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快報 :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最新文章

[和平教會 牧函] 生活中的四類型的事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 下午1:47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我們可以將生活的事簡單的分類成四種類型,如同下面的表格

重要又迫切的事 不重要但迫切的事

重要但不迫切的事 不重要也不迫切的事

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這些分類

對學生而言,重要又迫切的事,例如:明天要考基測。對社青而言,等一下要和新的老闆用英文面試。對一個病人而言,等一下要安裝心臟支架,當然是重要又迫切的事。這些重要又迫切的事,常常讓我們覺得壓力很大。

生活中有許多「重要但不迫切的事」:比如靈修、讀經,親近神、每天適當的運動、讀書、培養正當健康的興趣。對一個剛上國中、高中的學生來說,基測、學測,是重要卻不迫切的事。對一個社青來說,十年後的新工作要用英文面試,很重要卻不迫切。

對一些人而言,人們常常忘記把重要卻不迫切的事先做。把重要不迫切的事先做好,就可以減少很多重要又迫切的事。每天多讀十分鐘英文,十年後,面試的時候,就不覺得壓力很大。每天多做三十分運動,二十年後,也許就不用裝支架。

生活中另外有許多「不重要但迫切的事」:電話響了、公車來了、看周杰倫在電視的實況專訪、排隊買新i-phone,迫切想知道李宗瑞的下落,這些事其實對我們的生命也許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趕著做這些事,把不少時間花在這些事情上面。

另外有一些事是「不重要也不迫切的事」:比如聊八卦、打電動、上網玩遊戲、看電視,睡大頭覺等。這些事不一定是不好,只是不一定要排在最優先的位置。應當等我們把重要的事做完了,再做這些事。

事實上,我們想與神建立好的關係,也要分辨這四種事。如果我們生命,先是被不重要且不迫切的事充滿,然後我們就會不斷地去處理重要又迫切的事。禱告、靈修、親近神、敬拜神對我們而言,將會是一直是「重要但不迫切的事」。人們很容安逸在不重要、不迫切的事當中。然後生活被迫切的事所主導、佔據,這其實讓我們沒有真正地好好活著。

屬靈的生命很重要的是「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我們的心在生活中被什麼所充滿、佔據?求神幫助我們,管理好我們的時間,

--
由 Blogger 於 8/25/2012 01:47: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獅王與羔羊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有關上帝特性的描述,我們常常會看到似乎是矛盾的特性(paradoxical attributes)。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上帝的赦免恩典與審判公義(forgiving grace vs. judgment justice)。 "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詩103:17) 當聖子耶穌基督降生為人時,這種似乎矛盾的現象,就更多了。上帝是沒有身體的。(約4:24; 路24:39) 但是,主耶穌是具有血肉之軀 (來2:14),和我們完全一樣,甚至在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還是具有復活之後的身體 (林前15:44)。上帝是永遠不死的,主耶穌卻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上帝是超乎萬有之上的 (transcendent),主耶穌卻是住在我們的中間 (imminent)。

啟示錄第四章,使徒約翰被聖靈提到天上,看見一個寶座以及坐在寶座上的,約翰無法描述坐在寶座上帝的形像,只能用碧玉石所發出的白光來象徵上帝的聖潔榮耀,紅寶石所發出的紅光來象徵上帝的忌邪公義,像綠寶石顏色一樣的彩虹將寶座圍繞,象徵上帝的慈愛信實。在寶座的四圍,有像基路伯與撒拉弗 (cherubim and seraphim) 一樣的四活物穿梭飛翔,晝夜不停唱聖哉聖哉聖哉,帶領在天上永恆的敬拜。在四活物之外,有二十四個寶座,上面坐著二十四位長老,象徵新舊約的十二支派與十二使徒,代表全世界蒙恩得救的人們。寶座下方有像藍寶石的玻璃海,象徵造物主與被造者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顯出上帝的超然與尊貴。從寶座發出閃電、雷轟,象徵上帝的權能審判。

啟示錄第五章,使徒約翰注意到在坐寶座者的右手有一書卷,裡外寫滿了字,被七印所封閉。這個書卷象徵上帝對於宇宙萬物歷史與終局的旨意與計劃。當天使加百列 (Gabriel,意思是上帝的大能者) 在天上、地上、地下都尋找不到有任何一位配得打開、閱讀並執行上帝對於宇宙萬物終局的旨意與計劃時,使徒約翰急得嚎啕大哭,有一位長老好意的走過來,安慰使徒約翰說,不要著急,猶大支派的獅子、大衛經得勝,配得打開書卷。使徒約翰聽到這個好消息,喜出望外,再注意觀看,他看到的,卻是在寶座、四活物、二十四位長老之間,有羔羊站立,身上有被殺過的記號,有七角七眼。這隻相貌怪異的羔羊就走到寶座的右邊,從坐寶座者的右手中,拿過那個書卷。


使徒約翰期待的是猶大獅王,看到的卻是被殺羔羊。這也是一個有關主耶穌似乎是矛盾的描述。獅子是萬獸之王,是擁有權柄能力的,是可以將任何動物都撕裂殺滅的。羔羊卻是溫柔謙卑的,是很容易被其他肉食動物撕獵殺滅的。這兩個象徵是代表主耶穌的兩個特徵。當主耶穌第一次降生世上時,他成為馬利亞未婚懷孕所生出的嬰孩,他的一生柔和謙卑,到處醫病趕鬼宣道,成為奴僕的樣式為學生洗腳,被審判時默不作聲,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施洗約翰看見主耶穌時,向門徒說,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 (約1:29)。當主耶穌第二次再臨世上時,他將帶著天上的眾天使降臨,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對這個不接受他救贖恩典的世界,他要進行公義的審判。這是猶大支派獅王的角色。

盼望我們都願意用信心來接受羔羊寶血洗清我們的罪惡,我們在主耶穌再臨時,就不會面臨主耶穌像猶大支派獅王一樣帶來的公義審判。




--
由 Blogger 於 8/18/2012 01:46: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論禱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 下午2:51

這是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之中幾篇短篇故事和語錄,讓我們將之與耶穌教導一同連結思想!


沙漠教母辛克萊蒂卡(Syncletica)說:「效法稅吏,避免與法利賽人一起被定罪。選擇摩西的溫柔,就會發現自己剛硬如石的心變成了源源不絕的水泉。」

有人來問教父馬卡流斯(Macarius),說:「人應該怎麼禱告?」老人回答說:「不要長篇大論,只要張開雙手,並說:『主啊,如你所願,如你所知,開恩可憐我!』若是衝突愈發猛烈,就說:『主啊,救我!』上帝清楚知道我們所需的一切,必施恩憐憫我們。」

耶穌禱告時,也曾教導門徒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6:5-6)耶穌與教父時期的靈修長輩,都告誡我們禱告要出於真誠。在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會因趕不上禱告的時間,而在十字路口上,就會表現出一副禱告的樣子,讓人看見,其實上帝早就知道你我的需要。

�������������������������������������������������������

有位軍人問教父米烏斯(Mius)「上帝是否接受人悔改?」老人教導他許多事之後,說:「我兒,告訴我,如果你的斗篷破了,你會把它扔掉嗎?」他回答說:「不會!我會修補並繼續穿它。」老人對他說:「你是這樣愛惜你的斗篷,難道上帝不會一樣愛惜祂自己的創造嗎?」

上帝愛祂所造的人們。耶穌在山上寶訓中也提到「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承如米烏斯勸誡這位軍人所言,「你都如此愛惜你的斗篷,何況上帝豈不更愛祂的兒女」,相信只要我們真心悔改,以上帝的國為念,祂必看顧祂兒女一切的需要,而且,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

�������������������������������������������������������

有位弟兄來問教父洛福斯(Rufus),說:「什麼是內在平安?有什麼用處?」老人回答:「內在平安就是靜坐在自己的密室裡,敬畏神、認識神,並將被人莫名惡待的經驗和靈魂的驕傲,遠遠地拋在腦後。這種內在平安帶來各樣的美善,使修士遠離仇敵燃燒的火箭,又使他免於它們的傷害。是的,弟兄啊,求取內在的平安吧!心中謹記你將來死期,又要記得,你不知道賊什麼時候會來,同樣,要保守你的靈魂。」

主耶穌在論人子的事情時提到,那日那時沒有人知道,祂要我們「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馬太24:42-49)要保持警醒、要守望。耶穌一共講了六個比喻,為要強調這個勸勉─看門的、家主、忠僕與惡僕、十個童女、才幹、綿羊與山羊。(看門的比喻在馬可13:34-37)如此,讓我們知道警醒是何等重要,要警醒保守我們的靈魂,直到基督再臨的日子。

�������������������������������������������������������

教父季諾(Zeno)說:「若有人希望上帝快快地聆聽他的祈禱,在他站立於上帝面前、張開雙手祈求任何事物,或為自己的靈魂祈求之前,他必須先全心全意地為仇敵禱告。藉由這個行動,上帝必垂聽他所祈求的。」

最後一個也是山上寶訓中曾提到的-論愛仇敵。「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5:43-44)主耶穌說:這樣,你們才可以作天父的兒女(馬太5:46-47)。愛仇敵,主耶穌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典範,當祂被掛在十字架上時,祂禱告赦免那些釘祂的人,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人得罪、陷害我們,此時唯有思想我們的主,是如何的赦免祂的仇敵,寬恕惡待祂的兵丁,雖是困難的功課,但求聖靈幫助我們,努力學習主耶穌的模樣。用禱告托住每一天的生活。

∼∼願每一天的生活,如同一篇禱告詞獻在上主面前。∼∼

--
由 Blogger 於 8/11/2012 02:51: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2012泰神奇短宣之旅 代禱信part 1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 下午2:20

親愛的和平家人們:您好!


感謝主讓我們一同見證和平跨文化宣道首航:2012「泰神奇——泰國宣教探索之旅」的歷史任務。距離起飛時間只剩下兩個星期了,我們懷著期待與感謝的心情向您分享過去兩個多月來的預備過程。

此次任務由晶晶艦長率領翊倫、呂因、文儀、念謹、群鈺、智皓、雯茹、宇琪、恩賜、宥綾、幸華、中先、惠霙共14名精兵來完成。

泰需要的熱烈迴響

因著您們願意聆聽與奉獻,我們與將近300人次分享了參與泰宣的期待與需要,也謝謝好些弟兄姐妹熱情提供許多的藥品、防曬用品、薄荷精油、乾洗手…等等,使我們倍感支持!

泰美好的訓練裝備

8次豐富的集訓內容開啟我們對泰國文化與福音需要的認識。

泰有料的活動排練

我們排演了「泰愛你」、「泰神奇婚宴」默劇,還有四律、五色珠以及福音魔術,就是希望能夠用諸般的方法與人接觸分享福音。
泰神奇的行程簡介


我們在泰國會做些什麼呢?翁瑞亨、蔡淑壬宣教士夫婦一再地與我們分享和強調,「生活即見證,見證即生活。」因此實際體驗泰國當地生活成為我們此次探索之旅的重點,市場、社區、各種交通工具的搭乘、學校、醫院,當然還有湄南河畔的晚餐,體驗真實的曼谷生活。

佛教與君主制度是泰國人宗教與政治的信仰中心,深深地影響著泰國人的生活與思想;例如:打招呼的手勢有長輩與平輩之分、宣教士的數量受政府管制配額的。泰國人要相信基督教的比例還是不高,他們容易顧慮別人的眼光,以及家族或社會的壓力。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開放與政治的動亂,使得泰國人心愈加敞開,願意更多聆聽福音的信息。

8月17日抵達後,我們會在翁瑞亨宣教士夫婦帶領下,分別在達樂蒲教會與祂威越他那教會帶領主日聚會、見證分享、兒童主日學與禱告會,也會在曼谷基督教醫院進行探訪與大廳詩歌獻唱侍奉,在Mahidol大學作個人佈道分享與默劇演出,到教會附近社區傳福音、行軍禱告…等。同時我們也會拜訪泰國基督教總會、語言中心、華人教會、在泰國台商長老教會等等,以瞭解泰國的福音事工。

7月7日,翁爸、翁媽回台幫我們做集訓,我們笑稱這個泰神奇短宣隊叫123456隊,因為團員的年齡層正好涵蓋十至六十歲!14個不同職業、背景、才華的基督徒被上帝神奇的招聚在一起,神奇的上帝要帶領我們經歷一場神奇的探索之旅!我們會繼續提供給您們整趟神奇之旅的分享,敬請期待呦!

倒數計時加油站

 請求上帝幫助我們在最後的預備階段,能夠非常紮實與充分。每個隊員都需要學習用英文分享個人的生命見證與福音四律,求主提升我們的語言背誦與表達能力,使我們有機會透過不同的語言完整分享福音。

 據說在泰國每天都要走很多路。請為著隊員們現在開始鍛鍊體力,耐熱、耐走、耐操,能夠很快適應泰國當地氣候禱告。

 我們也期望上帝能夠為我們預備很多接觸人的機會,不管在市場、路上、公車上或者學校、醫院裡,都能夠有人樂意聽我們分享福音,並且願意繼續認識信仰。

--
由 Blogger 於 8/04/2012 02:20: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跨文化宣道 -- 蔡茂堂牧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 晚上8:49

蔡茂堂牧師
跨文化宣道是所有宣道當中,最為困難,也是最具挑戰性的。這是主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所給與他的門徒們的最後的交待,也是被稱為大使命的主要內容。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跨文化宣道才能將福音傳到普天下與萬民。主耶穌在橄欖山被接升天之前,交待門徒,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主耶穌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1:8)。其中,直到地極就是跨文化宣道的事工。 台灣人之所以能夠得到福音,就是因為來自英國與加拿大的宣道士,願意遠渡重洋、飄洋過海的來到福爾摩沙這個美麗島,進行跨文化宣道的事工,經過千辛萬苦,把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我們。

我們從2005年蒙上帝的呼召與和平教會小會的邀請,而離開美國,回到和平教會牧會。在我們返台之前,和平教會小會請我們為和平教會禱告,尋求來自上帝的異象與使命。當時,上帝將創世記12章1-3節放到我們的心裡。成為萬民的祝福就成為我們從上帝所領受,上帝要賞賜給和平教會的異象。其中最後一個使命就是,成為地極的祝福,也就是和平教會有一天也能夠投入跨文化宣道事工。當初我們心中的盼望與禱告,是跨文化宣道能夠成為和平教會中期與遠期的目標,或許是十到十五年後的事情。

上帝的帶領與恩典,常常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就在和平教會新堂建堂事工預期在2012年年底可以完工時,上帝帶領和平教會外展委員會在今年8月17-26日將舉行第一屆泰國短宣體驗營。李晶晶牧師將帶領十四位兄姐前往泰國,學習並體驗跨文化宣道的事工。感謝主,我醫學院同班同學翁瑞亨、蔡淑壬夫婦接受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差派,目前正在泰國作跨文化宣道士。他們將可以給我們的短宣隊很好的指導與幫助。2012年2月27日是嘉義基督教醫院成立五十週年慶。他們邀請我前去參加“教會醫院與社區關懷研討會—不滅的火”。在這一天的研討會中,我聽到來自馬偕、門諾、埔里、彰化、嘉義、屏東等六家基督教醫院,如何在上帝的祝福與帶領之下,除了為台灣百姓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之外,也都很努力的在從事對醫院員工與病患的關懷事工、對醫院臨近社區的關懷事工、對國際偏遠地區的關懷事工。這些關懷事工是宣道事工的福音預工。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嘉義基督教醫院所從事的跨文化宣道事工。

1990年嘉義基督教醫院注意到在醫院附近頭橋與民雄工業區開始引進外籍勞工。這些勞工到醫院做健康檢查與就醫。嘉基同工發現這些外籍勞工在台灣面臨跨文化的各種困難與挑戰。1996年嘉基成立宣教部,並邀請泰籍華裔艾應昌牧師,在嘉基成立暹邏園 (泰語福音中心),1997年邀請菲律賓華僑尤萬安傳道到嘉基,成立菲勞福音中心,2008年邀請宣道士黃金良、李寶玲牧師夫婦到嘉基,成立印尼團契,同時在嘉基護理之家開始越南小組的聚會,並且在宣教中心成立越語班,推動對這些來自泰、印、菲、越等國的外籍勞工與配偶的關懷與宣道事工。

嘉基宣教中心有三大策略:

1. 外展 (To Reach Out):向這些來到台灣的異鄉人伸出友誼的雙手,幫助他們融入台灣文化,同時也幫助他們保有自己的文化,關懷他們的婚姻、家庭、工作與健康。

2. 建造 (To Build Up):幫助外勞在台灣除了打工之外,也能學得一技之長,將來返鄉能夠發揮所學,立業成家。更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小組長,甚至神學訓練,讓他們將來不論到那裡,都能夠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

3. 差派 (To Send Off):這些接受好裝備的外勞,或是到新的工作場所,或是回到故鄉,他們都在當地成立細胞小組,甚至設立教會。目前已經在泰國開拓四間教會,在菲律賓開拓一間教會,並且成立為數眾多的細胞小組。

感謝主的恩典,讓我有機會從嘉義基督教醫院的跨文化宣道事工經驗分享有很好的學習。祈求主耶穌,也藉著這次的跨文化宣道體驗營,打開和平教會兄姐的眼界與胸懷,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主耶穌要和平教會現階段所要學習的跨文化宣道的功課。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東北角福音隊出隊後分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 晚上7:37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Shout Camp」這個營會是由美國喬治亞州房角石教會(Cornerstone Church)的教會青年前來台灣舉辦的營會,地點在東北角的福隆。這個營會的起因是由於東北角基督教會Richard牧師是從美國房角石教會前來台灣的宣道師。所以美國房角石教會的青年每兩年就自行募款來到台灣協助東北角基督教會舉辦「Shout Camp」,希望能夠藉此將福音傳佈到東北角許多沒有教會的村落。由於東北角基督教會是一個剛開拓的教會,教會中並沒有非常多的同工可以來辦理這個營會,加上北美的同工來到台灣後,非常需要語言的翻譯。所以和平教會的青年一方面投入營會的小隊中,擔任小隊輔,另外一方面也擔任營會中的翻譯。使得北美同工與本地青年之間的溝通可以沒有障礙。


Shout Camp是一個美式的營會,和過往和平教會曾經舉辦的營會不同,過往和平教會所舉辦的營隊大多是以「課室型」居多,例如:品格才藝營、課輔營、夏季學校等,這一類的營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營會前的準備非常的多,舉凡課程的準備、教材的選擇、同工的訓練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而Shout Camp卻是「活動型」的營會,大會中的內容有泛舟、漆彈射擊、滑索橫渡、大地遊戲、舞蹈、街舞快閃等活動,其中許多的活動,都是營地中專業的專職人士負責,使用專業的場地、器材來進行活動,相對的大幅度地減少同工的準備時間。這是以往在和平教會夏季營隊中比較少見的類型。這類的營會藉由高強度的活動,快速建立隊員間彼此的關係與連結,並在每天的晚會中傳達強而有力的福音信息,進而帶領許多慕道的青少年可以認識信仰。

雖然這是一個以活動為主的營會,但是美國的同工非常重視福音訊息,每一天早晚都有講台信息,盼望福音能夠進入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不單是參加一個很好玩的營會,也是一個生命被改變的營會。加上和平教會的同工都有被要求需要與孩子們私下進行個人談道、分享生命改變的見證。所以在這次的營會結束時,有一些孩子們是真的蠻渴望能夠多認識耶穌並且參加團契聚會,從孩子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個營會不單是活動讓孩子們覺得很好玩,更重要的是福音的信息在不少的孩子的心中開始發芽。
這次的Shout Camp和平教會共有24名隊輔、1位牧者、1位專職攝影同工和7位輪流負責伙食的「爸媽」參加,這些同工的委身投入,讓營會能夠順利地進行,也得到東北角教會非常的肯定。特別是,在四天三夜的營會中,同工們二十四小時與學員貼身生活在一起。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過往的營會,常常是朝九晚五,學員離開了之後,還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休息、預備,但是二十四小時與學員的相處,許多的休息、預備時間會更被擠壓。加上在炎熱天氣下與美式營會高強度的體力、精神付出,真的對輔導們是一大考驗,所以這次營會有不少同工在營會結束後有一些身體的小狀況,求神來保守醫治。


這次營會是和平教會青年首次嚐試的跨文化營會,這當中,有不少部分需要學習適應,特別是不同的文化、習慣、與處事態度,都有我們要適應、了解的地方。透過這次的營會,也開啟我們不少的眼光,如何使用既有的資源來溶入營會的活動,如何讓營造一個歡樂、動感又充滿福音信息的營會;並且在跨文化的服侍中,適應、學習配搭的同工,都是我們在這次營會中所學習到的功課。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同心圓宣道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 晚上11:47

主耶穌在復活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徒1:3) 主耶穌除了多次以復活的身體向使徒們顯現,除了鼓勵使徒們,從憂傷失望中再度被復興之外,他也親自將聖經中有關主耶穌為了要救贖世人被釘十架捨命之後,會從死裡復活的預言,很清楚的向使徒們講解,使他們明白這是天父上帝永恆的救贖計畫。(參閱路24:44-48) 天使與復活的主兩次吩咐在當天清晨,趕往埋葬主耶穌墳墓的那兩位馬利亞,去轉告主耶穌十一個使徒,要他們趕到加利利的一個山上,去與復活的主相聚。(太28:7, 10) 十一個門徒則半信半疑的趕到加利利山上,接受主耶穌給他們的最後交待,也就是教會傳統所說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使作門徒」是大使命最主要的內容,使徒們必須願意到普天下去,以道成肉身的精神完全認同當地的人民,在他們中間生活,成為主耶穌活生生的見證,一直到萬民當中有人願意決志公開受洗,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然後使徒們就要把主耶穌在世時,所教導他們的,都教導這些剛受洗的新門徒們,好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認真遵行。如此,主耶穌就應許所有的門徒,將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在加利利山上的相聚之後,主耶穌最後與十一位使徒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上,給他們要如何完成大使命的方法。主耶穌對使徒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4-8) 然後,主耶穌就在橄欖山上,被一朵雲彩接到天上去了。從現在開始,主耶穌要救贖全世界的人脫離罪惡綑綁的聖工,就要靠這十一位使徒來完成了。因此,主要他們暫時等候在耶路撒冷,一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他們的身上,賞賜給他們超然的能力,然後,使徒們就從耶路撒冷開始,經過猶太全地,然後向外發展,到了近文化的撒瑪利亞,甚至到了跨文化的地極萬民。這是主耶穌交待使徒們將福音傳到地極的方法。在宣道學上,被稱為是同心圓宣道 (Concentric Circle Evangelism)。
感謝上帝恩典,和平教會兄姐,長久以來一直對於普世宣道有負擔,從早期的宣關團契,關懷從和平教會出身,在全球各地全職從事福音事工的傳道人開始,我們也一直有短宣隊,到各偏遠地區傳揚福音。目前,和平教會是由李晶晶牧師帶領,外展委員會的長老執事與同工一起來推動和平教會的社區與宣道事工。李牧師把同心圓宣道,稱為是由M1到M4的宣道事工。M1就是和平教會本身所在地的福音外展事工,這是和平教會質與量能夠一起增長的重要事工。過去我們辦過大型佈道會,以及個人談道培訓等事工,目前我們教會主要是進行國小生命教育的福音預工,以及以陪伴福音朋友同行第二里路的安得烈小組事工。遷回新堂之後,我們更盼望,我們新堂的一樓,能成為青田社區鄰舍願意常來的社區活動中心。M2是我們要在車程一個半小時以內地區,尋找夥伴教會,大家一起配搭從事福音宣道事工,或是在沒有教會地區,進行拓荒植堂事工。感謝主的恩典,今年有一位對拓荒植堂很有負擔的李俊佑傳道,被傳委會差派到和平教會,因此,我們教會也可以開始學習拓荒植堂的聖工。M3則是近文化的宣道事工,目前我們教會尚未進行有關客語族群或其他同文字不同語言族群的宣道事工。M4則是跨文化宣道事工。感謝主的恩典,今年我們教會的青年,有機會在東北角教會與來自美國的宣道團隊一起從事暑期短宣。另外,我們教會今年八月將有泰國短宣體驗營的事工。
求主在和平教會興起更熱烈的宣道熱忱,懇求聖靈在我們當中,感動呼召更多的兄姐,願意以信心與愛心來回應普世宣道的大使命。

--
由 Blogger 於 7/14/2012 01:5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論靈修操練的目的


        上次分享在新竹的靈修,本週一起來看靈修操練的目的。教父約翰說:「我認為,人最好是各樣的美德都擁有一些。因此,要每日早起,以在每日的開始獲得上帝所 賜的美德和誡命。要用極大的耐心,帶著敬畏和堅忍,在上帝的愛中,燃燒你靈魂和身體的所有熱情。要極度謙卑、忍受內在的痛苦;要時時儆醒,並以嘆息、呻 吟,以及純淨的言語,和節制的眼目來禱告。當你受到輕蔑時,不要生氣;要與人和睦,不要以惡報惡。不要注意他人的錯誤,也不要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要知道自 己遠比所有的受造物更為渺小。棄絕一切屬於肉體和血氣的事物。當倚靠十字架而活,在爭戰、靈裡貧窮、自願的靈性苦修、禁食、悔罪、流淚、慎思明辨或靈魂潔 淨中,持守各樣的美善。平靜地做自己的工,無論是在守夜,或饑餓口渴,或寒冷裸露,或身陷苦難,都要堅忍不移。要把自己關在墓穴裡,彷彿你已經死了一般, 以便隨時思想自己的死期近了。」

有個弟兄問老人說:「我要做什麼善事才能存活?」老人說:「上帝知道甚麼是良善,我聽說有個修士來問偉大的教父尼斯特魯斯(Nisterus),他是聖安 東尼的朋友,他說:『我可以做什麼善事呢?』他回答:『所有的行為不都一樣嗎?聖經說亞伯拉罕殷勤款待客人,上帝就與他同在。大衛自己降卑,上帝就與他同 在。以利沙喜愛內在的平安,上帝就與他同在。因此,你也要按著神的心意,保守你的心,做你靈魂渴望去做的事。』」

        靈修,是三一真神向你發出邀請,邀請你與祂親近,赴祂愛的筵席,在筵席中(靈修中),祂將與你一同坐席。他要問:「孩子,你好嗎?你快樂嗎?你的生命還是一直忙、茫、盲嗎?你享受到我所賜下的平安、喜樂嗎?你了解我有多麼愛你嗎?…」

        靈修的目的是與上主相遇,祂將牽你的手,領你走人生的每一站。只有當你從靈修中得著愈多,你才能在生活中付出愈多。因為透過靈修,上主會對我們的心靈說 話。我們可以聆聽祂的聲音,而非滔滔不絕、自言自語。德蕾莎修女曾如此禱告:「天主,我虔心聆聽祢所要對我說的話嗎?或是我忙著只顧自己說明?我有沒有尋 求祢對我的計劃呢?還是我只是汲汲營營於我自己的命運?當我的祈禱得到回答時,我是逃避呢?還是將我自己託付於祢的手中,並且慷慨獻出祢所賦與我的才能? 天主,我願將我的心靈託付於祢手中。」我們需要靈修,我們必須靈修,在靈修中重新得著上主的力量與引導。這樣才能如教父所言:「…按著神的心意,保守你的 心,做靈魂渴望去做的事。」

        靈修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在耶穌基督的光照下省察認罪,除去不潔的思想、言語、行為、或態度。教父波曼引述教父約翰的話,說:「聖徒好像一群樹,每棵樹結 了不同的果子,卻從同一個源頭得到澆灌。一位聖徒的靈修所操練的與另一人或有不同,卻有同一個聖靈在所有人的生命裡面動工。」因此或許每一個人的靈修習慣 不同,但卻不能忽略心靈的需要,你的心靈,唯有上主能夠滿足她(或他)。盡力讓自己的心靈,可以如詩篇所言:「…像移植淡水邊的果樹,按季節結果子,葉子 也不凋零,他所做的事樣樣順利。」透過靈修,讓你的人生得著詩篇的「真福」--結果子的樹,且事事順利。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泰國短宣(二)

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

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
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19:33-34)

當我們在談宣道事工時,總是會提到宣道學家所提出的一套宣道模式理論,區分為M1-M4或是M0-M4,這是指宣道有地域和文化的進展性。從M1—本地同文化宣道(例如:教會周圍社區福音事工),M2—本地近文化宣道(例如:台灣原住民、客家人的福音事工)、M3—異地近文化宣道(例如:差派人到英國去做華人福音事工)、M4—異地異文化宣道(例如:差派人到泰國去做泰國人福音事工)。還有一種,我們或許我們可以稱為「M5」就是在本地做跨文化宣道(例如:在台灣做印尼人、菲律賓人、泰國人、越南人的福音事工)。

但是,如果一個「德國人」在「台灣」做「泰國人」的宣道事工,我們要如何稱呼呢?

他就是夏義正牧師,一個德國人帶著妻小來到台灣,看見台灣有許多泰勞、看見福音的需要,他們一家留下來,學習中文和台灣人同工,向泰國人傳福音。上個月泰國短宣體驗隊前往中壢教會參加「在台向泰勞傳福音二十週年感恩禮拜」時,我們有機會與夏牧師一起用餐和分享,像肯德基爺爺一樣外型的夏牧師汗流浹背熱情地與我們分享台灣泰勞福音的需要,在短短分享中,我們感受到他深愛這一群群的泰勞朋友們、關心他們的身心靈,每週日晚上接送他們來教會禮拜,還要趕在泰勞朋友門禁時間前送他們回宿舍。曾經因為趕車、老舊的福音車拋錨、有翻車的經驗,但感謝主,大家都平安。原本上週六我們邀請夏牧師前來泰國短宣培訓中分享泰勞在台福音事工,但因為同時間他必須趕場,我們擔心他的開車往返安危,因此暫時取消,擇期再邀請夏牧師前來,希望屆時有更多兄姐能夠一起來參加,看看上帝如何做成這奇妙的福音大工,同時也幫助我們在台灣向這一位德國宣道師學習如何向「出外人」伸出愛之手、傳揚上帝愛的救恩。

以下摘要一位同工蔡蕥鍹的訪問夏牧師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夏牧師是德國人,生於1951年,他是德國馬堡大學哲學博士,目前擔任中華信義神學院圖書館館長。深具語言長才的他,除了通曉中文、英文、泰文,還能閱讀羅馬文、希臘文與希伯來文,因此也在信神教授舊約聖經,並負責泰勞事工的推展。

夏牧師1975年取得數學碩士學位後,原本可以選擇成為老師或研究員,但上帝卻呼召他成為宣教士。他選擇順服,開始主動聯絡差會,詢問是否有合適的宣教禾場。然而差會要的是國小、國中的數學老師,而非數學家,為了取得教師資格,回應宣教的呼召,夏牧師再研讀物理與教育學碩士,擔任高中老師二年半,1977年與夏伊麗師母結婚。

1980年,德國馬堡差會正式差派夏牧師夫婦到泰國北部的帕耀府(Phayao),擔任當地宣教士子女學校的校長與老師,第二年開始牧會。由於泰國人信奉小乘佛教,基督徒比例非常低,部份基督徒是住在偏遠山上的少數民族,除了曼谷與泰北,泰族是基督徒比例最少的民族之一,泰國東部人口跟台灣一樣多,卻只有約8,000位基督徒,宣教士數目,可能只有三十位左右,全泰國信主比例不到1%,相當需要福音。

當夏牧師開始牧會,艱辛的挑戰也隨之而來。他在距離Phayao二十公里遠的蓮花村牧會,騎車要經過滿地的泥濘才能抵達。當地只有十位信徒,每週六他教導聖經,週日則負責主日,下午帶領查經班。一直到第三年,他買了小卡車,終於減輕路程奔波之苦。由於當地非常窮困,村民自發性成立協會,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成員付費加入。村民如果有人死亡,便使用公基金支應喪葬費用,其他村民可以到喪家連續用餐一星期。然而,當地十位信徒不斷受到親戚及村長的壓力,逼使他們離開協會,這意味他們將得不到任何喪葬補助。加上連續七天的儀式對當地人而言是一種榮耀。他們卻同意離開協會,不要這些「榮耀」,最後還帶領另外十人信主。

就在夏牧師牧會三年後,信徒們一起蓋了間漂亮的教會,然而卻惹惱了當地虔誠的佛教徒,數度想致夏牧師於死地。他回憶,有天晚上他獨自開著小卡車到村裡,半途有種異樣感覺,但也安然度過。沒想到隔天信徒告訴他,昨夜有許多佛教徒埋伏在路旁想趁機殺害他,卻看到他車上載了好多和尚!這些佛教徒覺得很疑惑,隔天到教會問信徒,為什麼牧師車上會載那麼多和尚?夏牧師才明白原來是神保守他的性命,讓佛教徒看見異象不敢殺害他。

--
由 Blogger 於 6/30/2012 02:19:00 下午 張貼在 和平教會 牧函

牧函---東北角福音隊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 下午2:35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今年和平教會將在7/9-12於福隆舉行「東北角福音隊」這次福音隊的最大特點,就是本次的福音隊不是和平教會青年團契主辦,而是與美國房角石教會合辦。這也是和平教會第一次與其他教會合辦福音隊,而且是一次跨文化的嚐試。


這次福音隊最主要是房角石教會的青年主辦的美式營會。美式營會比較注重活動,通過各種不同的戶外冒險活動,來讓隊員之間快速建立關係,從而在營會中能夠向非基督徒傳講福音。這與以往和平教會的福音隊大多是「課室型」的營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除了跨文化以外,型式也是一大調整。

本次主辦的同工都是北美的外籍同工,他們對中文可以說是完全陌生,但是為了幫助「東北角教會」的福音事工,他們特別跨海來到台灣,向台灣的偏鄉地區宣教。由於語言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問題,房角石教會需要台灣當地教會的同工協助配合,在東北角教會的促成之下,和平教會一起參與在這次的福音隊事工。

我們的同工在本次的營隊中,需要負責的事工如下

一、 語言翻譯:由於大會同工的語言與本地青年的語言有一些隔閡,需要有翻譯的同工在其中,以利大會活動都能夠順利地進行。很自然地,這項工作就是我們青年所需扮演的角色。

二、 敬拜讚美:營會期間的敬拜讚美侍奉,也由和平教會的青年一起參與,藉由不同的團隊,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敬拜模式,我們希望彼此可以學習,進步,幫助雙方都能成長。

三、 個人佈道:由於語言的問題,和平教會青年更有機會與參加營會的孩子們建立個人關係,所以強調在這次的營會中,每位同工都要準備「個人見證」,並且接受「個人佈道」的訓練,以幫助大家在營會期間,能夠逐一地與每位學進行個人的見證與佈道,幫助這些學員能夠真正的認識耶穌。

四、 行政管理支援:大會的報告、宣佈、管理都需要和平教會的同工一起來參與,這樣可以幫助營會進行的更順利。讓學員更容易明白營會的行程。

五、 膳食支援:由於福隆距離台北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同時又有火車可以直達,教會的媽媽們也一起參與在膳食支援,協助每天的伙食供應。使所有的隊員在一天的活動之後,都能夠在飲食得著飽足。

對和平教會的青年而言,今年的福音隊感覺上似乎是比較容易一些,至少在會前的準備的負擔沒有那麼大,但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功課不見得比較少。特別是在兩個不同文化、教會之間的衝擊;學習與他人配搭的侍奉;不同型態的營會經營與福音傳講模式,都是和平教會青年過去所沒有的經驗。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同類型的學習,也是我們走出自己「舒適區」的操練。

盼望這樣的學習,能夠開啟和平青契不同的眼界,讓我們的青年對於未來教會福音隊有更多不同的眼光、看見,也讓我們往後在規畫福音隊時,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考,來幫助教會在福音外展事工上,為主做更多的事。

也請為我們禱告,求神幫助,兩間教會的配搭、跨文化的服侍、事工的準備、同工個人的見證,行政、膳食的支援都能夠順利,並且求神賜給我們一個合宜的天氣,好讓營會的進行從頭到尾,能夠來榮耀耶穌的名。

牧函---後現代宣道(Postmodern Evangelism)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 下午2:33

主耶穌為了救贖我們,願意在時候滿足的時刻 (kairo,õ) (kairos),接受天父上帝的差遣,藉由童女馬利亞降生到世上,並且出生在猶太人的律法以下 (加4:4)。主耶穌是傳揚天國福音第一位受天父差遣的使者 (來3:1) (avpo,stoloõ) (apostolos),也就是宣道士。主耶穌不只是願意奉差遣離開與天父一直同在的天堂而成為宣道士。他為了要完成救贖世人的使命,願意藉由童女馬利亞而降生為人,這是道成肉身 (o` lo,goõ sa.rx ev,ge,neto) (The Word was made flesh) 對世人的完全認同。主耶穌還願意出生在猶太人的律法以下,主耶穌完全接納且融入第一世紀猶太文化之中。這是以摩西在西乃山所頒布的律法為元敘述 (meta-narrative) 的文化。


使徒約翰把主耶穌道成肉身對於世人的完全認同,更詳細的描述成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1:14)。主耶穌願意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一樣有血肉之體 (來2:14),成為我們的弟兄,凡事與我們相同 (來2:17),他經歷和我們一樣的試探,能深刻體諒我們的軟弱 (來4:15)。主耶穌在我們中間,把他從天父那裡所看見與聽見的恩典與真理,忠實的見證出來 (約3:32-33)。主耶穌在我們中間所見證的恩典與真理 (grace and truth),清楚地彰顯出上帝獨生愛子的榮光。

主耶穌在與門徒吃了最後晚餐之後,作了一個很長的禱告。在禱告當中,主耶穌向天父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 (約17:18)。在主耶穌復活那個主日晚上,復活的主向因為害怕而把自己關在屋裡的十一位門徒顯現,讓他們看他手上與肋旁所留下的傷痕。門徒看見復活的主耶穌站在他們中間,心中非常喜樂。主耶穌對門徒連續說兩遍,願你們平安!然後向門徒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主耶穌同時差遣這些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路20:19-22)。主耶穌在被接升天時,與門徒站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上,吩咐門徒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賞賜給他們來自上帝那超然的能力,然後他們就要出去,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 (徒1:8)。

主的門徒從那個時候開始,就這樣依靠聖靈所賞賜的能力,順從聖靈的指引與帶領,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把主耶穌救贖世人的天國福音,一代一代的傳揚下去。這天國的福音,歷經前現代文化、現代文化,也傳到了我們現在所處的後現代文化。 (from pre-modern, through modern, until postmodern)。

我們生活在後現代文化當中,要如何才能效法主耶穌基督所留下的榜樣,能夠真正道成肉身,住在後現代文化中間,完全認同與接納後現代文化,活在後現代不輕信元敘述的元敘述之下 (under the postmodern meta-narrative of incredulity toward meta-narratives) 。同時又能夠依靠聖靈的能力,而活出充滿上帝恩典與真理的榮耀見證,把主耶穌救贖世人的天國福音傳到地極。讓我們一起從主耶穌所留下的美好榜樣,以及使徒保羅所留下的佳美腳蹤,祈求聖靈的光照與指引,來學習如何進行後現代宣道 (postmodern evangelism)。

牧函--靈修會分享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 下午2:29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以往的靈修會是請講員來培靈,大家的嘴巴可以休息,但是耳朵卻充滿講員的聲音。今年長執靈修會特別安排一個不同以往的形式──以靜默為主軸。邀請新竹聖經學院院長劉錦昌牧師及林霓玲牧師來帶領。在手冊的前言中,寫明這類型靈修的理念──基督徒的靈修是與神同在,在讀經、祈禱中,真實經歷神的安慰、滋養、引導、管教,甚至修剪。


此次操練的功課:

一、禁語(靜默)的操練:從「開會禮拜」開始,即保持「不與旁人說話」的狀態,讓自己所有感官和心靈的注意力都保留給摯愛我們的三一神。聆聽上帝的聲音,透過關上感官(嘴巴)的門,進入心中的內室,與在隱密中的天父交通、對話(太六6),讓在隱密中察看的父安慰你、報答你。靜默中,將心向愛我們的主開放,聆聽上主微小的親密愛語。(王上十九12)

二、團體敬拜:透過安靜中遇見神、聖經心讀、泰澤祈禱、耶穌禱文、主日禮拜的方式親近神

三、個人早禱、晚禱:早晨、睡前,安靜在上主面前,以當日的經文讀經默想,領受上帝的教導和提醒,寫下靈修記錄,使自己生命旅程的目標清楚地朝向天家,致力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兒女。

四、靈修日記(祈禱):以文字呈現自己的靈修旅程,透過靈修日記的撰寫,省察自己與神的關係。

五、個人行禱:以「行走」方式來祈禱,在大自然中漫步,注意每個呼吸,在一呼一吸間進行祈禱(例如:吸氣時默唸「主耶穌!」、「聖靈」……; 呼氣時唸「願祢來」),透過緩慢地步行靜下心來,享受恩主上帝的臨在。聆聽來自天上最美的聲音,感受如聖經裡「以諾的故事」之中所描述的──與神行走在光中。

六、靈修手工:在動手、勞動中體會木匠耶穌的生命,在安靜獨處中,察覺己身的生命氣息。例如:鋁線手工、彩繪、心理繪圖、蘭心園、經文代禱卡、菜園耕耘等等方式。

◎專有名詞的定義

1.耶穌禱文

A.聖經依據:路十八:38-39、林前十二:3、帖前五:17、弗六:18

B.耶穌禱文四要素

(1)主耶穌的聖名

(2)自我的懺悔

(3)不斷重複短句

(4)單純的祈禱(避免思考、講過多的話)

2.聖經心讀(Lectio Divina)


有一種古老的讀經祈禱方式稱Lectio Divina(拉丁文),英文譯為Prayerful Reading,意思是具有祈禱氣氛的閱讀。此靈修方式強調以謙卑、敬虔、開放的心,讓聖靈藉著上帝的話感動、引導我們每日的生活。其包含四個層面,可以分別但不是分開,是同一行動的不同面向。

A.聖經心讀四層面

(1)誦讀(lectio):同時也是「聆聽」。「讀出聲、慢慢讀」,以緩慢的速度,清楚地一字一句的誦讀聖經時,我們亦聆聽上主的聲音,與主相遇。

(2)默想(Meditatio):古代隱修傳統中的「默想」亦指重複地誦讀,為深入經文的意義,以便持續在口中、心中「默想」經文的意義。當你感到心靈被某個經節所充滿、感動,便可停止誦唸,進入祈禱。

(3)祈禱(Oratio):透過「默想」所領受的聖言,在內心回應上主。舉心向主,與主對話、交談。

(4)默觀(Contemplatio):即在上帝面前休息。祈禱最終的目的就是深深地體會主的愛,與他合而為一。

B.在團體中進行聖經心讀

(1)以祈禱開始,用敬虔的態度,請求聖神引導我們的心,作我們的老師。

(2)請一位組員慢慢地、清楚地讀聖經,其他組員邊聽邊默想:透過這段經文,我對上帝/耶穌有什麼更多的認識?(眼:我看到什麼?)

(3)安靜默想這段經文。

(4)組員輪流分享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5)請一位組員再次慢慢地、清楚地讀聖經(可用不同版本的聖經),其他組員邊聽邊默想:透過這段經文,我對自己有什麼更多的認識? (耳:我聽到什麼?)

(6)安靜默想這段經文。

(7)組員輪流分享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8)請一位組員第三次慢慢地、清楚地讀聖經,其他組員默想第三個問題:透過這段經文,上帝要我做什麼? (心:這段聖經如何觸動我的生命?)

(9)安靜默想這段經文。

(10)組員輪流分享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11)最後以祈禱為結束(輪流禱告或同聲禱告皆可),為右手邊的組員禱告,懇求上帝幫助他,能去做上帝希望他做的事。

附註:結束前,從經文中找出一個字、詞或意像來總括你所領受的中心信息,並讓它影響你每時每刻的活動,以及你與神,你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內心裡,持續默想和禱告,讓新的體驗深化在你的信仰生命裡。

分享這次長執靈修的內容,提供大家可以在家(個人)或在大自然,或在小組中使用。

出去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 中午12:27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
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
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什麼是我們蒙召得救的目的呢?上帝所預備的救恩,揀選帶領我們出黑暗、入奇妙的光明,使我們成為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這些的目的是要我們出去「宣揚」這救恩,使人與我們同受這福音的好處。使徒行傳一開始也就講到「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這是上帝給基督徒的託付,要到普天下傳福音。

何謂宣教?宣教就是「出去」。「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5-38),耶穌走遍各城各鄉,這是耶穌給我們的榜樣。

我們成為基督徒多久了?我們是否有跨出宣教的一步呢?或是我們沈浸在「被揀選」與「屬神的子民」的喜樂之中,是「聖潔」與「君尊」的,是與外面有所分別、有所不同。這樣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對或是不好,但是「不只是」這樣,上帝對於我們還有更高的期待與託付,就是要我們出去與人分享這樣的福氣,而不只是沾沾自喜而已,要我們成為使人蒙福的管道,去宣揚上帝的美德,讓人也得著這幅份。

我們新堂與舊堂有何不同?有一個不同之處,不是新與舊的差別,而是「四面沒有圍牆」,這除了展現我們對於社區的善意,歡迎、邀請更多的人進到教會裡來,更是對內告訴我們自己,我們基督徒不是只待在教會的圍牆裡!我們需要有些反省,是否基督徒給人的印象都是只在教會裡傳福音,而對教會外發生的事情卻無動於衷?但願我們有耶穌的眼光,耶穌的胸懷,耶穌不僅宣講天國的福音,祂也看到人民生活的需要。事實上,你我生命裡面的圍牆也要被拆掉,使我們成為沒有圍牆限制的生命,讓上帝不斷地擴張我們的生命,試試看,跨出去,看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教會要被上帝「外展」到什麼境界。

外展委員會要做什麼?這幾年教會的內部事工組織有幾次的變動,在長執會裡原有社區部,而後增加了宣道部,今年年初組織重整時,將這兩部門放在一起改組為「外展委員會」,意即社區事工與宣道事工,都是屬於「出去」外展開拓的事工、是「宣揚」的事工,是從教會內部向外推展出去、是從教會範圍內的社區走向跨越邊界的上帝社區。但究竟要做什麼呢?面對這新組織型態的新舊長執與同工們都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們決定不再是絞盡腦汁閉門造車的策劃事工,而是我們先「出去學習」,認識與瞭解其他福音機構與教會如何參與、進行社區事工與宣道事工。感謝主!當我們如此思考與禱告時,上帝就如此為我們開路,有許多相關的課程與研討會接續開課,於是,我們從三月開始參加了好些的相關的活動與課程,對於同工和我,有很多的腦力激盪與幫助,接下幾週外展同工將會在週報上與大家分享,盼望藉著這分享,也讓我們一起學習和尋求上帝擺放在我們教會的福音宣揚使命與實際參與,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出去......

「出去」宣揚就是願意放下自己,跨越彊界,在宣教的過程中,靈性不斷被模塑、受到激勵與更新,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應該是奔跑在這屬靈道路的生命,是一路奔跑,向外開展的生命。

一起建造孩子好性情及好品格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 上午10:41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對所有身為家長的人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們從小到大的性情、品格、學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處事之道,這些都是每位家長所關心的。雖然,我們很容易找到許多如何幫助孩子課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的資源,但是關於如何用信仰培育孩子們的性情、品格,就相對的少了許多。


大部份的家長從孩子的兒童時期,即開始注重他們的學業、才藝,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卻驚覺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同時無法讓他們對信仰保持興趣,而驚覺孩子可能失去信仰、好品格。

在教會負責青年事工的我,必須關心從中南部北上台北讀書的大學青年,每一年的暑假總是會遇到一些家長,當他的孩子考上台大、師大之後固然滿心歡喜,卻也發覺孩子對信仰完全沒有興趣,家長很用心地希望孩子能夠穩定在台北聚會,希望孩子能夠建立信仰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夠在教會的關心下,有好的品格、言行。但是這些已經長大、有主見、不再受父母二十四小時看管的「準大人」們,往往是父母此刻再多的用心,也不易改變他們。對於這些心急的家長,我很想關心、協助,但是效果卻非常地不理想。當然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有不少人對於信仰再也提不起興趣,而這些家長真實地經歷到,眼看著孩子有好的課業、好才藝,但是卻失去了信仰、品格、性情的建造。如今,想要再建造孩子的這部分特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慘痛的代價,往往令人後悔不已。

培育委會今年上半年,為了師資培訓,同時關心教會孩子們,特別舉辦了一場親職講座,希望透過這場講座,一起來幫助教會的家長、兒童、青少年輔導、主日學老師一起學習如何建造孩子們的好性情與好品格。我們特別邀請了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兒童輔導及親職教育講師、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的特約輔導員,同時是新竹北門聖教會的周玉筍傳道與我們來分享「落實愛與公義的管教---建造好性情及好品格的孩子!」。要與各位家長、老師、輔導同工一起分享如何「愛與界線明確—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有效管教---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建造高EQ孩子」,並提供現場的Q&A,讓家長能夠與講員針對教養孩子實際問題進行溝通問答,藉此來幫助大家能更實際有效地教養、輔導孩子們。周玉筍傳道經常受邀到各小學,協助老師、父母關懷孩子,她的分享生動、感人深刻,又實際有用,非常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次和平教會能邀請到她來,相信對每一位參加的兄姐會有很大的幫助。

若您有興趣參加,請記得把六月二日(六)上午9:30-下午3:30的時間空下來,為了方便家長參加,我們有準備孩童照顧的同工,幫助家長可以專心聽講座、並且有準備午餐。若您家中有十六歲以下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您的講座哦。這次分享的地點是在華神六樓的禮拜堂,大家只要當天早上在現場報名參加就可以了。

再次地邀請各位家長、輔導,提醒您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孩子,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一起來建造孩子的好性情與及好品格吧!

要判斷勿論斷(Judging Without Being Judgmental)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 上午10:39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啟示給被流放在拔摩島的老使徒約翰,要他親筆寫信給當代位於小亞細亞的七間教會。主耶穌在每封信中,對於每間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所活出美好的見證,以及所須要悔改的缺點,都很清楚的表達出來。每封信都用下面這句話來作為結尾。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由此我們知道,主耶穌要使徒約翰寫這七封書信的目的,不只是要給當代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門徒,更是要給歷世歷代全球各地的基督門徒中凡有耳的,都應當聽的寶貴信息與重要教導。

這七間教會當中,推雅推喇教會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教會裡面產生一位自稱為女先知很有教導恩賜的屬靈領袖,她提出有關宗教混雜主義 (religious syncretism) 的主張,甚至誤導了教會中的許多屬靈領袖。推雅推喇教會的基督徒,對於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教導,有幾種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接受她的論點,在敬拜上帝的同時,也參與異教崇拜儀式;有些人更進一步的,把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理論,拿來教導別人;只有少數基督徒,拒絕接受與跟從這位自稱女先知有關宗教混雜主義的教導。但是,推雅推喇教會是很有愛心且愛心不斷成長的教會,全教會的兄姐,對於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教導,都採取尊重寬容 (respectful tolerance) 的態度。而這正是主耶穌基督對該教會最主要的批評與提醒。

在後現代的潮流中,寬容 (tolerance) 是最主要的美德。一般認為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應該採取互相尊重、彼此寬容的態度來彼此接納。不應該將自己所認同、相信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視為絕對化 (absolutizing),而是應該視為相對化 (relativizing)。後現代的寬容主義唯一無法寬容的,是將自己絕對化的不寬容主義。 The postmodern tolerance can’t tolerate the intolerance of the absolutism.

保羅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林前13:9, 12) 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絕對化。主耶穌也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 所以,我們對於與我們相異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應該給與尊重與寬容的態度。但這卻也導致很多後現代的基督徒,把尊重與寬容的態度,詮釋成為各種價值觀與道德觀都具有相同的效度與信度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而放棄對於各種價值觀與道德觀之比較判斷與建設性批評 (comparative judgment and constructive critique)。如此反而將寬容主義絕對化 (absolutizing tolerance)。這也是推雅推喇教會的最主要缺點。

當上帝創造亞當與夏娃時,撒但以蛇的形像進入伊甸園,引誘亞當與夏娃,使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警告與吩咐,而是用自己的手去摘取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來喫,藉此來奪取與上帝同等的知識,也就是獨立判斷是非善惡的知識。這是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的鼻祖。從此人類就陷入徒然具有分別是非善惡的知識,卻缺乏行善拒惡的生命的窘境,常常會發出與保羅相同的嘆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 因此,上帝為了要拯救我們人類脫離這樣的窘境,就差遣主耶穌降世為人,活出完全順服上帝的生命。但我們不只有主耶穌作我們的榜樣,主耶穌說,你們是以外貌(原文作憑肉身)判斷人,我卻不判斷人。就是判斷人,我的判斷也是真的;因為不是我獨自在這裡,還有差我來的父與我同在。 (約8:15-16) 所以,主耶穌差遣聖靈保惠師到我們中間,幫助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因此,我們需要依靠聖靈的光照,先判斷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且對於各種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持續不斷進行彼此尊重寬容與互相建設批判的對話 (engaging in continuing mutual respectful tolerance and bilateral constructive critiquing dialogue)。如此,我們才不會陷入推雅推喇教會的錯誤與危險。

關於論斷他人的教導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 上午10:37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


與他人做比較,是努力使自己靈性卓越的人揮之不去的試探。本篇節錄了一些不要論斷他人的勸勉。

有一天,教父以撒去一個修道院,他看見有個弟兄犯錯,就責備他。當他回到沙漠,上帝的天使站在他的隱修小屋門口,說:「我不讓你進屋裡去。」但他堅持要進屋,就問天使:「這是怎麼回事?」天使回答:「上帝派我來問你,你想把剛才責備的犯錯弟兄丟到哪裡去?」教父以撒立刻悔改,說:「我犯罪了,求主赦免我。」天使對他說:「起來,上帝已赦免你了。但從現在起,你要謹慎自守,在上帝施行審判之前,不要論斷他人。」

勸勉I

教父馬卡流斯(Macarius)說:「若你責備他人,就是被憤怒牽著鼻子走,你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激動;因此,不要失喪自己,以便使他人得救。」

勸勉Ⅱ

教父摩西說:「如果修士不在心中自認為罪人,上帝就不會垂聽他的禱告。」弟兄說:「在心中自認為罪人,那是什麼意思?」老人說:「當人的心裡想著自己所犯的錯,就看不見鄰舍的錯。」
勸勉Ⅲ


教父尼盧斯(Nilus)說:「你對那傷害過你的弟兄所做的每一個報復行為,在禱告時必回到你的心中。」

勸勉Ⅳ

據說,教父約翰前去西思提斯曠野的教會時,聽到有些弟兄彼此爭吵,於是轉身回去自己靈修小屋。他先繞著屋子走三圈,才進入屋內。有些弟兄看見了,不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就去問他。他對他們說:「我的耳朵裝滿了他們的爭吵,所以我轉一轉圈子,以便把耳朵清乾淨,心平氣和地進入屋內。」

勸勉Ⅴ

有個弟兄問教父波曼(Poemen):「開口說話或保持緘默,哪一個比較好?」老人對他說:「為上帝的緣故開口說話,好得無比;為上帝的緣故保持緘默,一樣好得無比。」

勸勉Ⅵ

有個弟兄來問教父波曼,說:「我發現了一個安靜、不受弟兄打擾的地方。你會勸我住在那裡嗎?老人對他說:「最適合你的地方,是一個你不會傷害弟兄的地方。」

勸勉Ⅶ

有個弟兄問教父波曼,說:「有些弟兄與我同住,你要我管理他們嗎?」老人對他說:「不,你只要安靜地做自己的工,若他們想要像你一樣,就會自己照樣去行。」弟兄回答說:「然而,父啊,是他們要我管理他們的。」老人說:「不,你要做榜樣,不要做那個為他們訂規矩的人。」

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論斷」有禁止之意,是指喜好議論的習慣,苛責、惡評。這字的原意是分開、分辨、識別。而適當的分辨或許是被容許,但卻不是下斷言,或心存成見的評斷。接著耶穌說:「免得你們被論斷」此句現代中文譯本翻得較接近原文之義「上帝就不審斷你們」。此句指「被人論斷及受神的審判之意」。

雅各書也提到論斷弟兄「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4:11-12)新譯本中的翻譯為「弟兄姐妹們,不要互相批評。誰批評或評斷弟兄姐妹,就是批評和評斷摩西的法律。如果你評斷法律,你就不是服從法律,而是評斷它。只有上帝是立法者、審判者;只有他能拯救,能毀滅。你是誰,竟敢評斷你的鄰人!」。這二處經文,都很清楚的向我們表明,「論斷」、「評斷」、「審斷」皆是主上帝的事,不是人的事。因此,只有那位全能、全知的神,有能力、有權力有資格審斷人。我們需要時常儆醒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評論」之罪中,當學習教父的訓勉,且謹記上主的吩咐,謹慎自守。

牧函--泰國短宣體驗隊(一)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 中午12:16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 緣起
肯亞短宣隊
2010年一月感謝小會通過接納我有一個月的宣道假,在當年暑假八月參加中華牙醫服務團肯亞短宣隊,並多留兩週在肯亞貧民區與宣教師一起學習跨文化宣教與侍奉,那是我開始學習跨文化宣教的第一站,也是我年輕夢想非洲宣教的成真,更是當時尋求海外長宣侍奉的初探。

跨文化宣教研討會
2010年三月蔡牧師知道我心渴想學習跨文化宣教,從email轉寄給我嘉義基督教醫院宣教中心將在五月舉辦「小人物大使命—跨文化宣教研討會」的訊息,於是我報名參加。當時教會正值建堂初、中期,事先知道有些和平人將會與會,其中包括董倫賢牧師、翁瑞亨醫師夫婦…等,於是五月與會時,我帶著一袋袋裝有建堂特刊和建堂紀念品的小包前往問候致贈。研討會結束的那晚,有機會和翁醫師夫婦短短茶敘,臨走前他們對我說:「以後有機會來曼谷,來看看我們!」。那是我第一次認識翁醫師夫婦,那時是他們前往泰國作宣道師的第二年。

從肯亞到泰國
2010年八月肯亞短宣出發前一週,由於我將在肯亞多停留一些時間,而非與短宣隊團進、團出。因此旅行社來電確認我回程時間,臨要掛電話時,服務員問我:「牧師,你過境曼谷轉機時,可以免費停點三天,你要不要在曼谷玩玩呢?」,此時,我的腦袋即時閃過翁醫師夫婦對我說的話「以後有機會來曼谷,來看看我們!」,於是在很短的時間裡,e-mail聯絡只見過一次面的翁醫師,定下三天短期拜訪,同時旅行社也順利為我找到回程的機位。從肯亞短宣回台灣的途中,一個臨時短暫停留的拜訪行程,卻成為上帝另一個帶領。那是我第一次與泰國的接觸,也是在翁瑞亨宣道師夫婦身上第一次感受到,參與跨文化宣教沒有推辭、沒有年齡的限制,只有是否有願做的心與呼召。


肯亞與泰國短宣
2010年九月到2011年三月,從肯亞與泰國回台後,我繼續尋求上帝在跨文化宣教上的帶領,同時為肯亞福音禾場和COMIDO School的需要代禱和推動教會參與,也策畫著2011宣道年會的主題內容與講員邀請,最後,宣道部決定邀請翁瑞亨宣道師夫婦回台主講和座談。四月藉著翁宣道師夫婦回台述職的機會與他們深入交談,更多了解泰國宣教的需要;事實上,無論是肯亞、是泰國、在台灣或是其他國家都需要福音、都需要宣教師前往委身侍奉,問題是,究竟何處是上帝呼召之處?決定2011年七~八月再度前往肯亞與泰國短宣,祈禱著上帝啟示何處是祂差遣所在「主啊!垂聽那一個個馬其頓的呼聲,求你差遣宣教士或是我去到他們中間!」,奇妙地,五月間得知有一所宣道學院的兩位畢業生將前往肯亞COMIDO School作實習宣教師,八月到肯亞短宣時看見這兩位實習宣道師做成美好的善工在當地,也看見台北這一間大教會全力支持、奉獻與推動教會參與貧民區學校的建造;但在七月我到泰國短宣時,卻聽到翁宣道師夫婦即將屆滿三年泰國宣道的差派,正在禱告尋求上帝下一步的帶領,而當地新開拓的泰國教會需要牧者與宣教師,我問:「主啊!你的心意是什麼?是不是就是…」。(待續…)


◎ 分享
無論是遠在非洲的肯亞,或是只要三小時半的泰國,還是三分鐘出門可見的青田社區,都上主福音所要傳揚的地方;但在我們的經驗裡,不管是只要三分鐘的腳程或是十幾二十小時的機程,「跨出」第一步似乎都是同樣距離的「遠」和「難」。將我們教會第一次做跨文化短宣隊稱作「泰國短宣體驗隊」,是因為,我們還在學習探索如

何參與跨文化宣教,也是除卻我們膽怯掛慮與以為沉重的心。唯有真正去體驗跨文化的生活、感受福音的需要、經歷傳福音的不易與奧妙,才會有真實的感動與呼召,使我們有真切的下一步¬¬—願意被主差遣出去、與主一起收成祂的莊稼。「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19:37-38)。

牧函--不以量取勝的靈修生活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 中午12:14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在教會負責培育事工,常常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會友在信仰上靈命能夠被造就。這一年來,我們在兒童主日學教學中,常鼓勵小朋友於合班時間,完成每日讀經的進度,並且填寫每日讀經靈修卷。許多主日學的小朋友很認真地參與,並且帶回家完成問題思想與禱詞。雖然有些小朋友年紀還小,但是他們已經開始參與這個讀經、禱告的生活。
       在青年團契的部分,今年也是鼓勵大家依照教會的靈修進度,並且每天填寫樂活讀經手冊。我對他們提出一個要求,凡是團契的核心同工、敬拜團同工,需要將每個禮拜所完成的靈修心得帶到教會,以便我可以確認同工們的靈修生活狀況。(不看靈修內容,只看有無確實靈修)有不少同工按照時間準時的完成每日的靈修。這讓我感到欣慰,這些年輕人真的有用心在意與上帝建立關係。
        但是在這過程當中,有時候學生遇到考試、時間的壓力,也會有一段時間沒有靈修,沒有交靈修記錄的狀況發生。這些已過去的時光,未寫上靈修心得的怎麼辦?我的答案很簡單,就算了。因為我認為──信仰,並不是建立在一定要讀完某一卷書,或是在限時內讀完一整本的聖經,我們不該以每天讀多少聖經來評估一個人信仰是否成熟。讀聖經、靈修、禱告的意義在於──與上帝建立關係,與上帝保持連結。所以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地靈修,直到變成一種習慣。過去沒有辦法養成習慣,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從每一個當下開始,願意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願意開始建立靈修的習慣才是重點。過去的經文沒有讀到,只要好好建立靈修習慣,自然有一天會讀到,如果是抱著追進度的心態來讀經,往往會因為一時間的忙碌,導致進度落後太多,致使無力追上,而完全放棄。
        事實上,我們讀經不是為了修功德、積點數。即使是基督徒,也會陷在一種迷思裡,就是喜歡以「量」來衡量一個人的信仰狀況。但是,一個人信仰的「質」,往往與「量」是無關的,以量來評量,往往容易落入迷失。因為,不是這個人唸過那一段聖經、讀過幾遍新舊約全書,他的功力就必然比較高。其他的宗教,常常會以讀某些經書、經文、咒語的次數,來評量、決定這個人信仰的程度。但是基督徒的生命卻不是這樣,我們的生命永遠與愛上帝愛人有關,而不在於聖經讀了幾遍。每日的靈修讀經,是建立與上帝關係的重要管道,一個愛上帝的人,必然是一個渴望上帝話語的人。透過讀上帝的話語,我們更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與心意,並且讓我們照著祂的話語去生活,並在真實的處境中學習去愛人。
        所以在靈修的這條路上,不在於過去讀過多少聖經,也不在於有沒有跟上教會的進度,重要的是,我是否真實地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渴望讀神的話語,是否是我內在生命重要的特質?上帝的話語,是否改變了我的態度、生活方式?當遇到作選擇的時候,上帝的話語是不是我最終的判斷標準?
        現在開始並不遲,過去有沒有跟上教會的讀經進度,不是問題。從現在起我要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才是重點,求上帝幫助我們每一位弟兄姐妹,渴慕神的話語,我們都希望一生照著上帝的話語來行,我們都能建立與神同行的生命。求上帝幫助我們每一位兄姐,能夠建立靈修的習慣,一生親密地與上帝相連結,來活出神的旨意。

盡己愛神(Utmost Love to God)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 下午4:43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告訴那位想要試探他的法利賽人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因此,愛神與愛人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主耶穌親自交待被放逐在拔摩海島那位主所愛的年邁門徒約翰,要寫信給位於小亞細亞的以弗所教會。在信中,主耶穌指責以弗所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心 (啟2:4) 。在這裡中文聖經翻譯成“起初”,英文是翻譯為 “first”,聖經希臘文是 prw/toj (protos)。Protos 可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時間上的第一 (chronology first),另外一個意思是排列上的第一 (priority first)。很明顯的,中文的翻譯是採取時序上第一的起初。英文的翻譯則可以包括時序上以及優序上的第一。主耶穌建議以弗所教會改正這個問題的方法,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看來以弗所教會所離棄的愛心,是從高處往下墜落,因此,主耶穌或許比較可能是指以弗所教會的愛心,從排序最高的首位上面往下掉了。

       如果我們把主耶穌回答那位法利賽人律法師的答案,以及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離棄愛心的指責,拿來一起思想,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將這句經文改翻譯為 “你把首要的愛心離棄了。”主耶穌告訴那一大群願意跟從他的門徒,發出一個很嚴肅的挑戰,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做主門徒最大的挑戰是,要把對於主耶穌的愛擺到門徒生命中的首位,遠遠超過人世間親情與愛情的愛,甚至要超過保守自己生命那最基本的自愛。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愛耶和華你們的神,盡心盡性事奉他 (申11:13)。我們可以借用摩西這句話,來進一步瞭解盡己愛人的三個部份。第一是盡心,這是我們的理性。第二是盡性,這是我們的感性,第三是事奉,這是我們的言行。如果採用神學專有名詞來說,盡心是 Orthodoxy (正確的瞭解),盡性是Orthopathy (正確的情感),事奉是 Orthopraxy (正確的行為)。我們愛神,必須在這三方面都有平衡的表現與發展。只有正確的瞭解卻沒有正確情感與行為,會成為雅各書所說的死的信仰 (雅2:17)。只有正確的情感卻沒有正確的瞭解與行為,會成為保羅信主之前的狂熱 (徒22:3-4)。只有正確的行為卻沒有正確的情感與瞭解,會成為只有留下敬虔的外貌 (提後3:5)。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的指責,就是以弗所教會在正確的瞭解與正確的行為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主耶穌那亮如火燄的雙目,卻可以透視進入以弗所教會會眾內心的深處。主耶穌很憂傷的發現,他們在很傑出的神學知識與倫理行為表現之下,卻是逐漸下墜的最重要的對神與對人的愛心。主耶穌鼓勵他們要回想、悔改、回復。求神也差遣聖靈,來光照我們內心的深處,看看我們對神對人的愛心,是否也逐漸的失落了。

彌賽亞---耶穌基督

Written By 和平教會 on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 下午4:36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舊約到新約的四百年,猶太人期盼的彌賽亞遲遲未出現。當耶穌出現在他們面前自稱是彌賽亞時,想必這些宗教領袖一定是細細地查驗祂的身世。故,若從護教的角度來看,這一群人其實是「有力的護教者」。單憑耶穌在世上的家世,他並不符合「彌賽亞」的條件。根據聖經中的記載,猶太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必須具備三個身份--君王、先知、祭司三者同時於一身。就身世論,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大衛是君王;是先知,但不是祭司,因祭司必是亞倫的後裔,是利未支派才能擔任。所以,這些宗教領袖很容易就可判定耶穌不是「彌賽亞」。因為是大衛的子孫,就不可能是亞倫的子孫;是亞倫的子孫,就不可能是大衛的子孫。這道理應該很簡單,因此這些宗教領袖連想都不用想,就可馬上判定這人是騙子!?在聖經中,從沒有一個人同時擁有彌賽亞所需具備的三個職份。在聖經中曾有過二個職份於一個身的。如:大衛是君王,也是先知,但不是祭司。麥基洗德是君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卻不是先知。施洗約翰身為祭司的兒子,所以他是祭司,同時也是先知,卻不是君王。因此當耶穌說:祂是彌賽亞時,難怪這些宗教領袖會;毫不留情一定要將祂釘十字架了。


       接著我們要從聖經裡來看基督耶穌是彌賽亞的印證,惟有基督耶穌是集此三個職份於一身。

第一印證:他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太1:1)
       先知以賽亞曾在預言未來君王之經文中提到「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賽9:6-7)且這位君王就是將來還要來施行審判的君王。約翰在拔摩島上看到異象「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馬的那位在他的袍子和腿上寫著『萬王之萬、萬主之主』」,在世人眼中耶穌是約瑟的兒子,但更重要的是,祂是從聖靈感孕而生,是直接由天父而生的聖子,是天父設立的萬王之王。末了,將以萬王之王的身份,來審判全地,建立國度,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第二印證:他帶著「先知」的職份來世上
       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差派來世上傳講上帝國的「代言人」。馬太福音:「從那時開始,耶穌宣講信息說:「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4:17)馬可福音:「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基督耶穌是上帝為世人預備的先知,路加福音中提到老先知西門受聖靈的感動來見嬰兒耶穌,即稱頌上帝道:「…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約翰福音中寫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派遣來世上應驗祂曾經透過以賽亞預言的話「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1-2)及拯救的好消息:「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賽61:1-2a)當主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進入會堂,有人把以賽亞書交給他時,他唸了這段經文,表明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膏立的先知,且是上帝自己的靈與祂同在的先知,祂是來傳講上帝國信息的先知。

第三印證:他是上帝所立的大祭司  
        對猶太人而言,君王出於猶太,祭司出於利未,是不爭的真理。十二支派中,唯有亞倫的後裔利未支派可以作祭司,且要在聖殿裡事奉上帝,其他十一個支派的人都不能擔任祭司的職份。而耶穌若是大衛的後裔,就不可能是利未支派,耶穌既不是利未支派,就連獻祭的資格沒有,就更別說所獻的祭怎麼能算數、有效?難怪當時的宗教領袖死也不會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因這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耶穌是大衛子孫,就不是利未支派,是不能獻祭的,這些宗教領袖在律法下受教導,嚴守律法。因此,他們堅持將耶穌釘十字架,是非常符合邏輯的。
       
        然,我主基督耶穌是祭司,不但是祭司,還是大祭司,且是永遠的祭司。聖經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希6:20)這麥基洗德又是誰?希伯來書作者繼續說「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在亞伯拉罕殺了諸王,從戰陣回來時,麥基洗德去迎接他,並給他祝福。亞伯拉罕把自己所取得的都會十分之一給他。(首先,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為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也有「和平的王」的意思。)麥基洗德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他跟上帝的兒子相似,永遠祭司。」(希7:1-3)聖經告訴我們,從亞伯拉罕獻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後(創14:20),到摩西、亞倫頒布律法,中間相隔了四百多年,才有祭司的職份。況且利未支派的祭司在還沒有為別人獻祭時,要先為自己贖罪,才能為百姓贖罪。且每一位祭司都只是暫時性的。因每個人的生命有限,年限一到,事奉就要交給下一代。因此每位祭司都有期限,沒有哪位利未支派的子孫能永永遠遠任祭司之職。唯有基督耶穌祂是承接麥基洗德的等次,是在律法還未形成時就有的大祭司。「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希9:14-15)基督已為我們獻上,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功效。
       
        今天是復活節,那位彌賽亞早已應驗上主的預言,來到世上,且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復活了。然,今天我們也當思想,我們與耶穌同為上主的兒女,因此我們也是君王、先知、祭司。我們的主曾允許我們在祂的國度裡與祂同作王。我們是先知,我們在世上需扮演先知的功能,傳講上帝國的福音。我們是祭司,我們可以為世界、為人類、為弟兄姐妹代禱。故,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當存敬畏神的心,遵行神的旨意,儆醒等待主,盼望主再來的日子,一同進入那榮耀裡,與主同享復活的生命,直到永永遠遠。
 
Support : Creating Website | Johny Template | Mas Template
Copyright © 2011. 台北和平教會 牧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late Created by Creating Website Published by Mas Template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