理的壓力,讓尼希米覺得,對方過去雖然表現充滿敵意,但是現在,卻是願意放低身段,尋求和解,如此姿態,三番兩次,尼希米如果一再嚴拒,難免會使人覺得尼希米這個人不通情理,不會把握機會,尋求和解。尼希米對於這種〝緊要暴君〞(The Tyranny of Urgency),卻是胸有成竹,知道如何應付。因為,尼希米的一生,對於上帝有絕對不可妥協的忠誠。這種絕對的忠誠,成為尼希米衡量身邊事務優序的準繩(criteria of priority)。對於尼希米來說,完成上帝的旨意與國度的建立是最高的優序,因此,世界上所有一切其他的事務,都無法讓尼希米分心旁騖。

這種對上帝絕對忠誠所帶出來的生命優序,讓尼希米不會掉入敵人所陰謀設計的陷阱,不管那是笑臉攻勢的柔攻策略,或是後來逆轉而採取的抹黑威脅強硬策略,還是收買尼希米所尊敬的祭司來恐嚇誤導策略,以及最後採用婚姻關係而形成的內神通外鬼、第五縱隊策略,尼希米的回應始終如一,就是完成上帝託付他,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使命。尼希米專心一意的,要盡快速、盡完善的完成這個來自上帝的重要使命,他全神貫注的投入,不願丟下重建城牆的使命,去修好與仇敵間的緊張關係,或是為自己的清白名聲費時辯解,或是被先知欺騙而躲入聖殿,為了自身生命的安全而冒犯律法(民18:7),或是為了城裡有人因為與仇敵通婚而通敵,就嚴加處理,以致於讓城牆重建中止。由於尼希米對於上帝所託付的重建城牆使命的絕對忠誠,成為尼希米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使命(importance),使得尼希米不會被仇敵陰謀所策畫的各種緊要(urgency) 暴君所宰制,能夠帶領返鄉的猶大同胞,在短短的五十二天之間,完成了一百多年來沒有人可以完成的耶路撒冷城牆重建工程。

使徒保羅也是跟尼希米一樣,當他在大馬色城外被主耶穌的大光所照射,而從馬上掉到馬下時,保羅肉身的眼睛,由於那大光的照射而瞎了,但是保羅心靈的眼睛,卻由於與復活的主耶穌簡短而直接的對話而打開了,保羅發現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更清楚的認識主耶穌,更深沉的熱愛主耶穌,更竭力的服侍主耶穌,完成主耶穌交託給他的使命,就是把福音傳到地極(腓3:8)。
各位親愛的弟兄姐妹,您的生命是否也像尼希米或是保羅一樣,清楚抓住了來自上帝的生命使命,成為您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這樣,您對於身邊的一切事務,就能夠有清楚的優序,您也不會陷入被許多不重要,但是很緊要的眾多事務所纏身,以致於無法向著您生命的標竿直跑。

普珥節(Purim)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 下午4:23

普珥節(Purim)

李晶晶牧師


一、猶太人七大節期
猶太人所守的節期在舊約律法中,神定了七個節期(申命記16章):

(1)逾越節(The Feast of Passover)
(2)除酵節(The 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
(3)七七節(The Feast of Weeks):又稱為五旬節(Pentecost)
(4)吹角節(The Feast of Trumpets)
(5)贖罪日(The Day of Atonement)
(6)住棚節(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7)嚴肅會(The Feast of the Last Great Day)。

其中逾越節、七七節、和住棚節三大節期最受重視,猶太男丁每年要在這三個大節上示羅守節(申命記 16:16),聖殿完成後上耶路撒冷守節(約10:22)。

後來猶太人加多兩個民間節日:普珥節和修殿節(光明節);這兩個節期,是與猶太人民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之記念節慶,而非舊約律法書上規定的節期,雖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兩千多來,猶太人一直遵守著。修殿節(The Festival of Lights):記念馬加比愛國的猶太家族戰勝褻瀆聖殿的敘利亞人,光復猶太地和聖殿。普珥節(Purim):記念和慶祝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的時代中,神藉以斯帖王后拯救他們逃過滅族的危機。

二、普珥節 (Purim)
普珥節(Purim),
希伯來語「פורים」抽籤的意思,是一個猶太教歡樂的節慶,也是猶太人最喜歡的團體節日。在第二世紀,普珥節已經在猶太人的曆法(參圖一)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收集拉比律法最早文獻《密西拿》(Mishnah)中,有一篇稱《密基拿》(Megillah)的短文,內容是討論守普珥節的正確禮儀。

(1)節日由來
關於「普珥節」的由來及其意義,記載在舊約《
以斯帖記》中,描述主前473年,波斯的猶太人如何免於滅族的危機,以斯帖王后(Queen Esther)把握在位的機會勇敢違例進見亞哈隨魯王,機智將族人從哈曼(Haman)手中解救出來,免除哈曼滅族陰謀的歷史「普珥」是「籤」的意思。原本哈曼掣普珥擇亞達月(Adar12月)13日為吉日要滅猶大族,卻反為猶大人所殺,成為猶大人的大歡慶的「吉日」(帖9:12-13),末底該事後寫信告訴所有猶太人這一事件的經過,要求世代傳述並紀念這個日子(帖9:20-22)。由於哈曼當初是以抽籤(Pur普珥)決定殺害猶太人的日子,因此定這個節日的名字為「Purim普珥節」,又由於猶太人對敵人的反撲進行了二天,因此「普珥日」的假日有二天:亞達月14、15兩日,猶大人歡呼慶祝,因為轉憂為喜,轉悲為樂,因此猶大定為遵守之「普珥節」。今年(2009年)的「普珥日」是在3月9日,猶太曆5769年亞達月(Adar12月)月13日,耶路撒冷則在3月11日(亞達月15日慶祝)。

(2)慶祝活動
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帖9:20-22)

a. 直到今天猶太人們普遍以諷刺、詼諧和象徵性的娛樂節目來慶祝普珥節,包括飲酒、歡宴、盛裝假面、向窮人施捨和互贈食品。

b. 饗宴:「普珥日」當天午禱後準備餐飲,要在日落前食用完畢,進食前讀猶太戒律的Torah經。

c. 讀經:「普珥日」當天猶太人在會堂集體守普珥節時,都要聆聽正宗的《密基拿》(Megillah為捲軸式經文,由手寫而成的羊皮紙卷),由十名男子組成的主禮組在會堂一起朗讀舊約中「普珥日」的故事二次,日、夜各一次,讀經前向會眾祝福三次,聆經期間不可以說話,但讀到或是聽到「哈曼」的名字時,必需作出訕笑和叫囂聲或撥動特製的噪音產生器(參圖二),使噪音掩蓋他的名字,表示厭惡此人;讀經人在噪音完全中止後繼續讀經。

d. 食物:傳統上會吃一種三角形狀的油酥餅,裡面的餡多數是罌粟籽,也有李子乾和其他果子作的餡,稱為「Humantaschen」(希伯來語意即“哈曼的耳朵),此乃以哈曼口袋命名,以哈曼的帽子為型,可能是受到舊時的插圖中哈曼都是頭戴三角形的帽子所影響。每逢普珥節,焗製這些酥餅成為受歡迎的家庭活動。

e. 禁食:普珥節的另一個傳統特色,是「以斯帖的禁食」,在普珥節前一日禁食,是跟猶太人險被除滅有關;當末底改告訴以斯帖,哈曼計劃殺害所有猶太人的時候,她便請他向族人宣告禁食三天。為紀念這件事,有些猶太人仍然在這一天禁食。禁食之後,便是慶祝、歡宴和快樂的時間。

f. 施捨:「普珥日」當天,每一個猶太人都必須給二個窮人每人二份贈予,可以是食物或金錢。

g. 贈禮:「普珥日」當天,每一個猶太人都必須贈送給另一猶太人二份立即可用的食品當禮物,還要附上一封信。


h. 戲劇表演:普珥節的表演,透過諷刺的手法講述以斯帖記原來的故事、表演項目和宗教活動,為猶太社區探討一些最為敏感的題材,提供基本和一定程度的創作空間。記錄普珥節戲劇的文獻,最初出現在歐洲時,已經是西元十四世紀,但是,它們有可能在遠古時代已經存在。

i. 化裝舞會:在普珥節當天,會為兒童舉行特別的嘉年華會或是化裝舞會,孩子們都會盛裝打扮,紀念普珥日事件中的不同歷史人物、唱歌和背誦幽默的詩句,也會在宗教學校內表演普珥節的話劇(幽默戲劇),內容多數是諷刺故事中的人物及猶太人社區中的領袖們。

在世界各地的猶太社區慶祝普珥節時,都會在當天假日擺設筵席,大家高興快樂,彼此贈送禮物,周濟窮人,甚至狂歡豪飲,直至他們分不出誰是末底改,誰是哈曼。

《塔木德經》說:「普珥節當天,各人應該飲酒狂歡,興奮得連“咒詛歸予哈曼”和“祝福歸予末底改”也弄不清。」;「弄不清」是慶祝普珥節的其中一個主題,飲酒則與以斯帖設宴款待亞哈隨魯王和哈曼,而擊敗哈曼的事情有關。猶太人以歡樂表達他們得拯救的事實。




圖一:猶太年曆與節期


圖二:吵鬧聲產生器


圖三:普珥節傳統餅乾(humantaschen)

失和 (Discord)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帶領一批流亡在巴比倫的猶太人,返回故鄉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他以勇敢來面對外來仇敵的嘲諷與威脅,他以信心來處理內部對困難的灰心與喪志。城牆的重建工程並沒有受到這些來自內外的挫折所攔阻,而繼續往前推動。但是當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城牆本身,而是參與重建城牆的團隊彼此間的失和與埋怨時,整個城牆重建的工程就無法繼續進行了。

尼希米知道這個團隊成員彼此之間失和問題的嚴重性,他仔細聆聽他們的痛苦與抱怨。這些參與城牆重建的猶太人在經濟上都面臨很大的壓力。最可憐的是那些沒有田產,卻有眾多子女嗷嗷待哺的家庭,他們為了讓全家人糊口免於捱餓,必須設法到處打工賺錢,無法繼續參與城牆重建的工程。另外一些家庭是有一些田產,但是由於遭遇饑荒,收成不好,只好將田產典當變現來購買食糧。還有一些家庭的田產收成勉強可以足夠家庭的須要,但是所剩無幾,不夠繳納高額的稅金,因此,必須向人借錢來繳稅。讓這些陷於經濟困境的猶太人所無法接受的是,他們為了生存糊口而典當的田產,由於無力按時繳付高額的利息,田產已經被債主所沒收。有些家庭甚至為了要償還借貸之金額與利息,只好將子女出賣,去做別人家裡的僕婢。這些債主,就是一起參與重建城牆的貴冑與官長。

這些貴冑與官長,趁著那些猶太人在遭遇饑荒與重稅的困難下,以高利貸 [年息12%] 的方式借錢給他們,圖謀自己的利益。這種對於遭遇困難的弟兄趁火打劫以圖利自己的行為是耶和華所禁止的。耶和華很清楚的交待摩西,教導以色列人,〝我民中有貧窮人與你同住,你若借錢給他,不可如放債的向他取利〞(出22:25)。耶和華還希望他們能夠對於遭遇經濟困難的弟兄伸出援手。〝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不可向他取利,也不可向他多要;只要敬畏你的神,使你的弟兄與你同住。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借糧給他,也不可向他多要(利25:35-37)〞。只有借貸給外國人的情況之下才可以收取利息。〝你借給你弟兄的,或是錢財或是糧食,無論什麼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借給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給你弟兄不可取利。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所去得為業的地上和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23:19-20)〞。

尼希米當代的貴冑與官長,對於摩西這麼清楚的三令五申,似乎是充耳不聞,或是馬耳東風,毫不在意。尼希米在瞭解狀況之後,心中怒火上升,但是他並沒有立刻爆炸,先冷靜思考,並自我反省。在他確認貴冑與官長所作所為是違反耶和華的旨意之後,尼希米很勇敢的當機立斷,當面斥責這些貴冑與官長向遭難弟兄借貸取利是不對的行為。我們的主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時,發現聖殿的管理者將外殿地區給予販賣祭牲以及兌換殿銀的商人經商營利,使得外邦人沒有可以安靜禱告親近上帝的地方。主耶穌也是非常憤怒的用繩作鞭,將祭牲趕出去,並推翻兌換殿銀的桌子(約2:14-17)。


尼希米之所以敢如此公開的譴責這些貴冑與官長之高利貸行為,乃是因為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完全遵照摩西所吩咐的。尼希米借錢給遭遇困境的同胞,是不收利息的。他甚至願意出錢將那些被賣為僕婢的猶太人買贖回來,帶返耶路撒冷參與聖殿重建的工程。他雖然被波斯皇帝任命為猶大的省長有十二年之久,他可以照以前的省長一樣,從百姓中間徵收身為省長的薪俸。但是,當尼希米看見百姓之貧困狀態之後,他存著敬畏上帝的心,憐憫百姓之困境,自願放棄支領省長的薪俸。尼希米具以獨立判斷的智慧與勇氣。他不會因為別人如何的做,他就跟著照樣去做。就像孟子說過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我們平常容易犯的一個道德軟弱就是跟著群眾走。我們常常會以大家都這樣做來自欺欺人。有人說,道德是不能用投票來決定的。耶穌在格拉森所趕出來的鬼的名字就叫作〝群〞,因為他們的數目很多(可5:9)。另外我們也看到尼希米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他對於那些貴冑與官長的挑戰就是問他們:我們行事不當敬畏我們的神嗎?(尼5:9) 在他自己的日記中,他也坦白承認,他之所以不敢以身為省長的職位而加重百姓的經濟壓力與負擔,主要的動機是他敬畏上帝(尼5:15)。聖經對於舊約中約伯的描述,從一開始就說:約伯敬畏神,遠離惡事(伯1:1)。當我們敬畏上帝時,我們就不會怕別人的批評與壓力。


尼希米個人的生活表現使得他向那些貴冑與官長挑戰時,他們都啞口無言,而且自覺慚愧,大家異口同聲表示願意慟悔前非,歸還以前對於陷於貧困弟兄不當且過度的剝削所得。大家也願意在祭司與上帝面前發誓。結果這個造成重建城牆團隊失和的問題獲得圓滿的解決,所有的猶太人,不論貧富都能夠再同心一意的敬拜讚美上帝,並且重建城牆的事工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聽道與行道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 上午11:55

聽道與行道─何淑珍牧師
「所以,所有聽我這些話而實行的……」馬太福音七章24-27節是耶穌在向群眾講話的結論。馬太福音第五章有人稱為山上寶訓、登山寶訓或八福等,馬太福音五~七章的內容是:耶穌論福、論鹽和光、論法律、論發怒、論姦淫、論休妻、論發誓、論報復、論愛仇敵、論施捨、論禱告、論禁食、論天上的財寶、論身體的燈、論上帝和財物、論不評斷人。第七章開始說:「你們要祈求、尋找、叩門…;你們要從行為認出假先知…;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以上這些話,若有聽而實行的,就像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可是那些聽見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像一個愚蠢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一遭受風吹、雨打、水沖房子就倒塌,而且倒塌的很慘重。」耶穌向群眾講了這些話,即是有聽而內化,內化後有行為,那就是—智者,被耶穌稱為「聰明人」。耶穌要我們行這些話的內容,是要一個基督徒在世上要有品格、影響力、委身、實行上帝的愛、上帝的公義、與天父的關係的要求。

聽道就像建造房子,耶穌在此講道,聽道的人有兩種,兩種人同樣像在建造房子,表面上看來相同的聽道,就像房子建造是相同的設計、外觀、造型、精緻度、所付出的心血一樣。接著耶穌警告群眾,這房子是要受雨淋、水沖、風吹的試煉,看其結果是如何?耶穌講道很清楚,相同的房子因根基的不同,下場則是截然不同。立在磐石上的房子將不會倒塌,立在沙土上的房子將會倒塌慘重,此時也可看出,不是你花多少心血建造,重點是你的根基。房子若是人的生命,你會將自己生命的根基蓋在哪裡?

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精心的在計畫、規劃我們的人生,從小就要開始鋪陳人生的道路,要讀什麼、要作什麼,盼望我們的生命是充滿豐富的色彩。有一首詩歌如此說:不要想天色常晴朗,有時遇狂風巨浪,人生道路崎嶇不平…。所以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不管你願不願意,總是會遇到挫折、失敗,最終還必須面對死亡,就像耶穌所講房子必要被雨淋、風吹、水沖,耶穌在向我們提出一個警告,房子終要面對風暴的考驗,耶穌在暗示人終須面對最後審判的考驗,不管你是否喜歡或願意與否,你所建造房子的根基最終將會顯露出來。因此若你的房子是建造在磐石上,那可安然度過試煉,不然,你的房子將倒塌慘重。

同樣的道理,你生命的根基若非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你最終的結果將是倒塌慘重。然而感謝主祂已為我們立好了根基,且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相信祂、倚靠祂、順服祂、遵守祂的話、去實踐祂的話做在最微小的身上,去多結果子、讓你周圍的人認識基督,在世上活出是光是鹽,去影響你周圍的人,且將你的財寶積聚在天上,讓你的心也在基督裡。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願意省察、願意改變、願意順服?除了看重今生之外,也願意思考永生的根基?我們必須非常認真的去面對一個課題:「我的房子蓋在哪裡?」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 上午10:55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蔡茂堂牧師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的起源是來自美國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 (Edwards Air Force Base) 1949年進行的MX981有關人類所能忍受的地心引力急速降低試驗,盼望結果有助於將來飛機的設計。他們使用火箭推動的雪橇在半哩長的鐵軌上以時速200哩進行,於一秒內突然停止。斯塔伯上校 (Colonel John Stapp) 是空軍軍醫,志願親自坐上該雪橇來接受這個危險的試驗。愛德華墨菲 (Edward Murphy) 負責設計電子感應器,綁在斯塔伯固定帶子上面以測量快速減速下所承受的壓力。測試的結果顯示完全沒有壓力。事後才發現原來是研究助理把每一條電線的接線都接錯了。墨菲在這種挫折情況下說了一句話:如果有兩種作法,其中一個是錯的,那傢伙總是會選擇錯的作法。後來在一次的研討會上,斯塔伯醫師將空軍實驗室之良好安全記錄歸功於對於此墨菲定律的注意,他說:墨菲定律是指〝出差錯的事是無可避免的〞(Whatever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墨菲定律就此在航太工業界開始流行,不久逐漸的滲透到普羅文化的各個領域。1970年甚至有人為這個定律出版專書討論其歷史淵源與含意。這種傾向悲觀的宿命論其實在墨菲定律被提出之前就在各文化與哲學中流傳。

彼得原則 (Peter Principle):所有的人終必每況愈下成為一無所能。
依託勒觀察(Etorre’s Observation):塞車時,別條車道總是看來比較暢通。
阿克通定律(Acton’s Law):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
卜伯定律(Boob’s Law):東西總是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找到。
法蘭克林規則(Franklin’s Rule):毫無期待者最為幸福,因為總不會失望。
埃索伊定律(Issawi’s Law):捷徑往往是兩點間最長的距離 (欲速則不達)。
孟更定律(Mencken’s Law):有能力者實際去做,無能力者則去當老師。
巴頓定律(Patton’s Law):今日之好計畫總比明日的完美計畫更好。
基卜玲定律(Kipling’s Law):一塊土司麵包掉到地上,總是塗奶油那一面著地。

這些定律所要表達的是,人類在自由意志選擇之中,似乎冥冥之中有宇宙有一個力量會將人類帶往錯誤挫折的方向,而人類對此現象是無能為力。這是一種宿命論 (Fatalism)。墨菲定律似乎也被自然界的第二熱學動力定律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所支持。第二熱學動力定律主張,我們的宇宙是趨向於最大亂度 (chaos or disarray)。

墨菲定律對於太空工業與電腦程式業最大的貢獻是:所有的系統都可能發生故障。為了減少墨菲定律的情況發生,許多 〝保障無誤〞(fail-safe) 的設計被發明出來。舉例來說:為了避免造成墨菲定律之原始接錯電線事件的重演,許多插座接頭將兩極設計成為不同大小或形狀。為了防止割草機在無人操作情況之下自己亂跑闖禍,有的割草機就設計在手把上面有一個槓桿,必須用手抓起那個槓桿割草機才會發動。

在屬靈的世界裡面,是否也存在著墨菲定律呢?

當上帝創造伊甸園,並且將亞當與夏娃放在伊甸園中,讓他們修理看守時,亞當與夏娃是否無可避免的遲早會伸手去摘那顆上帝所嚴嚴禁止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呢?

這個事件是否就對全體人類帶來無法去除的犯罪傾向 [神學家口裡所說的原罪]呢?整個宇宙的第二熱學動力定律是否與此事件也有關係呢?羅馬書八章19-22節所描述的是否可以說是一種屬靈的墨菲定律呢?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所描述的內心掙扎,是否也算是屬靈墨菲定律的一部份呢?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感謝主,在基督裡,我們就可能脫離屬靈墨菲定律的綑綁了。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