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羊門 (Sheep Gat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 下午2:12

羊門 (Sheep Gate)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從波斯王國的書珊城,經過四個月的流淚禱告,以及至少三個半月的千里跋涉,終於返回故鄉首都耶路撒冷。尼希米夜半起身,輕車簡從,從谷門出城,向南繞了半個城牆,親自勘察城牆與城門的受損現況。在蒐集好所有相關資料,並且擬妥重建組織分工計畫之後,尼希米才召集所有耶城裡面與近郊的鄉親,與他們分享他對於重建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的負擔與規畫。尼希米的決心與熱忱,激起全體鄉親熱切的回應。他們異口同聲回應尼希米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大家捲起衣袖,同心合意、奮勇重建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

尼希米很詳細的把這次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重建的參與者姓名身世,以及專業背景,還有各自所負責區段的相關位置,都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甚至連偷懶而袖手旁觀的,以及熱心而加倍投入的,尼希米也鉅細靡遺的一筆一筆留下記錄。由於尼希米這麼仔細的留下這個寶貴的工作日誌,讓我們今天可以從當中,看出尼希米當年的耶路撒冷城門的名字與相對位置。

在尼希米記第三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的重建施工日誌裡面,我們看見尼希米把羊門的重建擺在第一位置以及最末的收尾處。可見尼希米認為羊門有其重要的地位。羊門位於尼希米時期耶路撒冷城牆的東北角,當年要被獻為祭物的羔羊都是由羊門被牽入耶路撒冷城,在進入城門之後,有兩個相靠的水池,稱為畢士大池,其中較大的水池是讓貧窮的人以及生病的人來這裡沐浴洗身,較小的水池是供給將被獻為祭物的羔羊與牲畜在裡面洗淨。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每一年天使會奉耶和華差遣,前來攪動畢士大水池的池水,當池水被天使攪動的時候,第一時間進入畢士大水池的病人,不論他所患的是什麼疑難雜症,都會立刻不藥而癒。到了耶穌的時代,這個傳統還是被大家所相信與遵守。根據約翰福音五章的記載,有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被人放在褥子上抬到畢士大水池邊,盼望當池子的水被天使攪動時,他有下水而得到醫治的機會。但是,很遺憾的是,三十八年來,當池子的水被天使攪動時,總有別的病人比他早一步進入池子而得到痊癒。當時又沒有排隊掛號的系統,因此,這位動作比別的病人緩慢的病人,每年都失望的離開畢士大池。當耶穌看見他又來躺在畢士大水池旁,等候天使來攪動池水時,耶穌問他說:你要痊癒嗎?他抱怨別人總比他早一步捷足先登。耶穌對他動了憐憫的心,吩咐他拿起褥子來走。他的病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走了。因此,有人稱此羊門為恩典之門(Gate of mercy)或是醫治之門(Gate of healing)。

在尼希米第三章所記載的十個城門當中,只有羊門是由大祭司所重建,並且被分別為聖(consecrated)。另外一個讓我們注意到與別的城門不同的地方,是羊門並沒有設閂或鎖。有聖經學者根據尼希米記後來關於大祭司以利亞實與敵人勾結的記載[參閱尼13:4-7,28],認為這是大祭司以利亞實為了將來好讓敵人多比雅與參巴拉容易由此門滲透進入耶路撒冷城而動了手腳。我們雖然不必否認這個歷史解讀的可能性,但是,從屬靈意義的角度來看,這個由羔羊犧牲獻祭而帶來我們蒙恩典得醫治的羊門,沒有閂鎖正代表主耶穌為我們犧牲捨命所帶給我們的救贖醫治恩典是向所有的人都開放的,是不設下門檻的,邀請所有願意領受的人,都可以從羊門進入。主耶穌說他就是羊的門(約10:7-9),當我們存著信心走入羊門時,就可以得救,得到保護與帶領,得到親近與供應。

主耶穌在被門徒猶大出賣的那一夜,就是在耶路撒冷城東的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禱告時,被差役所捕捉,從羊門被帶入耶路撒冷城,開始走上為世人受苦之路(via dolorosa),穿過耶路撒冷城,最後在古門附近的各各他髑髏地被釘上十字架。司提反也是被拖到羊門外,因為他的信仰而被石頭打死,成為第一位殉道士。因此,羊門又被稱為司提反門(Gate of St. Stephen)。我們也應該根隨主耶穌的腳步,以及效法司提反的榜樣,將自己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12:1)。

奧圖曼帝國蘇丹蘇萊曼(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of Ottoman Empire)於1517年為了慶祝征服曼魯克 (Mamluks)而在羊門的城門兩邊各刻上兩隻獵豹(panther),但是被誤認為是獅子,因此,羊門現在也被稱為獅門(Lion Gate)。主耶穌第一次降世為人時,成為神的羔羊,是為了背負世人罪孽而上十字架犧牲捨命。主耶穌第二次降臨時,是猶大支派的獅子,是萬王之王,要降臨來審判並統治全世界(啟5:5-6)。

羊門是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起首,也是城牆重建的末後。主耶穌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是人類歷史的阿拉法,也是俄梅戛(啟22:13)。主耶穌也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與成終者(來12:2)。

大衛與押尼珥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 凌晨12:04

大衛與押尼珥
曾昭瑞牧師

大衛與押尼珥是相互認識的。大衛曾經在掃羅軍隊打過好幾次勝仗,贏得了許多的尊敬。而且押尼珥是元帥常常坐在掃羅王的旁邊,大衛也常常在王的面前,(二十25)。但是押尼珥在哥利亞事件中的角色,當哥利亞在陣前叫陣聖經說,以色列的全軍都非常害怕。對此這位指揮官完全是束手無策。

當掃羅王追殺大衛時,押尼珥支持掃羅王的決定,甚至他帶兵參加追捕大衛的行動。(撒上二十六3-5;13-16)從大衛第二次饒了掃羅的事件中,我們知道押尼珥也在現場。從大衛與他的對話中,我們知道押尼珥不單單負責指揮以色列的軍隊,也負責掃羅王的安全警衛。而大衛竟然可以在押尼珥順利地在眾人熟睡中,取走了王的頭旁的槍和水瓶。事後大衛也公然指出押尼珥的嚴重失職,沒有盡到保護王的責任。

大衛曾經兩次問掃羅「你為何聽信人的讒言,說大衛想要害你呢?」二十四9;「若是人激發你,願他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二十六19)這兩節經文讓我們看出,大衛認為有人在掃羅的面前激發掃羅王去追殺大衛。聖經沒有說那個人是誰,但是押尼珥極有可能就是大衛口中那個煸動王去追捕大衛的那始作蛹者。這是個可能的懷疑,大衛的存在,對押尼珥就是一個威脅,因為大衛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也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大衛比誰都更適合作為以色列人的元帥?

另外押尼珥是一位與王親近的人,也有直達天聽的權力。事實上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以色列人的元帥,看起來並不是因為他有顯赫的戰功,聖經沒有提到他有什麼戰功,他之所以當元帥是因為他是掃羅的堂兄弟(撒上14:50掃羅的元帥名叫押尼珥,是尼珥的兒子;尼珥是掃羅的叔叔。)如果大衛真的起來做王,他很可能就失去元帥的這個職位。這一點押尼珥不會不擔心。如果押尼珥是那個在掃羅面前進讒言,要掃羅王非致大衛於死地的人,我們也不用覺得意外。另外有一點,讓我們覺得很驚奇,當掃羅與他的三個兒子帶領以色列人與腓利士人爭戰,他們都戰死在戰場上了,但是聖經對於這位以色列人的元帥卻隻字未提,以色列的元帥,在一場最重要的會戰中,就這樣消聲匿跡了,當王在戰場上力戰身亡,他不在掃羅的身旁,這位元帥在那裏?當掃羅王死了,押尼珥卻活下來,而且挾天子以令諸候,成了北方支派的實質掌權者,也是唯一有能力對抗大衛統治的力量。

當我們把所有的元素放在一起後,我們看見他是一個面對危機無力處理,不敢起身對抗哥利亞;他是一個失職在沉睡中沒有盡力保護掃羅,將王陷入險境;在戰場上,他沒有角色,敗戰後,卻設法想要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權力。

不過對於亞撒黑被殺的事件中,我們卻看到押尼珥頻頻勸亞撒黑不要追他,否則殺了亞撒黑被殺,他將很難面對約押。這一點來看他其實是出無奈而不得已殺了亞撒黑。只不過押尼珥後來與掃羅的嬪妃發生關係,這一點,是他最大的污點,也顯示他的不忠、不義。

後來押尼珥果然被約押所殺,報了殺弟之仇。大衛卻為他舉哀,事實上像押尼珥這種人,實在不值得大衛如此舉哀。但是大衛為了考量國家早日統一對於政治上的效應,卻不能不考慮。

團隊(Team)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 下午2:22

團隊(Team)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在經過四個月的流淚禁食禱告之後,得到波斯王亞達薛西的恩准,而拿到國王頒發的詔書而得以通行無阻、國王派遣的軍兵而得到沿途保護、國王特准的木料而能夠進行重建。當尼希米從波斯首都的書珊城,沿著幼發拉底河谷往西北走去,翻過巴旦亞蘭高地,經過大馬色,終於經過迢迢千里的長途跋涉,而抵達耶路撒冷。經過三天三夜的休息,尼希米在夜半輕騎簡從的從耶路撒冷的谷門出城,騎馬沿著推羅皮翁山谷(Tyropoeon Valley)往南走,經過龍井,一直到城最南端的糞廠門。這裡是耶路撒冷城最低的地方,也是城西的推羅皮翁山谷與城東的汲淪山谷(Kidron Valley)匯流到最低的欣嫩山谷(Hinnom Valley)的交匯點。尼希米發現這一段的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焚燒,情況相當惡劣。繞過城最南端之後,尼希米來到東南角的泉門,汲淪山谷太狹窄以致於尼希米的座騎無法通過。尼希米便下馬步行,沿著東邊城牆外的汲淪溪谷往北,溯溪而行。一直走到水門才入城,而回到谷門處,完成他的實地勘察,並且也開始他重建城牆的藍圖規劃。當他規劃好之後,他就召集已經返鄉居住在耶路撒冷以及附近村莊的猶太人,與他們分享他心中的負擔、迫切的禱告、領受的託付、上帝的施恩、國王的支持、勘察的結果,最後,他向這些猶太人發出誠懇的邀請,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很清楚的提出工作的內容與目標。我們看見,尼希米是位很成功的領袖,他如此登高一呼,便立刻獲得全體民眾的熱烈響應。我們似乎可以聽見他們異口同聲的回應:我們起來建造吧!他們的回應,並不是只有在那次大會中熱情的喊喊口號就算了,而是回去之後,就按照尼希米很詳細的規劃與分配,各自認領一個區段,大家捲起衣袖,同時開步,奮勇做這善工!尼希米記第三章,就看到尼希米很詳盡的記載他們分區負責、嚴密組織、緊密連接、互相合作的工作記錄。根據韋式新世界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定義,團隊(Team)是一群人從事聯合的動作(joint action),其中每個人會將個人的利益與見解拿來服從並支持團隊的合一與效率。在團隊的侍奉當中,個人的成就與看法並非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而是大家願意放下個人成就與看法之追求與堅持,以達到團隊關係之和諧,並最有效率的一起達成團隊的共同目標。團體(Group)與團隊(Team)是不同的。一群人在共同的處境中,遵守共同的規則,從事協調的工作,這是團體,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面行駛的一群汽車一樣,團體當中,個體之間,不一定有親密的關係與合作的互動,更沒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團隊則是除了具有團體的特徵之外,團隊成員之間,會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彼此間為了達成團隊的目標,願意互相忍讓,彼此幫助,而且有互相歸屬之生命共同體之團隊自我意識的產生(Team Identity)。這就好像高速公路上面有一群要一起開往宜蘭去溯溪泛舟的車隊。

表面上看來,這一個車隊的車子和其他在高速公路上開的車子似乎沒有什麼兩樣。每部車子都照著高速公路所規定的速限與號誌,保持安全的車間距離,向著同一個方向行駛。但是,如果我們再詳細觀察,便會發現他們彼此之間,似乎都有一台對講機在保持連繫。如果有別的車子插入他們的車隊當中,他們會設法轉到隔壁的車道,好讓拖太遠的車子可以跟上。當到了一個休息站時,他們會互相招呼,一起開到休息站,上廁所或喝點飲料。這當中,如果有一部車子出狀況,其他的車子會設法留下來幫忙處理。這就是團隊。團體中的個體是各自獨立的(independent),團隊中的個體是互相扶持的(interdependent)。團體中的個體是有各自的目標,團隊中的個體是有共同的目標。團體中個體有各自的工作職責須要獨自去完成,團隊中的個體是有共同的工作職責,而且會協力(collaborate)去完成。團體中個體之間是沒有互相信任的關係,團隊中個體之間的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團體中個體之間是不會有互相教導與學習的互動,團隊中個體之間會常常有互相教導與學習的機會。當團體中個體之間有不同看法時,常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就此分道揚鑣。當團隊中個體之間有不同看法時,團隊會彼此坦誠溝通,互相聆聽,以尋求共識。團體中的個體各自對事情作判斷與決定。團隊中的個體會經由討論與表決的過程,以達到共同的決定。

尼希米的耶路撒冷城牆重建是一個很好的團隊,盼望和平教會的教堂重建,也是一個合神心意的團隊。讓我們一起來建造!

聽者取向溝通 (Receptor Oriented Communica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 下午1:44

聽者取向溝通
(Black SpiritualsLocomotionChronos & KairosReceptor Oriented
Communication)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聽見來自故鄉猶大省與耶路撒冷的同鄉哈拿尼,與他分享被擄歸回鄉親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1:3)。他愛故鄉的心感到有如刀割般的錐心之痛。從基斯流月 (大約十一月) 一直到尼散月 (大約三月),前後四個月之間,他在耶和華面前悲哀哭泣、禁食禱告 (尼1:4)。在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當尼希米在波斯國王面前奉酒給他飲用時,終於讓國王發現他滿面愁容。經過四個月的禁食禱告,尼希米無法在國王面前掩飾他心中的悲哀。

尼希米關心的是故鄉耶路撒冷的聖殿以及城牆的被焚燬以及拆毀。但是當國王詢問他心中悲哀的原因時,尼希米完全不提他的信仰、敬拜耶和華的聖殿、以及聖城耶路撒冷的城牆。這些是尼希米心中最關心的地方,卻不是波斯國王亞達薛西所能明白或認同的。尼希米的回答是: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 (尼2:3) 這是波斯國王所能夠瞭解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被稱為聽者取向溝通 (Receptor Oriented Communication)。

聽者取向溝通是近年來溝通理論中一個討論的重點。根據福樂神學院宣道學教授克拉夫 (Charles H. Kraft) 的研究,上帝向人類的溝通一直是採用聽者取向溝通的方式。當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上帝主動的前來在樹叢中尋找他們,並且向他們開口對話 (dialogue) (創3:9)。上帝所採用的語言與詞彙,是亞當夏娃所能夠瞭解與領受的地上語言,也就是舊約聖經的希伯來文。上帝並沒有採用上帝的語言,或是天使的話語,來與亞當夏娃溝通。上帝也沒有採用現代科技的溝通設備,像麥克風、電視台、或是網路平台,以進行大眾傳播的工作。上帝所採取的是,差遣他的僕人,進入所要宣揚的文化圈內,以個人與個人互動的方式,來進行對話溝通。主耶穌更是花他在世上最主要的時間,與他的十二個門徒一起生活與對話,將天國的福音,深深的栽入他們心底的深處。好在主耶穌離開世上之後,他的這些門徒,可以將這個天國的福音,代代相傳到普天之下。主耶穌與耶路撒冷的猶太學者尼哥底母在夜間的對話,以及與撒瑪利亞的邊緣化無名式婦女在雅各井旁的對話,所用的方式,都不是採用獨白方式的單向溝通 (monologue one way communication),而是對話方式的雙向溝通 (dialogue two way communication)。主耶穌的溝通不是只有採用言語字詞的表達,而是同時採用實地行動示範的行為表達。主耶穌要教導他的學生如何彼此相愛與互相服侍時,他在最後的晚餐,親自挽起衣袖,一個一個的替他的每一位門徒洗腳。然後,他才告訴他們,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約13:14)。主耶穌為了達到他要向門徒溝通的目的,常常要打破他們原來既有的預期思想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定型思想 (stereotype),而採用讓門徒跌破眼鏡的出人意料之外的溝通方式,好幫助門徒能夠印象深刻的學到新的功課。主耶穌說: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約12:25) 就是這一類的教導。當主耶穌在溝通時,他會設法將一般性的原則問題巧妙的轉化為個案性的實際處境,以加深聽眾的印象,達到溝通的目的。

舉例來說,當律法師以一般原則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來問主耶穌的時候,主耶穌拒絕也用一般原則性的答案來回應他所提出的問題。主耶穌用一個比喻故事來將這個有關鄰舍的原則性問題巧妙的轉化成為可能在當地實際發生的個案。主耶穌用一個從耶路撒冷要下耶利哥的猶太人,在途中遭遇強盜強劫傷害的故事來回應。主耶穌很技巧的安排一個祭司與一個利未人,讓他們先從犯罪現場走過,但是,他們卻沒有停留下來幫助這位遭搶生命垂危的同種族與宗教信仰的弟兄,視若無睹的繞道而過。這樣故事的發展已經讓這些聽眾覺得焦慮不安,因為在他們的刻板印象中,祭司與利未人是教導百姓如何敬拜上帝與彼此相愛的老師與榜樣,可是在這個故事中,他們的實際表現,卻是與聽眾的期待有很大的落差。主耶穌最叫人跌破眼鏡的是這個故事的往下發展,故事中上場的第三位,是一位被猶太人鄙視的雜種撒瑪利亞人,這個人不只駐足下驢,查看這位受害者的生命跡象,並且給予簡單的急救包紮,還將此受傷者扶上驢背,送往附近的醫療收容所,預付急救費用,還簽下願意付清所有相關款項的保證書。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整全的照料。我相信到這個時候,主耶穌的故事已經在聽眾的心裡,激起了許多出人意外的驚奇。最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在故事的結尾,主耶穌是用問句的方式來結束他的教導。主耶穌反問這位以請教來挑戰耶穌的律法師,請教他:這三個人當中,那一位是這為受害者的鄰舍呢?這個結尾的問題,把律法師在起頭時所發出的問題,一百八十度的翻轉過來。律法師問的是,誰是我的鄰舍,我好幫助他呢?主耶穌問的是:誰是幫助你的鄰舍。最後,主耶穌提醒這位律法師,光是知道誰是鄰舍是不夠的,你去,照這樣去行吧!主耶穌要求的是實際生活的改變。

工作與工人(Work and Worker)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 凌晨2:03

工作與工人(Work and Worker)
蔡茂堂牧師

在管理學的研究上,管理者常被分為是工作取向(Task Oriented),或是工人取向(Person Oriented)。在管理學上來看,領導力(leadership)就是能夠讓別人有意願以有效率(efficient)與有效果(effective)的方法來完成所被指定任務的影響力。
根據Lewin, Lippit與White有關領導力的研究,領導可以分為三種型式(leadership style):第一種是威權型(autocratic)。第二種是民主型(democratic)。第三種是放任型(laissez-faire)。

1.威權型:告知下屬該如何做事,稱讚或指責下屬時,並不說明其原因。
2.民主型:與下屬討論可能方案讓下屬做抉擇,對下屬的批評給與解釋。
3.放任型:領導完全授權給下屬自己決定,領導者垂衣拱手、無為而治。

三種不同的領導型式會帶出三種不同的下屬表現。威權型領導所帶領的下屬會表現出彼此間有攻擊性,但是對於上司會巴結討好。民主型領導所帶領的下屬彼此的關係比較友善,工作完成率會比較差一點,下屬對於上司比較會有就事論事的態度。放任型領導所帶領的下屬彼此間會你爭我奪,而且常常一事無成。他們認為,放任型的領導實際上是領導者怠忽職守,放棄領導。因此,真正的領導只可以分為威權型與民主型兩大類。

威權型領導是工作取向的領導。領導者最關心的是工作任務的完成。領導者對於工作任務的成敗負完全的責任。領導者用威權的方法來達成任務,對下屬的溝通是單向的溝通。

民主型領導是工人取向的領導。領導者最關心的是工作團隊的和諧。領導者盡力維持工作團隊的向心力。領導者會尋求下屬的建議並且努力促進彼此的瞭解。
Douglas McGregor於1960年出版〝企業的人力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書,探討企業員工努力工作的兩種可能的動機。這兩種不同的動機理論分別被稱為X理論與Y理論。

X理論主張:大家都不喜歡工作,必須要威迫利誘才會工作。一般人不喜歡負責,寧可享受被清楚規定的安全感。相信這個動機理論的領導者常會採用威權型領導。

Y理論主張:人們天生俱有喜歡工作與休閒的兩個傾向。一般人會喜歡有機會發揮創意與想像力來解決問題,並且盼望能夠學習與長進。相信這個動機理論的領導者常會採用民主型領導。

Fred Fiedler提出伴發模式(contingency model)來說明不同領導型式所帶出來的結果是伴發於不同的團隊情境。當團隊情境是很理想或是很惡劣的情況,威權型領導會比較有效。當團隊情境是處於中間階段時,則是民主型領導會帶出比較好的效果。影響團隊情境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 上司下屬關係:彼此間的互相信任、尊重、與信心關係。
第二、 工作任務組織:工作內容與步驟是否非常清楚而有組織。
第三、 領導地位權威:領導所居地位是否俱有很明顯的地位權威。

威權型領導在大災難救災工作(團隊情境很惡劣)以及藍領工人的工廠工作(團隊情境很理想)比較能產生好的果效。民主型領導在科學研究團隊的情境下比較會產生好的效果。

因為每位領導者的人格個性是相當固定且不易改變,要改善領導的效果,只能經由改變團隊情境,使其與領導者的人格特性比較配合,才能提高團隊的表現。
從這些有關管理學的研究看起來,傳福音以及建立教會的事工,同工之間或許彼此可以有信任與尊重的關係,但是在工作任務組織方面,則是相當的模糊不清(ambiguous),主耶穌又刻意的壓低領導者的地位權威,因此,民主型的領導可能會比較有效。

另一方面從神學的角度來看,上帝是看重每位工人的品格造究,遠遠超過對於工作完成效果之期待。保羅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1-2)上帝期待我們盡忠於所被託付的工作,遠遠超過我們完成工作的結果。主耶穌講過一個比喻,有三個僕人從主人領到不同的資金,一個領了五千,一個兩千,一個一千。領五千的賺了五千,領兩千的賺了兩千,領一千的把錢埋起來,到時候再將那一千交出來。結果主人對於那個賺五千的僕人與賺兩千的僕人所給予的褒獎是完全一樣的。主人對他們都是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由此可見,主耶穌所看重的,也是工人的忠心與良善的品格,而不是賺五千或是賺兩千的數額多寡。

拆毀與建造 (Breaking and Building) (2)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2:15

拆毀與建造 (Breaking and Building) (2)
蔡茂堂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生命,必須不停地從外在環境中攝取養分與氧氣,然後經過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過程,舊的身體物質氧化拆毀,再使用所攝入的養分合成創造新的身體所須的各種元素。保存我們每種生物以及每個生物個體生命特質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在將這些生命相關的訊息轉譯為核糖核酸(RNA)之前,DNA必須的雙鏈必須先拆開,才能進行轉譯的工作。在生命細胞要產生下一代的生命之前,DNA雙鏈也必須先拆開,才能夠複製成為兩套子細胞所需要的DNA染色體。拆毀與建造,似乎是生命生存與傳承之基本法則。

人類身體的細胞,也不停的進行拆毀與建造的更新過程,來維持生命的修補與活力。做為身體與外在環境界限之皮膚系統,由於必須長期接受來自外在環境的物理性、放射性、或化學性侵襲與傷害,其表皮細胞層,自從基底層細胞分裂繁殖而向外推展時,即不斷進行自我拆毀,基底層所分裂形成的角質細胞(keratinocyte),會長出棘狀突起,彼此緊密連結,形成棘細胞層,接受來自黑素細胞所製造的黑色素(melanin),阻隔吸收來自外在環境的紫外線幅射以保護底層的細胞。棘狀細胞則自己不斷的被外推前往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細胞內部開始製造角質透明蛋白(keratohyalin)。在比較厚的皮膚,這些細胞逐漸將自己的細胞核融解而死亡,細胞質中充滿了透明的角母蛋白(eleidin),最後被推到最外面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細胞完全死亡,形成很緊密堆疊的二、三十層扁平鱗狀細胞,其細胞質所含的角質蛋白(keratin),具有防水、抗菌、耐磨的特性,以保護身體免受外來各種傷害。當外在環境對於我們身體產生侵害性攻擊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個角質層的細胞,他們也會自己從最外層逐漸剝落,好讓基底層所產生的新角質細胞可以連綿不絕的更新我們的皮膚。

如果外在環境的異物或微生物衝破我們皮膚的第一道防線,進入體內,我們的身體便會發動固有免疫系統加以阻絕於該局部組織區域。如果不幸又被該微生物連闖二關,而侵入我們的淋巴與血液循環系統,我們的身體便會緊急發動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由白血球、淋巴球、以及各種免疫蛋白所組成的大軍,與入侵者做殊死戰。這些身經百戰的防衛部隊,只有約十到十五天的壽命,就會被脾臟分解。脾臟也同時負責老化紅血球之分解以及其重要成分的再回收。這些再回收的成分,可以提供骨髓繼續製造新的白血球與紅血球所須要的材料。因此,我們身體氧氣運送系統的紅血球以及全身免疫系統的白血球與淋巴球,都是經由脾臟的拆毀以及骨髓的建造過程來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

讓我們最感到意外的是支撐我們全身器官組織的骨骼系統。在我們去世死亡之後,所有的組織器官很快的便會被微生物所分解而回歸大自然,只有我們的骨骼,是那麼的堅強剛硬,可以保存數千年而不朽。

最近的生理學研究發現,我們的骨骼,是我們身體各系統當中,最有計畫與規則的進行不斷拆毀與建造的系統。這個拆毀建造團隊是個非常緊密結合的骨骼重塑(remodeling)更新(renewal)團隊。

這是由蝕骨細胞(osteoclast)與成骨細胞(osteoblast)所組成的雙簧小組。最近研究發現,這個雙人小組成員之間有很好的配搭機制。成骨細胞會製造兩種促進蝕骨細胞分化的生物元素 RANKL 以及M-CSF,以及會阻礙蝕骨細胞形成的OPG。反過來看,蝕骨細胞也會製造一種生物元素PDGF-bb/PDGFR-β來影響成骨細胞的化學趨向行為(chemotaxis)。這種緊密互動的關係就像現在的柏油路面維修團隊。先由一組打碎路面的工人將有裂痕或破洞的柏油路面鄰近區域的柏油挖掉清除,成為一塊整齊乾淨的凹下區域,接著馬上由鋪柏油的工人來將那塊已經整理乾淨的凹下區域補平。這也像牙科醫師在治療蛀牙時常常須要先將蛀牙病灶附近的牙齒磨掉一部份,好將蛀牙病灶清理乾淨,接著才是用補牙的材料將清理乾淨的地方補平。

聖經中的雅各在毗努伊勒與神摔跤的經歷正是上帝要在雅各身上進行一次徹底的拆毀與建造的過程。雅各天生的個性是很會在與人摔跤(wrestle)的時候運用他有力的雙手抓住對方,再用其聰明與體力來取勝對方。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這次與神摔跤的過程中,神會出手觸摸他身體最強壯有力的大腿窩的筋。這是上帝對雅各的徹底拆毀。使得雅各無法再繼續與人或與神摔跤。但是雅各的雙手還是緊緊的抓住神,不過,這時候的抓住不是為了摔跤,而是要攀靠(cling),他祈求上帝給他祝福。上帝給雅各的祝福是改變雅各的名字,從靠自己的力量抓取上帝祝福的雅各,改為靠上帝的恩典來依靠祝福的上帝。這是雅各一生靈命的最大建造。

拆毀與建造 (Breaking and Building)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 下午2:48

拆毀與建造
(Black SpiritualsLocomotionChronos & KairosBreaking and Building)

蔡茂堂牧師

聖經開宗明義在創世記一章一節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這一句簡單的開場白,就把一切的存在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在起初,將天地創造出來的創造者(creator),被稱為上帝;第二類是在起初,被上帝所創造出來的被造者(creature),被稱為天地。在創世記第一章的前三節,也隱約的把這位創造天地的創造者上帝的身份組成,透露出來。上帝似乎有三個位格,非常緊密的結合成為一體,也就是系統神學家所稱的,〝三位一體〞(trinity)的神學觀念。從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看來,這位創造天地的創造者上帝,是一位與被造者絕然不同的超然自存者(transcendent essential being),是被造者所無法瞭解與接近的存在。他是一切其他被造依存者(created contingent being)生存的來源與依靠。這是上帝的超然面。我們稱他為天父上帝。這位超然的天父上帝,是經過如何的過程,來進行宇宙萬物的創造呢?

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說: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裡描述到上帝在起初所創造的天地,可以分為屬靈界存在的天,以及屬物界存在的地。聖經所關心的是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宇宙,也就是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所說的屬物界存在的地。有關屬靈界存在的天的創造過程,聖經似乎就略過不討論了。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的描述,在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時,地的狀態是空虛與混沌。空虛代表沒有內容,混沌代表沒有秩序,在這樣的狀態之下,三位一體上帝中的第二位持續進行運行孵育的工作,他被成為〝上帝的靈〞(Spirit of God),也就是聖靈上帝。當聖靈上帝運行孵育到了合適的時機(kairos),三位一體上帝的第三位,也就是被使徒約翰稱為〝上帝的道〞(Logos of God)(約1:1),就開口說話,給這個空虛混沌的黑暗淵面帶來一道光明。關於這一道光明,創世記第一章第三節說: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根據使徒約翰的描述,這一道光明是宇宙萬物創造的參與者(約1:3),也是人類生命的源頭(約1:4),這個上帝的道,世界之光的第三位上帝,在日期滿足(可1:15)的時候,藉著童女馬利亞而道成肉身、降生為人,帶給人類來自上帝的恩典與真理,並彰顯出天父上帝獨生愛子的榮耀(約1:14),他被稱為〝聖子上帝〞。雖然,當他在約旦河裡接受施洗約翰洗禮時,天父上帝親自從天上發出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但是,他並沒有被全部的人類所歡迎接納(約1:5,11)。

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第一到第三節,我們不僅知道,創造天地的創造者上帝是包括:聖父上帝、聖靈上帝、以及聖子上帝的三位一體上帝。被上帝所創造的被造者也可以分為屬靈界的天以及屬物界的地。我們也看到創造天地的過程似乎可以分為兩階段的創造。第一階段的創造記載於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我們可以說是無中生有(creatio ex nihilo)的創造;在第一階段的創造時,創造者上帝從他獨立自存的三一真神的地位創造出相對依存的靈界與物界的存在。

可是這個第一階段的創造所造出來的物界 (地),是屬於沒有內容與秩序的空虛混沌。三一真神上帝中的第二位聖靈上帝就在空虛混沌的黑暗淵面裡面運行孵育,進行第二階段創造的預備,到了最適當的時機,第三位聖子上帝就開口說話,將一道光明帶入這個空虛混沌的黑暗淵面,給空虛(void)帶來能量,給混亂(chaos)帶來秩 (cosmos)。空虛混沌的黑暗淵面被這道光明所拆毀,有晝夜晨昏輪替的時間(chronos)被建造出來。因此,第二階段的創造是亂中生序(cosmos ex chaos)的再創造(recreation)。

整本聖經可以說是記載上帝如何把陷入空虛混沌的宇宙萬物經過拆毀與建造的再造過程來給予更新與成長。我們身體中與外在環境分界的皮膚系統,支持全身各器官系統的骨骼系統,以及將氧氣送往全身以及保護全身免受外來侵犯的血球系統都有很健全的拆毀與建造的更新成長機序。我們的人格組成,也是經過一系列的拆毀與建造的更新成長過程,經歷階段性的成熟演化。保羅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也是一個拆毀與建造的過程。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6:6),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這是拆毀老我的過程。接著是穿上新人的建造,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10)。當宇宙萬物結局來臨時,上帝也是經由將舊天地像舊衣服一樣捲起的拆毀(來1:11-12),再帶入新天新地與新耶路撒冷的建造(啟21:1-2),將我們帶入天父永恆榮耀的國度。

時間與時機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 下午2:34

時間與時機
蔡茂堂牧師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有兩個與時間相關的神明,其中一位長著白髮長鬚的老者,稱為克羅諾斯Chronos (Xrovnos)。他代表每天二十四小時、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這是上帝起初創造天地時所最先創造出來的秩序。「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創1:1-5)

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初,第一天是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中毫無內容的空虛(void)與毫無秩序的混沌(chaos)創造出第一個秩序,也就是光明與黑暗的分開,在這同時,也創造出光明與黑暗輪流出現的時序,晚上與早晨。第二天上帝才從混沌的淵面造出含有空氣的空間,將該淵面分為空氣之上與空氣之下的水面。因此,中文的宇宙就包括時間與空間的兩個部份。《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人類自古就學會利用地球的自轉來測量每天的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秩序(chronological order),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來區分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節(natural seasons)。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上帝都量給我們一定份量的時間。保羅在雅典的雅略巴古神廟面前,對著當地的各派哲學家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17:26-27)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要靠著這個由鐘錶來呈現的時間秩序來安排我們的起居作息,這個社會的各種功能才會順利的往前進行。上帝給予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很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對每一個人是鐵面無私的。大家在時間的壓迫之下,努力的搶時間、省時間,因為,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時間像流水一樣,是不會停止的。論語子罕篇記載孔子曾經在河川上面這樣的感嘆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一去是永不回頭的,往事只能回味,過去的事已經無法改變,將來的事則是尚且未到面前,只能憧憬。只有現在的剎那是我們所能把握的一刻。

古希臘神話中代表時間的神明,除了剛才所提到的長髮白鬚老者克羅諾斯Chronos以外,還有另外一位年青活潑,健步如飛的凱羅斯Kairos(Kaivros)。希臘神話有關凱羅斯的描述比較詳細。他是以腳尖踏在地球上,鞋子上面各長有兩隻翅膀,表示他常是快跑前進,健步如飛。他的頭髮只在前額長成一束長髮,後腦袋瓜卻是光禿無髮。當他跑到你面前時,你很容易就可以一把抓住他的長髮束,可是他一旦跑過你的身旁,你就完全無法抓住他了。這個時間的觀念應該稱為時機(opportune time)。時機的含意比時間更為豐富。
時機是處理某事的最恰當時間點(perfect moment, best timing),在該時間點所作的決定或動作會給個人或環境帶來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因此,時機所強調的是可以決定或動作的現在,而且是該時刻的決定或動作對於個人所賦予的意義與價值,遠比該時刻的長短為重要。當該時刻對於個人的意義是很深遠時,個人會全神貫注的完全投入(engaging),甚至會完全無視於時間的流逝。這個時刻的抉擇或動作,常常對個人或環境的將來帶來重大的影響或改變,因此,也常被稱為是危機(crisis)。演講學(rhetoric)主張一個會把握時機的演講者,會注意聽眾的反應與現場的氣氛而決定演講的內容與表達的方式。

主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時,他呼喊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這個日期,在希臘文聖經,就是用Kairos這個字。因此,就聖經來說,時機就是當永恆切入時間的那一個時刻。這是一個攸關緊要的時刻,是上帝要拯救世人的重要時機,也是每一個人在聽到福音時,要決定是否要勇敢的作信心的跳躍,冒險來抓住這個得救的機會。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姐說: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前6:2)

主耶穌勸告他的門徒說:要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主耶穌也勸告當代的人們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12:36)

在舊約末底改對以斯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帖4:14)但願我們都能夠把握上帝給我們的寶貴時機,來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重返「樂園」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 中午12:00

重返「樂園」
何淑珍牧師

有一個孩子問母親說:「什麼是愛?」,母親要這孩子取一杯水來,再拿些糖加入水中攪拌後,請孩子喝看看是什麼味道?孩子說:「是甜的」;母親對他說:「你在水中看不見糖,糖已變成水,它無私的奉獻給對方,當它們相溶在一起時,是那麼甜美,這就是『愛』」。

聖經創世記一開始就記載上帝的創造,上帝創造後宇宙六天說:「上帝看是好的」,上帝在伊甸園中所創造的人是照著祂的形像及樣式造的,原來,人能明白「愛」,是因為有上帝的形象。人本來與「愛」的本體在一起,然而人因罪的緣故不能再自由的愛那位「愛」的本體,但「愛」的本體卻因著愛祂所創造的人而將自已代替了人所不能承擔的過錯(罪),甚至以自己的生命換生命的方式,以無罪代替有罪獻上自己來完成救贖的功效。

上帝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傳講悔改的信息,叫相信福音的人可以重返伊甸園的好消息,當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時,祂向相信祂的那個犯人提出邀請,與祂同進入「樂園」。在路加福音二十三:39-43:「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我們姑且不論這個犯人對彌賽亞的認識有多少,但在此時,我們看見耶穌已經為他打開在他死後可以與基督同在的那地方—樂園。

「樂園」一詞譯自波斯文,後來希臘文就採用此指「伊甸園」,「樂園」二字在新約中有出現二次: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4節中,保羅稱「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以及啟示錄二章7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啟示錄所描述「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的「生命樹」是表示永遠的生命,這生命樹以前是在伊甸園,現在則是「神的樂園」,在此是指神住的地方,也是指在基督裡蒙恩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堂。

耶穌基督已經來過世上,祂已經為我們戰勝了一切,祂已經在樂園裏,因此,在祂要升天時,祂要祂的門徒去傳講悔改的福音,無非就是要讓祂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能重返「樂園」,再次享受與愛融合在一起的甜美。

上週主日蔡牧師講道中提到「屬靈的生殖」—耶穌的門徒生門徒;現今是2OO9年,我們是耶穌的第幾代門徒?想必很難回答這問題,而我們是第幾代門徒應該不是那麼重要,要緊的是我們是否有遵照祂的吩咐傳悔改的福音,去生殖屬靈的後裔,帶他們回到「樂園」。

上帝一直深愛和平教會,賜給和平許許多多的新朋友(這是別的教會所羨慕的),然而,我們是否願意一起努力陪伴他(她)們走二里路,讓他(她)們因著我們的擺上而認識上帝的愛,領他(她)們一同回到愛的「樂園」。

生殖 (Reproduc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 中午12:14

生殖 (Reproduction)
蔡茂堂 牧師
生物的生命都有一定的長度,死亡是所有生物都必須共同面對的最終結局。因此,為了讓生物不致於絕種,上帝讓每個生物都有產生下一代生命的能力,這就是生殖(reproduction)。每一個生物的生命特質是保存在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所組成的基因(gene)裡面。因此,生物要產生下一代的生物,就必須進行基因的複製(duplication),如此才能達到生命繁衍、生生不息。

生物細胞中的DNA,有的是赤裸裸的躺在細包質中,稱為原核生物(prokarya)。他們除了細胞膜以外,細胞裡面並沒有其他由細胞膜所包裹的器官,DNA所組成的染色體是單套(haploid)環狀的染色體。他們可以生存在極熱或極冷的環境,也可以生存在極酸或極鹼的環境。他們進行生殖時,只是將染色體的DNA複製成兩個單套,再將細胞質一分為二,稱為二位分裂法(binary fission),分裂的過程,並沒有產生拉動染色體的細絲。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原核生物,包括細菌(bacteria)與古菌(archaea)兩大類。這是地球上面最早出現的生物,古菌類出現於約三十八億年前,細菌出現於約三十五億年前。他們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

我們目前所認識的生物,絕大部份是屬於真核生物(eukarya)。他們在地球上面出現的年代比較短,大約出現於十億年前。剛開始也只是單細胞生物,約在五千五百萬年前,他們開始形成多細胞生物,結果是產生了類似生物大爆炸的現象,在短短的期間,演化出各色各樣的物種。目前分類為五大類:紅藻類、褐藻類、綠色植物、黴菌類、動物類。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在細胞質中,產生了內膜系統(endomembrane system)。他們可以將細胞膜向內凹陷,將體外的食物顆粒包入體內[內吞作用(endocytosis)],形成液泡(vacuole),該液泡的膜就是在細胞質內的內膜了。除了液泡之外,真核細胞還含有內膜所包圍形成的功能各不相同的小體,像高式器 (Golgi apparatus)、溶小體(lysosome)、粒線體(mitochondria)、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等等。在這些內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染色體包成細胞核的核膜(nuclear membrane)。被包入核膜的染色體,也從單套環狀演化為雙套線狀(diploid linear)。真核細胞在生殖時,細胞質內都會產生細絲,用以牽引複製後成對的染色體前往兩端的中心粒(centrioles)。
真核生物的生殖可以再分為無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與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無性生殖是由母細胞經由有絲分裂(mitosis),產生兩個子細胞。兩個子細胞的遺傳基因染色體與母細胞完全相同。這種生殖方法比較簡單、經濟、方便、快速。但是,由於所產生的子細胞在基因的組成上面,缺乏差異性,因此,當環境有巨大變化,或是可以侵入該無性生殖生物之致病生物有所突變,以致於母細胞對其無抵抗力時,整個族群將會因為缺乏應變力或抵抗力而很快的被消滅。大部份的植物都有經由其葉、莖、或根而進行無性生殖的能力。

上述各種原核生物的二位分裂法也是屬於無性生殖的一種。有些黴菌是以發芽(budding)方式進行無性生殖,海星類動物當被切成碎片時,每一個碎片都可以獨自再長成一個完整的海星。這是碎片(fragmentation)生殖法。另外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無性生殖法稱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母體所產生的卵子,或經過有絲分裂(mitosis),或經過減數分裂(meiosis),所產生的雙套或是單套的卵子,沒有經過授精,就自己發育成為一個個體。這種生殖方法可見於水跳蚤(water flea)、蚜蟲(aphid)、蜜蜂(bee)、蠍子(scorpion)、甚至某些鯊魚(shark)。

有性生殖的方法是在遺傳演化上面最進步的生殖方法。這類生物會分為雄性與雌性兩種。他們的生殖細胞會經過減數分裂,從雙套染色體細胞,產生單套染色體細胞,稱為配子(gamete)。雄性配子再經由體外授精或是體內授精的過程,與雌性配子相結合,產生結合子(zygote)或稱為授精卵(fertilized egg),再由授精卵發育成為成熟的個體。這種有性生殖看來好像增加很多代價與麻煩。但是所產生的後代,卻有各種基因組合而產生對於環境變化的高適應力。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人類的生殖是屬於這種有性生殖。

行動 (Locomo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 下午2:08

行動 (Locomotion)
蔡茂堂 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各種生命當中,有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的濾過性病毒(virus),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一生永不動搖的植物(plant),還有可以到處奔跑行走、自由行動的動物(animal)。

在動物當中,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像草履蟲,是用其細胞膜上面的許多纖毛(cilia)在水中不停的擺動來移動自己。比較複雜的多細胞動物則須要靠經過分化的行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來幫助自己在環境中移動。

行動系統是由會收縮的肌肉與可以作為槓桿支架的骨骼系統所組成。骨骼系統又可以再分為靜水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外骨骼(exoskeleton),以及內骨骼 (endoskeleton)三類。靜水骨骼是由充滿體液的密閉腔室所組成,像海葵與蚯蚓,靠縱行肌肉與環狀肌肉的交互收縮與伸張來移動其身體。外骨骼則是節肢動物 (arthropod)的昆蟲類所使用的行動器官。外骨骼形成盔甲般籠罩著節肢動物的外面,有很優良的保護作用,再靠附著其內側面肌肉的收縮來移動。外骨骼的重量以及機械性約束,使得節肢動物體型一定要保持嬌小,而且堅硬的外殼會阻礙身體的成長,因此,牠們每隔一段時間就須要進行金蟬脫殼的換殼動作。

脊椎動物(vertebrate)發展出最進步的內骨骼系統,包括位置在最裡面的軟骨與硬骨(cartilage and bone)作為槓桿(lever),骨頭與骨頭相接處的各種關節(joint)作為支點(fulcrum),還有經由肌腱(tendon)附著於關節兩邊骨頭,可以收縮放鬆的肌肉作為施力點(effort)。這種由骨骼、關節、肌肉所組成的槓桿系統(lever system)可以根據支點、施力點以及阻力點(resistance)之相對位置再分為三種。

第一類槓桿(first class lever):
支點在中間,施力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翹翹板式的關節。頸背肌肉經由寰椎枕骨關節(occipital atlas joint)保持頭部直立乃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槓桿(second class lever):
阻力點在中間,支點與施力點在兩邊。這是手推車式的關節。跳芭蕾舞的舞者墊起腳尖時,小腿肌(calf muscle)經由腳跟腱(Achilles tendon)將全身重量由腳跟提起的優美姿勢乃是使用第二類槓桿。

第三類槓桿(third class lever):
施立點在中間,支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我們身體中最常見的關節類型。一個舉重選手在拿啞鈴訓練臂力時,其上臂的二頭肌(biceps)就是藉著肘關節作為支點,來舉起啞鈴(阻力點)。這一類的槓桿最費力,但是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大距離的移動。

這幾種槓桿原理只是能夠將肌肉收縮的力量,轉為各種行動的表現。讓我們可以行動的最主要施力點之能量來源乃是肌肉的收縮。肌肉的收縮是我們的肌細胞把三磷酸腺苷(ATP)中所含的化學能量轉換為肌細胞裡面肌凝蛋白(myosin)與肌動蛋白(actin)相互滑動的機械性能量的結果。

生物學者的研究所提出的滑動細絲模式(sliding filament model)是目前解釋肌細胞如何進行收縮與放鬆的最廣為大家接受的模式。根據這個模式的理論。當運動神經元將大腦要有行動的決定傳到肌細胞時,運動神經元軸突終末(axon terminal)會將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釋出在神經突觸(synapse),刺激肌細胞膜的鈉幫浦(sodium pump)作用,將此刺激傳到整個肌細胞,使其中的肌漿質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所含的鈣離子大量釋出進入肌細胞中,與肌動蛋白上的旋轉素(troponin)結合,拉動旋轉肌球素(tropomyosin)的位置,而使肌動蛋白的結合點(binding site)曝露出來,可以和肌凝蛋白的頭部(myosin head)的橫橋(cross bridge)結合。再加上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而將肌動蛋白(actin)所組成的細絲(thin filament)向一方滑動,因此,產生肌肉收縮的現象。

感謝上帝的恩典,為我們預備了這麼完美的行動系統,讓我們用我們的每一個行動來榮耀祂的聖名。

生之冒險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 中午12:20

生之冒險
李晶晶牧師

看到「冒險」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想到高山峻嶺,還是衝鋒陷陣?想到勇氣挑戰或是超越極限?
冒險與信仰有關嗎?你曾否經歷過信仰的冒險?那又是什麼?

十九世紀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喜好將他的哲學思想訴之文學,他善使用反諷的寓言來表達信仰與哲思,在他的寓言中有兩則,說:「有一顆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寶石,放置在遠方一個結凍的湖上,而湖上的冰很薄,由危險死神監視著,但走近去看,冰顯得十分安全…。如果在一個熱情的時代,有人冒險去拿那顆寶石,那麼群眾會為他的勇氣喝釆;他們看到他的決定性行動很危險,會為他而顫慄,跟他一起顫慄;如果他溺死了,他們會為他悲傷;如果他拿到了,他們會發出羨慕讚嘆的眼神。但在一個沒有熱情而沉澱的時代,情況就不同,人們會共同認為冒險去那麼遠的地方是非理性甚至是不值得的行為;他們會互相嘉許成為聰明及有著共同的集體想法及觀點,所以把一些非常規的行為,例如「熱心」、「冒險」、「忘我」……變成「技藝」,在安全網中表演一下,極其量在安全網邊緣來個看似危險的動作,而群眾就屏息的說﹕「天啊!多麼瘋狂,他正冒著生命的危險。」(齊克果寓言)

齊克果曾說:「冒險造成焦慮,不冒險卻失去自己。」是的,冒險就會有焦慮,處理那些焦慮不安則是冒險的必修課程;在信仰上帝之旅,從懷疑到信心,從信心到感謝的中間過程就是冒險,是要親身經驗並要堅持到底,信心的本身就是一個冒險,成功或失敗是一個人的信仰成熟與人生功課。

齊克果另一則寓言,說:一個人所訓練的一群鵝每主日都會來到教會聆聽牧師的訊息,講道的內容都是說到飛行的好處與奇妙,只要飛起來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拜訪想要見的朋友。聚會結束之後,這群鵝就嘎嘎地阿們,然後離開教會,下主日再次來到教會,聆聽牧師所說飛行的奧妙。而這些鵝所沒有做的是:沒有拍打翅膀起飛。你覺得這群鵝為什麼沒有做呢?被動式的「聽」是容易的、安全的、舒適的,積極主動式地「體驗」則是需要勇氣,是一種冒險。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勇氣總是包含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或者失去自我而變成整體事物中之一物,或者是在空虛的自我相關中失去自己的世界,但是,勇氣還有另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是不願意世界被喪失,而願意體驗世界那個永恆、絕對與無限的根源本身,有著這種冒險的勇氣就是接納「我們被那根源本身接納」這一事實的勇氣。這樣的勇氣成就一種信仰的超越,使得我們願意冒險用無限的熱情與終極的關懷來相信那個存在的根源,也使得我們把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對罪過和譴責的焦慮,給納入自身,在擔當它們的過程之中肯定自己。〞(存在的勇氣)

在「生之冒險」一書中,作者保羅‧杜尼耶(Paul Tournier)牧師,也是一位心理分析醫生,將冒險當成人類特有的本能,是每個人內心需要滿足的渴望,是人生創新求變的生命歷程。因此,從人類各項科技的發展演變、歷史上的革命創舉,一直到人性時常無法抗拒的賭博、藥癮,這些現象都是冒險心理的外在表現。對基督徒而言,上帝是一位最有創意的冒險家,祂創造天地、介入歷史與人相遇;不但如此,上帝最偉大的冒險之舉就是讓耶穌來到世上,為了愛的緣故祂付出重價、帶來一個邀請。

在我們的內心是否也有著這樣的本能、需求,接受這樣的邀請「生之冒險」,冒險地將自己投諸於「祂」、在生活每事上尋求祂的旨意與引導,並且冒險地跟隨祂而「拍打翅膀而飛」…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牧師,在「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一書中的前言提道一位約翰‧繆爾(John Muir)登北美黃杉(Douglas fir)頂端的事蹟:〝他是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北美洲西部邊陲地帶最勇敢、最受人崇敬的探險家。1874年間,繆爾到鋸齒山脊尤巴河(Yuba)支流的山谷拜訪朋友。某個十二月天,太平洋上颳來一陣暴風雨,繆爾應該在此時乖乖地待在朋友家中,一個非常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靜等暴風雨過去。然而,繆爾的想法卻與一般人不同,此時他卻到了一個極為危險之處,體會在暴風雨下的生命經歷,在一般人的想法,會認為繆爾是個傻子,竟拿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大自然。結果是他平安返回他朋友所住之溫暖小木屋,與朋友分享此段奇妙的經歷。畢德生認為繆爾只是不願意作一個生命的旁觀者,而是期望與造物主面對面,體會生命中豐富的變化。〞(何必上教會)

在這生命旅程,我們是在尋找適當的避難所躲過風雨,還是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往後回看,我們反省生命;往前瞻望,我們活出生命」(齊克果)

掃羅的失敗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 下午3:22

掃羅的失敗

曾昭瑞牧師

掃羅的名字是「求問」的意思,但是很可惜的是,掃羅雖然是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他並沒有在許多的事情上求問耶和華,他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來面對人生。當他順利的時候,他會自己決定;而當他與上帝關係破壞後,想要再修補時,卻找不到方法。對掃羅而言,撒母耳是最有影響力的人,也是他與上帝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橋樑。但是掃羅在登上王位後,卻與撒母耳關係絕裂,這也連帶影響了掃羅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為掃羅從來不是一個能夠自己與上帝建立正確互動的一個人。失去了撒母耳的協助,掃羅就失去了上帝與他同在的有力證明。在舊約,一個王沒有上帝的同在,幾乎就是失敗的同義詞。

掃羅的失敗,不單單是他個人的失敗,也是以色列人要求立王這種信念的失敗。以色列人經過長期士師的治理,國家一直沒有形成,致使他們受到亞瑪力人、非利士人、亞捫人的侵擾。以色列人慢慢的相信,自己沒有辦法對抗外力,是因為缺少一個王來治理他們,如果有一個王能夠治理、團結、指揮他們,以色列人必然有能力來抵擋這些外力。在這種心態下,掃羅成了以色列人的第一任王。事實上,掃羅一開始表現的很不錯,他取得了對亞捫人的勝利(撒上十一),之後又打敗宿敵非利士人(撒上十三、十四),以色列人控制了整個中央山地,以色列人的安全得到了空前的保障。

我們可以這樣說,掃羅在位的整個時間,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戰爭之中,而掃羅也像以前的士師們一樣,是以舊式的「靈力」的英雄身份興起的,他有上帝的同在,當掃羅被認為有上帝的同在時,就吸引許多人來跟從他。這證明了他是上帝的戰士領袖,是祂所「指定」的人。掃羅的失敗也是因為他失去了「靈力」,當他與撒母耳絕裂時,上帝的同在已經轉移到大衛的身上了。掃羅對於這一點也相當的敏感,他意識到,他的王位即將不保,於是他對大衛百般的追殺。

一開始掃羅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失敗卻是全盤的,以色列人後來的情況幾乎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壞。以色列人在基利波的潰敗,使自己落入非利士人之手,因為非利士人乘勝追擊,把他們在掃羅登基之前所佔領的土地都收回了,以色列人失去了中央山地,國土被分割成南北兩地,最慘的是,掃羅的三個兒子被殺,而掃羅自己也因重傷而伏刀自盡了,非利士人找著掃羅的屍體,把他的頭砍下,連同他兒子們的屍體,一同釘在伯善的城牆上。後來,還是基列雅比的居民,感於掃羅從前對自己的恩惠,冒險去把這些屍體取下來。

此時的以色列似乎是絕望了,以色列人的第一個王,卻是落得如此失敗的下場。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來改變自己民族命運的信念受到空前嚴重的打擊,掃羅家族的菁英全部戰死,以色列人失去了中央山地的控制權,國土遭到南北分割,以色列人陷入無人領導的真空狀態,面臨被各個擊破,甚至發生滅族亡種的可能。但是非利士人並沒有馬上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這使得以色列人有了喘息的空間,很快的她便立即捲土重來,在數年內,以令人難以致信的速度成為了巴勒斯丁與敘利亞最前進的國家,而這是另一個王,大衛的成績。

免疫 (Immun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 下午2:21

免疫 (Immune)
蔡茂堂牧師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命的世界是個殺戮戰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於一個生物而言,它的生存環境可能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體內環境。這種寄生的關係常常會造成被寄生者的疾病,甚至死亡。因此,被寄生之宿主生命為了保護自己,免於疾病或是死亡,會在自己的身體中,設下層層的防衛體系,來阻檔外來寄生生命的入侵,或是對於入侵者加以消滅,以保持自己生命的健康。

這個防衛體系,從最原始單細胞生命的半透性細胞膜,形成細胞內部環境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阻隔(barrier)開始,一直到最複雜的有頜脊椎動物(jawed vertebrate)的防衛體系為止,可以分為防止入侵的阻隔體系(barrier system),真核生物(eukaryote)就具有的固有免疫體系(innate immune system),以及有頜脊椎動物的適應防衛體系(adaptive immune system)。人類的防衛體系,就包含了上述三大體系在內。我們的皮膚是保護身體免於被外來異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表皮層有二、三十層已經死亡的扁平麟狀角質細胞(flat squamous keratinocyte)彼此很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除非有外傷破壞這個保護膜的完整性,否則異物是無法侵入的。但是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從環境得到養分與氧氣,也必須將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環境,就必須另外有一個區域,是以黏膜(mucosa)來做阻隔。黏膜的阻隔能力,就不像表皮細胞那麼嚴密,因此,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的黏膜表面,都會再分泌一層黏液,以增強其阻隔力。我們的呼吸系統與外界最接近的鼻子,就有很多鼻毛,先將空氣中大顆粒的異物過濾,鼻腔裡面還有彎彎曲曲的鼻岬骨,造成吸入空氣在鼻腔中形成亂流,提高異物被過濾的機會,呼吸道的黏膜細胞表面佈滿微纖毛,所有微纖毛都朝向鼻孔的方向擺動,將被黏在黏膜表面黏液中的入侵異物掃出去,大部份的異物與黏液就一起被掃到喉咽交會處,被嚥入胃裡面。在胃裡面所分泌的胃酸就把所有的入侵生物殺死了。呼吸道的黏膜層也有很敏感的神經系統,一有異物入侵,就會產生噴嚏或咳嗽的反應,用強有力的氣壓,將這些異物排出體外。我們的泌尿系統,則是在排尿時,膀胱用大水沖龍王廟的方法,將入侵的生物沖到體外去。我們的皮膚與黏膜,也都會分泌一些有殺菌效力的分泌物,將附著於其表面的微生物殺死。另外,我們的大腸,則住滿了對於我們的身體有益無害的共生菌,這些共生菌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會將外來入侵的致病菌排擠。

當外來入侵的微生物,躲過了上述的層層阻隔,而終於侵入體內之後,我們身體就會動員第二道防衛體系,也就是比較沒有辨別力與學習力的一般性、即刻性防衛體系。這包括我們身體裡面到處巡邏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他們一見到這些入侵的異物,二話不說就一口將他吞下去。被入侵地區的細胞,也會立刻拉警報,釋放出發炎化學物質,使得該地區產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吸引更多的巨噬細胞與白血球集中到這個地區來圍勦這些入侵者。我們的血清中有一連串的小蛋白質,稱為補體(complements),會被發炎訊息所吸引群集,依附在入侵微生物的表面,並且啟動一連串的活化作用,最後形成一個尖銳的圓柱,刺破該微生物之細胞膜,使其爆裂而死亡。這一道防衛體系是所有的真核生物都具備的能力,被稱為固有免疫體系。

如果入侵的微生物還是躲過第二道防衛體系的追殺,我們的身體就會動員第三道防衛體系,這是最進步的防衛體系,它的啟動最慢,但是對於入侵微生物之辨識力最強,可以集中攻擊該微生物,而不會殃及無辜,而且會將這些識別力保存在記憶細胞的基因裡面,下次再有同類微生物膽敢入侵,這些有案在檔的微生物會立刻引起很快、很激烈、很有效的反制動作,將再度入侵者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殲滅。這個體系被稱為適應免疫體系(adaptive immune system)。我們的醫學界就利用這個特殊的適應免疫體系而發展出各種疫苗。

感謝上帝的恩典,賞賜給我們這麼完備的三層防衛體系,讓我們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

母愛 (Mothering Love)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 中午12:17

母愛 (Mothering Love)
蔡茂堂牧師

母愛是我們在大自然中到處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近日新聞報導,在宜蘭頭城農場,有剛孵育幼鳥的藍鵲,為了保護幼鳥而奮不顧身,攻擊過度貼近鳥巢的遊客。農場主人在藍鵲鳥巢附近,掛上〝殺很大—小心鳥友〞的警示標語,以提醒遊客,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一直很有興趣,想要解開有關母愛現象的謎底。到底這是經由環境學習的影響,還是經由生物基因的遺傳?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母愛對於兒女的身心靈健康與人格行為都有很重大的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香檳(Frances Champagne)的研究指出,母親的母愛行為會傳給她的女兒。如果母親常常擁抱女兒,這位女兒將來長大生子之後,也會常常擁抱她自己的女兒。就像以西結16章44節所說的:母親怎樣,女兒也怎樣。香檳與她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盼望能夠釐清這個女兒如同母親的現象,是經由基因遺傳,或是經由環境影響。她研究的結果顯示,母親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某些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女兒的體內荷爾蒙,以及其將來的母愛行為表現。因此,過去一直在學者之間爭辯不休的自然或養育(nature nurture debate)的議題已經成為歷史了。養育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基因的表現,再經由荷爾蒙而影響下一代的行為表現。繯境與基因之間呈動態互動的關係。這種現象稱為〝表觀基因原則〞(epigenetics)。

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觀察母老鼠對於她所生的小老鼠表現出來的母愛行為。有些母老鼠會發很多時間去舌舔以及梳理小老鼠的毛髮,有些母老鼠則比較不會做這些動作。他們研究比較這兩組小老鼠的基因表現,那些比較少被母老鼠舌舔與梳理毛髮的小老鼠的某些基因,會發生甲基化(methylation)的現象。這些被甲基化的基因,就無法被轉錄(transcription)成為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再進一步在細胞質中被轉譯(translation)成為有各種功能的蛋白質,包括:會引起母愛行為的雌性激素(estrogen)與催產激素(oxytocin)。這些雌小老鼠在長大之後,懷孕生出下一代的小老鼠時,由於雌性激素與催產激素的缺乏,就無法表現出舌舔或梳理下一代小老鼠的母愛行為了。

如此,母老鼠的母愛行為,就經由〝表觀基因原則〞而代代相傳下去了。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將比較不會舌舔或梳理小老鼠的母老鼠所生出的小老鼠分成兩組。一組由這隻母老鼠繼續乳養,另外一組則轉交給比較會舌舔或梳理小老鼠的母老鼠來乳養。結果這些第二代的小老鼠長大以後的母愛行為,是會依照他們養母的母愛行為,而不是照他們生母的母愛行為來表現。

出生時母親對於子女的母愛行為表現是很錯綜複雜的,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所研究的只是其中有關愛撫與觸摸的部份。我們相信,上帝賞賜給每一位母親,有足夠的智慧與愛心,知道並且願意做出各種母愛的行為,給子女帶來身心靈的健康,以及可以代代相傳的愛心行為與互動。每一位敬畏上帝的母親,在知道自己已經懷有身孕之後,會不停的替肚子裡的胎兒禱告,會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以及飲食運動的習慣,來為胎兒預備一個最為理想的成長環境。在新生兒出生之後,母親除了按時餵奶與換尿布之外,會常常將新生兒抱在自己的胸前,唱歌給他聽,說故事給他聽,以慈愛的眼神注視著他的眼睛,逗他笑與逗他玩。相信這些母愛的動作都與新生兒的身心靈健康成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感謝上帝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如此疼愛我們,褓抱我們的母親或是養母,我們才有我們今天的生命。

皮膚 (Integument)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 上午11:16

皮膚 (Integument)
蔡茂堂牧師

皮膚(skin)是我們身體最大的器官。它的面積最大,約有兩米平方。它的重量也最重,佔體重的百分之七,約是五公斤左右。它含有全身約三分之一的血量。它貯存全身五分之四的脂肪。我們的皮膚系統除了表皮(epidermis)以外,還包括了真皮(dermis),以及皮下組織(hypodermis)。在這三層組織當中,還埋藏了毛髮、脂腺、汗腺、微血管、以及末梢神經的各種受器(receptor)。

皮膚對身體最大的功能是保護身體,免於受到來自環境的侵襲與傷害。皮膚覆蓋我們全部的身體,成為我們身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界線(boundary)。來自外在環境的物理侵襲,包括:磨擦、重壓、拉扯、穿刺、切割等,我們的皮膚總是首當其衝。表皮的最外層是由25-30層已經死亡的扁平鱗狀細胞緊密的連結成完整的一片薄膜,稱為角質層(stratum corneum)。角質層細胞裡面含有堅韌的角質(keratin),具有抵抗摩擦,防水滲透,以及抗菌入侵的功能。老化的角質層細胞會不斷的從身體表面剝落,再由基底層(stratum basale)不斷分裂增殖的角質細胞(keratinocyte)往外推送補充。基底層除了角質細胞之外,還含有8%的黑素細胞(melanocyte),它負責製造黑色素(melanin),傳送到位於其上方的角質細胞內。當有害的紫外線(ultraviolet light) 射入皮膚時,這些黑色素會移位到角質細胞核的近光區,將這些紫外線吸收,以免角質細胞的細胞核,因為紫外線的刺激,而產生致癌的變化。基底層除了90%的角質細胞以及8%的黑素細胞之外,還含有1%的默克細胞(Merker cell),默克細胞與傳導輕觸覺的知覺神經末梢相連,將來自環境接觸到皮膚的異物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好讓大腦及時啟動適當的反應措施。當這個來自環境的異物不是你所熟悉或歡迎的東西,你會採取斷然的攻擊或逃避反應(fight or flight)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另外還有最後1%的細胞是與細胞免疫有關的朗格漢細胞(Langerhans cell),這些細胞是屬於巨噬細胞(macrophage),他們會與T型淋巴球合作,將入侵的細菌與微生物消滅,以防止他們更深的侵入體內。表皮層完全不含任何的血管。

在表皮層的下面與其緊密相連的是真皮層(dermis)。真皮層可以再區分為佔約1/5厚度的乳突真皮(papillary dermis),以及佔約4/5厚度的網狀真皮(reticular dermis)。乳突真皮呈指狀突起,與表皮的基底層有廣大而緊密的接觸。乳突真皮的微血管將養分與氧氣充分的供應基底層的細胞,以維持他們的生命與活力。乳突真皮還有自由神經末梢(free nerve endings),把痛覺快速傳往大腦,以動員全身採取適當的防衛反應。除了自由神經末梢之外,乳突真皮還有一種稱為麥氏微粒(Meissner’s corpuscle)的神經末梢受器。這個受器由神經末梢迂迴繞行在一些扁平的支持細胞所組成。他們遍佈全身,對於輕微的接觸特別敏感,除了保護身體之外,他們特別密集的分佈在情慾區(erogenous zone)的皮膚,例如:指尖、手心、腳底、臉龐、嘴唇、舌頭、乳房等等。

麥氏微粒對於我們享受兩情相悅的肌膚之親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網狀真皮含有很豐富並且交叉分佈的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以及彈性纖維(elastin fiber)。這些纖維讓我們的皮膚可以對來自環境的外力拉扯具有足夠的張力(extensibility)[當外力拉扯時,皮膚可以具有展延性,而不會輕易的被扯破或拉開。]以及彈力(elasticity)[當拉扯的外力消失時,皮膚具有恢復原狀的能力,而不會因被拉扯展延而永久變形。]

除了上述表皮與真皮對於身體有各種保護作用之外,皮下層的脂肪可以貯存能源物質,以供緊急必要時維持生命,汗腺則有調整體溫的功能,脂腺的分泌物可以使表皮及毛髮保持柔軟溼潤,不會因為乾燥而容易斷裂,並且具有殺菌的功能。

感謝上帝,賞賜給我們這一件終身不會壞的保護層來保護我們的身體。上帝還賞賜給我們誡命與良心,以及屬靈的敏感性來保護我們的屬靈生命。讓我們存感恩的心,保守自己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各種保護層當中。

排毒(Toxin Excre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 中午12:19

排毒(Toxin Excretion)
蔡茂堂牧師



所有的生物都須要經由新陳代謝的過程,才能夠維持生物的生存與成長。新陳代謝包括該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與轉變。這些交換與轉變又可以分為同化合成(anabolism)與異化分解(catabolism)兩方面。同化合成是生物從外在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的過程。異化分解是生物把自身的一部份物質加以分解,以釋放出能量,供生物進行各種功能以維持其生命。

就同化合成的角度來看,有些生物可以從外在環境攝取無機物質,經由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製造其生存所須要的有機物質,並儲存能量,例如:大部份的綠色植物,稱為光合自養性生物(photoautotroph)。另外有些生物,則可以從外在環境的無機物氧化過程而獲取能量,並製造他本身所須要的有機物質,像硝化細菌,稱為化學自養性生物(chemoautotroph)。他們是生態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動物或是寄生、腐生的菌類,則須要依靠從外在環境中,攝取有機物質,來製造本身所須要的生命物質或儲存能量,就稱為異養型生物(heterotroph)。少數生物,如紅螺菌,則是在環境找不到有機物時,能夠用光合作用自養,當環境中存在有機物質時,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自己生命的須求,稱為兼性營養型生物(combined auto-heterotroph)。

就異化分解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動物與植物,必須不停的從外在環境取得氧氣的供應,才能分解體內的有機物質,釋放出能量,維持其生存所須各種功能的運行,稱為需氧型代謝(aerobic metabolism)。乳酸菌與少數寄生蟲,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之下,將體內的有機物質分解,以產生能量,稱為厭氧型代謝(anaerobic metabolism)。酵母菌則是在有氧環境之下,可以進行需氧型代謝,但是在缺氧環境之下,也可以進行厭氧型代謝,算是兼性代謝(combined aerobic-anaerobic metabolism)。

生物在異化分解的過程中,醣類與脂肪的分解,最後所產生的廢物是水與二氧化碳,可以從肺部或是皮膚蒸發而排到環境之中。但是由蛋白質與核酸被分解而產生的廢物,則是含有氮的有機分子,不能經由肺部或是皮膚而蒸發,而是溶於體液的水中,再經由各種排泄器官而排出體外。含氮的有機分子可以分為下列三種:氨(ammonia)、尿素(urea)、以及尿酸(uric acid)。

這三種含氮有機分子當中,氨的毒性最強,水中的溶解度最高,一公克的氨就須要300-500毫升的水才能排出體外。因此,這是水中生物較常使用的排泄方法。尿素的毒性較氨為輕,其溶解度較低,一公克的尿素約須使用50毫升的水來能排出體外。在陸上行動的動物大部份是使用尿素的途徑來排毒。飛鳥、昆蟲等則是使用毒性最低的尿酸來排毒,尿酸幾乎是不溶於水,有時甚至是以白色結晶的方式排出。

從屬靈的角度來看,由於教會中的弟兄姐妹都是蒙恩的罪人,因此,在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過成當中,也會由於彼此之間的摩擦與誤會,而產生或多或少的傷害與傷痛。這些傷害與傷痛,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與排除,則可能在我們的心靈中或是彼此的互動中,逐漸轉變為怨懟與苦毒(bitterness)。這些苦毒如果不排出體外,會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甚至在我們的言行關係中,突然冒出讓人無法預料的爆發性衝突,或是成為彼此間互動的冷淡與隔閡。心中懷有怨懟與苦毒的人,自己的心情也會被這些苦毒所影響而失去快樂與平安。
保羅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弗4:31)。讓我們在神面省察,也求神幫助我們,除去個人或彼此間一切的苦毒。

換心(Heart Transplantation)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 上午11:07

換心(Heart Transplantation)
蔡茂堂牧師

上帝為我們每個人預備了一個心臟。我們在母親肚子裡第十八天,心臟就成形了。第二十一天,心臟就開始起跳,將我們的血液送往全身各處。心臟就這樣日夜不停的,每分鐘跳約72次,送出約五公升的血液。我們的心臟每天跳約十萬次,每年跳約三千七百萬次。如果我們活到七十歲,我們的心臟就忠心的跳了二十六億次。當我們的心臟停止跳動的一刻,也是醫師宣告我們離世的一刻。

心臟如果生病了,我們就無法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心臟病如果無法有效的治療,最後就會導致死亡。對於無法治療瀕於死亡的患者,外科醫師就考慮是否有換心之可能。換心也稱為心臟移植(cardiac transplantation)。醫學史上人類的第一次換心手術是在1964年1月23日舉行,是由哈蔕醫師(Dr. James D. Hardy),在美國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將一顆取自黑猩猩的心臟,移植到一個瀕死病人胸腔,這個心臟在移植之後只跳了九十分鐘就壽終正寢了。第一次將心臟從一個人移植到另外一個人身上的手術,是在1967年12月由巴納醫師(Dr. Christiaan Barnard)在南非格魯特殊爾醫院(Groote Schuur Hospital)所完成。捐心者名叫達瓦(Denise Darvall),因車禍被判為腦死,受心者名叫瓦施坎斯基(Louis Washkansky),他在接受換心手術後又多活了十八天,才因為肺炎過世。到2007年底為止,換心之後活得最長的是修斯曼(Tony Huesman),他於1978年20歲時因為感染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而導致心臟衰竭。換心手術是由美國心臟移植早期拓荒者森威醫師(Dr. Normaqn Shumway),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所進行的。

在人類歷史記載中最早提到換心手術的,是記於列子湯問。神醫扁鵲為了改善他的兩個病人,魯國的公扈以及趙國的齊嬰,個性上的缺點,而建議他們交換心臟。沒想到換心之後,他們就跑到另外一個人的家裡去了,卻被另外一個人的老婆所拒絕接受,而鬧上公堂,經扁鵲說明才下幕。我們如果不討論這個有關神醫扁鵲傳說的史實性,單就這個故事的情節,讓我們知道,華人很早認為心臟與人格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先知以西結從上帝所領受的啟示,〝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上帝要為以色列人進行的一個換心手術。上帝要將以色列人已經完全硬化、不能跳動的石心移走,換上一個柔軟可以跳動的新心。

保羅也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這也可以從換心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決志信主的時候,經歷了來自聖靈的重生(約3:7-8),願意將舊人與邪情私慾與基督同釘於十字架上(羅6:6;加5:24)。換心手術的過程,捐心者要願意讓他的心臟被取出來,他也因此而接受死亡的結局。受心者也必須同意先將他那個已經壞掉、瀕於死亡的心臟被取出來,然後才能夠將捐心者,那顆健康的心臟移植進去受心者的胸腔。願意接受主耶穌的心成為我們的心(腓2:5)。受心者在接受心臟移植以後,要終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immunosuppressive medicine),他的身體才不會將這顆移植進去的心臟排斥。我們也是須要一生聽從聖靈的聲音,才能不將主耶穌的心排斥。從今以後,不再是那個生病的心,在我裡面跳動,而是主耶穌那充滿愛的心,在我的身體裡面跳動。使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主耶穌基督的樣式,能夠活出榮耀上帝的生活。

黑人靈歌 (Black Spirituals)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1:54

黑人靈歌 (Black Spirituals)
蔡茂堂牧師

黑人靈歌(Black Spirituals)是美國歷史中最黑暗的黑奴制度下,所產生最閃耀的靈性遺產。美國的黑奴制度從1619年在維吉尼亞州雅各鎮 (Jamestown, Virginia),第一批二十位來自非洲的黑人,被出售為奴隸展開歷史的一頁。1661年維吉尼亞州法律規定來自非洲的黑人,可以終生為奴。1787年美國聯邦政府確認,來自非洲的黑奴,只具有五分之三的人性。從此,來自非洲的黑人,被1607年來自歐洲的白人視為次人類,並不具有任何的人權,也不受到法律的任何何保護。
這個黑奴制度所記錄的,是從非洲西海岸被歐洲船長所擄獲的黑人的悲慘故事。他們的手腳被鐵鍊綑綁,成群的被擁塞在髒臭的船艙,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他們被拉到奴隸市場的拍賣台上,從此妻離子散,音訊杳然。黑奴每天要在炙熱的太陽烤曬下,不停地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以上。如果稍顯疲累,就立刻受到主人無情的鞭打。如果膽敢對主人稍微反抗,就馬上被私刑處死。他們辛苦工作,卻常常三餐不繼、衣不蔽體。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他們的女人,還要常常成為男主人洩慾的工具,不幸因而懷孕,所生下來的混血兒,又被棄如敝屣。

這些黑奴既不識字,也沒有上教堂聽福音的機會。他們的主人,週間虐待黑奴,週日就西裝革履的上教堂敬拜上帝。這當中,有一些主人,稍微受到聖經中有關愛的教導所感動,開始願意讓黑奴,也認識創造宇宙的上帝。當代教會對於聖經的詮釋,認為黑奴是源自於挪亞對於迦南的咒詛(創9:25),同時還用使徒彼得對羅馬奴隸的勸告(彼前2:18),來要求黑奴,對於主人,應當百依百順,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在基督裡得釋放與自由(加5:1)的信息,被解讀為誠心相信的黑奴,他們的靈魂將被耶穌基督十架所流寶血,從罪惡的綑綁中得釋放,並且能夠得到,來自復活的主所賞賜的愛來服侍主人。但是,這些認字不多、拼字不準的黑奴,從他們站在教堂門外所聽見的隻字片語,卻慢慢的將他們自己,對於聖經所記載上帝的一知半解,以及他們生命中所經歷那悲慘的遭遇,加上他們,來自非洲西岸的音樂天份,結合成為一首首的黑人靈歌。每當夜幕低垂、繁星高掛天際,這些黑奴拖著疲憊的身軀,想念被活生生拆散的家人,不知被賣到何處浪迹,看到自己的身體,佈滿被主人鞭打所留下的疤痕遺跡,聽到一些逃到北方,獲得自由的黑奴所傳來的盼望信息,禁不住流出清淚滴滴,低聲吟唱出自己所編出的靈歌曲曲,飄向暗夜的黑漆,成為內心誠懇的禱祈,獻給看不見的上帝。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開始,展開解放黑奴的慘烈戰役。當戰場逐漸逼近黑奴所居住的南方土地,一些黑奴有機會趁著戰亂逃離農莊,逃到北軍的營房,卻把自己陷入在大砲子彈、在身旁亂飛的恐怖戰場,心中充滿恐懼徬徨,那首描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踏過約旦河水的黑人靈歌〝踩入河水〞(Wade in the Water)帶給他們心中很大的鼓勵與力量。有一位勇敢的女黑奴哈利土曼(Harriet Tubman),憑著一股追求自由的意志,逃出南方,到達自由的北方。但是,她卻似乎聽到上帝,當年對摩西的呼召一樣,每年都設法潛回她曾經為奴的南方,十年當中,出入南方十九趟,救出黑奴三百人以上。她被稱為〝摩西〞,那首有名的「下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成為許多黑奴可以得到釋放的盼望。但是,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黑奴完全被解放之前,有許多黑奴並沒有得到,逃離南方為奴之地的機會,他們的苦難似乎永無止境,但是他們的心靈,卻從另外一首黑人靈歌得到安慰與寧靜。這一首黑人靈歌,就是〝你是否在場?〞(Were You There?)。他們從主耶穌基督,所遭遇的極端殘酷的十架酷刑,以及死後復活的故事中,知道主耶穌基督親身經歷,像他們一樣的苦難。他們相信在困境中,他們是與主耶穌同受苦難。他們相信,主耶穌會明白並且瞭解,他們心中極度的憂傷。主耶穌的死裡復活,也給他們帶來無限的盼望。

從洗革拉到比梭溪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 下午3:25

從洗革拉到比梭溪
曾昭瑞牧師

大衛率領自己的人馬,回到根據地洗革拉,從亞弗到先革拉的距離剛好接近一百公里,大衛的人馬,很顯然不容易在一天內走完這樣的路程。事實上從亞弗撤下來的大衛沒有什麼理由需要拼命趕路,相反地他們避開一場刀劍之災,提前可以回到家園與親人團聚,心情應該是愉快又輕鬆的。可以想見在這種心情底下,他們有時間可以用散步的態度一路走回來。

只是在大衛還在路上的時候,亞瑪力人已經侵入攻破洗革拉,用火焚燒,擄了城內的婦女和其中的大小人口,並且都帶著走了。關於亞瑪力人,耶和華曾吩咐掃羅去擊打亞瑪力人,把他們滅盡殺絕,報復他們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攻擊以色列人的惡行。但是掃羅和百姓因憐惜上好的牛羊,不肯滅絕,以致他被上帝棄絕。後來撒母耳把亞瑪力人的王亞甲殺死,這不等於說亞瑪力人消失了,只能說當時的亞瑪力人已無力在正面上與以色列人正面對抗,當以色列人逐漸興起時,亞瑪力人的生存空間就受到了相對的擠壓。事實上像亞瑪力人這種游牧民族,他們一直到王國時期才逐漸消失,因為南地的貿易完全被王國所控制,使他們再無立足之地。

亞瑪力人能輕易地攻破洗革拉,最重要的原因是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去了亞弗。所以他們來到洗革拉,如入無人之境,留在那裡的都是一些老弱婦孺。亞瑪力人很容易就控制了這座城,他們一把火把城燒了,擄了城內的婦女和其中的大小人口。這是上帝的憐憫大衛,游牧民族在擄掠城鎮的時候,他們要的是財物和糧食,不是人丁,所以他們的習慣,是不論大小,一律殺光。也許是因為進攻洗革拉時意外的順利,沒有受到抵抗,讓亞瑪力人不動一刀一槍就拿下這座城,致使他們決定把城裡的人統統擄走。也有可能當時亞瑪力人缺乏奴僕,不然這些婦孺將成為累贅。

遊牧民族的行蹤飄移不定,這群入侵者攻破洗之後,沒有人料到他們會往那裡去,事實上大衛出去追擊時,也完全不知道該往那裡走,只能盲目地追趕,越過了比梭溪。這個時候,在田野間遇到了一個生病的埃及人,或許大衛的直覺非常敏銳吧!從他過去軍旅生涯的經驗中,他知道軍隊在外出需要情報、嚮導,才能有效地打勝仗。沒有可靠的情報、嚮導,一群人在曠野中,很難去追擊亞瑪力人。

這個埃及人出現在比梭溪的田野,本是就是一個不尋常的訊號,埃及人不應該獨自一個人出現在此地。於是大衛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停下追擊的腳步,來照顧這個埃及人。這件事需要相當大的決斷力,因為很可能這個埃及人根本無法提供任何有效的情報,救他只是浪費時間,而這個停下來的動作,極可能讓他們錯失追上敵人的最後一絲機會;但另一方,一但這個埃及人與敵人有任何關聯,大衛馬上就可以獲得重要的情報。於是大衛在此刻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停留下來,並且等候這個埃及人恢復。果然這個埃及少年人提供了大衛所需要的重要情報,讓大衛可以停止在曠野中盲目地追擊,轉為目標明確地直撲亞瑪力人而去,及時地在緊要關頭,出奇不意地突擊了亞瑪力人,以寡擊眾,取得了重大的戰果。這個勝利不但得以救回自己的家人,並且獲得了大量財富,得以用來結交猶大南方的以色列人,這些人後來一直都是大衛王朝最有力的支持者,大衛就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在希伯崙再次受膏登基為王的。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